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句名人独到而有效的读书方法精选
名人独到而有效的读书方法
1、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读书方法。
2、著名文学史家曹道衡先生,作为新旧学转型之际成长起来的老辈学者,对读书与治学见解独到。本书是其学术自传,语脉井井而间生波澜,笔触平实却不乏个性。曹先生谦抑地说,回首几十年,有的只是在困而学之后所得的一孔之见,但相信读者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代大家于道德、文章两端的自励,及对后来者的殷殷期许之情。(名人独到而有效的读书方法)。
3、耕海先生者,广东电白杨义教授是也。何为“耕海一二三”,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法自然而生万物,遵循的是一二三相递而生的数理逻辑。耕耘书海,观其妙谛,释其妙理,撷奇妙趣,乐何如哉!
4、再者,攻击自然是要有目标的,这是靶向思维,强调的是读书的目的性。最后,攻击自然是要追求胜利的,因此,各种各样的攻击方法都可以用上,这就是策略方法上的意义。叶剑英元帅写过一首小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里用的就是攻书这个概念,说的意思是,攻书要像攻城一样,不怕艰难险阻,勇敢地攻克难关。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有一次去抗日大学做演讲,他说,我觉得“攻书”这个说法很好。这个“攻”字大有道理,就是把书当敌人看,一字一句地读。
5、据说能常常将李大潜、谷超豪、洪家兴、胡和生4位院士聚集到一起探讨数学的人,唯有曾容老师。
6、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7、从头到尾一口气看完,要花多少时间都可以,可依文章的难易度或重要性,有弹性地调整阅读速度。(名人独到而有效的读书方法)。
8、精选精读。朱光潜说“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浏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9、这样长年累月地读书、抄书是很辛苦的,张溥的手磨起了老茧,一到冬季,冻裂淌血,钻心般的疼痛,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多年如一日地下他的“笨”工夫。
10、2)等待成熟,结束影像阅读和复习以后,信息会暂时积存在意识之外。这时就要暂停一下,原因是要等待脑子里面的信息成熟。至少要等10至20分钟,等一个晚上是最理想的。
11、人的记忆是有限的,读过的书会随着时间被慢慢遗忘,唯有笔记能让人保持回忆和再认识,学会运用书本知识指导工作与生活。他在每读完一本书后,将读书笔记里零散的片段、情感、感悟、思考融合起来,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吸收书中的内容,茅盾的《夜读偶记》就是这么来的。
12、时至今日,黄炎培先生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令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13、1935年他写过一篇《随便翻翻》的短文,专门介绍了他称为消闲的读书“多翻法”。他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看看序、前言、后语、目次,读上几页内容。”他认为“多翻”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帮助人们全面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尤其在今天,出版物剧增,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获得有关新信息。
14、短期阅读法分为阅读和默读。如果资料内容相对生僻一些,可采用朗读法;如果资料内容浅显易懂,则应默读,加快阅读速度。指导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提示资料重点、难点,并对个别学员进行辅导。
15、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方法也很有风格。王梓坤上中学时,做完功课一有时间,便光顾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他便下决心动手抄书。抄,他认为总还是炒得起的。他先后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他爱不释手,则一口气抄两份。王梓坤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末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
16、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17、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主题阅读被称为最高层级的阅读方式,其实正如《越读者》的作者《郝明义》所言,主题阅读不过是一种读书方法,层级的说法让大家对此有莫名的距离感,其实主题阅读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18、阅读之所以能够起到对人的提升作用,就在于它能帮助人超越自身生活、眼界、知识、思想……的局限,进入一个未知的,却又是人所向往的,更为自由的天地。正是这样的超越性与自由感,给我们带来了沉迷其中的无限愉悦。
19、“疑”是指一种积极追问的精神。元朝的大教育家许衡,就最喜欢善于“疑”的学生。他的传记有曰:“诸生或有疑问,则为之喜见颜面。因语之曰:‘书中无疑,能以为有疑;有疑,能使之无疑。学斯有得矣’。”不过,这个意思并非他自己的发明,比他早一点的朱熹已经说过类似的话了。
20、周振甫,浙江平湖人,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学者。他读书,特别是对古典文学著作常常采用的方法便是诵读。和我们小时候简单的背书不同,诵读更加强调对一篇文章语言风格的细细品味,在抑扬顿挫间感受作者笔下文字的别样魅力。通过诵读的读书方法,等到自已写作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自己在不经意间会习惯性地采取类似的语言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当然,想要写出更好的文章,还是得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渐地形成自己的文风。
21、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22、丰子恺在一篇自述中坦言,读书时“计算遍数,用选举开票的方法,每读一遍,用铅笔在书的下端画一笔,便凑成一个字。不过所凑成的不是选举开票用的‘正’字,而是一个‘读’字。”
23、鲁迅还灵活运用“跳读”法。他说:“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24、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读者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来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25、六谓居敬持志。此为读书的“致精之本”。居敬,就是严肃认真与精神专一的态度。持志,就是树立一个具体目标,坚定志向。
26、为什么说“不敢稍逾约”?当时人有“三痴”的说法,其中之一便是“借书与人曰痴”。意思是借书不还的事太多,所以书不可以轻易借予人。正因为如此,宋濂不敢逾约,否则再借就难了。
27、茅盾认为,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城市全貌;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并加以运用。他在读《战争与和平》时,读了两三遍还觉得没有看透,直到看了五六遍。他认为只有这样阅读作品,才能领会作品好在哪里,以及想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
28、维持影像阅读状态的秘诀有两个:第一个是深呼吸,保持同样的速度。二是配合翻页的节奏,在心里面重复单纯的话语。比如:放,松,放,松。
29、3)翻页时维持稳定的状态,避免内心的浮躁。
30、他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以增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了解一些数学思想史以丰富知识,提高水平.
31、“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句话是对沈从文先生才华横溢又真挚深情一生的概括。沈从文用清新素朴、诗意浓郁的文字,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的文学世界,令人久久回味,涤荡心灵。
32、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33、这样“读书”的好处,一来不受条件限制,二来可以温故知新,三者还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尤其在黑暗苦难之时。
34、深,是指精通、发展、创造,是在“约”的前提下重点突破,究本穷源,有所发现。
35、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
36、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他被授予上海市首届园丁奖;
37、眼到就是书里每个字都要认得,每句话都要理解;
38、推想法。一本书拿到手后,华罗庚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开始闭目推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做,该怎么做。待一切全部想好后,再开始阅读。凡是已经知晓的内容,很快浏览而过,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的独到的观点,这样,华罗庚博采众长,得益很多。
39、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40、梁启超强调,读书要分清泛读和精读。“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41、(10)选读: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他开创性地用算法的观点对中国古算作了分析,同时提出用计算机自动证明几何定理的有效方法,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方法”。
43、他自学了一系列现代数学的基础课程,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建立了一套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44、曾容老师认为一般数学阅读都要经历这三个过程和层次,不能逾越,只能深化.
45、但是,只认识文字还不行,还要明白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见里面是什么情况,只能在外面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为此,他建议读书之前多做准备,善用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
46、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方法也很有风格。王梓坤上中学时,做完功课一有时间,便光顾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他便下决心动手抄书。抄,他认为总还是炒得起的。他先后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他爱不释手,则一口气抄两份。王梓坤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末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
47、马克思读书,很有系统性,经常是带着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
48、郑板桥一旦选定了他认为“当”的书,就潜心精读。他读书是很勤奋的,“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
49、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50、那什么叫“鲸吞”呢?他说,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一座飘浮的小岛。但它却是以海里的小鱼小虾为主食的。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将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鲸的胃袋了。
51、宏,是指在读书科目、内容的选择上要博大宏伟,兼收并蓄,全面了解并掌握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从而打下广博而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52、快速阅读,书名、目录、前言,对一本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53、最高效的方式就是买书看,为了做好准备工作,于是,我就把网络上能买到的记忆类书籍全部买下来,大概是20多本,然后一本一本的阅读并做笔记,全部读完之后,仔细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结合自己的实践,整理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后来课程效果很好。通过这次实践,我是实实在在尝到了主题阅读法的甜头。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后来,我依法炮制,用同样的方式又开了演讲和思维导图两个方面的课程。
54、攻读的目的就是对知识精通到底。很明显,毛泽东讲的这个攻书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精读。有精读就会有泛读,这是读书的两种基本方法。现在关于读书的社群很多,都在鼓励大家多读书,而且已经形成一种风气,大家比拼着谁读书快,谁读书多。你一年读20本,我读50本,他读了100本,也有一些大咖一上来就是几百本。但是,我觉得,重要的不是我们读了多少本书,而是我们品味了多少本书。但是,现在,很多人在读书方面很容易进入三大误区:缺乏深度,只求速度数量。杂乱无章,精力过于分散。隔岸观花,缺乏应用意识。先说第一个误区,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看了多少书,看的是什么书,而没有去深思,这些书触发了我们什么样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现实的改变。这就有点舍本逐末了。刚才说了,读书方法有个基本的分类,精读和泛读。当我们一味地去追求速度和数量时,那就只能是泛读了。但,起决定作用的绝对是精读,而不是泛读。有的人甚至会受到古人的误导。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在自己的《五柳先生传》中谈自己的读书方法,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三国时期,诸葛亮也说自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观其大略即可。很多人看过这两位历史名人的分享之后都容易产生误解,以为他们看所有的书都是这种方法。实际上,陶渊明和诸葛亮之所以这样说,一则是因为谦虚的姿态,古代知识分子都是比较含蓄的,像李白那种绝对是异类。
55、稍微懂了一点,就自我满足了。如何攻到底呢?他认为,关键在两个字:挤和钻,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去读。这种攻书之法,看似简单朴实,实际上最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最难做到。
56、“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搜索更多
57句名人独到而有效的读书方法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