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句席勒美育书简精选
席勒美育书简
1、大体上说来,在古希腊,实际兴趣重于审美兴趣,美较多地受善的制约。中世纪轻视艺术美,但中世纪的审美意识是很强烈的,阿奎那认为美高于善,但他的这种思想是与禁欲主义相联系的(善总是与意欲有关),中世纪关于美与善的地位的看法可以看作是由古代到近代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近代,哲学家们大多认为审美兴趣高于实际兴趣,美高于善,康德、席勒、谢林、黑格尔基本上都作如是观,近代美学一般主张,美较多地受真的制约。在现当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哲学家那里,特别是在海德格尔那里,美明显地居于比真更高的地位,这是大不同于近代以至于古代的地方。从古至今,美的地位愈益提高的过程反映了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教养提高的过程。
2、(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1770-1831)(席勒美育书简)。
3、②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
4、黑格尔把道德放在“客观精神”即有限的精神领域,把艺术与宗教、哲学一并放在无限的精神领域,显然,他是把艺术美置于道德上的善之首,这是他视审美兴趣高于实际兴趣的表现,和康德有相似之处。但在无限的精神领域范围内,他却把哲学放在高于艺术的位置,这说明他置真于美之首,美受真的主导。正是因为这个原故,黑格尔对艺术美及其发展的过程,完全是用认识和概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来解释的,他把美转化成了理性上的真的变形:美是感性面前的真(就像真是理性面前的理念一样)。
5、席勒认为他那个时代的人都是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之所以分裂是因为人性中感性和理性没有和谐统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够使人性完满从而走向自由。在他看来感性和理性应该是相互依存的,人是可以达到“神性”的完满状态的。在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就必然会同时产生两种冲动: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它们相互作用可以形成松弛和紧张两种不同的美。这两种冲动看似相互对立,一个要求变化,另一个要求不变;二者是在不同的客体中发生的,感性冲动源自“物质存在”,也就是人的肉体—自然之维,理性冲动源自“绝对存在”,也就是人的精神—神性之维。游戏冲动通过“扬弃”将两种冲动结合在一起,使人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获得了自由,而游戏冲动的目标就是“活的形象”,也就是席勒所说的“广义的美”;无论是“活的形象”还是“广义的美”,事实上指向的都是一种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交融的主体体验,换言之,即一种超验的、理想的审美状态:“……美的最高理想要在实在与形式的尽可能完美的结合与平衡里去寻找。这种平衡永远只是一种观念,它在现实中绝不可能完全达到。”无疑,席勒认为在经验领域中这种高度理想化的美是不存在的,不是偏向感性就是偏向理性,往往以“融合性的美”(gentleandgracefulbeauty)和“振奋性的美”(energeticbeauty)的形式出现;而“融合性的美”和“振奋性的美”又分别对应于“紧张的人”(excitedman)和“松弛的人”(relaxedman)
6、当我第一遍细读(这种细读或说慢读,很容易造成整体逻辑感的分割)时,我觉得很多论证都很在理(单个的结论一般都能找到生活中的案例支持)。但是当我看完后试图把席勒的论证进行逆推时,我发现席勒的有很多类似A=B的结论其实是充分不必要条件(即由A能得到B,但由B反推得到的不一定只有A)。(席勒美育书简)。
7、2008李光荣席勒:美育书简重庆出版社《大师谈美:全译彩图本》收录。
8、◆ 艺术创作artisticcreation
9、我所要谈论的主题与我们的幸福直接相关,并与人性的道德高尚不无联系。
10、需要指出的是,“紧张的人”并不仅是一种哲学反思或逻辑推导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首先来自席勒对社会现实中人的批判性反思。“未开化的人忽视艺术,并把自然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野蛮人嘲弄和蔑视自然,然而他比未开化的人更为丢脸,他进而成为自己的奴隶的奴隶。”“未开化的人”无疑受“感觉的强制”,被“至高无上的自然”所统治,在“自然”面前“艺术”自然被忽视,指向的是现实社会中未受教化的“下层阶级”,表现出人性原始的粗野;而“野蛮人”(barbarian)并非与汉语语境中“未开化的人”同义,其“野蛮”指的是丧失同情心——“情感的力量”,也就是说“情感”被“观念”所压倒,具体指向的是“上层阶级”因来自理性的“观念的优越”,而蔑视和嘲弄“自然”,进而对深受自然束缚的“下层阶级”丧失同情心,成为“野蛮人”。无疑,席勒更为厌恶“野蛮人”,他称:“有教养的阶级则表现出一幅更令人作呕的懒散和性格腐化的景象,因为它的根源正是文化本身,这就更使人厌恶。”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席勒《美育书简》中的上层阶级指向的是当时德国的贵族和王室,物质利益是他们唯一的信仰,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用暴力掠夺人民的财富,而他们则过着慵懒的寄居生活。因此,席勒对于上层阶级更加憎恶。
11、苏联不死 | 纳粹欧洲 |苏联解体 |中苏分裂|秘密演讲
12、“美育”由席勒提出来的。但是美育实践和美育意识,古已有之。
13、本文来源:摘自《江海学刊》,节选,2000年4月30日。新标题为编者所加。
14、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所了解的真,一般都是抽象的本质概念。由于这种形而上学重视求真的影响,这种抽象性的哲学观点被带到美学中来,使美受真的制约,于是造成了美的抽象性。这同中国传统哲学以情景合一为美的观点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情景合一中的景也好,情也好,都是现实的具有感性的东西,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中一般缺乏超感性的抽象概念这个因素,中国古代讲这种意义的真的哲学也是较少的,即使中国人所讲的“神似”的“神”,也不是西方超感性的概念。
15、《审美教育书简》是他写给奥古斯滕堡公爵的书信集合,共二十七封信,集中阐释了他的思辨美学思想,成为他最重要的美学著作。
16、艺术的美,既是素材的美,又是表现的美,既有对内容美的观照与领悟,又有对形式美的愉悦和满足——席勒《美育书简》。
17、第二十五封信 美既是主体的观照对象,又是主体的行为状态
18、从席勒的美育理论出发,可以看出他与孔子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有相似之处。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兴于诗”的作用就类似于“融合性的美”。它将人们首先带入一种审美体验之中,只有完成了这一步才能达到最后的“成于乐”。王国维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中说:“最高之理想存于美丽之心(beautifulsoul),其为性质也,高尚纯洁,不知有内界之斗争,而唯乐于守道德之法则,此性质唯可由美育得之。”这个“美丽之心”并不存在于“融合性的美”使人们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状态之中,而存在于“振奋性的美”所给予人们真正的道德内化之中,这是一种主动的道德。也就是说,不是我应该这么做,而是我从内心觉得要这么做,是自律而非他律。正如朱光潜所说的:“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这是构成道德完成的最终状态和理想状态,亦即德育与美育的交融,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状态。所以王国维认为“审美之位置犹居于道德之次”,因为审美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成为道德内化的人。美育是德育的完成形态,它们都是人格教育,而最终使美育达到最终境界的是“崇高”。
19、┈┈┈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
20、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
21、艺术构思artisticconception
22、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断片了。
23、艺术作品的形式theformofworks
24、审美能让人暂时忘却现实的压抑,有助修身养性,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至于到底是审美还是审美过程中遇到的绝对否定者导致人获得自由就有待考证了。我们可不可以猜测真正使审美有助于人格教育的是存在于审美活动过程中的绝对否定者,而席勒并未意识到这点。
25、艺术是人类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判断力批判》。
26、本次再版,除了对原有的失误和不当之处进行修正,徐恒醇先生还为每一封信撰写文本解读,以盼更多读者能够从这一经典美学著作中获得思想和美的享受。
27、中国传统哲学讲“万物一体”,“万物一体”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不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概括一切事物的意思,而是指无穷无尽的具体事物之间的相通相融。天地万物本来是一气相通的无尽的整体,也就是“万物一体”乃存在之本然。我们平常所直接接触到的只能是在场的东西,但我们可以凭着想象力,把无穷尽的未出场的万事万物与当前在场的东西综合为一体,这也就是我们对“万物一体”的一种体悟,或者说是达到了“万物一体”的境界。西方现当代的“显隐说”主张的以在场者显现无穷尽的不在场者的美学观点,如果借用中国的术语来说,也可看成是通过在场者以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刘勰的“隐秀说”的存在论上的根据就是“万物一体”。
28、审美直觉artisticexperience
29、艺术体验artisticexperience
30、艺术试图用美丽的理想代替不足的真实——席勒《美育书简》。
31、在伊藤的观点里,把“它的对象推向远方,并帮助它的对象逃开激情的干扰”的是“绝对否定者”,而非“观赏”。所谓的相遇“绝对否定者”,简而言之,即一个人,当他与对每天生活的日常世界(“作为被赋予的现实”)来说是外在的、超越的某种东西相遇,而从日常性中被拉出来,并确立起(现实被对象化)非日常性的视点。相比之下,审美的范围显得狭义。还有,虽然我们确实能在审美中感到超脱,但是关于“为什么有审美心境”的问题,席勒的答复只能是“人的审美心境是自然的赠品”,又将答案推向神秘与未知。
32、人以一种认为的方式从他的成年返回到他的童年时代,在人的观念中构成一种自然状态。
33、不管席勒的美学思想中还存在着一些令后人困惑不解之处,不管它存在着一些遭到后人批评的缺点,但他的美学思想中所贯穿的一个基本思路却至今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一个“审美的人”,既超越了感性欲望的限制,又超越了理性法制包括道德法则(“义务”)的限制,因而是一个自由的人。这个基本观点用席勒所使用过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来说就是,美乃是“无限出现在有限之中”,乃是在与有限感性物的“结合”中上升到无限的自由。席勒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最崇高的人性的实现”。
34、 「Alevel物理」多普勒效应Dopplereffect,你能拿满分吗?
35、伊藤虎丸在《鲁迅与终末论》中提出“将作为人格的人对置于作为物质的自然,是笛卡尔以来的欧洲近代学问的出发点,自由的‘个’,‘不仅仅是全体当中的一部分,而是具有不可被全体所无视,所否定的个有性’,其人格的尊严性‘只有通过超过全体,并且能够否定全体的绝对者与个的直接连接方有可能,只有直面这种作为绝对否定者的神,人才会被从自然有机体秩序的埋没中拉将出来,获得自由(主体性),并由此而重新朝向具有主体性和互相伦理契约关系的共同体的形成。”“只有具那种自由的人,其作为‘人格’才有别于自然的、生物的、物欲的人。而只有当人直面作为绝对否定的超越者时,只有当他获得前者的启示时,才会从埋没于‘多数’(亦可以置言为‘多数’所造就的既成秩序和价值观)当中被呼唤出来,成为作为自由的‘个人’(或‘个性’)的人格。”也就是说,只有当人遇到绝对否定着,人才能获得自由;只有人超越绝对否定者,人才成为自由的“个人”的人格。
36、艺术作品的内容the contentofworks
37、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
38、我以为,“万物一体”既是美,又是真,也是善:就一事物之真实面貌只有在“万物一体”之中,在无穷的普遍联系之中才能认识到(知)而言,它是真;就当前在场的事物通过想象而显现未出场的东西从而使人玩味无穷(情)而言,它是美;就“万物一体”使人有“民胞物与”的责任感与同类感(意)而言,它是善。“万物一体”集真、善、美三位于一体,人能体悟到“万物一体”,就能产生一种令人敬爱、仰慕的宏伟气魄与胸怀。人们经常谈论真、善、美的统究竟统一于什么?如何统一?我想“万物一体”应该是最好的答案。
39、对“融合性的美”与“振奋性的美”,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的解读是:“用中国文论的术语来说,理想的美是‘阳刚’与‘阴柔’的统而经验界的美却往往偏于‘阳刚’或‘阴柔’。”当然,朱光潜用的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去阐释席勒的这两种美,这种阐释本身具有鲜明的本土意义。“阴阳刚柔之说源于《周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在此之后,三国魏曹丕将“阴阳”用来阐释文学;南北朝时期用它们区分文章的风格;姚鼐还将二者提升到了审美的范畴。也就是说,“阳刚”和“阴柔”在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是两个相互统一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美的两个类型。并且,二者的地位是相同的,它们仅仅是美的两种表现方式;而席勒所说的“融合性的美”和“振奋性的美”,它们在西方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都是不同的,并且“振奋性的美”对“融合性的美”存在一种超越性的价值。
40、首先,我将阐释一下我选择“审美教育之人格培养”这个题目的缘由。一开始读《审美教育书简》,虽然有些知识性的感慨,却极少有心灵上的触动。但是,当我读到最后几封信的时侯,当时我正在读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小说系列(《丧失为人的资格》(或译为《人间失格》)、《斜阳》、《阴火》等),并在这之前我被一本日本学者伊藤虎丸的《鲁迅与终末轮》中关于“人格”的讨论深深折服,所有这些平时的感触似乎像冥冥中的积聚,当我今天下午刚合上太宰治的《女生徒》,带着对太宰治小说中的人物异于常人地频繁自觉地感到“耻”的感慨翻开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到“不认识他自己的人的尊严,就更不会尊重他人的人的尊严;认识到自己的粗野的贪欲,就害怕每个与他相类似的生物的贪欲”“既然文明应使人的尊严同人的幸福处于和谐统一之中,因而,它必须关注这两项原则在它们最紧密的混合中仍保持各自的最高纯洁性”,脑中突然如被电流经过一般迅速翻过有着强烈地为人的耻感的阿叶(太宰治的《丧失为人的资格》)和认为自己也吃了人的“狂人”(鲁迅的《狂人日记》),突然醒悟《审美教育书简》这本书的真正读法不应把重点放在“审美”二字而应将重点放在“教育”(即人格培养),也突然感受到席勒在写这本书时的心情与深切的意图,突然发觉席勒与太宰治、鲁迅一样同属于人类中极少的个别的人格觉醒者。我从后两者身上深深了解到有责任感的人格觉醒者的孤寂、痛苦、无奈,他们与未开化的大众斗争的勇气及其行为之伟大。由此推及席勒写这本书的心情,即非孤苦,也是寄以深望的吧,于是,我决定将探讨的重点由作为手段的审美转移到作为目的“教育”(即人格培养)。
41、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
42、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是201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光潜。属于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该作品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43、只要人在他最初的自然状态中只是受动地承受感性世界,只是感觉到它,人就仍然与这个世界完全是一体的,正因为他自己仅仅是世界,所以对人说来还不存在世界。只有当他在审美状态中把世界置于自身之外或观照世界的时候,他的人格才与世界区分开,世界才出现在他面前,因为他不再与世界是同一的了。①
44、席勒认为理想的人是知情意完美结合的统一体。它们形成了三种文化状态:自然状态、道德状态、审美状态。 美国学者把审美文化理解为一种融艺术与生活于一体的文化。远在19世纪中叶,美国大思想家梭罗(H。
45、中国虽然是一个诗的国度,但在传统思想中儒家占统治地位,儒家基本上是重善更甚于重美,儒家对“万物一体”的理解不同于老庄,儒家往往把美置于善的制约之下;同时,中国传统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思想的素朴性与直观性的特点妨碍了我们对这个诗的国度里的实际的诗意(审美意识)、艺术品作充分的理论上的反思,因而比起西方来缺乏专门系统的美学研究;此外,中国传统哲学较少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其对真的理解较少追求普遍性、规律性的内涵,“万物一体”的思想中缺乏主体对客体的征逐精神。
46、席勒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之外,没有其他途径。”也就是说,想要成为道德的人,必须先成为审美的人。由于现实社会的影响人性是分裂的,此时人会受到物质、欲望的诱惑,处以一种被自然力量支配的状态;当人性完满、处于道德状态时,人是自由的,他可以支配这种力量。但是人不可能从“被支配”状态直接转化为“支配”状态,这就需要一个中间状态——审美状态,来帮助人们实现这种转化。席勒在《秀美与尊严》中说:“在一个美的心灵中,感性和理性,义务和爱好是和谐相处的,而秀美就是美的心灵在现象中的表现。”也就是说,在审美状态下,人的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和谐统人在审美状态中才是自由完整的人。但是,这并不能构成完整的审美教育,他在《论崇高Ⅱ》中称:“要使审美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要想使人的心灵的感受能力扩大到我们规定的全部范围内,就必须除美之外再加上崇高。”这里所说的“我们规定的全部范围”实际上就包含了上文所说的人可以支配自然力量,人此时才能感受到作为人在自然面前的尊严,而只有“崇高”才能帮助人们完成这一步。也就是说,由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的最后的关键步骤是“振奋性的美”。
47、康德曾说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席勒接受了康德的影响,并有进一步发展。席勒认为审美活动最先出现于精力过剩的游戏中,而艺术正起源于游戏。在审美的游戏中,人摆脱了实用的束缚,看出了自己的“巧妙智慧”,方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时,一切都是自由的,因而也是平等的。政治革命不能取得的自由和平等,就这样在审美教育中实现了。
48、国家不仅应该重视个体身上的客观的和一般的性格,而且应该重视个体身上主观的和特殊的性格。
49、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王国维《人间词话》。
50、20世纪初,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杜威(J。Dewey)继续阐述了这一思想,并提出“完美的经验即艺术”和“艺术即经验”的见解。在杜威看来,美不等于日常经验,但又不是与经验无关;任何美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日常经验中升华出来和由正常经验转变而成的。
51、本期文章将为大家献上最基本的艺术学理论,简单科普艺术学相关的词汇,希望每一个喜欢艺术、热爱艺术的人,都能欣然地用艺术的思维看待这个时而美丽、时而悲情的世界。
52、美证明了道德自由和感性依存性完全可以并存,还证明人为了表现出精神并不需要抛弃素材。因此我们不再为找到从感性依存性到道德自由的过渡而感到惶惑不安。如果象美的事实所证明的,人在与感性的结合中是自由的,正如自由的概念本身所说明的,自由是某种绝对的和超感性的东西,那么人如何从有限上升到绝对、在他的思维和欲望中与感性相对立,就不再成为问题了。因为在美中已经发生过这一切。总之,人怎样从美达到真理就不再成为问题了,因为真理就其能力而言已经包含在美中了。问题在于人怎样开辟一条道路,使他从一般的现实达到审美的现实,从单纯的生命感达到美感。
53、徐恒醇先生是我国设计美学界的著名学者和开拓者,先后从事外国美学和技术美学(设计美学)研究,早年在技术美学研究方向的著作有《技术美学原理》等著作。
54、一种是“感性冲动”,它“产生于人的自然存在或感性本性”,这种冲动所要求的是尽量使人成为物质性的存在、感性的存在,而人作为这样的存在,他所感觉到的只能是在时间中转瞬即逝的一个一个的个别的、受他物限制的(有限的)东西,这样的人是一个只抓住现实性、只有感性物欲的人。
55、“显隐说”主张美不在于超越感性从而以感性的东西显现超越性的抽象概念世界,而在于超越在场的、具体的东西从而以在场的具体的东西显现不在场的,然而同样具体的东西。我把这里所说的不在场的、然而同样具体的东西理解为隐蔽于在场东西背后、作为在场东西的背景与根源的无穷的现实联系。这里的在场,不仅指感性的东西,而且也包括理性的东西如法则、普遍性、必然性之类,西方现当代哲学称之为“恒常的在场”,以区别于变动不居的感性在场者。
56、美的历程:《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创作的文艺理论著作,作者以深邃独具的目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审美意识的积淀过程。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57、美学:黑格尔的《美学》是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别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美学》,原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期间所作的“美学讲演录”,后整理成书,在黑格尔去世后四年,于1835年出版。黑格尔的美学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
58、最后讨论了游戏的意义和最高的社会理想。认为当审美游戏到了高级阶段,美本身就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这时审美表象的王国就会建立起来,但只能在少数优秀的人中间找到。
59、因为游戏冲动是人之本性中的感性和理性能力于平衡的关系下自发的表现,所以它表征了人性的自由;但是这种游戏的自由并不是任意放肆的行动,相反地,它以合理性的谐调平衡为目的,因此它亦表征了人性的自律。席勒认为,在游戏冲动中,人透过本性上的自由和自律,一方面扬弃感性和理性两种单一的能力,另一方面又结合它们而创造出一种人之存在的新形象——亦即「活生生的形象」(lebendeGestalt)。因为这种活生生的形象表征出一种和谐平衡的、令人愉悦的美,所以游戏冲动其实是人从本性中自发运作的一个美的创造过程;此外,因为这种美的形象表现的是人性之感性和理性谐调平冲的统一状态,所以美亦成为理想人性——兼具物质性和精神性、福德一致的完善生命——的表征。
60、所以,现当代哲学所主张的审美的超越,不仅像传统美学观点所主张的那样只是超越感性,而且也包括超越感性与理性的具体统一物。这种超越不是超越到抽象的概念世界中去,而是从具体的东西(包括感性与理性的具体统一物)超越到具体的东西中去,只不过前者出场(在场),后者未出场(不在场)而已,所以,这种超越也可以说是对于非当前的东西的一种追寻。
61、席勒认为,视艺术形象高于实际兴趣,乃是文明人的标志。一个完全的人、有文化教养的人,是“审美的人”,或者说是“游戏着的人”。“游戏”不是指轻佻的嬉戏,而是“自由的活动”之意。席勒的这一论断最能代表西方近代意识之重审美兴趣的特点,这和古代柏拉图所代表的观点是大不相同的。席勒把人的发展分为“物质状态”、“审美状态”、“道德状态”三个阶段,如果要把物质状态下感性的人变成道德状态下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席勒《美育书简》第23封信)
62、以法兰克福学派为核心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以文化与机械文明的对立为理论前提,并在否定的意义上使用了审美文化这一概念:审美文化就是生活的审美化,它标志或意味着艺术与文化的商业化以及人的内在性的消解。 在中国,审美文化这一概念最早见诸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苏联美学的介绍。
63、从古代经中世纪到近代,真正把美提到首要地位并作出专门系统的美学研究的哲学家是康德。康德认为自然界的秩序和道德领域的秩序有其同一性,这就是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能体悟到自然界的必然性和道德自由之间的超感性的统一。从这个角度看,美高于真和善,美不再受自然和道德的束缚。
64、(Baumgarten,1714-1762)
65、(1)尽管笛卡儿主张心灵与身体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可能性,并且尝试以松果腺作为二者互动的媒介,但是他的理论并不成功,因此引起后继哲学家一系列有关「心物问题」(TheProblemofMind-Body)的讨论。
66、“美育”概念的出现,是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鲍姆嘉通建立“美学”学科体系之后,由席勒提出来的。
67、你应该同自己的世纪一起生活,但不要成为它的产物。给予你的同时代人以他们所需要东西,而不要给予他们所赞赏的东西。
68、艺术家的素材虽然是由现时代取得的,而他的形式却是从一个高贵的时代甚至由一切时代的彼岸取得,从他的本质的绝对不变的统一中取得。
69、人生的最高境界应是经受得起痛苦的超越|超越有限
70、席勒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审美的人”、“游戏着的人”才是获得最高自由的人,才是完全的人。(席勒《美育书简》第15封)从这里也就可以看到,在席勒的思想中,美实居于统一真和善的地位。席勒所谓美是由感性到道德理性的“路径”的看法,与康德把美视为自然必然性与道德自由间的“桥梁”的看法有相似的意义。
71、西方近代哲学以主客关系的思维方式和主体性原则为主导,主体在客体之外而又凭着自己的主体性,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能认识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进入一种超感性的世界。根据这一哲学基本观点,西方近代美学上的诸种派别大多是在各不相同的方式下以感性显现理性为美,或者说是以感性与超感性的理性的统一为美的基本原则,因此,西方近代美学所了解的美一般是与超感性的抽象概念世界不可分离的,这种观点当然可以溯源到古希腊。
72、耳朵里听到的永远是由他推动的机器轮盘的那种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人就无法发展他生存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印刻到他的自然(本性)中去,而是把自己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科学知识的一种标志。
73、译者徐恒醇先生长期从事美学研究,在1984年首次翻译出版了《美育书简》一书,将这一经典著作带入中国学人的视野,其译文明晰流畅,广受学界好评。
74、自私和残暴的特性与其说有助于维持社会,不如说是破坏社会。
75、总起来说,视审美兴趣高于实际兴趣,美高于善,乃是近代思想的主要趋势,也是近代之不同于古代的一个特点。前面已经提到席勒的看法:人在多大程度上,视审美兴趣高于实际兴趣,人就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席勒的这一观点与古代到近代对美的地位逐渐提高的实际过程是相符合的。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史似乎是一个越来越超越(不是抛弃)实际兴趣、越来越提高审美兴趣的地位的过程。
76、海德格尔断言,真正的艺术品乃是真理发生的场所,信然。美在这里显然比真更优越,美高于真而又包含着真,并且,这里的美和真都是具体的。西方现当代哲学在提高美的地位方面,比起近代哲学来无疑跨出了时代性的一步。
77、“人不只是物质,也不只是精神”。单纯的“感性冲动”使人受自然的感性欲求的强迫,是一种“限制”,单纯的“理性冲动”使人受法则(包括意志上的法则如义务)的强迫也是一种“限制”,人性的完满实现则要求把两者结合起来,要求超出有限以达到无限的自由,这就是人身上的第三种冲动,席勒称之曰“游戏冲动”。
78、(3)朱光潜:《席勒的美学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1963年.
79、审美升华artisticconveyance
80、 纵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百年变迁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变迁而发展前进的过程。当然,它的发展是建立在不断将外来的教育思想融会贯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之上的,通过不断的实践加以判断实施的效用,有的时候会错位偏移原本发展的轨道,而后再回归本路。简单来说,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循环上升的过程。
81、席勒对此作了详细解释:在“美的直观”中,由于感性现实与理性法则的结合,一方面,法则不因抽象而难于被人所接受,义务不因缺乏欲求而令人有强迫之感;另一方面,感性事物也不致于因无法则而被生硬地接受,生命的感性欲要也不致于因缺乏理性尊严而变成主宰一切的东西。于是,“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所分别给人的“限制”就“都被排除了”,人性在“游戏活动中、在“美的直观”中就得到了“完满的实现”。
82、席勒身处于欧洲人呼吁人性自觉的启蒙运动之中,其思考的问题正是人本性二元分裂和对立的困境。在寻求解决之道上,康德的理性哲学——尤其是判断力理性的理论——曾为席勒提供了指引,但终究为他所弃;因为康德固然以人之三大理性的统摄运作去说明整体人格的完成,但是,当他宣称「纯粹理性为自然立法」、「实践理性优位」和「判断力理性对自然之合目的性进行直观」时事实上仍将物质性消解于精神性中,自然本身没有属己的真正独立性和价值。
83、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浙江杭州311121
84、席勒由此得出结论说:“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这也就是说,只有审美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才是完全的人。
搜索更多
85句席勒美育书简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