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94句狂人日记吃人片段精选

狂人日记吃人片段

1、唯一能看破礼教吃人的人,最后怎么样了?投降了。他病好了又去做官了。没有悬念,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灰暗的。狂人的声音,非常积极,非常战斗,非常彻底,或者说,是最勇敢、最坚定的、最正确的——但鲁迅也深深地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情,究竟有没有效。

2、《狂人日记》发表百年后的今天,让我们跟随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一起再来解读这篇“中国现代文学的总标题”。

3、在众人眼中,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病人,在狂人眼中,其他人才是吃人的人。这样的不同角度和立场,深刻的揭示了病态社会的悲哀。

4、这里的“三十多年未见”月亮当然不是真正的月亮,而是一种隐喻,这样明亮的月光具有一定启蒙意义,显示出狂人眼中世界的明亮,隐喻狂人的觉醒,故而觉醒后看原先的一切都没有了以往的麻木,开始对一切都小心谨慎起来,小心的对象甚至到了赵家的狗。狗是驯化的,被圈养的产物,放在此文中与人并置,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性中暗藏的奴性。

5、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6、课堂实录的金句与神来之笔,化为小字旁批,约有160余条,大珠小珠,与正文相映成趣。另增11份许子东开列的进阶书单、10位文学巨匠的创作谈、1条中国现代文学时间轴,以及260多个详注,帮助打开民国时期的文学地图,打通更多的知识关联,更新认知视野。(狂人日记吃人片段)。

7、他:“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

8、所以,鲁迅讲的“吃人”,既是象征,又是写实。既讲实际上的吃人习俗,又讲礼教怎么限制人的灵魂。在文学手段里,单纯的象征容易,单纯的写实也容易,最难的就是把象征和写实结合起来,浑然天成,这是最高的文学手法。

9、《狂人日记》里就把人和动物做了很多比较,短短的几篇日记里面讲了好多种动物,狮子、狼、狗、狐狸、兔子。这是有意把人性和动物性比较。

10、将故事中狂人眼中的世界扯回那个没有光明的正常世界,而此刻的狂人却已经会“知道不妙”,看出小孩子眼神的不妥。文中有一处回忆的细节描写:

11、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d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2、赵家的狗,是统治者的爪牙,他们妨碍着人们认识从“赵家的手”中挣脱,使人们不能学习到先进的思想;老头子、陈老五那些人则是那些传播封建思想,并且以此为榜样的人,他们唇边抹着人油,传播着那些吃人的思想;孩子则是那些愚昧无知,待着救赎的人;哥哥、母亲和妹妹则是狂人身边最为熟悉的“吃人”环境,连自己的哥哥都想“吃”自己,自己也可能无意间“吃”了自己妹妹的肉,身边尚且如此,外界的可怕就更加不言而喻了。

13、既然这么舒服,又为什么迈不过去这条门槛和这个关头呢?互相吃人的日子够长了,狂人开始在自己觉醒之后天真地希望所有人都和他一样觉醒然后从此不再吃人。紧接着狂人便去找“大哥”,来进行这场劝说。

14、再回看叙述者所写的前言和正文中的狂人日记,其实叙述者在前言中运用古汉语,与狂人日记所运用的白话文进行对立也正是这个道理。这不仅显示了叙述者对古汉语这套话语系统的认同感,也体现了对白话文的打压,既然白话文所承载的是没有逻辑的疯人疯语,那么叙述者自然要以更有优势的古汉语进行提点和梳理。

15、开头的“某君昆仲”一段是叙述者的独白,其文段大体意思是:我前段时间发了疯病,在病中写了日记二册,现在我痊愈了,就把这份日记公布出来供朋友一乐,也供医生日后研究。

16、下面一段关于大哥如何教狂人做论也是在讽刺当时混乱社会的黑白颠倒以及依旧存在的维护封建礼教的现象。重点在后一句:

17、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看我。

18、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直到最后狂人发现,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绝望中的狂人发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

19、我最早读鲁迅的小说时,非常震惊。因为在我成长的年代,个人跟群众如有矛盾,一定是群众对。当然,有一个个人比群众更对,但是他说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所以我们都相信群众。我从小就知道,凡一件事情,很多人说不对那就一定不对,一定是我错了。直到读鲁迅的小说才知道,有可能个人是对的。我也可能就是这个人。

20、“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

21、第五段从历史上铺陈开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易子而食、食肉寝皮都在论述着狂人所在的这个世界吃人才是正常的,而这个觉醒的狂人势必被当做异类,被人暗算着吃了,由此体现出作者对于社会的反思。

22、凌迟是中国古代独有的酷刑,在清末用的却也不少。凌迟几乎都是针对反清分子或者丧失人伦的重大罪犯。

23、“新”就是好,这就是“五四”的现代性和主流意识形态。“五四”文学从鲁迅开始便形成了一个思想潮流,假定“新比旧好”,“西比中好”,“城比乡好”。这个历史潮流有它积极的意义,因为中国的传统社会形态凝固太久了,矫枉必须过正。《狂人日记》的最后一句话非常出色:“救救孩子……”因为鲁迅的确相信希望在青年。

24、小说中有一句:“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鲁迅觉得他自己也是“吃过人”的。他自己的生活状态,也并不是全新的。所以竹内好说,鲁迅的真诚在于他承认自己虚伪。

25、鲁迅这样写有很多妙处。首先,这话是文中的主人公“狂人”说的。狂人就是疯子之意。既然是疯子,当然就要说疯话。张冠李戴,胡言乱语,不合逻辑也就是正常的了。如果说起话来事实准确条理清晰,那还算是疯子吗?

26、他决心“研究”一下这奇怪的眼光,结果是发现周围有很多吃人的人,他把发现的结果告诉了大哥,并规劝他们戒了这“吃人”的习惯。

27、但是,“吃人”又很写实。小说里讲过几种吃人的形态,比如讲到狼子村时,说“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意思是:到了非常困难的荒年时,就可以吃人。历史上有“易子而食”,就是闹饥荒时,家长不忍心吃自家饿死的小孩,就跟别人家换着吃。这是一种。

28、1910年的春天,汪精卫在暗杀载沣之前,圈定的第一对象也是端方。后来为追求更大影响,汪精卫才改杀载沣。

29、我以为,除了上述两个含义外,这里的"吃人"应该还有第三层含义,即"自身吃人",被封建礼教毒害下的中国人已经是痛苦不堪,却转而去吃更弱小者,充当了"吃人"的第三者!

30、全书到处都有“吃人”二字。狂人翻开历史,发现全是“仁义道德”四字,字缝中则是写满了“吃人”。仁义道德代指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就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

31、到新军赶到端方住所时,端方吓得屁滚尿流,钻入被窝,让仆人说:大人已经就寝,请明日再来。

32、现在有很多话语,具有不证自明的正能量。比如说“前进”,往哪里前进?向未来前进。未来一定会更好,这就是进化论。为什么?物竞天择啊,留下来的都是好东西。世界是竞争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势不可当,反动势力终将灭亡,正义终将胜利—把一切都归结到这样一个线性时间的发展上来。

33、1911年,端方奉命率领2000多名新军去四川镇压保路运动。

34、什么是退化论呢?就是说中国最好的时候,是上古时代;中国最好的皇帝,是尧舜禹,三皇五帝;过去的是最好的,圣贤都是古人。而我们今天总难企及尧舜禹汤,“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说法,就是历史退化论。

35、小说中有一句:“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鲁迅觉得他自己也是“吃过人”的。他自己的生活状态,也并不是全新的。所以竹内好说,鲁迅的真诚在于他承认自己虚伪。

36、但是,国人把人身上的东西拿来营养,是可以举出例子来的,除了胎盘,还有人奶。吴组缃的小说《官官的补品》,讲一个地主的儿子,身体不好要补养。本来要买牛奶,但牛奶很贵,就找来家里一个长工的老婆,刚生完小孩,叫她把人奶给他。主人公以第一人称写道,人真是聪明,找牛干什么呢,人多好呢,这么好的奶,对身体又好。

37、“吃人的人,什么事做不出;他们会吃我,也会吃你,一伙里面,也会自吃。”

38、 “吃人”,这不是人间的行径,但是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旧制度,旧思想对人们的伤害,无异于在精神上把人生吞活剥,变成一个机械的,僵硬的,麻木的,没有情感,没有思维的傀儡。“吃人的人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即使我被吃了,可依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从这些带着血腥气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什么?那是旧时代对人的毒害,即使“我”发现了那个“吃人”社会的真面目,却也未必没有和它同流合污过,在别人被“吃掉”的时候选择了麻木的“我”,最终也会被黑暗中那张血盆大口吃得渣子都不剩。疯子不疯,狂人不狂,这只是一个醒觉了的人,在那个社会中,“我”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说的是疯话,做的是疯事。实质上呢,给我们读者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正常的人,在一个病态畸形的社会中,受到的残酷迫害。疯了的不是主人公,疯了的,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

39、“今夜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40、有一种极端的说法,说世界上只有三种动物是吃同类的,一种是蟑螂,一种是老鼠,一种就是人。当然这是瞎说的,是诬蔑人类,因为动物界吃同类的动物还有很多。但据说,狮子是无论如何都也不吃死掉的狮子,而人类会吃死掉的人类。因此,人类虽然很聪明,是食物链的最顶端,但境界不高尚。

4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由此诞生。狂人的形象、礼教吃人、“救救孩子”的呼声以及“鲁迅”两字,从此永远留在了中国文学史中。时至今日,《狂人日记》读来仍然让人振聋发聩,藉由百年来的中国现实,仍然让人感受到“刻骨的悲凉”。

42、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43、查阅鲁迅致许寿裳信:“偶阅《通鉴》,乃悟中国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意思就是说鲁迅是偶然阅读《资治通鉴》记载的吃人史实,并且明白到中国尚是食人民族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因此,“吃人”的含义本就含有“食人”之意。

44、“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多看我两眼呢?我怕的有理。”

45、当我把狂人日记中关于吃人的事件摘录出来,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部分事件的真实性。

46、真的吃人意思就是真的吃人肉,历史上确实有过很多"吃人"事件,比如狂人所说"易牙蒸子",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齐国有一个管理齐桓公烹饪的厨师易牙,桓公久居宫中,什么珍馐佳肴、山珍海味都吃腻了,有一次半开玩笑地对易牙说:"我就是蒸婴儿的肉没有吃过。"易牙为了满足桓公的欲望,“将自己的三岁儿子蒸了献给了桓公吃。

47、其次,鲁迅写的小说,是给普罗大众看的。所以,他在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要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和思想特点。一般的民众会认为,好人一切都是好的,坏人一切都是坏的。齐桓公在历史上大约算不得坏人。所以,没必要把吃人这种事情和他连系起来,而桀与纣是坏事做绝的人,所以,把一切坏事都安在他们头上,就没有人会提出异义了。大家说的不过是个理而已。

48、得知昨天在狂人眼中要凶起来害他的人也都是在这个封建主义的熔炉中被熔炼压迫的人,他们明明是被压迫,却仍维护压迫者的统治,毋宁说是在这间封闭的铁屋子中昏睡中的人自己不愿醒过来。

49、"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50、其中“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

51、中国文学最好的作品是什么?虽然后来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但是《国风》和《离骚》是中国文学无可替代的高峰。

52、这场劝说和吃人的历史一样,从易牙说到徐锡林,而结果显然是失利的,门外站着一伙青面獠牙的人要吃狂人,“大哥”先拿一个疯子的名号安在狂人头上,狂人被关在黑漆漆的屋子里,陈老五按着他的胸口......如果我们拿鲁迅先生的“铁屋子”理论来打比方,狂人就是被关在密不透风的铁屋子中的一员,并且是那个醒来后发觉自己要被闷死,大喊一声的人,而不幸的是这一声呐喊并没有惊醒那几个较为清醒的人,反而被屋子里的那些人都压了回去。

53、正白旗出身的端方,此时竟然不承认自己是满人,说:我是汉人,本姓陶,是晋代诗人陶渊明之后。我投旗(满人)才4代,现回归汉姓如何?只求免死。

54、可笑的是,“吃人”与“仁义道德”本就是两个毫无关联甚至互相矛盾的词语,却在封建统治者们的身上完美和谐的统一起来,似乎这本就是一体。否则,何以开创贞观盛世、爱民如子的唐太宗李世民为求得皇位,而杀兄逼父?“仁德”的汉王刘邦数次抛妻弃子、“分羹乃父”,诛灭功臣?翻开历史,我们分明看到统治者们用鲜血及累累白骨织就成了一件刺绣着满是“仁德”“爱民”字体的华衣,披在身上,还不忘向世人炫耀他衣服的美丽哩!

55、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56、随后,新军士兵用马刀,将端方活活砍死。不仅仅是砍死,还是乱刀分尸。行刑时,马刀不快,连砍多刀才斩下头颅。端方兄弟的头颅,被泡在煤油里,装在木桶中去武昌示众。鄂军都督黎元洪下令将两颗头颅游街示众,武汉万人空巷,围观此头。

57、《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这是几乎所有人上学时都会被教到的一句话,但很少会有人特意强调这部白话小说开头部分是用文言写成。开头文言,下文白话,这篇小说以日记体的方式将整篇文章以一个故事中“现实”和“虚拟”的形式呈现在读者眼前。

58、狂人也是如此,怕自己被母亲吃,实际上就是怕自己也有这种愚昧的思想。而自己在无意间吃了妹妹的肉,则是愚昧精神在不知不觉间渗透!小说开头,狂人的病好了,前往某地去做某个职位的候补,是不是代表了狂人也被同化了呢?

59、本图及以下图片均为《狂人日记》木刻版画,作者:赵延年。

60、这里标志着狂人的彻底觉醒,虽然是民国,但仍处于封建礼教下的社会是吃人的,在这种环境下生长起来的人民也都是吃人的,那么唯一觉醒的狂人很快就要被吃了。

61、同样行刺的汪精卫被捕后,摄政王载沣听从了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的说法,惧怕杀一个会有更多人来杀他,没有将汪处死。

62、《狂人日记》里,很多人都觉得主人公是傻瓜,可实际上他是对的,只有他才看到了历史的潮流。当然,他最后也自我否定。但是,在群体与个人对立的情况下,《狂人日记》站在了“个人”的立场上,是个人向庸众宣战,这是鲁迅早期的思想。

63、最早的“狂人”是企图“看人”(救人),其实也“被看”(被救)。后来的《阿Q正传》和《示众》,更多只是“被看”。(我在本书前言中说过,本想看人家教书,结果却是“被看”。)如果说鲁迅自己也是半个“狂人”,那是病中反抗“看人”的半个,而非最后被招安的半个(至少到一九三六年是这样,倘若鲁迅很长寿,后面的情况就不知道了)。

64、当事人回忆,士兵们像杀猪一样,将端方按倒在一条长椅上,有的按头,有的按脚。

65、鲁迅的《野草》里有篇散文诗叫《影的告别》,影子隐喻了他自己,他说:“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这是一个思想家的困境和彷徨,不能与黑暗妥协,又受不了革命。可又是写实的,因为影子就是这样的。一般的评论只讲象征,却忘了它的写实层面。《狂人日记》的隐喻层面,现在看来有点太露。比如“赵贵翁”,“古久先生”,都是比较明显的象征,稍稍有点简单化。

66、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67、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68、当然,这篇狂人日记里的吃人者,也让大哥做了。

69、新军士兵回答:谁要你的钱。我们为汉人革命,就要你的人头。

70、而回到“狂”本身,“狂”具有含糊性。翻到《汉典》,“狂”有三重含义,本称狗发疯,后亦指人精神失常。第二程含义是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气势猛烈,超出常度。这后面两个意思都不是疯的含义,回想古诗中关于“狂”的句子,《论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再比如李白所吟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都不能简单地以“疯子”以蔽之。

71、有些人认为,不应该用野蛮对待野蛮。端方残杀徐锡麟,不代表革命d应该残杀端方,这道理是没错。甚至除了光复会以外,绝大部分革命d不主张采用暗杀的手段。

72、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随着清政府的垮台,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的终结。但是辛亥革命只是改变了社会的制度,远没有改变人们的思想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思想也只是在少数人群中传播,对于绝大多数劳苦大众,他们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这也是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

73、而这个含义一方面确实是文中所蕴含之意,另一方面,它之所以流传如此之广,还有背后深层次的政治关系:即当时的新文化运动。通过对于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阐释,来达到对于旧道德的批判,对新道德的提倡的目的。

74、为什么我们觉得狂人有些“疯”呢?《狂人日记》本身的文体影响了我们的判断。这篇小说的主体是日记,是狂人自己叙述的故事,会有较强的主观色彩。狂人内心敏感多变,时常觉得别人在看他,连“狗和孩子”都在看他,看别人的样子是“青面獠牙”,小孩子也是恶狠狠地看着他;行为乖张浮夸,时常大笑大叫。他超出了普通人的认知系统,自然显得有些疯了。他说的“吃人”究竟有几分真实?

75、《狂人日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白。狂人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吃人,自己也要被迫吃人或被人吃。狂人被关起来,拒绝家人送来的饭菜,拒绝被医治,一直劝说周围人不要再吃人。

76、其实仔细看这段话中狂人的部分,他只是想和陌生人探讨吃人肉的问题,不停的询问也是为了解陌生人的看法,也并没有很超过“常规”的部分。但是从一开始陌生人就拒绝对话。最初,陌生人含糊其辞,转移话题。

77、现在有很多话语,具有不证自明的正能量。比如说“前进”,往哪里前进?向未来前进。未来一定会更好,这就是进化论。为什么?物竞天择啊,留下来的都是好东西。世界是竞争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势不可当,反动势力终将灭亡,正义终将胜利—把一切都归结到这样一个线性时间的发展上来。

78、单单杀人还不够,还要残杀,让所有人都知道敢于暗杀朝廷大员的下场。

79、什么是退化论呢?就是说中国最好的时候,是上古时代;中国最好的皇帝,是尧舜禹,三皇五帝;过去的是最好的,圣贤都是古人。而我们今天总难企及尧舜禹汤,“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说法,就是历史退化论。

80、徐锡麟是革命d领袖之同鲁迅都是光复会会员。该1904年成立于上海,核心成员主要是高级知识分子。

81、第一种“吃人”就是为了生存。这种吃人在世界各国文献里都有记载,是人类的普遍问题,各个民族、各个时期都有过。当人快饿死的时候,就去吃其他的人,尤其是吃已经死掉的人。在一九七二年,有一架飞机在南美迫降,死了不少人。那么,活着的人可不可以吃死去的人,来生存下去?那些幸存的人展开了激烈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争论。

82、狂人的话是否可信,也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察,其中一个最容易想到的关键点是,狂人是不是疯子?

83、我便走到他背后,拦住门,格外沉静,格外和气的和他说:“大哥,我有话告诉你”

84、当然,鲁迅写得更多的是“众人”,在分析一个一个的“吃瓜群众”。但《狂人日记》写的是“个人”,而这个人,在众人眼里是有病的,是“癫佬”。但狂人想说的是:说不定你们在睡觉,我在叫醒你们。这个人物的反转,是这篇小说的基本主题。

85、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86、“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87、但换个角度看,他又是一个斗士,挑战旧礼教,世人皆醉我独醒。小说巧妙地利用了“疯”和“狂”的语意上的含糊。新批评理论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语意的含糊不是错,而是文学的魅力。如果说得很清楚,就不是文学性;意思模糊,左可以理解,右也可以理解,这才是文学性。各种各样的暧昧、歧义、朦胧,都是文学的魅力。“狂人”这个题目,本身就很暧昧。

88、从创作方法上看,《狂人日记》主要采用的还是现实主义的方法。这表现在作品重视典型环境的描写、重视细节的真实性、重视人物性格的统一性等方面。

89、所以,鲁迅讲的“吃人”,既是象征,又是写实。既讲实际上的吃人习俗,又讲礼教怎么限制人的灵魂。在文学手段里,单纯的象征容易,单纯的写实也容易,最难的就是把象征和写实结合起来,浑然天成,这是最高的文学手法。

90、回到最初的问题,吃人的是仁义道德吗?是,但又不仅仅是。仁义道德是一套话语系统,就像大哥、陌生人用话语来打压狂人,伪士也利用它来压迫异己、规训人。在没有被发现实情前,还可以像大哥对佃户一样巧言令色地诱惑,而一旦被揭穿,则又用处于控制地位的话语系统进行打压。仁义道德是这样的话语系统,自由开放自然也可以成为这样的话语系统。无论是房思琪、还是米兔里的很多处于弱势的受害方,都常常遭到这样的话语系统的蛊惑。

91、《狂人日记》的主题是什么?是新思想与旧思想相冲突下,所暴露的问题———封建思想和礼教对人民的压迫。这里先捡两个片段做一下分析。

92、宋朝编写了《百家姓》,自然以赵为第一大姓,“赵家的狗”就暗指了统治者的爪牙。正因为自己接触到了新的思想,摆脱了统治者的思想控制,他的狗才会多看一眼。它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咬到“我”,“我”自然会害怕。

93、另外,还有一个循环论,《三国演义》的第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方唱罢我登场,主张历史是循环的。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94句狂人日记吃人片段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