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句王阳明心学全书免费阅读精选
王阳明心学全书免费阅读
1、16《五百年来王阳明》第十六讲:一封“情书”
2、从注释的出处到白话的译文,还是不错的,我个人感觉比前边介绍的《传习录全译》要稍逊色一些。(王阳明心学全书免费阅读)。
3、经过漳南平寇大胜,当地已经将王阳明用兵神化,王阳明身上再添一笔神秘色彩,后班师回赣州,正德十二年,王阳明被提升为提督南、赣等处军务,获得了兵部尚书王琼授予的一个特殊的权力:可以调动兵的棋牌,这是明朝未有的先例。
4、她说,当你品尝着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享受着感官带来快乐的时候,这些都是很美妙的。你能活着感受世界和自己存在,不论苦乐,其实都是一种美妙。
5、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6、 王阳明从祀孔庙,使得王学成了当时的“显学”。但坦率地说,从祀孔庙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王阳明的格局,使其由“凤头”变成“凰尾”。(王阳明心学全书免费阅读)。
7、如果你不去看这朵花,它到底存在吗?它是不是在一个空的境界中才能呈现出来。
8、讲学前,王阳明照例又是一番静坐。钱德洪自幼学习陈朱理学,有时也静坐,所以很快就体验到了一些静谧的境界。经过王阳明指点后,又很快体验到了虚灵不昧的境界。在宁静中他的心灵体验到了一种自由的感觉,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一片洁净的世界,心灵和天地在进行着浑然无间的交汇,似乎融为一体。在讲了致良知的微言大义后,学生们听到欢呼雀跃。
9、王阳明解释说是平时德行不足,所以导致害怕鬼怪。王阳明还通过一个故事给马子幸讲解了,参透生命奥秘的圣人,内心淡泊,无求于世,对心灵有深刻的洞察,也就部位荣辱得失所迷惑,更不为生死所拘。在他们的心中,生死一如,万物平等,一切都没有什么可怕的。
10、王阳明讲,修身的功夫,只在于一个诚意,所谓修身,就是要在纯一无二的诚意中,体验和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其处于一个适当的位置,常令清明澄澈,便是正心,所谓正心,就是恢复其心之本体,而修身,就是使其心体的妙用显著并表现出来。
11、王阳明看到瀑布说道:老子曰:上善若水,瀑布虽然壮观,这潺潺溪水却禹有至理。日月的光明,会照射到任何能容得下光线的地方,而流水则需要把那些坑坑洼洼填满才能继续流动。我们做学问,也是这个道理。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地去治学,方能有所成就。
12、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3、我就问:王阳明的那一句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呢?
14、王阳明:靠山山倒,靠河河枯;唯靠自己,事在心上练,方成!
15、有了真正的自我,即便没有身体存在,我也是存在的,也没有所谓生死。圣贤只为己学习,人应该还有另外一个自我,藏着身心深处,这个真正的自我,只有真正为“真实的自我”着想,才能做到克己才能成就自己。也就是,要遵从你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为外在感官刺激所驱使的东西。
16、冀元亨和蒋信听了王阳明关于仁体和知止的学问,茅舍顿开,一种前所未有的庄严涌上心头。冀元亨又问道怎么才能做到知止呢。
17、所谓“心生则一切法生”,当你改变自身感受的一瞬间,一切就改变了,痛苦可化为动力,挣扎可化为享受,烦恼可化为菩提,生命境界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
18、先让别人选,之后挑选剩余苹果的孩子坐到了领导的地位;
19、王阳明的学生陆九川在游览通天岩的时候问起老师,如何才能达到心中没有杂念的境界。王阳明解释,自己的内心宁静就是不动心,就像鸟儿飞过不留痕一样,心不为外界事物所动,让心处于正确的态度很重要。但恐惧的念头是出自心之本体,是活泼泼的,此正是天地运行之机的生生不息之处,所谓上天赋予人的命运,永不停息。
2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1、35岁时,王阳明身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但因上疏言事,触怒了宦官刘瑾,被发配到贵州龙场驿充当驿丞。
22、人一旦沦为欲望的奴隶,就会活得很可悲。相反人要是能克制住内心的欲望,那就会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走向人生巅峰!
23、王阳明在《传习录》这样说道:“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也就是说,圣人之心,视天地万物为一体,在圣人眼中,芸芸众生没有什么内外之分、远近之别,众人都是他的兄弟、子女那样的至亲,希望他们全都平安无事、颐养天年,并且能够加以教化、养育,以顺遂圣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德、宏愿。我们说,既然能“致”得如此“良知”,自然会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胸怀黎庶、悲悯众生的圣贤家国情怀,正所谓“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也就是知行合一。
24、王阳明给陆九川解释了关于心态和人心的本质,但是学生还是没有完全领悟,问到,自己经常在静坐的时候被外界的事情打断,办事之后又回来静坐,自己的身心还是不能打成一片。王阳明说学生的格物致知的实际修养,体验还不深刻,内心还是有所牵累。一个内心宁静的人,不会随意被外界干扰,看似静坐收敛身心,但自己的心却被放纵于空想。
25、与人交心很难,但是懂得克制的人会说话,能够换位思考,不会伤害别人,因此人们愿意向其袒露心扉,他们的人脉也就越来越广了!
26、王阳明接着说,一个人的本心,是无动无静的,在静的时候,能感觉到空灵的状态,不是一无所有,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动机,能与“道”相应。所以在应事接物时,我们始终要保持镇定自若的气质。
27、王阳明历经明代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当时,皇权高度集中,而皇帝又多腐败无能;宦官窃弄权柄,滥杀无辜;王朝宗室几度发动叛乱,要夺取皇位;而农民与少数民族抗拒明朝统治的武装斗争时有发生;思想学术上受程朱理学的束缚,而私人讲学又盛行。这一切既为王阳明制造了坎坷多舛的境遇,也为他施展才智勇略提供了机会。王阳明以其辉煌的功业与富有特色的思想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思想家。对于王阳明生命历程的动态把握,有助于了解其思想的全貌。王阳明三十七岁时谪居贵州龙场,悟得圣学“格物致知”的宗旨,标志着其哲学体系开始建立。这位天才的思想家早年曾驰骋辞章、尊信朱学、出入佛老,最后归宗儒学。他建立思想体系后,伴随政治实践与学术思想的不断深化,经历了诚意为学宗、专主致良知、超狂成圣人等阶段。
28、本次出版的简体版,是以民国《四部丛刊》所影印的明隆庆刊本《王文成公全书》为底本。并参考了《四库全书》本、中华图书馆本等版本,以及从明朝至今关于王阳明的众多研究成果。
29、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正所谓“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传习录》)。而“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对此,王阳明说:“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传习录》)
30、我们要正确的去面对这样的状况,比如我们看到一朵花的时候。
31、译文:上苍赋予万物生命之机,有出生就必有死亡;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一枯一荣之间反映的是万物交替,恒久不变的还是世间的大道规常。
32、17岁时,王阳明新婚之夜玩“失踪”,到道观与人论道,通宵打坐。王阳明的书法水平也是一夜之间进步神速,写得一手出神入化的好字。
33、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34、在王阳明看来,思想意识这一关才是最难的关,要在各种事上磨炼,磨炼的就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意识。
35、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36、一天,王阳明在通天岩的观心岩讲解“心即天理”的良知学问。陆九川说,前些天另外到了老师的静坐的心法,但是自己还是感觉心里一片漆黑,不知怎么才能达到光明的境界。
37、众将士们见此惊喜若狂,大声欢呼王阳明感到天地。
38、阶阳诸侄闻去岁皆出投试,非不喜其年少有志,然私心切不以为然。不幸遂至于得志,岂不误却此生耶!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诸贤侄不以吾言为迂,便当有进步处矣。
39、他是收视爆款:他主讲的《有书国学共读国学》台风妙趣横生,被一众网友亲切地称他“说书大咖”。
40、17《五百年来王阳明》第十七讲:秋风扫落叶
41、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泛海》
42、陆澄静下心来,发现了自己性格中的诸多不足,开始反复练习静坐,去除心中的杂念。但是久而久之,自己的知识还是没有长进,于是又带着很多问题去找王阳明。
43、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44、出发前夜,王阳明的两名学生王畿和钱德洪对致良知存在分歧,于是前来请教老师。王阳明说:觉得心体上有善恶的存在,这只是你自己意识上的一种看法,良知的本体原来一无所有,本体只是如同虚空一般的空灵无物。
45、王阳明说,立志虽然容易,但是坚持很难,这种坚持的毅力要从实践中修炼得来,只有经过长期修炼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而且尤其是逆境能考验一个人的毅力。
46、人的外在行为本就是受到意识影响的,一个人的行动和认知不应该出现巨大而偏差。
47、然而,“致良知”几个字听上去平淡无奇,真要实践却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在阳明心学的体系中,“心即理”是起因,即意之动;“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48、作者: 孟斜阳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出品方: 酷威文化出版年: 2020-8
49、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50、嘉靖六年,这种悠闲自得的日子被打断,朝廷决定派王阳明任广西任两广总督。
51、13《五百年来王阳明》第十三讲:心学也是心理学
52、王阳明(1472-1529),明朝人,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年轻时筑室习静于越之阳明洞,遂号阳明。
53、一天晚上,萧惠问王阳明,自己静坐多年,私欲还是难以去除,该怎么办。
54、字伯安,别号阳明,谥文成。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或王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浙江省宁波市)人。
55、汪景颜是王阳明的学生,即将到大名府任职,因为害怕自己不能胜任,临走之前请教老师关于为官的心得。
56、心即理:王阳明年少时候还是程朱理学的天下,那时主张格物穷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但是王阳明曾经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57、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浙江余姚人。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尊称为“阳明先生”。后以号行世。卒谥“文成”。
58、大自然变幻莫测,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为人做事如此,顺道而兴,逆道而亡。我们要时刻将自己的意识行为调整到与“道”相合,与天地宇宙的规律相协调的状态。
59、汝华相见于逆旅,闻成之启居甚悉;然无因一面,徒增悒怏。吾乡学者几人,求其笃信好学如吾成之者谁欤?求其喜闻过,忠告善道如吾成之者谁欤?过而莫吾告也,学而莫吾与也,非吾成之思而谁思欤?嗟吾成之,幸自爱重!
60、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个年代达到了别人难以及其的高度。
61、王阳明在龙场的恶劣环境中,逐渐平复心情,一开始只认为自己在这里只有等死而已,于是开始每天打坐修身,终于有一天,王阳明认识到真正的“自我”,心灵得到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处,他的智慧也得到了最大的迸发。这就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他明白之前的“格物致知”的良知就在自己的每个人的内心。排除了环境的各种干扰,声、色、名、利的诱惑,摆脱了束缚,人的内心才真正具有强大的力量,敢于承担世上一切的事情。
62、王阳明讲学,很喜欢学生提问交流,每次都十分耐心讲解。
63、在面对呼吸这样的生灭的时候,我们根本不会去在意你吸进来呼出去有什么特别的大不了。可是这个呼吸一旦停止,生命就完结了。
64、王阳明即王守仁,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65、在王阳明看来,生活不外乎吃一口饭,睡一张床,功名利禄皆是浮云。
66、一日陆澄向老师请教如何立志,王阳明解释到:所谓立志,就是念念不忘体悟天地宇宙的本质规律内心澄澈忘我,这就是立志。
搜索更多
67句王阳明心学全书免费阅读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