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75句沉淀池精选

沉淀池

1、沉淀池: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净化水质的设备。(沉淀池)。

2、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牛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足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3、竖流式沉淀池池体多为圆形,也有方形或多角形,污水由设在沉淀池中心的进水管自上而下排入池中,进水管的出口下设伞形挡板,使污水在池中均匀分布,然后沿池的整个断面缓慢上升,悬浮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入池底锥形污泥斗中,澄清水从池上端周围的溢流堰中排出。

4、高效沉淀池由反应区和澄清区两部分组成。反应区包括混合反应区和推流反应区;澄清区包括入口预沉区、斜管沉淀区及浓缩区。

5、污泥循环率通常为5%~10%。排泥中刮板的两个刮臂配有钢犁和垂直支柱。刮板在继续刮除污泥的同时,还可以浓缩污泥并增加固体含量。

6、主要是平流沉淀池和辐流式沉淀池用到的刮刮吸泥机设备。

7、(4)当池径小于20m时,一般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池子中心走道板上。当池径大于20m时,一般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桁架的外缘。

8、水平管沉淀分离装置分成若干层,由此增加了沉淀面积,减小了悬浮物的沉降距离,缩短了悬浮物沉淀时间。

9、1)进、出水的布置方式有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周边进水中心出水和周边进水周边出水三种形式。

10、例如绍兴污水处理厂原水大部分为印染工业,废水,原水水质为《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中三级标准,出厂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中二级标准,改造后指标明,显提升。该厂工艺流程为格栅及稳流池一调节池高效沉淀池一酸化水解池一曝气池一沉淀池。

11、矾花在沉淀区下部累积成污泥并浓缩,浓缩区分为两层,一层位于排泥斗上部,经泵提升至反应池进水端以循环利用;一层位于排泥斗下部,由泵排出进入污泥处理系统。澄清水通过集水槽收集进入后续处理构筑物。

12、2)沉淀池进水后观察是否漏水,做好沉降观测,检查观测沉淀池是否存在不均匀沉淀,通过观察出水三角堰的出水情况也能发现沉淀池的沉降情况。

13、2)刮泥机的旋转速度一般为1-3r/h,外周刮泥板的线速度不能超过3m/min,通常采用5m/min。

14、(1)为保证池内水流的自下而上垂直流动、防止水流呈辐流状态,圆池的直径或方池的边长与沉淀区有效水深的比值一般不大于池子的直径一般为0~0m,最大不超过10m。圆池直径或正方形池边长D≤7m时,沉淀出水沿周边流出;D≥7m时,应增加辐射式集水支渠。

15、对于已经在斜板和斜管上生长的藻类,可用高压力水冲洗,往往一经冲洗即可去除附着的藻类。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二次沉淀池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6、步骤高压水通过布水管上的布水管开孔向沉淀池均匀喷洒,对沉淀池水面形成扰动波纹,防止沉淀池表层水结冰。

17、比如:在保留高效沉淀池中的污泥的前提下,生化处理系统的剩余污泥的一部分作为外部回流污泥返回到高效沉淀池的前混合区。即可以保持在最佳操作范围内的高效沉淀池的污泥回流率一般2%~6%。

18、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牛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足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19、3)检查刮泥机或吸刮泥机的带负荷运行情况。主要观察振动、噪声和驱动电机的运转情况是否正常,线速度、角速度等是否在设定范围内。

20、(7)周边进水的辐流式沉淀池效率较高,与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沉淀池相比,表面负荷可提高l倍左右。

21、为充分发挥初沉池的作用,许多污水厂的剩余污泥都从初沉池集中排放,因此,初沉池出水中带有细小悬浮颗粒的原因主要有:水力负荷冲击或长时间超负荷;因为水短流二减少了停留时间,一直絮体在沉降下去之前即随水流进入出水堰;曝气池活性污泥过度曝气,是污泥自身氧化而解体;进水中增加了某些难沉淀污染物颗粒。

22、UASB | CASS | AO | 氧化沟 | SBR | 铁碳微电解 | 屠宰废水 | 制药污水 | 生活污水 | 地埋式 | 纯水 | RO 

23、 颗粒与水的密度差愈大,沉降速率也愈大,颗粒密度大于水密度时,颗粒下沉,颗粒密度小于水密度时,颗粒上浮,二者相等时,颗粒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24、(3)进、出水的布置方式有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周边进水中心出水和周边进水周边出水三种形式。

25、(4)当池径小于20m时,一般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池子中心走道板上。当池径大于20m时,一般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桁架的外缘。

26、辐流式沉淀池亦称辐射式沉淀池。池型多呈圆形,小型池子有时亦采用正方形或多角形。池的进、出口布置基本上与竖流池相同,进口在中央,出口在周围。但池径与池深之比,辐流池比竖流池大许多倍。直径一般介于20-30m之间,但变化幅度可为6-60m,最大甚至可达100m,池中心深度约为5-0m,池周深度则约为5-0m。水流在池中呈水平方向向四周辐(射)流,由于过水断面面积不断变大,故池中的水流速度从池中心向池四周逐渐减慢。泥斗设在池中央,池底向中心倾斜,污泥通常用刮泥(或吸泥)机械排除。

27、建一个地下渗透井。在家的周围或是院子里选一个空旷的地方,而且要注意不能影响到地基,挖好井以后再在井内贴好砖块加固,不然的话很容易就倒塌,这样做好后将井口密封,以后家里的污水就可以直接排到井里了。

28、4)试验和确定刮泥机或吸刮泥机的刮、吸泥功能和刮渣功能是否正常。观察沉淀池表面的浮渣能否及时排出,观察排泥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的吸、刮效果。

29、1)检查刮泥机或吸刮泥机等金属部件的防腐是否完好合格,以及其在污水情况下的运转状况。

30、 (4)《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范》(CECS 138-2002)

31、高效沉淀池后,搅拌区被空气搅拌,代替了原来的桨式搅拌机搅拌方法。改进方式可以是在后混合罐中安排打孔的曝气管,并通过工厂空气管道供应空气以进行混合。与机械搅拌相比,该方法除固硫外,还具有节能作用。

32、沉淀法的去除对象:颗粒在10μm以上的可沉固体。当颗粒粒径变小、沉速小、颗粒沉降过程中其周围的扰流流速也小时,可以主要受水的粘滞阻力作用,惯性力可以忽略不计,颗粒运动是出于层流状态。

33、高效沉淀池可用于排泥水处理系统的重力浓缩工序。

34、池宽和池深应保证水流沿池溢流段均匀分布,并按设计流速缓慢、稳定地流动。污泥斗用来积聚沉淀下来的污泥,多设在池前部的池底以下,斗底有排泥管,定期排泥。

35、初次沉淀池一般设置在污水处理厂的沉砂池之后、曝气池之前,初沉池的主要作用是去除污水中密度较大的固体悬浮颗粒,以减轻生物处理的有机负荷,提高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活性。污水经过格栅截留大块的悬浮物和悬浮有机物,并经过沉砂池去除密度大于5g/cm3的悬浮颗粒后,仍存在许多密度稍小或颗粒尺寸较小的悬浮颗粒,这些颗粒的成分以有机物为主。

36、同时,在混合区中添加的混凝剂,PAM和石灰在调节污泥特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普通一级沉淀池污泥的水分含量为96%~98%,生化池剩余污泥的水分含量为2%~8%,高密度浓缩污泥的水分含量最低可达到约85%。排入高效沉淀池的生物污泥含水率可达90%~94%,直接排入污泥脱水系统,减小污泥浓缩池的规模的同时也降低了生化系统中的残留污泥上投资加工技术。

37、曝气沉砂池是在长方形水池的一侧通入空气,是水旋流运动,流速从周边到中心逐渐减小,砂粒在池底的集砂槽中与水分离,水中有机物和从砂粒上冲刷下来的污泥仍成悬浮状态,随着水流进入后面的处理构筑物。曝气沉砂池的优点是除砂效率稳定,受进水流量变化的影响较小。曝气沉砂池的停留时间一般为1-3min,若兼有预曝气的作用,可延长池深,是停留时间达到15-30min。

38、三是用塑料加工的锯齿形三角堰因时间关系,可能发生变形,管理人员应及时维修或更换,以保证出流均匀,减少短流。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使沉淀池的短流现象降低到最小限度。

39、沉砂池,常作为一种预处理手段用于去除水中易于沉降的无机性颗粒物。沉砂池是采用物理法将砂粒从水中沉淀分离出来的一个预处理单元,其作用是从水中分离出相对密度大于5且粒径为0.2mm以上的颗粒物质,主要包括无机性的砂粒、砾石和少量密度较大的有机性颗粒如果核皮、种籽等。 

40、沉淀池池体平面为矩形,进口设在池长的一端,一般采用淹没进水孔,水由进水渠通过均匀分布的进水孔流入池体,进水孔后设有挡板,使水流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池宽的横断面。堰前设浮渣槽和挡板以截留水面浮渣。水流部分是池的主体。

41、常用斜板(管)沉淀池的进水从斜板(管)层的下部进入后,由下向上.流经斜板(管),悬浮颗粒沉降在斜板(管)底面,在积聚到一定程度后自行下滑至集泥斗由穿孔管排出池外,上清液则在沉淀池水面由穿孔管收集或由三角堰溢流而出。斜板(管)沉淀池基本要求如下:

42、(1)沉淀出水浊度,当作化学水处理进水水质时应不大于5NTU,当作冷却水水质时应不大于20NTU。

43、(7)平流式沉淀池非机械排泥时缓冲层高度为0.5m,使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44、初次沉淀池:简称初沉池,生物处理法中的预处理,去除约30%的BOD55%的悬浮物。

45、高效沉淀池的除磷方法即是化学沉淀除磷,通过投加铝盐,使Al3+与水中的P043-充分反应生成多核羟基络合物,形成的污泥絮体相互聚集沉淀除磷。为保证除磷效果,通过实验室小试的方法确定PAC的最小投加量为40mg/L。调试阶段为确定混凝剂对运行效果的影响,对两组沉淀池采用不同投加量运行方式,待运行稳定后考察PAC和PAM投加量为①40mg/L和0.2mg/L、②40mg/L和0.3mg/L③50mg/L和0.2mg/L、④50mg/L和0.3mg/L条件下对SS及TP的除去效果,其他运行参数为设计参数。

46、维护管理较难,使用一段时间后需更换斜板(管)

47、桐乡市城市污水处理厂主要接纳桐乡市市区梧桐镇污水系统中的污水,其中城市生活污水占70%,工业废水占30%。,通过前段A2/O+MBBR生化处理及后端深度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其高效沉淀池工艺流程见图

48、1)为保证池内水流的自下而上垂直流动、防止水流呈辐流状态,圆池的直径或方形的边长与沉淀区有效水深的比值一般不大于池子的直径一般为4-7m,最大不超过10m。圆池直径或方形池边长D≤7m时,沉淀出水沿周边出水;≥7m时,应增加辐射式集水支渠。

49、(1)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多为30~50m,池宽多为5~10m,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m,多为5~0m。为保证水流在池内的均匀分布,一般长宽比不小于4:长深比为8~

50、缓冲层是分隔沉降区和污泥区的水层,防止泥渣受水流冲刷而重新浮起。

51、(3)进水方式一般设置配水整流布水装置,常用的有穿孔配水板和缝隙配水板等,整流配水孔流速一般低于0.15m/s。出水方式一般采用在池面上没置多条集水槽的方式,集水槽的集水方式为孔眼式或三角堰式。

52、整个反应区(混合和推流反应区)可获得大量高密度均质的矾花,这种高密度的矾花使得污泥在沉淀区的沉降速度较快,而不影响出水水质。

53、根据水中悬浮颗粒的凝聚性能强弱、浓度的高低以及可沉降颗粒的性质(如密度等),沉淀通常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如表:

54、平流式沉砂池实际上是一个比入流渠道和出流渠道宽而深的渠道,当水流过时,由于过水断面增大,水流速度下降,水中夹带的无机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沉,从而达到分离水中无机颗粒的目的。

55、新型的斜板或斜管沉淀池。主要就是在池中加设斜板或斜管,可以大大提高沉淀效率,缩短沉淀时间,减小沉淀池体积。但有斜板、斜管易结垢,长生物膜,产生浮渣,维修工作量大,管材、板材寿命低等缺点。

56、7)平流式沉淀池非机械排泥时缓冲层高度为0.5m,使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应高出刮泥板0.3m。

57、(4)锥形贮泥斗的倾角为~,排泥管直径不能小于200mm,排泥管口与池底的距离小于0.2m,敞口的排泥管上端超出水面不能小于0.4m。浮渣挡板淹没深度0.3~0.4m,高出水面0.1~0.25m,距集水槽0.25~0.50m。

58、次日,即可砌筑沉淀池墙体,规范要求是三级沉淀。也就是砌筑一圈外墙,中间砌筑二道隔墙。

59、周边进水辐流式沉淀池进水渠布置在沉淀池四周,上清液经过设在沉淀池四周或中间的出水堰溢流而出,污泥的排出方式与中心进水辐流式沉淀池相同。

60、吸泥机是利用压力差收集底泥,刮泥机是利用机械传动收集底泥。

61、(6)出水堰前应设置浮渣挡板,浮渣用装在刮泥机桁架一侧的浮渣刮板收集。

62、4)巡检时注意观察浮渣斗中的浮渣是否能顺利排出,浮渣刮板和浮渣斗挡板配合是否适当,并及时调整或修复。

63、竖流式:池内水流由下向上,齿形多为圆形,有方形或多角形池,中央进水,池四周出水,贮泥斗在池中央;

64、2)采用机械刮泥时,在沉淀池的进水端设有污泥斗,池底的纵向污泥斗坡度不能小于0.0一般为0.01-0.0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能大于2m/min,一般为0.6-0.8m/min。

65、因此,初步确定设计流量为12m3/h,每天运行8小时。一级接触氧化池的有效容积是V1=0×0×2=33m3,

66、是可沉降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同时使进出水均匀。

67、(3)平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时,表面负荷为1~3m3/(m·h),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作为二沉池时,最大水平流速为5mm/s。

68、4)水力负荷大,产水率高,水力负荷可达23m3/㎡·h。因为沉淀速度快、絮凝沉淀时间短,分离区的上升流速高达6mm/s,比常规工艺高出很多;

69、出口多采用溢流堰,以保证沉淀后的澄清水可沿池宽均匀地流入出水渠。堰前设浮渣槽和挡板以截留水面浮渣。水流部分是水池的主体。

70、通过对PAM、PAC及污泥回流量的分析,该工程在实际运行中的参数为:PAC投加量为50mg/L,PAM投加量为0.25mg/L,污泥回流量为40m3/h。自运行一来,出水稳定,对TP、SS均有很高的除去效果,除去率高达90%。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

71、废水从中心管流入,由下部流出,通过反射板的阻拦向四周分布,然后沿沉淀区的整个断面上升,沉淀后的出水由池四周溢出。流出区设于池周,采用自由堰或三角堰。如果池子的直径大于7m,一般要考虑设辐射式集水槽与池边环形集水槽相通。

72、堰前可设置挡板以阻挡漂浮物,或设置浮渣收集和排除装置。挡板高出池内水面0.1~0.15m,浸没在水面下0.3~0.4m,并距出口0.25~0.5m。

73、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74、 水的粘度愈小,沉降速率愈快,成反比关系。因粘度愈水温成反比,故提高水温有利于颗粒的沉降;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75句沉淀池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