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句老子四章精选
老子四章
1、分析示例:寓言告诉我们看似无用的东西也许是最有用的。往往如果我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也许事情会出现另一种转机。所以,在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要以一颗平常心,得意坦然,失意昂然,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往往是你命运的转机的时候。庄子善于从世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惠子仅仅从市场实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事物的价值往往不是仅看事物本身,而他真正的价值体现在拥有者的手中,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事物,让他的优点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最大的水平。
2、 如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3、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老子〉四章》。
4、首先,惠子对庄子发起“大瓠无用而掊之”的诘问,庄子回以“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作为启发。然后,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个大葫芦当作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无用”是“大瓠”的外在价值,而“有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的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老子四章)。
5、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老子》一书中含有精彩的辩证法命题,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等,早已为学人所周知。其他关于社会、关于人生的种种思考,也都耐人品味。
6、(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因为)
7、⑩始于足下:状语后置句,(于足下)始,从脚下(第一步)开始。始,开始。
8、D.《老子》不是宗教性的著作,东汉末年,汉中张鲁开始把它奉为道教典籍。(老子四章)。
9、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0、《道德经》来历: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知道将有圣人驾临。尹喜很敬佩老子,就想设法留住老子,让他留下一部著作才能离开。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11、高中教材配套教案:《老子》四章配套教案(可下载)
12、(翻译)如果社会上不推崇有才德的人,老百姓就不会相争;不珍爱珍贵的财物,那么就不会有偷窃的人: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饥饿,:让百姓不要有太高太大不切实际的志向,让百姓有强健的体魄。使其思想单纯,常常令人民没有太复杂的思想,没有未满足的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13、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14、----太自负,看不明白。有道的人,不会处在以上的情况。本章描述修养。前面全是否定例子。最后用否定形式来说观点。不要太自以为是,这些自以为是,都没有用,让人讨厌。踮起脚跟站不久,迈开大步走不远,局限于所见,就看不明白,以自己为正确就遮蔽真相,夸耀自己的人不能建功,自诩自己的人无法领导,从道的观点看,这些如剩饭赘瘤,令人讨厌。凡是不平常,不正常的作为,都很难持久。如,狂风暴雨难持久。只有平常的状态,才能持久。本章讲知行方面,局限于自己所见,自己认为对的,自我夸耀,自我吹嘘,都没有修养,无道。
15、B.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系统清楚,号称显学。
1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17、⑲复众人之所过:弥补众人所犯的错误。复,弥补、补救。之,结构助词,的。过,过错、犯错误。所过,此处“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所犯的错误。
18、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19、高中语文《《老子》四章》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课件+习题
20、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老子〉四章》。
21、⑦生于毫末:状语后置句,(于毫末)生,从毫毛的末端生长,此处引申为(大树)从细小的幼苗(开始)生长。末,泛指物的末端、末尾。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
22、①企者不立:企,古今异义,古义,踮着脚;今义,企图。者,……的人。立,笔直地站立。
23、别了,“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24、这里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的问题。
25、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26、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27、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8、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29、《第十一章》翻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30、答案:合抱(才能环绕)的大树,要从细小的幼苗长起:九层的高台,要从一筐十建起:千里的远行,要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起。老子使用“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做事要脚踏实地。任何大事业都是从小事情开始的。同时,小的量变在不断积累中会引起质变。
31、⑩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32、点两名同学上台展示,其中一人朗读后指出关键字词并解释,一人翻译。
33、(解析)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老子认为“道”是事物的本源。“-”“二”“三”是“道”创建万事万物的历程。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由“道”衍生而来,由阴阳构成。而新的个体在阴阳转化中产生。
34、A.老子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一样,都是随着宗教的发展而从人变成神的。
35、②跨者不行:跨,迈步,越过。不行,古今异义,古义,不能行走;今义,不允许、不能够。
36、⑦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比喻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37、本章为老子“道”之续篇。老子认定似无或存、渊深澄寂的“道”是万物之宗。用于人事,其能挫人之锐气,解人之纠纷,和众之光明,同众之尘垢,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38、《老子四章》讲到“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意思是“道”空空如也,看起来啥也没有,但它运用起来却有无穷无尽,无所不包。道真深远啊,就像万物的源泉,深不可测。所谓大智若愚者,大巧若拙,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就是我们身边默默影响他人的人。
39、企(踮起脚跟)者不立,跨(跨大步)者不行,自见(通“现”,显露。一说,局限于看见得)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彰显),自伐(夸耀)者无功(功勋),自矜(夸耀)者不长(长久)。其在道也,曰余食(剩饭)赘(多余的)行(同“形”,形体),物(人)或恶之,故(所以)有道者不处(做)。
40、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要慎终如始
41、《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42、C 文章只叙述了“黄巾起义等利用道教的,没说《太平经》。
43、答案:显霞自己,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显明,彰显。喜欢自我夸耀,自吹自擂,爱慕虚荣的人反而不能建立功勋,不能得到长久(获得尊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对自己无益,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由此强调谦逊的重要性。
44、三十根辐条共用一个车毂中,当车毂是空的时候,有了车的功用。揉和黏土做成器具,当器皿中是空的时候,才有了器皿的功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门窗中是空的时候,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把“有”当作是有利的,把“无”当作有用的。
45、庄周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周对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无力改变现状一展抱负,但他心有不甘,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的自由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46、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47、作者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把自己的思想隐含其中,而且使情感更加深邃,寓意更加深刻。本文运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含义更加丰富。
48、③自胜者强:宾语前置句,(胜自)者强,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
49、 要求:小组上台展示,其中一人朗读,一人指出关键字词并解释,一人翻译,一人分析解读。
50、道啊,像是一个空空的容器,但用起来却好像永远也不会满溢,多么幽深而博大啊,好像是可以容纳万物的宗主。道啊,又好像是挫去了尖锐,解开了纷乱,与光相和,与尘相同,清澈而无踪啊,好像一个似有若无的存在。我不知道他来自哪里,好像出现在一切主宰之前。
51、合抱的大数要从嫩芽开始生长;九层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垒起来的;千里之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逞强者必败,贪婪者比失,圣人无为不贪,因此,不败,不执着,所以不会有失。人们经常做一些事情,眼看就要成功了,可是却在最后管他失败了。这是由于没有把握好最后,如果在最后也能像开始那样谨慎小心,就不会失败了。
52、⑨起于累(léi)土:状语后置句,(于累土)起,从一筐土建起。起,建造。累,同“蔈”,土筐。累土,一筐土。
53、实际上,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是不可忽视的。比如背诵,现在我们觉得背诵无用,是因为暂时还用不到。当你真正需要用到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背诵的巨大作用了。
54、zhīrénzhězhì,zìzhīzhěmíng;shèngrénzhěyǒulì,zìshèngzhěqiáng;zhīzúzhěfù,qiángxíngzhěyǒuzhì;bùshīqísuǒzhějiǔ,sǐérbùwángzhěshòu。
55、“胜人”和“自胜”“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够战胜他人,只不过是有力量,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的坚强。
56、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57、解读: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本章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有“有”与“无”不同,后者是就超现象界而言的,读者应注意加以区别。
58、学术界长期流行一种见解,认为老子、庄子为道家,这是一种误解。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老子与庄子都从未自称为“道家”,只有儒家自称为儒,墨家自称为墨。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孔子、子思、曾子、子夏、孟子、荀子均有传承关系,墨家有巨子相袭制度。儒墨两家,系统清楚,号称显学。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称,反映了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趋势。汉初道家是吸收儒、墨、阴阳、名、法各家思想而创立的新体系。老子、庄子是阴阳、名、法出现以前的人。
59、《老子》四章中提出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关系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什么积极意义?
60、第二十四章: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61、③自见者不明:宾语前置句,(见自)者不明,显露自己的人不能得到显明。见,“现”,显露。明,形容词作动词,显明。
62、文章句式整齐,大致押韵,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对读前,保持仪容整洁,端身正坐,收摄身心,心存恭敬。
63、目前能查找到的教学资源目录索引(点击后进入相应教材)
搜索更多
64句老子四章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