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句孟子全部原文精选
孟子全部原文
1、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2、道,言也。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浑然至善,未尝有恶。人与尧舜初无少异,但众人汨于私欲而失之,尧舜则无私欲之蔽(现在这个时代没有教养,没有文化,私欲横行),而能充其性尔。故孟子与世子言,每道性善,而必称尧舜以实之。欲其知仁义不假外求,圣人可学而至,而不懈于用力也。门人不能悉记其辞,而撮其大旨如此。程子曰:“性即理也(天性即天理)。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有节奏,止于礼),即无往而不善;发不中节,然后为不善。故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言吉凶,皆先吉而后凶(凶里面也先看吉,自性作主);言是非,皆先是而后非。”(此段,朱子言)
3、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4、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5、 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孟子全部原文)。
6、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7、历代为《孟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的著作。
8、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的原因),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9、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我才每天盼望着。我难道象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小人吗?向国君进谏言而不被接受,就发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脸上,离开时就要拚命尽力后才住宿吗?” 尹士听说孟子这番话后,说:“我才是一个小人呀!”
10、 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11、 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孟子全部原文)。
12、孟子说:“好得很啊!父母的丧事本来就应该尽心竭力。曾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依照礼节安葬他们,依照礼节祭把他们,就可以叫做孝了。’诸侯的礼节,我不曾专门学过,但却也听说过。三年的丧期,穿着粗布做的孝服,喝稀粥。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
13、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多。
14、 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15、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16、孟子说:“(周公)不知道。”“(岂不是)圣人也会有过吗?”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谁能料到哥哥会背叛呢?)周公的过错,不也是情有可原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犯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却照样犯下去。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现在的君子,岂只是坚持错误,竟还为错误作辩解。”
17、 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踰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
18、 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
19、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
20、陈贾见到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孟子说:“古代的圣人。”陈贾说:“他派管叔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是这样。”陈贾说:“周公是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的吗?”
21、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22、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23、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4、滕文公为世子①,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25、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d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6、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27、 曰:“以追蠡。”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
28、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9、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30、 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大王请不要喜好这样的匹夫之勇!”
31、“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
32、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33、①有:同“又”。②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③与人为善:与:偕同。
34、 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35、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36、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37、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
38、 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喜爱钱财。《诗经》说:‘收割粮食装满仓,备好充足的干粮,装进小袋和大囊。紧密团结争荣光,张弓带箭齐武装。盾戈斧铆拿手上,开始动身向前方。’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谷,行军的人有干粮,这才能够率领军队前进。大王如果喜爱钱财,能想到老百姓也喜爱钱财,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39、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40、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41、生活在战争频繁的战国时期,孟子对于战争的态度有其两面性,一方面他虽然主张天下统但是坚决反对法家的以战止战,对于以功利为目的的兼并战争是坚决反对的,认为战争不可能实现统只能造成家破国亡,妻离子散。他说“春秋无义战”,认为这种不义战争是造成百姓苦难、民不聊生的主要原因。他痛斥战争的制造者,骂他们“不仁”,对于那些“善为战”、“善为阵”的人,孟子称之为民贼,认为他们“罪不容于死”,“善战者服上刑”,强烈谴责他们的罪行,主张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惩罚。但另一方面,孟子又承认战争亦分仁义之战与非仁义之战,对于顺乎民心的仁义战争给予了肯定,当暴君残害民众,不行仁政时,孟子坚决主张以“仁义之师”进行“诛一夫”的战争:“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滕文公下》)认为像汤武革命那样诛乱除暴、吊民伐罪、解民倒悬的战争,不但是正义的,还将得到百姓的一致欢迎。
42、《孟子》曰: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谓君子为与不为之道也! 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一个民族得以兴邦的内脉,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而精深,蕴含极具深邃的思想。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思想体系,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43、回到用人和被用的问题上来,既然当政者多半“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既然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是如此困难,如此遇,作为被用的人,有一点“不可召”的清高和骨气,不也是应该的吗?正如曾子所说:你有你的官位,我有我的正义,我又输与你什么呢?
44、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45、 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
46、《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47、齐王说:“咳!这是什么话!”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如果周公)知道他会反叛还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还未能完全具备,何况您大王呢?请允许我见到孟子时向他作些解释。”
48、 曰:“周之则受,赐之则不受,何也?”曰:“不敢也。”
49、 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50、 孟子说:“口舌对于昧道,眼睛对于颜色,耳朵对于声音,鼻子对于嗅觉,手脚四肢对于安逸与否,都是人的本性,但各有命运,君子不称它们是本性。仁爱对于父子,行为方式对于君臣,社会行为规范对于宾客和主人,知识对于贤能的人,圣人对于天的道路,是命运,这其中也有人的本性,但君子不称它们是命运。”
51、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于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52、 浩生不害问:“什么叫善良?什么叫诚信呢?”
53、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顺也)为本。所恶於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於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故,自然性,事物自然而然的天性,至诚之道可以前知)(277页)
54、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②,管夷吾举于士③,孙叔敖举于海④,百里奚举于市⑤,故天将降大任⑥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⑦,行拂乱其所为⑧,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5、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56、(本卷鉴赏)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一个充满战乱的年代。从《孟子》、《庄子》等书中,我们都可以了解到那个年代大盗恣肆、民不聊生、战争频仍的苦况。从庄子的愤世和喟叹中,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一个知识分子面对那样的时代所怀揣的无奈和激愤。不过,作为子思弟子的学生,孟子并没有像庄子那样遗世逍遥,而在学成之后,仍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游说之路,齐宣王、滕文公、梁惠王的宫殿里都曾有过他高亢的声音,与这些或急功近利、或糊里糊涂、或大言不惭的国君们进行有策略的交谈,劝说他们走王道之路,放弃霸道图强的做法。但是那样一个时代已经不是王道和仁政的理想蓝图可以打动的了,现实上演的一幕幕泡沫伟业逗引得国君们对权术和武力着了迷,商鞅变法成功,吴起战胜弱敌,孙膑、田忌用兵法把齐国送上了霸主的位置。孟子说师法文王,大国家五年,小国家七年一定能保有天下。可是没有国君等待得了仁政慢慢地开花结果,在快速扩充的冲动中,古战场又有了厮杀声,青草染上了血迹在残风里摇曳,太阳落下了,夜幕中君主和谋士们酝酿着合纵连横的计策,庄子远远避开尘世的利刃,孟子郁郁地回到了故乡,讲授着自己的学说,把他的梦想交付下去。
57、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58、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59、 “事道奚猎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曰:“奚不去也?”
60、 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61、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62、 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文王也。”
63、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
64、学生充虞请教说:“前些日子承蒙老师您不嫌弃我,让我管理做棺椁的事。当时大家都很忙碌,我不敢来请教。现在我想把心里的疑问提出来请教老师:棺木似乎太好了一点吧!”
65、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搜索更多
66句孟子全部原文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