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77句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精选

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对后世教育有何影响孔子思想教导我们,教育应当是建立在发现孩子内心优秀和潜质的基础之上,应当是适应人的发展并能有效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应当是使人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的教育,应当是让人感到生命很有意义、很丰富、很有品位的教育。

2、④中庸。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都要中道而行。

3、孔丘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新学科,虽袭用“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作了调整,充实了内容。(敲黑板:孔子以“六艺”为教育内容,只不过有所调整)

4、回复”课程“ 可获得总部及各地市开课最新详情及中冠名师在线解答疑惑

5、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6、孔子的教育思想。听完语音别忘记继续往下看,最精彩的一般都在后面哟!

7、其偏重文事。他虽要求从政人才文武兼备,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毕竟是偏重文事,有关军事知识技能的教学居于次要地位。孔丘本人善于射御,也对弟子进行教学,常带领弟子习射于射圃;对军旅之学也能精通,并传于冉求、樊迟等弟子,但未普遍传授。

8、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题干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变得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变得懒惰。体现出孔子学与思并重,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故B项正确。(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9、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10、回复”面试“ 可获得面试密训课程信息及中冠名师在线指导

11、孔丘继承旧贵族教育传统,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制造理论,造成深远的历史影响。

12、好啦,今天的拓展内容就学习到这里!下期再见!

13、《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14、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15、道德教育内容:以“礼”和“仁”为核心,“仁”的核心是爱人

16、可以让我们树立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寻求长治久安良策;对于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构造和谐世界都有重大意义。

17、《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18、颂,庙堂的诗歌,内容为歌颂祖先功业,格调庄严肃穆的祭祀歌辞。

19、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20、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1、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考试的重点,也是易混点。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2、悌指的是对兄弟姐妹的敬爱之情,是对孝道的补充。除了父母,和你关系最亲近的就是兄弟姐妹了,对兄弟姐妹不友好,对别人肯定也不会友好,即使表面上友好,那也是有所企图的,不是真的。

23、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29)

24、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是指不分贫富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的“有教无类”满足了平民入学接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25、  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说,教育学生不能简单地采取灌输的方式,而应该以学生为主,在学生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开导他,在学生想表达自己思想而苦于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启发他说出来。另外,如果学生仅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而不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就不要勉强教下去了。这总的精神体现了孔子务实和对每个学生认真负责的教学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6、②温故知新。“故”是古,指的是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新”是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

27、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的精神追求道,并极力寻找弘道的机会,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

28、C项:孔子是我国首倡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与题干不符,排除。

29、④以身作则。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实际指导行为方法。教师身教的示范对学生有重大的感化作用,因此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

30、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31、孔子曾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也就是说,以骄傲为乐,以到处游玩、游手好闲为乐,以大小宴为乐,都是有害的快乐。可见,孔子反对游手好闲、放荡游乐、毫无节制的游玩等佚游行为。他认为佚游超出个人身心承受能力与社会礼制许可,佚游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局限的,而且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害。

32、    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国家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治国平天下”。到底适宜远游还是近游,取舍标准就是是否“有方”。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33、  ⑤孔子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教育原则与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启发诱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思、行相结合,温故知新,因材施教等。

34、中国古代第一位提倡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是()

35、名词解释(华东川师15/云师福师吉师/宁夏/重师华中/广师中央民族20/扬大川师19/北师/贵师河南宁波江苏14/杭师湖师13/17天师16)

36、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37、中心为忠,为人真诚、诚恳、忠厚,这叫忠。这是一种为人必备品格,不是我们很多人误会的忠君思想,不但对君主要忠,对亲人、朋友,任何人都要忠诚,具备这种品格,你才能在社会立足,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38、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39、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40、(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诲人不倦”等教学思想。崇尚自然属于道家思想,与孔子无关。D项正确。

41、⑤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检查,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4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43、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44、孔子,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出生于鲁国陬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开创儒学,编纂《春秋》,修订《六经》,创办私学。

45、 (例)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46、  孔子除教授书本知识外,还以一些技艺为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射”和“御”即属此类。“射”是射箭,“御”是驾车,都是当时上层社会对士阶层的要求之一。

47、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48、所谓“文”,主要是西周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而品行、忠诚和信实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四个方面实际上是两方面。

49、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和“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50、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51、作者认为孔子的教育作用观就是“教育是和政治分不开的,教育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孔子之努力于教育,也就是为培养自己的实力,作为政治资本,以便更有效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基于这一目的,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

52、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53、孔丘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54、世界观是支配一个人从事工作的思想动力,孔子的世界观正是他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源泉。作者先从世界观的分析入手,逐步进入教育思想的研究中去。

55、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孔子还提倡因材施教。

5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就是要占有知识材料,“思”就是对看到的知识材料进行分析思考。孔子认为,要使一个人成才,就必须通过培养,使他既善于占有资料又勤于对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教好学生。

57、  (本文属河北华图教育原创,转载请标注来源于华图教育,未标明者必究责任。)

58、“文”包括哪些学科内容,也存在不同的理解。

59、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60、《春秋》之教使人知道交往用辞得体,褒贬之事有原则,而不至于犯上作乱。

61、其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他所要培养的是从政人才,不是从事农工的劳动者,因此不强调掌握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他既没有手工业技术可传授,也没有农业技术可传授。他认为,社会分工有君子之事,有小人之事。“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与小人职责不同,君子不必参与小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所以他从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樊迟要学习种田、种菜,他当面拒绝,背后还骂樊迟是小人。按这种倾向培养的结果,绝大部分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

62、孔丘所要培养的从政君子,是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才,既要德才兼备,又要能文能武(敲黑板:教育目的)。为了实现这种教育目的,他有选择地安排了教学内容。

63、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64、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65、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66、思:孔子提倡学习知识面要广泛,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深入地进行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7、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68、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提出了许多意义深远的教育言论,下列不属于孔子的是()。

69、A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孔子的启发性教学原则,孔子也是世界最早提倡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教育家。与题干不符,排除。

70、③力行。要求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言必信,行必果。”

71、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2、孔子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少也贱”,长期生活在下层人物中,了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同时,他又有与当权者交往的机会,进可为官,这就是孔子既忠君又爱民思想产生的原因。

73、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74、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75、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矫枉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76、教育方法:学思结合、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77句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