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83句不足为训的训字是什么意思精选

不足为训的训字是什么意思

1、(示例)鲁迅对阿Q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得力于他高超的写作技艺。

2、根据上述解释,我们可以明白“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是两个意义截然不同的词语:“不负众望”意思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而“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群众信服。这两个成语虽只有一字之差,意思却截然相反。

3、():天马,神马。马的奔驰如同腾空飞行。多比喻诗文、书法等气垫豪放,不受拘束。  

4、zhǐ xǔ 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 xǔ bǎi xìng diǎn dēng

5、“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

6、而“杏坛”则与“杏林”没有任何关系。“杏坛”之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7、50组一读就错的常用字词,语文老师都经常“翻车”

8、无所不为:没有不做的事,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多用作贬义。  

9、“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扩张,“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10、原来,“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

11、尤为让人感到遗憾的是,“阑珊”二字为零落之意,辛弃疾词中“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元夕灯会的高潮已过,灯火零落,游人稀疏,而相约的人还在等着他,可有些人聚会时偏偏要拿“灯火阑珊”来形容聚会气氛很好,实在是错得离谱。

12、(示例)这真是三人成虎啊,明明是不可能的事,如此一传竟成真的了。(不足为训的训字是什么意思)。

13、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对“朕”作出了如此的解释:“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朕”才由寻常百姓家飞入了皇宫之中,-去不回头。

14、(         ):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  

15、● 美国方面希望通过播放萨达姆被捕的电视画面促使伊拉克抵抗武装放下武器,曾几何时,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曾指责伊拉克方面播放被俘美军士兵的电视画面违反了《日内瓦公约》。

16、():拾取别人的片言只语作为自己的话来说,多用来形容一味重复别人而缺乏主见。多用作贬义。  

17、():濡:沾湿;染:沾染。形容见得多了以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18、原来,“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

19、(示例)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的行为,这些不足为训。

20、[例句]接受西方式的道路是没有其他道路可选择的说法,一时被一些人奉为不刊之论。西方霸权主义者宣称西方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理想的文明形式,真是大言不惭。

21、在2005年召开的“人大”“政协”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指出:我国官民比例高达1比与之相比,十年前为1比改革开放初期为1比如此的官民比例,比清末高出35倍;比西汉时期高出306倍!也就是说,西汉时期,八千个老百姓才养活1个官;如今,26个老百姓就要养活1个“官”.这一数字,道出了全国各政府机关机构臃肿的事实。

22、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23、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意思是深得众人的信赖和尊重。易误用成“不负众望”。 

24、“孝琪的行为虽然~,然而他的议论思想也有独到处,这还是定庵的遗传性。”(清·曾朴《孽海花》第四回)

25、古人在竹简、木牍上刻写文字来记言述事,刻写有误需要修改时,就使用一种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后重写,这叫做“刊”。“刊”的本意,也就是用刀消除。《说文解字》说:“刊,多也。”既然多了,自然就要消除。

26、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27、不稂不莠:稂,狼尾草。全词比喻人不成才,没有出息。不能望文生义误用作褒义。  

28、[例句]已上了21年春晚的蔡明透露,今年春晚准备了四个小品,只有《想跳就跳》勉强过关,其余三个则差强人意,被直接毙掉。

29、《左传·桓公十三年》:“训诸司以德。”以德义来教导官员。“训”在楚简,楚玺中常见,“川”旁多省支中间一竖(作一撇一竖),异体很多,辞例中大都读“顺”,隶、楷的“顺”字源自秦文字。楚国“训”字的各种写法在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过程中都消亡了。

30、附庸风雅:附庸,追随;风雅,多指才学。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不能误用作褒义。  

31、莫衷一是:指大家看法不同,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使用时要注意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  

32、第五种,告诫曰训。如《扑满赋》:“明远鉴之退止,训劳谦之轨躅。”

33、(示例)在刘志军炙手可热的时候,一些问题大家都不敢开口。

34、“阑珊”二字为零落之意,不用于表达灯火通明、兴致很高。辛弃疾写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元夕灯会的高潮已过,灯火零落,游人稀疏,而相约的人还在等着他。有些人聚会时拿“灯火阑珊”来形容聚会气氛很好,其实是误用。

35、间不容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36、所以,“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气日渐转凉。

37、(         ):秋水,比喻眼睛。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  

38、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39、(示例)都说他的人是个好的,只可惜了一件,是犯了“不学无术”四个字的毛病。

40、要是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人们往往会用“呆若木鸡”这个贬义词。然而,“呆若木鸡”最初的含义和现在的用法没有丝毫关系,反倒是一个褒义词。

41、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学识渊博的时候,会很自然地用“读书破万卷”,实际上“万卷书”并没有多少内容,因为“卷”本指串起来的竹简,古人一卷书的篇幅,只相当于现在的一章。

42、在没有对“不足为训”作解释前,我们先看以下两个句子:第一句,“有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过就这一点小失误,影响不了大局,不足为训。”第二句,“明明知道现在是火灾危险期,可他们却不足为训,居然在林区偷偷抽烟。”

43、(误用)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44、(释义)比喻谣言或讹传经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听者信以为真。

45、贻笑大方:大方,有见识的内行。让有见识的内行见笑。“大方”是理解本词的关键。 

46、唐代诗人韩愈曾经写过一首题为《东都遇春》的长诗。诗中说:“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其中,“曾几时”后来就固定为一个词语“曾几何时”,这个成语在后来的诗文中多有运用,比如以下两句:

47、秦始皇之前的统治者,相对还比较谦虚。那时的诸侯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者,谓自己不能得众也;“寡人”者,“寡德之人也”;“不谷”,谷为食物,可以养人,乃善物,“不谷”即“不善”.由此可见,在秦始皇之前,统治者至少在表面上远远没有那么高傲自大。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统治者才开始感觉到不需要再如往常那么谦卑了,于是,“朕”也就应运走上了“唯我独尊”的不归路。

48、又过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

49、(释义)褒义词,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50、屡试不爽:爽,差错。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注意不能将词义理解反了。  

51、():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52、(         ):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贬义词)  

53、从大处说,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另一类叫近体诗。

54、():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忍不住笑了出来。在句子中使用时,不能与“笑”字重复。

55、(示例)他平日一向沉默寡言,想不到在辩论会上竟侃侃而谈,令人大吃一惊。

56、我们有必要从“凯旋”这个词说起。“凯”字本作“”(qǐ),也作“”,本义是“军队得胜所奏的乐曲”,引申为胜利之意。《说文》解释得很清楚:“,还师振旅乐也。”并加了按语:“经传多以为之。亦作凯。”《礼记·表记》说:“凯以强教之。即以胜乐为训。”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则有这样一句:“振旅恺以入于晋。”宋代刘克庄也在《破阵曲》中写道:“六军张凯声如雷。”再看“旋”字。“旋”字在《说文》中被解释为“周旋,旌旗之指麾也”.《小尔雅》释为“还也”,《字林》则解作“回也”,意思可理解为“返回”.李白在《寄东鲁二稚子》中写道:“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综合起来,“凯”就是胜利,“旋”就是归来,而“凯旋”就是胜利归来。

57、(释义)差:程度副词,勉强。大体上使人满意。

58、刮目相看:《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吴国大将吕蒙听从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中抽出时间读书,学问大进,取得令人惊奇的成绩.鲁肃说:“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说明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别人.注意本成语一般用来指看待别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59、()犹,如同。事情做得过火了,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不要错误地理解为做得太不够了。

60、因而,从古到今,炙手可热都为嚣张跋扈之意,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了该词的本义。

61、(误用)常被误认为是“害怕发表言论,不敢说话”或“危险的言论和行为”。

62、公元753年,杨贵妃等到曲江江边游春野宴,轰动一时。诗人杜甫对杨家兄妹这种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的行为极为愤慨,写出了著名的《丽人行》一诗,诗中说:“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讽刺了杨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权势的显赫。意思是,杨家权重位高,没有人能与之相比;千万不要走近前去,以免惹得丞相发怒。

63、第六种,训练,是指养成其善良习性,锻炼其体魄、智能,使之品性端方、技艺精专。另外,“训”字还作“顺”、“驯”的通假字。

64、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

65、天马行空:天马,神马。马的奔驰如同腾空飞行。多比喻诗文、书法等气垫豪放,不受拘束。  

66、四是指“凌乱、歪斜”,如“字阑珊,模糊断续”,表达的意思是字迹凌乱。

67、二是形容灯光“暗淡、零落”,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8、(         ):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溃,溃兵听到风声鹤叫都疑为追兵。形容惊慌疑惧。不能只按字面意思理解。  

69、 从词面上讲,“曾”是“曾经”的意思,“几何”意为“多少”。翻阅各种辞书可知,“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的例句为“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70、过犹不及:犹,如同。事情做得过火了,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不要错误地理解为做得太不够了。  

71、因此,在正常使用“朕”的场合,虽然有时也可以是第一人称的代指,但更多时候这个词倾向于“我的”,譬如,“勿废朕令”说得通,“勿废朕之令”就说不通。

72、有些成语,往往会让人产生误解。比如“空穴来风”,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应该是事情没有根据的意思,但这个成语在词典上的解释却是事出有因。这到底该怎么解释呢?

73、同样地,从第三人称的角度使用“忝列”就是在说对方不称职,有辱于所任了,这就是损他人了。所以“忝列”只能用在第一人称上,否则在表达上就会适得其反。

74、(误用)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

75、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了以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76、最近看到两句话,就记在了笔记本上。一是“梁静茹的《FlyAway》优美而不滥觞的旋律知道吧?”二是“她文思滥觞,写了很多东西。”上述两句话,都用了“滥觞”一词,但是都用错了。那么,“滥觞”到底是何意?又该如何正确使用呢?

77、然而,致辞的校长恐怕没有想到,他的这句话让很多人的脸热得发烫。因为,此“七月”并非盛夏的七月,“流火”也不是在说似火的骄阳。

78、[例句]刚才放的那些歌儿都不大好听,只有这一首还差强人意。

79、 《现代汉语词典》对“不耻下问”的解释是“不因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为耻”。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去请教别人,开口就是“这个问题有些复杂,我只好不耻下问”,这属于误用。在人际交往中,千万注意别犯这种错误。

80、又过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

81、():指不顾事实地随意乱说。注意与“信口开河”区别开来,“信口开河”也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信口雌黄”词义更重。

82、罄竹难书:罄,尽,空;竹,指竹简。罄竹难书指即使把竹简写尽了也写不完累累罪恶。比喻罪恶很多,难以说完(贬义词)。例:“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真是罄竹难书。”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83句不足为训的训字是什么意思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