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句王阳明简介心学精选
王阳明简介心学
1、更在宁王朱宸濠起兵作乱时,只用四十多天便平定了宁王蓄谋十年之久的叛乱,并一举擒获朱宸濠。
2、下面,颜小二将简单和各位介绍一下王阳明心学的部分精髓理论“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然后再向各位简单叙述一下阳明心学的这些精髓给我们带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即“许多时候,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希望可以给各位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王阳明心学精髓之一“心外无物”之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说到王阳明心学精髓,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知行合一”,但是,想要更为深刻地体会“知行合一”的内涵,颜小二还是建议各位先对“心外无物,心即理”以及“致良知”有一个初步了解,再去品味“知行合一”,收获会更大一些。
3、知与行是中国古代哲学道德实践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在儒家哲学中主要讨论的是道德认识和践履的关系,侧重伦理学方面的讨论。当时主流的知行观为朱熹的知先行后观点,主张知先行后,行重于知,知行互发。在当时的社会道德危机背景下,阳明对这种将“知”与“行”一分为设定先后顺序,二元讨论的观点深感忧虑:
4、 王阳明的心学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社会也具有深刻的意义。面对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生活,疲惫不堪的人们精神逐渐荒芜,心灵也越发孤独。王阳明的心学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本心纯粹、胸中洒脱,对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让疲惫脆弱的现代人在浮躁的社会中获得内心的宁静、充实与幸福。同时,王阳明的心学对现代人个性的发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业的开拓进取也都带来有益的启示。由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本书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的人生智慧,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
5、 (1)阳明“五溺”:走马居庸关、兵法骑射、沉溺词章、出入佛老。(王阳明简介心学)。
6、这两段话提及阳明的立言宗旨:孔孟之学重明德亲民,而当时士大夫无不以巧文饰诈,博词饰非,令社会上充满虚伪的风气。而造成这种风气的原因,阳明认为正是知先后行的二元知行观,知而不行的状况屡屡发生在士大夫身上。而阳明提出的解决办法便是:
7、“致知”就是王阳明常说的“致良知”。即是要解放思想,发现明悟心灵的本体,自信自觉,做一个建功立业的人。
8、“周衰而王迹熄,民始有无恒产者。然其时圣学尚明,士虽贫困,犹有固穷之节;里闾族d,犹知有相恤之义。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吾为此惧,揭知行合一之说,订致知格物之谬,思有以正人心,息邪说,以求明先圣之学,庶几君子闻大道之要,小人蒙至治之泽。”
9、心学就是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等人的理学的一种拨乱反正。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你要格物致知,你不应该骑驴找驴,不要到别处寻找了,你只要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找就行了。因为,理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10、第二大联系是它们的转换关系:致良知运用在商业中就是致大众的良知,就是致认知;致认知运用在个人修养上就是致个人的认知,就是致良知。致良知即致认知,致认知即致良知;良知即认知,认知即良知。
11、换句话说,阳明心学“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是将人自我修养拔高到了“人之本性”的高度,这里的“知”,是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而“行”,不仅要求的是具体行为,更囊括了指导“行为”的“念头”。某种程度上说,王阳明的这种观点,也有批判“心口不一”、“口是心非”、“伪善”等行为的意味。启发: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从阳明心学汲取能启发当代人为人处世的智慧,颜小二想说,我们能从王阳明“心外无物”及“知行合一”中了解到,“山花”之所以是“山花”,是我们的“心”赋予了其意义。推而广之,他人的中伤、埋怨,甚至是侮辱,之所以可以对我们造成伤害,在于我们“赋予”了外部世界相关人和事的“伤害”意义。
12、由于人与人禀性、阅历以及认知能力的不同,其“内在”亦不同,即精神层面对事物的感知亦不一样。就古今文人而言,有一部分人孜孜不倦地“我注六经”,对经典逐字逐句做考证、注解。皓首穷经,令人感佩;而另一部分人却持“六经注我”,似乎醒悟“六经皆心学也”的道理,不再执着于文字。
13、“气”的分歧。陆九渊的概念中,“气质”只是一个生理、心理意义上的问题,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或生理状态。他认为,人的这种生理心理品性和人的社会行为之间虽有联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唯一的关系,即人的气质并不能决定人的善恶贤愚,并不能决定人的做后归宿,学能变化气质。朱熹之气是和理相对的概念,既指宇宙万物生成的基础,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一草一木),又指形成人物(善恶贤愚)之别的内在因素。
14、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王阳明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王阳明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自信而乐观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后人从中不难品味出他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15、 王阳明学说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心即理的人生论,是思想逻辑的起点;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让理论转化为实践;致良知的修养学说,是对心学的终极总结。还有天泉证道后提出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有点蒙圈了,对吧?
16、其把“心学”当作知识系统学习。王阳明一生除了诗作、书信和上报朝廷的奏折而外,没有留下更多的文字。他的弟子们将他平日讲学的语言收集起来,汇成一本《传习录》。《传习录》中记载的都是王阳明的“心学”体验,因此,现代人即把《传习录》当作“心学”学习的理论读本。但是,《传习录》的内容既非知识亦非理论。
17、 “致良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向内求索,一个是向外求索。向内求索是“内省”,向外求索是“事上磨练”,用我们现代的话说是“实践”。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最重要的哲学观点,“致良知”的过程一定要有“行”,不“行”能不谓之真知。
18、“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19、此后,王阳明以文臣之身统兵在外,南征北讨,仅用一年多时间,便剿灭了南赣数十年的巨寇盗贼;
搜索更多
20句王阳明简介心学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