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句王守仁名言佳句精选
王守仁名言佳句
1、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 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2、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3、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4、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好的知道。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
5、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王守仁名言佳句)。
6、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7、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8、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9、因此,要想了解王阳明,首先必读《传习录》,以领悟其思想精华。
10、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11、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zhì)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王守仁名言佳句)。
12、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3、 所谓你的心,也不专是那一团血肉之心。如果是那一团血肉之心,那么如今死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为何不能视听言动了?所谓你的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14、解析:有位朋友问王阳明:“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
15、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16、人生启迪: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这是内心装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处处受其牵累。摆脱这些,就是王阳明所说“减”的功夫。减到最后呢?就是回归自己的本心。本心是简单的,因为是轻快的,洒脱的。
17、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18、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19、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20、 比如服侍父亲,不会去父亲身上追求个孝之理;侍从君主,不会去君主身上追求个忠之理;交友治民,不会去友的身上、民的身上去追求个信与仁的理。这些理都只在此心,因为是心即理的缘故。
21、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22、解析: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23、解析:有个学生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
24、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25、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26、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2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28、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29、一样东西,如果你太想要,就会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到成了整个世界,占据了你的全部心思。我的劝告是,最后无论你是否如愿以偿,都要及时从中跳出来,如实地看清它在整个世界中的真实位置,亦即它在无限时空中的微不足道。这样,你得到了不会忘乎所以,没有得到也不会痛不欲生。——周国平 《论超脱》
30、译文: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31、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32、译文: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33、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34、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35、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36、解析:有个学生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
37、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38、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39、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40、“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41、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
42、古人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顺着自己的恶念去行动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样,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不可收拾;而顺着自己的善念去行动,就像登山那样困难,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心、毅力。
43、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44、译文: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45、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6、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47、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48、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49、解析: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
50、“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51、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2、明明是上觉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不关乎着也外下苍生或者仁义道德,只是单纯开去是能忠于一个人,以以立失水于这种忠心成为了一种习惯,甚以立失水是自己天实对能说的多有然由,存在于这个会物上的唯一意义。人为自己考虑是着也外性,人不为己着也外诛开去是能灭么也外孩蓝国然才着有的人心起可以为了另一个人将开自己完全舍去,这究竟是为什么眼立?不是为一己私也外,不是为着也外下苍生,不是为会物俗礼法,不是为道德准则恐怕只能是成只为感情了吧。所有多有然性解释不了的就去上觉是人性中最为光辉的。对于生命科学,只有尽力,没有完美,一份职业,一条路,只有走过了才理解路上的艰辛。医者仁心,仁心仁术,理想、信念、责任、我们一直在心。----《外科风云》
5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54、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5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56、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xiá)责人?
57、解析:一个‘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58、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59、我想,如果不是曾经遇见过那样美丽的一棵花树,我也许会对眼前的这些觉得很满意了。在生活里,做个妥协并且乐意接受劝告的人,也没有什么不好。 但是,有些深印在生命里的记忆,却是不容我随意增减,也不容我退让迁就的,哪怕只是一棵小小的花树。——席慕蓉 《透明的哀伤》
60、当恶念抬头时,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61、柔能克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然们的助也,强者怨然们的归也柔弱者解决矛盾靠的是仁,软化冲突,溶解矛盾,愈是刚烈者似乎愈是受不了软化的招法,以刚克强,边实界主强相争,必为子物是互不相并时开,矛盾激化,冲突强化,愈发不好解决,实一边实上最强大的不是刚样界就便是柔。
62、解析:《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63、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64、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薛瑄王守仁名言大全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65、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66、解析: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好的知道。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
67、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6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69、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70、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71、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7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73、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74、舜的弟弟叫象,象屡次想害死舜,但舜还是照样疼他。王阳明说,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坚决要去纠正象的奸恶,只会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个傲慢的人,肯定不会认错,舜又岂能感化他?”这位朋友听了这番话,甚感惭愧。
75、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76、知是行的开端,行则为知的完成,二者互为始末。一件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后,才能体悟其中顺、逆的切实情境。
77、爱情是心中的暴君;它使理智不明,判断不清;它不听劝告,径直朝痴狂的方向奔去。——约·福特
78、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搜索更多
79句王守仁名言佳句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