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77句谭嗣同简介事迹精选

谭嗣同简介事迹

1、长沙图书馆联合新华书店,为大家邀请到一位对谭嗣同颇有研究的青年女性学者做客第七期“橘洲讲坛·长沙记忆”系列讲座,欢迎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前来参加。(谭嗣同简介事迹)。

2、本书入选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3、  除此之外,谭嗣同的事迹还有谭嗣同在湖南推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之后,让湖南一跃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富有朝气的一个省份,之后谭嗣同又在唐有常等人的帮助下开始了修铁路以及宣称自己变法的行为,变法的最初结果是获得了光绪皇帝的认可,然而这种变法却没能坚持到最后。

4、我爱重和敬仰先生,视之为我之师长与引路人,绝非仅仅因为他的就义精神,他的一生也绝非只此一事熠熠生辉。我心底对先生之情谊,并非高山仰止,更多的是亲切与触动。先生是一个被历史尊崇而又忽视的人,人们提起他,首先提及者就是他的就义,其次再提到他的政治主张与哲学思想,却往往失之片面,甚至曲解。至于他剑胆琴心的才情、冰雪情操的品格、率性可爱的个性则鲜有人关心。“质本洁来还洁去”,我希望这个传奇的“翩翩浊世佳公子”,不要仅仅成为一张单薄的烈士脸谱,不要被人记起的只有就义这一件事,因为他是如此磊落无瑕、动人心魄。

5、起初,谭君刚进京,(有人)跟他谈到皇上手中无权和西大后阻挠变法的事情,他不相信那些说法。

6、      在戊戌变法即将失败之时,二人同往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处寻求帮助,终不得成,在面对清政府大肆搜捕之时,二人立下“程婴杵臼、月照西乡”之约,终“一抱而别”,各自奔赴己之命运。谭嗣同于菜市口遇难后,梁启超将流亡日本,并将谭生前所著《仁学》刊载于他主编的《清议报》上,还悉心收集了谭嗣同的遗墨并妥善保存。在他日后的三十年时光里,但凡有人与他相忆谭嗣同之事,他都会悲不自胜,泣不成声。 

7、谭嗣贻的儿子叫谭传赞,即谭志宏祖父,他很有文采,谭继洵很喜欢他,后来他编写了谭嗣同文集。谭恒辉是谭传赞的小儿子,也是谭志宏的父亲,他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天津市政府工作,后来回到浏阳办学。

8、1275年,元军进边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人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无军营谈判,被扣留。

9、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史可法到扬州一带督师防清。1645年5月10日,清军重兵围困扬州,派人劝降,史可法写就著名的《复多尔衮书》,慷慨陈辞,拒不投降,不卑不亢。

10、夫人益当自勉,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惟必须节俭,免得人说嫌话。至要至要!

11、留一一指作者自己。政变发生,作者就做了牺牲的准备,并在劝梁启超出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指光绪帝)"。

12、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划,而抄捕南海馆(康先生所居也)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13、      以谭嗣同为标志人物的晚清士大夫阶层,是中国非常之纯粹的改革群体,他们不从改善自身命运作为出发点,而是着力于在历史洪流中力挽狂澜,这样一群高干子弟,创造的不仅是一个时代,更是一种精神力量。

14、可是皇上手里没有一点权柄,真拿不出好办法来。当时在许多将领之中,只有袁世凯长时间出使朝鲜,研究过中国和外国的国情,是力主变法的。

15、令倭寇闻风丧胆,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我国东南海防和沿海人民安全;后又在北方边境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拱卫北疆,闻名天下。

16、外地朋友来浏阳,我总要陪他们去看两个地方,谭嗣同故居和胡耀邦故居。“中华亘古两浏阳”,谭、胡在我心目中是典型的浏阳人或者说是浏阳人的典型。

17、时务报馆亦位于福州路,由人脉极广的出版家汪康年负责经营,由满腹新知、文思敏捷的梁启超负责总撰稿。借助上海这片新天地所独有的信息资源、印刷技术和销售渠道,振聋发聩的维新思想得以进入广大士绅阶层的视野和心灵。《时务报》风靡一时,得到了来自各方的回应和支持。

18、赵俊然,济南外国语学校学生,擅长书法,篆刻,喜欢辩论。没事搞点很不正经的学术研究。

19、比起年谱来,年谱长编需要用更丰富翔实的史料,尽可能地展现某个特定历史人物的行止、著述、人际关系和他所处的时代与社会。我以为维欣应该是深得“长编”要义。因为,在我看来《谭嗣同年谱长编》引述资料非常详实但精当得很,毫无累赘之感,真正做到了“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品读这样一部《年谱长编》时感觉眼前不断跳出一幅幅活泼灵动的连轴画卷,极具审美的现场感。

20、9月28日,清政府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谭嗣同和林旭、刘光第、杨锐、康广仁、杨深秀斩首于北京菜市口刑场,史称“戊戌六君子”。在行刑前,谭嗣同横眉冷对,正气凛然,面对屠刀,他面不改色,对着上万名围观者大声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使得刽子手不寒而栗,使在场观众为之震撼。这年谭嗣同才33岁。

21、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

22、不出几日,邱惟毅如期而至。当时的谭嗣同住在南京东城墙之内的东关头街巷内,这里紧邻秦淮河桃叶渡码头,静谧秀美。秦淮河至此原有一座“利涉桥”,后被拆除,著名的“二我轩”照相馆就在此地。“二我轩”是一家老字号照相馆,创建于清光绪年间,总部在杭州,在南京亦有分店。是杭州最早使用“电光照”技术的照相馆,专门从事黑白人像拍摄与人物写生绘画。

23、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

24、为此,熊希龄想到了素来与梁启超交好的谭嗣同。他连忙向谭嗣同修书一封,托付他劝诫汪康年尽快放人。接到这个任务,谭嗣同立马写好一封言辞坚决的信,表示如若汪康年不放人,自己将亲自去上海把梁启超“忤而豪夺以去”。以这种“抢人”方法,软硬兼施之下,汪康年终于松口,答应放人。于是,梁启超偕李维格以及同门韩文举、叶觉迈、欧榘甲离开上海,前往长沙。

25、我大学毕业后便在浏阳一中工作了十二年,那段时间就住在校园里。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浏阳一中的校园真算得上是最美的中学校园。建筑美、自然环境美还不是主要的,我觉得人文历史美才是一中校园美的根本。江南第一文庙浏阳文庙居中,成为学校的心脏与灵魂。一中扩建后规模几乎大了一倍。从交通组织上看,新老校区相连接的地方是文庙后樟树坪的西北角。西北角上有一处很显眼的古建筑,本是文庙附属工程,叫奎文阁,现在辟为浏阳一中的校史馆。当年谭嗣同等人为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在这里办起了近代史上湖南第一所新式学堂——浏阳算学馆。让曾经的奎文阁后来的算学馆作为如今新老校区的连接纽带成为整个校园的点睛之笔,你说这学校的一脉文风何其了得啊!

26、这次,我们找到谭氏31世族人,通过家谱打开这个家族的“密码”,也通过这种谱牒传承窥见它在湖湘文化的演变。

27、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28、谭嗣同的一生虽然只是短暂的三十三个春秋,但这一生不只是活得无比清明俊朗,更是活得无比润泽丰厚。我在《喜欢谭嗣同的理由》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29、虽然浏阳谭氏在湖南家族里不算庞大,但是姻亲或朋友关系,让这个家族跟陶、李、刘、唐等家族串联起来。

30、      或许是历史的巧合,谭嗣同与唐才常这两位挚友都在三十三岁的年纪里终结在断头台上,现如今,浏阳老城有两条路,一条名为嗣同路,一条名为才常路,它们交汇在浏阳河边上,见证着曾经和过往。二人的以前的学生蔡锷为他们写成对联:“前后谭唐殉公义,国民终古哭浏阳。”

31、苏武。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

32、诵读者简介:尤卫东,一个在浏阳生活工作的外乡人,朗读爱好者,浏阳市博物馆志愿者。

33、我把《谭嗣同年谱长编》粗粗读过一遍之后,便把书的后记发给了几位好友。湖南师院中文系七七级学长胡任之先生读罢维欣的后记立马在网上下单买了一部,收到《年谱长编》后任之仁兄以一首五律纪事,诗的尾联便是:复生谁亶颂,阿堵即温拿。

34、      晚清政治家和思想家,无一不与佛学结缘,在金陵之时,谭嗣同常至南京金陵刻经处听取杨仁山居士讲授佛学,并精研《华严经》。后来,谭殉戊戌之难后,为表示对亡友的纪念,梁启超亦曾多次前往金陵刻经处听讲佛经以示缅怀。金陵刻经处现今仍存原址,并且仍在延续着晚清之传布佛法之职能。

35、1896年9月28日下午,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大街刑场上发出震撼天地的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英勇就义。

36、谭渊是浏阳谭氏族人里第一个崇安侯,谭渊死后,他儿子谭忠被封新宁伯。

37、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38、在家排行老七的谭嗣同回浏阳之前受到母亲良好的照顾,但是11岁那年,因为一场瘟疫,他尝到了“五日三丧”之苦,一下子失去了母亲、二姐、大哥,自己也染上白喉“短死三日”。因为这次死而复生,他父亲给他取字“复生”,经历这次亲人的生离死别,他变得悲观、忧郁,待回到浏阳时,没有母亲在身旁,他倍感孤独和无奈。好在这时候认识了“二十年刎颈交”的唐才常,才排解了一些孤独。

39、但新法一开始就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他们企图置维新派于死地。事态演变得越来越激烈,到1898年9月21日,赞成维新派的光绪皇帝被囚,维新变法宣告失败。

40、▲本期十三邀分上下两期,以上分别为两期内容

41、说明:这是1898年作者被捕后,题在狱中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中借两个历史人物的遭遇,表达了对变法维新的坚定信念,对顽固势力的憎恨和蔑视,以及愿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当政变发生时,朋友们曾

42、李天纲:我觉得对他个人来讲,我们没有办法拦他,但是整个社会需要一个慢慢渐进的改革过程。你不能责怪谭嗣同,因为你没有选择,历史来选择。所以,如果我们假想谭嗣同,梁启超说他是清末的一颗慧星,很亮,很耀眼,一下子就过去了。其实我不希望有这样的一个人物,这对个人来讲是一种悲剧,对时代来讲是一种浪费。

43、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44、谭继洵、谭嗣同的时代距今已过去一百多年了,很多人好奇,浏阳梅花巷谭氏如今发展得如何?

45、随后慈禧下令大肆搜捕维新志士,谭嗣同自然在劫难逃。当时梁启超等人劝他一起逃往日本避难,但是被他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愿自我开始!”他又对梁启超说:“你快走吧,多多保重,将来变法要靠你们了!”

46、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47、光绪十一年(1885年),梁启超进广州学海堂读书。学海堂为前两广总督阮元所办,“是省城专治经学之所”。梁启超在这里学习汉学。段玉裁及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汉学家注重考据,旁征博引,精研古籍的治学方法和学术成果,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8、中国人民会永远牢记女民族英雄赵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迹。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赵一曼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哈尔滨市将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街命名为一曼大街。

49、张维欣:我觉得如果非要说他跟别人最不相同的地方,应该是他的冰清玉洁,和他的浪漫主义情怀。我有个老师说谭嗣同是爱与美的化身,这也是我愿意追随他的最重要的特质。他的爱是一种大爱,这种爱不光是我去爱苍生,去爱天下,去爱普通的民众,而是说我去爱世间万物,去爱一切,哪怕这个世界对我不好,我还是会抱之以歌,是一种这样的情怀在其中。

50、      谭嗣同致南京担任江苏候补知府期间,梁启超恰好于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谭嗣同写作《仁学》期间,常来往于南京上海之间,与梁启超等几位朋友商讨学术,议政时局。

51、虽然这样,董、聂的兵力是不值一说的,天下强有力的,只有您了。如果事变发生,您用您的一支军队,就可以敌他们两支军队,保护圣主,恢复皇上的大权,肃清皇上身边的坏人,整肃宫廷里边的秩序,指挥起来稳操胜算,镇定自如,这是一世无比的事业哩!”

52、之后岳飞父子被秦桧以谋反罪名予以逮捕审讯,由于找不到证据而无审讯结果,最终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于绍兴十一年(1142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之夜,在杭州大理寺风波亭被赐死。

53、张维欣 谭嗣同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学人、著有《谭嗣同年谱长编》、纪录片《我们的谭嗣同》历史顾问兼学术统筹、谭嗣同故居纪念广场主要设计者

54、      无奈自立军于汉口起事因消息泄露和资金不到位而至最终失败。唐才常被捕后,曾抬头仰望满天星辰,并叹到:“好星光啊。”之后,他被曾经的老师——两湖书院的筹办者张之洞押解到湖广总督署中进行了残酷的刑讯。而在六年前,谭嗣同之父谭继洵任湖广总督时,谭唐二人曾在此相商算学馆筹办事宜,总督署成了他与谭嗣同经常相聚之所。临刑前,他作诗道:“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丘”,之后,这个与谭嗣同“少同游、长同志、订为生死交”的年轻人被张之洞杀害于武昌紫阳湖畔。与他一同起事并曾深受谭嗣同赏识的原时务学堂学生林圭也一同遇难,年仅二十五岁。此事中,七位起事遇难者同被葬于武昌的洪山之旁,题名为庚子烈士墓。

55、谭继洵忙于公务,在生活细节上甚少关注到谭嗣同,但在教育上他下了不少功夫。谭嗣同10岁时,他延请浏阳老乡,也是著名学者的欧阳中鹄做他的老师,在这里,他接触到了王夫之的学说,爱国主义由此启蒙。谭嗣同回到浏阳,他父亲又为他请了涂启先,系统教授他中国典籍,不久后,他跟随父亲去到兰州,在父亲的道署中读书。19岁的谭嗣同就已经游历了直隶、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这一路上他观察风土人情,结交名士,也造就了他的浪漫主义情怀。他23岁又师从刘人熙,开始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这期间,他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极大地丰富自己。谭嗣同在21岁至30岁之间,多次回乡参与科举考试,均未中,在科举上下过很深功夫的他,受到科举失败打击,曾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

56、许知远:包括他在被砍头之前很镇定,是跟他已经完成了自我说服有关吗?

57、此时的你,对我而言已是英雄,让人不得不感慨于你的年少有为。

58、谭继洵四个儿子,其中大儿子染上白喉病去世,二儿子谭嗣襄33岁去世,谭嗣襄的儿子谭传炜过继给谭嗣同,小儿子谭嗣冏跟前三个哥哥同父异母。“我曾祖父是传炜,既是谭嗣襄的儿子也是谭嗣同的儿子,他也早逝,到我爷爷谭训聪,可能是这些后裔里唯一从过政的人了,他当时在南京做文秘工作,还是蒋介石的邻居,后来去了台湾一所大学任教。”谭士恺了解过自家支脉的后人,几乎都在医疗、教育、科技领域工作,他父亲谭志浩1952年湖南大学选矿工程专业毕业,分配去水口山担任工程师,在有色金属行业小有名气,担任过第六届湖南省人大代表。“我自己是读书人,后来自己办企业,到我孩子辈也都未涉足政坛。”

59、1898年,他受光绪帝征召入京参与变法,这是他最光辉的时刻,他正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着,抗争着;可是,他的一腔热血终究还是付诸东流了,在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打压之下,光绪帝被废黜,新政被扑灭,他们的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

60、梁启超擅长用浅显流畅的文字来阐述重大的时事问题和深刻的道理,文章常带感情,有很强的鼓动性。他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大胆抨击和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大力宣扬,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间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连严复这样著名的学者也评价“任公文笔,原自畅遂。

61、早在1897年5月,为筹措学堂所需资金和购置学生使用的仪器,学堂创办者熊希龄和蒋德钧就来到上海。在得知两位老友来沪的消息,谭嗣同第一时间赴沪与他们会晤。谭嗣同素来对各类精密仪器十分熟稔,他热心地将杨仁山从海外购买的各类仪器转卖给时务学堂。在杨宅,谭嗣同亲自验看了天文镜、子午仪、经纬仪、纪限仪、叠测仪、象限仪、地平仪等各类仪器,并表示由时务学堂人员先行选购,方才应允将其余仪器售予其他求购之人。在他的帮助下,熊蒋二人收获颇丰,满载而归。

62、李天纲:什么大数据,什么区块链,什么AI,这种东西都是糊里糊涂的,因为和传统的知识结构不一样。但是谭嗣同抓住了一个信仰的问题,人心的问题,所以他提出了“以心挽劫”。弄佛学,弄西学。在西学当中,他想把这些东西化解,最后搅成一锅粥。我觉得这也是中国人的一个思维方式——本质主义。老认为有一个东西是一点就破,全盘皆赢。

63、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64、在他的理念里,“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生与死都是平等的。所以他说,没有所谓的消亡与存在,消亡与存在是平等的。并且他又会觉得我是一个“小我”,但我身后的这群人是一个“大我”,因为我的死,他们的生才有价值,而因为他们的生,我的死才有价值,生与死是一对相互成全的概念,离开谁都是孤立的。所以我认为他的死其实就是生,他是真正的向死而生,是真正把生与死完全勘破的人,他的死是哲学家对于理念的致敬。

65、谭嗣同死后,大刀王五收殓了他的尸首。次年,他的遗骸运回湖南浏阳,安葬于城外石山下。后人为了表示对这位维新志士的敬慕,在墓前华表上刻下这样一副对联:

66、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为“戊戌六君子”之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67、1627年,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浏阳谭氏在这样的一个年份由22世祖谭逢琪下定决心再次迁居。他本住在长沙,看到浏阳美景,又为躲避明末混乱的纷纷扰扰,率其弟妹子侄搬到浏阳,从此定居下来。

68、张维欣(《谭嗣同年谱长编》作者):我最初对他产生兴趣是因为在历史书上看到了他的照片,还有他的一些生平事迹的介绍,觉得他跟历史书上别的人不太一样。后来上了大学,我把志愿报到了湖南,因为那时候确实比较喜欢他了,已经可以说是人生当中的灯塔、偶像了。

69、果然到了第二天,一队清兵冲进浏阳会馆来抓谭嗣同,还四处搜寻书房里的“罪证”。看到书桌里那封伪造父亲笔迹的信笺被清兵搜到,谭嗣同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父亲有救了,自己也可以安心地走了。

70、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等维新志士的影响下,梦想有一番作为的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决意变法,在湖南积极推行维新运动的谭嗣同进入了他的视线。在侍读学士徐致靖的举荐下,光绪帝两度下诏召谭嗣同赴北京参与变法。

71、红日西沉沉,暮色已四合,高楼灯光璀璨,远处胡同口传来阵阵吆喝叫卖声,晚饭时间了,世间一片安宁。   

72、许知远:其实这种知识对他们来讲是很陌生的,是一团混沌,也是一种稀里糊涂的感觉吧。就像现在突然让我们谈AI,我们也是稀里糊涂的感觉。

73、我会继续传唱你的高歌。在历史的新境中,沿着你的路,为国,为莽莽苍生,穷竭一生。

74、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75、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公元1865年3月10日出生于北京。他生长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封建官僚家庭,受过严格的封建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其父亲谭继洵曾官至湖北巡抚。谭嗣同从小胸怀大志,为人潇洒,文章新奇开放。父亲向来为人谨慎经常教育他,因此父子俩关系比较紧张。谭嗣同从10岁起即从师于笃好经世之学的欧阳中鹄,后在著名侠客大刀王五门下学艺。他鄙视科举,好今文经学,很欣赏颜元、龚自珍、王夫子、黄宗羲等人的著作。自公元1884年起,他开始漫游了西北、东南各省,行程达八万余里。这不仅使他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也使他亲眼目睹了下层人民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从而产生了挽救民族危亡,为振兴祖国而献身的念头。

76、他却并未失望,他们开始了这场变革,虽未完成,但他相信,终会有后继之人来完成者。这未竟之业,救国于水火之中。所以,他本可以逃的,却选择了留下。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就这样,年仅33岁的谭嗣同选择了用鲜血唤醒国人。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77句谭嗣同简介事迹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