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句作家巴金的资料简介精选
作家巴金的资料简介
1、李辉,1956年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任《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主要作品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沈从文与丁玲》《萧乾传》《黄苗子与郁风》《沧桑看云》《在历史现场》《和老人聊天》《巴金论稿》《百年巴金——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肖像》《一纸苍凉——杜高档案》《黄永玉——走在这个世界上》《封面中国》等。
2、那本蒂埃里堡市政府编撰的书里还记录了1979年巴金在阔别蒂埃里堡52年后,又回到拉封丹学习故地重游的照片。当巴金再次看见从前的教室,从前的住宿房间时非常激动。回到中国后巴金给曾经与他一起留学法国的同学写道:“咱们喜欢的花店还在那里,可惜我没有时间看店主人漂亮的女儿是否还在。”
3、彭新琪,1929年生于浙江绍兴,195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国福利会文化馆文艺组组长,《儿童时代》《收获》《上海文学》杂志编辑,编审。著有专著《动画大师万籁鸣》《包身工的眼泪》《巴金的世界——亲情、友情、爱情》《友情依旧》等,1988年曾获全国文学期刊优秀编辑奖。
4、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5、抗战前的作品主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家》以及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等。抗日战争期间,巴金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憩园》《寒夜》和《第四病室》。
6、巴:演过的。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们那个时候无所谓,不一定举行婚礼,这是无所谓的。主要吵架还是当时生活,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太惨了,太苦了,好人受苦。
7、简介:《迟开的蔷薇》是德国诗意现实主义小说家斯托姆的小说集。斯托姆的作品被誉为“德语诗文之明珠”。诗与青春是作者吟咏的永恒主题。译者巴金说,“对一些劳瘁的心灵,这清丽的文笔,简单的结构,纯真的感情也许可以给少许安慰罢”。
8、1961年10月14日巴金给余思牧的复信。
9、说来也巧,刚跨入新世纪不久的一天下午,当我来到巴老的病室时,只见午睡刚起的巴老戴着眼镜,坐在被摇高了的病床上一边吸氧,一边收看着电视,神情十分专注、认真。究竟是什么影片这样吸引着他呢?哦,原来电视里正播映着电影《英雄儿女》。在黑白的画面上,飞机、坦克和枪炮声交织在一起,显示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大决战场面。此情此景一定会勾起巴老的回想。他在四十多年前远离家门、告别亲人来到了朝鲜,同志愿军官兵一起度过了三百多个难以忘怀的日日夜夜,他也不会忘记与众多的英雄促膝交谈和采访中收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回国后,经过提炼和精心刻画,用文学的样式艺术地再现了像王成、王芳、李大海等一批英雄人物的形象。
10、“这个展览温暖着我们,当巴金先生写下那一封一封信札时,他是写给远方的朋友,但隔着长长短短的的时间,我们大家也都是收信的人,从那些擦亮心灵的信里,我们读出了深情厚谊,读出了风骨和信念。”11月25日是巴金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日,上海气温骤降,但“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现场暖流涌动,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深情致辞:“在历史和时代的洪流中,巴老始终是一盏明亮的灯,守护着爱、正直、真实、奉献等美好的价值。”
11、《家》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
12、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3、原来,1991年的夏天,赵先友烈士的所在部队正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部队d委决定在营区为烈士立一座塑像。他们想起了《英雄儿女》中有“向我开炮”这个情节,于是想请巴老在碑上题个词。时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的张振川和李真将军分别给巴老写了一封信,托政治处副主任戴秀斌到上海送交巴老。到上海后经市文联联系,将信交给了巴老的女儿小林。
14、不少市民纷纷驻足观看闪烁着精神之光的一份份手札,感受一代人的风华。“巴金先生一生重视友情,爱护朋友,也得到朋友们的爱戴。从他们之间不同时期的通信中,能够看出朋友之间肝胆相照相濡以沫的情谊,能够看到他们意气风发的年月,一言一行总关情,在冷漠的岁月里,友情温暖了人生照亮了生命。纸短情长,欣赏这一封封珍贵的书信,时常让人不禁热泪盈眶感动至深,岁月流逝,它们又是历史的记录,珍贵的文献,让我们窥见历史的背影。”策展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说。
15、原名容鼎昌,山东益都人。曾做过记者、编辑、编剧。194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并熟于版本目录之学。结集出版有《锦帆集》《锦帆集外》《旧戏新谈》《过去的足迹》《榆下说书》《榆下杂说》《银鱼集》《翠墨集》《珠还记幸》《清代版刻一隅》等三十余种,辑有《黄裳文集》六卷,译有《猎人日记》等。
16、孙:广播电台对台部的同志希望您谈谈《寒夜》创作的情况,您是不是能稍微讲一点?
17、孙:昨天我去看,很多年轻人在那儿都很安静,也是二轮电影院了,挺安静的。说明青年人能理解。
18、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曾任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
19、30多年来,《英雄儿女》不断地在全国放映,电影插曲传唱不绝。或许是这部影片太动人了,或许是人们太想知道艺术的“原型”生活得如何,所以进入90年代后,在报刊上频频刊出寻找现实中的“王芳”和“王成”的文章,如《西安晚报》上曾连续报道过《英雄儿女》女主角“王芳”的生活原型就是西安市回民中学的退休教师李幼鸾。有关“王成”的报道那就更多了。1993年8月1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说,“王成”的原型就是一级人民英雄、原内长要塞区某团副参谋长秦建彬;1994年2月26日《解放军报》报道说,“王成”这一艺术形象是根据南京军区某师名叫王万成的志愿军烈士塑造的;1991年6月《人民政协报》报道说,“王成”这个主人公的背景人物叫王英,是被志愿军总部授予的一级战斗英雄,等等。
20、我知道有人会批评我浪费了同情,认为那三个人都有错,值不得惋惜。也有读者写信来问:那三个人中间究竟谁是谁非?哪一个是正面人物?哪一个是反面的?作者究竟同情什么人?我的回答是: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事也有非;我全同情。我想说,不能责备他们三个人,罪在蒋介石和国民d反动派,罪在当时的重庆和国统区的社会,他们都是无辜的受害者。我不是在这里辩护。有作品在,他们自己的吹嘘和掩饰都毫无用处。我只是说明我执笔写那一家人的时候,我究竟是怎样的看法。
21、巴:1979年就宣布了,叫《一双美丽的眼睛》写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22、它(《吿青年》)像亲密的朋友一般给我们说明了一切,它的话是我们可以了解的。……读了它,我们就觉得一线光明把我们的头脑完全照亮了。”——巴金
23、2009年1月14日余思牧先生谢世。其生前曾有意将其数千册藏书和巴金书信捐赠给香港的图书馆,为此他曾征询女儿的意见,女儿因为种种原因未及表态。后来女儿表示将父亲的藏书捐赠图书馆,巴金书信则由其继承保管。这一态度让余思牧改变了主意,所以没有实施本来要实施的将巴金书信捐赠图书馆这个决定。这是需要说明的。
24、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25、再谈一谈访谈中提到的《一双美丽的眼睛》。巴金1979年3月6日致信李治华,“我的下一个长篇刚刚开头,写一对知识分子夫妇在‘四害’横行期间的遭遇,名字是《一双美丽的眼睛》”。李治华想把它译成法文,巴金3月27日再次致信李治华,“我这个长篇大约明年年底以前写完。你要翻译,我当然同意。这个小说不一定写得好,不过我要用全力写”。范泉在《访问巴金》中提到,1992年2月21日他与周而复看望了巴金,“因为周兄问他:《一双美丽的眼睛》长篇为何不写了,是不是写萧珊的往事,还问是否已写了几万字。巴金答:已写了开头,没有几万字,内容将涉及萧珊的。他说无力写”。巴金1992年与陈丹晨聊天时提到《一双美丽的眼睛》,“刚写了几千字,由于要集中精力写《随想录》,只能忍痛割爱了”。“他所预言过的《一双美丽的眼睛》尽管没有写成,但在他晚年的生命之火中,这将是一种怎样的理性力量来引导那衰老的心?从老年的巴金身上,能否看到困顿的但丁,垂老的歌德,在幽闭的环境下寂寞地写《伦理学》的克鲁泡特金?”陈思和的这段话让人不无感伤的同时,也为巴金顽强的生命力叹服!
26、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27、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扩展资料1936年,巴金与上海爱国女学校学生陈蕴珍(萧珊)结识。陈当时是巴金作品的喜爱者,两人由通信讨论作品开始认识。1938年7月,萧珊高中毕业后追随巴金来到广州。直到1944年,已经40岁的巴金才在桂林花溪与萧珊结婚,两人的婚礼极其简朴,没有任何仪式也没有一桌宴席。1945年,抗战胜利,女儿李小林出生。
28、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9、 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30、庆幸的是,巴金写给余思牧的信完好保存下来了。
31、这时他们的生活过得还算平静,经济来源似乎主要靠巴金在开明书店的版税收入,他的一些主要作品都交给了开明。在那些日子里,物价一天一个样子,甚至一天早晚也是不同的。书店的版税隔一段时间付一次,还是期票。
32、他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而巴金小说所创造的“青年世界”是30年代艺术画廊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33、巴金是怎样工作的?我说不大清楚。他总是一个人躲在三楼的卧室里工作的,而且多半在夜里。他做有关编辑的一切工作,有时还看校样,连插图、装帧都要管。他有一本外国印的厚厚的讲装帧的书,里面收了许多文学书的封面、扉页……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文化生活丛刊》的封面设计,就是从那里面取来的。他十分看重插图,有时为了一个译本要搜集两三种版本的不同插图。平明版的契诃夫短篇集的封面题字是捉住靳以挥毫的。巴尔扎克的几本小说的开本、装订,则是仿照了法国的出版物。自然并不是什么豪华版,但素朴、大方,自有风格,装订也认真。这套书后来重印时变成了硬纸面的“精装”,我看是反而“雅”得有些“俗”了。
34、巴金同创作组成员在朝鲜一呆就是半年。回国后,当听到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时,他决定再次赴朝体验生活,这次出行,他准备创作中、长篇小说的设想逐渐地在心中形成。巴金在信中告诉萧珊:“……至于别人的毁誉我是不在乎的。但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忙对我创作没有妨碍……我要回国以后才能考虑创作计划,我还想在上海仔细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别人怎样写战争,好好学习一下,才回到自己身上,看自己是否能写……”在朝鲜的五个月里,他几乎走遍了北部的所有地区。在回国前夕,巴金心中盘算着准备第三次赴朝,后来由于另有公务才没能成行。他在给萧珊的信中说:“……要写较好的作品,还需要两三年时间。”“像样的作品还有待于将来。”
35、前天到医院去探望巴老。坐下不久,曹禺来了。这是我最近第二次在医院里看到他。回想年来几次与曹禺相遇也总是在巴金家里。他们是老朋友,谈起天来热烈而随便,海阔天空地谈着许多事情。坐在一旁听他们谈话也真是一种快乐。他们对谈,有时也争论。曹禺的耳朵不大好,戴着助听器也还是时时把头凑到巴金身边去,因此巴金说话时就比平常更放大了声音。我坐在对面,他们就像发表演讲似的面对着我这个唯一的听众,摆出他们的看法,好像时时想打动、说服我。这可真是非常的有意思。
36、分享|万物复苏,春光明媚,不负好时光——2019年第一季度游客留言精选
37、在这部只有两万多字的小说中,巴金采取了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娓娓地叙述着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军政治部主任王东当年在与国民d斗争中被捕关进了提篮桥监狱,孤苦伶仃的三岁女儿王芳被住在后楼的老工人王复标收养,王东出狱后就参加了游击队,后又转战大江南北来到了朝鲜战场,在一次偶然中发现军报的女记者是自己的亲生女儿。王主任没有急于认亲。等王芳的养父王复标随祖国慰问团到朝鲜同他见面后,王东才与女儿团圆。巴金通过一些日常的生活细节,通过同志之间的关系,慢慢地挖掘英雄人物乐观、向上的高尚精神和美好的心灵。
38、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39、1927年初23岁的巴金来到巴黎,因为身体不好他7月来到蒂埃里堡继续学习法语,在蒂埃里堡的1年多的时间里,巴金开始写作是因为当时他孤独苦闷不能发散,他的热情无法倾吐,就借文字来表达。他在蒂埃里堡创作完成中篇小说处女作《灭亡》,小说手稿用巴金为笔名从该市寄回上海发表后大获成功,从此李尧棠成为巴金,开始了作家创作生活。
搜索更多
40句作家巴金的资料简介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