53句晏殊蝶恋花精选
晏殊蝶恋花
1、眼前的景致是那么的让人透不过气来,换个环境换种心情吧,于是,女子“独上高楼”。“独”字,照应了前文的“离别苦”。范仲淹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女主人公却偏偏上高楼,她目的只有一个——望尽天涯路。因为,站得高,看得远,望穿秋水,没准就可以看见良人的身影呢。只是极目远眺,哪里才是他所在的方向呢?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过治学的三个境界,这三个境界都是词中的精品名句,其中第一境界就是晏殊《蝶恋花》中的句子“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个“独”一个“望尽”写出了治学第一境界中“专注”尤为重要,但是这首词晏殊当初创作时表达的是相思,一起来欣赏。
3、昨夜劲厉西风,将青绿树上叶子吹落遍地,独自登上高楼,望尽无垠天涯之路。想用彩色笺纸和绢书写信寄给心上人,但山路漫长,江水深阔,不知寄到何处,对方才能收到?
4、晏殊(公元991—1055年),字同叔,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根据《宋史·晏殊列传》所记,晏殊七岁能写文章,十五岁时,与一千多名成人一起参加考试,当时宋真宗亲临考试现场,小小年纪的晏殊,竟神气不慑,下笔就是一手好文章,得到皇帝的赏识,赐进士出身。(晏殊蝶恋花)。
5、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6、另外,晏殊也对“昨夜西风”一语颇为偏爱,在他另一阕《采桑子》下片写有“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笼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同样也是运用西风具有凛冽、萧索气候的特征,暗喻人心正饱受风霜凄冷之苦。
7、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了词人的暮秋怀人的深厚感情。“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语言洗练凝重,气象峥嵘,立志高远。
8、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9、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
10、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11、在晨昏交替中写尽闺中人的相思,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写燕子无知,明月无情,花含愁,兰带泪,从早晨到夜晚,从屋内到屋外,时时处于相思中的女子如花一样让人爱怜,看到这里给人感受是“情何以堪”。
12、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13、《蝶恋花》主写暮秋怀人。上片透过秋寒景物,以及明月映照朱门,以突显身在富贵大户人家的孤独凉意;下片写登楼望远,难以遣排与心上人离别的愁苦,面对萧瑟西风,树叶尽落,词人眺尽远方,只见一片空旷,其中“独上高楼”又与上片“燕双飞去”遥相对应,更添人心的孤独落寞。想要进一步借书信传达思念,也是如此困难重重,一路山高水远,根本无法寄到对方手上。按理,不管多远的距离,也终有一天会将书信传送到目的地,除非是根本不知对方身在何处。作者在此似乎有难言之隐,却不明白说出,留予读者自行想象。
14、晏殊《蝶恋花》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句,被近人王国维用来比喻“治学三境界”的第一境界,在其《人间词话》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原是词人独登高楼、表现怀人忧思之作,王国维却认为这样的意境,正是符合人一开始立志求学所必须经历的孤独感受,其后境界渐进,终能体会治学之道。
15、这并不是晏殊的独创,李贺也有“幽兰露,如啼眼”这样的句子,但是这种感受却是作者所独有的,菊含愁,兰似泣,作者将人的感情倾注到菊和兰中,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同时他选取的意象是菊和兰这两种有花中君子的花,美丽哀伤又耐人寻味。
16、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17、《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收录于《全宋词》中。
18、幽静的环境容易催生人的万般幽思,是以,菊愁兰泣罗幕寒凉。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菊兰的人格化,它们的“愁、泣、寒”都不过是主人公忧愁心情的外化。此前是低头看到的,继而抬眸,只见燕子成双成对翩飞而去。小晏(晏几道,晏殊之子)有词云:
19、这是晏殊《蝶恋花》的译文,《蝶恋花》全词如下:
20、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21、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22、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23、景致至此,变得开阔,境界也变得高远。王国维称这一句是“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境”。晏殊这里所写,从它表面来看,也不过是悲秋、念远、怀人的情思罢了,却能引起王国维这么深远的联想。正是因为这其中包含了一种理性的思考:高楼之上,视野开阔;树叶落尽,无所阻碍。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自然该博览,该厚积,该独上高楼。
24、《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
25、例词:(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26、主播:窦琳声音塑造培训师 专职配音师 有声小说演播者,酷爱朗诵,声音温暖大气.
27、由外而内,由远及近,转到第二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罗幕,是指床上丝罗的帷幕,罗幕轻寒,是写人的感觉,人尚未起床就感到丝丝寒意,这种寒,不仅仅是生理上感觉到的寒,更有心理上的寒。燕子好像也耐不住寒冷,双双离去。这里燕双飞,人独居,晏殊的儿子晏几道也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名句流传,一个成双成对,一个孤独而居,在对比中更显出人的寂寞。
28、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存散文53篇。
29、昨夜西风猛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30、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3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32、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33、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5岁能创作诗,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它题。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
34、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
35、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36、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37、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38、下片时间又重新回到了开篇的早晨,无处排解这种相思之苦,怎么办,就像“无言独上高楼”一样,作者独上高楼,举目远眺。经过西方一夜的洗礼,树上的叶子都脱尽了,一点遮掩都没有,一直望到天的尽头。
39、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40、晏殊平日好与贤士相处,对于提拔后进,更是不遗余力,如孔道辅、范仲淹、宋祁、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人,皆出其门下,但他的仕途也并非平步青云,曾经一度遭到小人陷害。原因是宋仁宗即位之初,年纪尚幼,刘太后奉真宗遗诏垂帘听政,但仁宗生母为李宸妃,掌权的刘太后在仁宗出生即将仁宗占为己有;李宸妃去世,晏殊奉诏撰写李宸妃墓志,当时正值刘太后听政,故墓志仅写李宸妃生女一人;迨刘太后崩,有人始把晏殊未在墓志中具实写出李宸妃为仁宗生母,拿来大加挞伐,晏殊为此遭到罢官。
41、我们中国文学传统,有一种“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的观念。晏殊一生,富贵显达,所以,大家对他的词作,不甚重视。其实,我们忽略了,除了人事外,还有一个万物勃发的自然界。敏感的人,总能捕捉到其中的变化以及这变化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2、秋天的菊花看似含愁,兰花也沾上露珠,仿佛在轻轻啜泣。整座庭园笼罩一层蒙雾,带着轻微寒意,燕子为躲避寒冬到来,成双飞走。皎洁的明月,不知离别的痛苦,倾斜的月光,直到天明都穿透在红色大门上。
43、明月当为满月,月圆人也当团圆;斜月为上弦或下弦月,是为残月,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月圆月缺、月升月落是为自然变化、自然规律。自然的月亮“不谙离别苦”自是当然,可女主人公却极为埋怨。这看似无理的埋怨背后,却是浸透到骨子里的相思之意。“斜光到晓穿朱户”,一夜细数月影的移动,一夜因相思而不能成眠。
44、词作至此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可我们知道,无论是幽闭的空间还是开阔的环境,换了环境换不了心情,相思之病只有一味可解之药,那就是被思念的人儿。
45、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46、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47、和“燕双飞”相对的是“人独立”,女主人公的愁思即由此而来,孤孤单单一个人,如何能看得这成双成对的燕子在眼前翩翩飞翔,自在嬉戏呢?哀景衬托哀情,乐景更增忧思。来凑热闹的还有明月,“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48、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49、 这是一个自由又任性、开阔又禁锢、舒适又离乱的朝代。盛与衰在此交融,高雅与低俗在这里磕碰,尘世的欲想与来世的幻想在这里纠结。只有动荡并立、雅俗同分的时代,才能够看到如此妖娆与壮烈。一带江水,将大宋一分为一半给了风花雪月,一半给了山河壮烈。悲壮与妩媚同存,贪欲与愤慨并彰,还有数不清的繁华,汴梁的车水马龙、杭州的暖风曛醉、勾栏烟巷里的醉酒弹歌,宋词是一幅旖旎又壮烈的山河画卷。
50、春天女悲,秋天士悲,作者在这首词中,写的是闺中女子秋日怀人的景象,没有铺排锦绣的句子,却达到了情致深婉的表达效果。
51、正因为如此“斜光到晓穿朱户”的明月引得她十分不满,将自己的情绪,归结到外物上,在古诗词中是经常采用的手法,李商隐也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的五十根弦都让人无端的恼怒,因为它能令人想起伤心的往事。这种情绪看似“无理”,却是“有情”,女子心中的无奈,离愁别恨中的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52、此三境界哪里只是“读书之三境界”,分明也是“做人做事”之境界啊。可以称其为“人生三境界”。
搜索更多
53句晏殊蝶恋花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