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句索尔仁尼琴简介精选
索尔仁尼琴简介
1、 索尔仁尼琴也是直爽人。他听完阿赫玛托娃的 《安魂曲》后说:这本是人民的悲剧,可您的诗里只表现了母亲和儿子的不幸。阿赫玛托娃对此并不认同:“难道一个人的命运不能反映千百万人的命运吗?”“《安魂曲》的结尾就是广大人民的命运啊。”索尔仁尼琴的《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也是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了千百万人的命运。但阿赫玛托娃后来还是接受了他的某些看法,对《安魂曲》的一些片断作了修改。
2、 那次见面,阿赫玛托娃读了她当时还未发表的长诗《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片断,索尔仁尼琴却熟知每一句,因为他在朋友家里抄录了这首诗,读过多遍。他说:“这首诗开始怎么也读不懂,再读还是不明白,而后豁然开朗,理解了,而且是很深的理解。”
3、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俄罗斯作家,二战时的苏联炮兵连长,因勇敢获得二枚勋章,1945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萨克8年,此段经历后来成为他作品的主题。他1962年出版反映集中营生活的作品,被吸收进作协,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无法在国内出版而在境外发表,被开除出作协,随后获得1970年诺贝尔奖,随后因出版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古拉格群岛》被驱逐出国,到美国后毫不留情地批评自由主义,苏联解体后又大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毁了俄罗斯,立场让左右两派都无法与之相处。他死后,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简介)。
4、 索尔仁尼琴对此非常懊悔。丘科夫斯卡娅记录下了索尔仁尼琴的话:“我为自己的失误非常懊丧。那是我的愚蠢的错误。我担心阿赫玛托娃有一般人的弱点,即不能为我守住秘密,因此没有给她读自己正在写的一部大书。”
5、巴勃罗·聂鲁达,智利外交官与诗人。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曾获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6、索尔仁尼琴生于十月革命之后的1918年,母亲是个守寡大半年的寡妇。主流说法说他是个遗腹子,也有说法说他的父亲其实另有其人。其上中学时表现得非常积极,加入了共青团,不仅成功的于大清洗时代的1936年考进了大学,并且在大学毕业以后当上了中学教师。要知道苏联大清洗时上大学政治审查是非常严格的,因此,青年时代的索尔仁尼琴显然没有任何对于共产主义不满的迹象。索尔仁尼琴也同样是讴歌社会主义作为自己文学道路开端的。其于1937年大清洗的高潮时期开始动笔写歌颂列宁斯大林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小说,只不过还没有完成卫国战争就爆发了。在卫国战争期间,索尔仁尼琴一面打仗,一面从事文学创作,于1943年正式发表了歌颂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军民英勇抗战的小说《一位中尉》。不过,1945年2月他的被捕判刑结束了其讴歌社会主义之路。
7、关于索尔仁尼琴的被捕也充满着谜团。他开始在赫鲁晓夫大骂斯大林的时代宣称是自己由于在和朋友的通信中批评斯大林而被告发判刑的,后来在旅居西德期间宣称自己是由于反对苏联红军在德国的违纪现象而被判刑的。在后来旅居美国的时候又宣称自己不仅反对斯大林,而且反对列宁和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才被判了刑。其实由于兵源缺乏,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是极少因为政治原因而判刑的,甚至像参与过刺杀斯大林的作家季诺维也夫也被从监狱里放了出来。因此,索尔仁尼琴仅仅因为在通信中流露出一些不满就被判刑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卫国战争后期苏联红军由于有很多劳改释放犯的参加导致纪律水平大大下降,特别是在德国和中国东北境内发生了不少强奸妇女现象。而苏联方面也对于这些现象进行了处置,将一些犯罪士兵抓进了监狱。因此,从概率论的角度来看,索尔仁尼琴被判刑的最大可能是因为参与了强奸妇女的罪行。不过,由于赫鲁晓夫时代为给斯大林的所谓“受害者”平反,销毁了不少人的卷宗,所以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此人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被判刑的,只能听他自说自话了。
8、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Александр Солженицын(1918~2008),俄罗斯作家,二战时的苏联炮兵连长,因勇敢获得两枚勋章,1945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萨克8年,此段经历后来成为他作品的主题。他1962年出版反映集中营生活的作品,被吸收进作协,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Вкругепервом)无法在国内出版而在境外发表,被开除出作协,随后获得1970年诺贝尔奖,而后因出版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古拉格群岛》(АрхипелагГулаг)被驱逐出国,到美国后毫不留情地批评自由主义,苏联解体后又大骂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毁了俄罗斯,立场让左右两派都无法与之相处。他死后,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9、这样的时刻在人类历史上并不鲜见,中国武周朝的告密风和酷吏风杀死不计其数的无辜之人。而中国夹边沟,二千四百多个知识分子的冤魂飘飘不散。
10、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傻子们坚信不疑。
11、残忍必定要用伤感来作衬垫。这是——互补定律。例如,在德国人身上,这种结合甚至变成了民族性。
12、索尔仁尼琴从流放地到塔什干治病的坎坷经历和所见所闻,构成了《癌症楼》这部小说的基本素材。作者写出了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病房里的各个病人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性格的形成和人性的扭曲。作者写的是人生的坎坷,但实际上是社会悲剧的写照。一个个知识分子和忠心耿耿的干部被捕、流放、劳改的事实,使作者陷入痛楚的沉思,思考产生这些悲剧的缘由。
13、卫国战争时期,他应征入伍,当过炮兵连长,并因作战有功,两次获得勋章,后升至大尉军衔。
14、第三是溃散的社会道德。从狱内扩散到了狱外,也是囚徒个体人性变异的外延。索尔仁尼琴在书中总结了十种社会道德溃散的表征,并且用典型例子加以分析,使我们看到“群岛”的毒素已经感染了国家的全身。告密制度发达到了使人无法理解的程度。收买面如此之宽,人们之间是互不信任,互相隐瞒,因为隐蔽性可以成为每个人的天然保护伞,而背叛、谎言和残忍成为了一种生存方式,由于多年不断地为自己和家属担惊受怕,人们开始向恐惧纳贡称臣了。不仅对遭受抓捕的邻居朋友不予帮助,而在亲属之间,妻子出卖丈夫、丈夫出卖妻子、子女与被抓捕的父母脱离关系等等都是见怪不怪的事。索氏观察到,人们如同生活在背叛场里,并且拿出最有力的论据为背叛辩解。背叛行为使狱外社会的灵魂遭到普遍的败坏。当背叛成为常见现象,人与人的关系便产生变异了。这不同于由“金钱万能”、人的贪欲和享乐引起的人心异化,而是由凌驾于人之上的强权引发,异己的权力主导着人的命运。当人处境受到死亡的限制时,人在不断猜测和预想中等待它的降临,但它终究会何时以何种面貌到来是不能确定的。出卖成了部分人的选择。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顾及其他,在“我亡”与“他亡”之间选择“他亡”。好比竞技比赛,要伸出手去使劲推倒别人,来留住自己的安全。没有积极抗争的行动,环境异化了,人心异化了,人与人的隔绝也就出现了。当然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传统美德也就不复存在。这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剧。⑨
15、当时正处于“苏俄“大阳春”时代(11月),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索尔仁尼琴的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出。(苏联文艺与社会政治月刊,苏联作家协会机关刊物之一。1925年创刊于莫斯科。)这部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生活的作品,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甚至连赫鲁晓夫也夸奖这部小说是“从d的立场反映了那些年代真实情况的作品”。
16、《癌病房》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在于其真实地再现了苏联斯大林时代一个特殊的现象,即领导干部与劳改释放犯是完全平等的。不仅均享有免费医疗制度,而且在一个来病房里看病,由同样水平的医生照看。试问,在西方国家有钱有势的人能和穷苦人甚至劳改释放犯这样最底层的人享受同样的医疗待遇吗?因此,这部本来是攻击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小说,却奇妙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7、亨利克·显克维支,波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通讯集《旅美书简》,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他是具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现实主义作家,素有"波兰语言大师"之称。190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8、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19、索尔仁尼琴的一生,是探索、抗争的一生,他留下的不朽巨著,带给所有人巨大的精神财富——对极权主义的反思。时至今日,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风格迥异的政治体制,矛盾丛生的社会现实,加快敲响了警钟,提示我们注意无时无刻不徘徊在身边的极权主义幽灵,如同伏地魔,一有风吹草动便可兴风作浪。只愿万千学者中有一两人,不粉饰太平,不杞人忧天,能够相对客观和中立的捕捉社会的声音,像索氏一样,作品千秋流传,功过后人评说,便是大幸。
20、该书将索尔仁尼琴四十余年的创作融入到其充满斗争精神的人生历程中,不但向读者展示了作家坎坷而又不凡的一生,而且以俄罗斯文学传统为参照,详细地梳理了作家的艺术美学价值、独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1、是的,当很多读者认为这样的人间惨剧只是发生在前苏联的时候,殊不知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苦难,远远超过苏俄。夹边沟,是甘肃酒泉县一个劳改劳教农场,从1957年10月开始,那里关押了近三千名右派分子,每天从事十几个小时的繁重的体力劳动。在随后三年的大饥荒中,右派们大量死亡。1960年12月,中央工作组和西北局共同解决甘肃省委的左倾错误,决定释放右派回家时,夹边沟农场仅有数百人生还。这是二千四百多名右派的苦难史,不少评论家称其为中国的“古拉格群岛”。
22、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23、威廉·福克纳,美国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
24、1989年,苏联作协书记处接受《新世界》杂志社和苏联作家出版社的倡议,撤消作协书记处于1969年11月5日批准的把索尔仁尼琴开除出苏联作协的“不公正的、与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相抵触的决定”,同时委托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的作家们向最高苏维埃提出撤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74年2月12日的命令。
25、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26、在赫鲁晓夫倒台之后,索尔仁尼琴又把目光瞄准了比苏联更强势的西方国家,抱上了西方世界的大腿。一方面继续从作协领工资,一方面大骂苏联对他的“残酷迫害”。当时,西方国家的形势并不太好。由于越战走向失败以及国内的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了大量的反战运动和民权运动。而1970年又是列宁诞辰100周年,世界范围内爆发了大规模的纪念列宁的活动,红色革命的幽灵在一次徘徊在西方世界的头上。因此,把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给攻击无产阶级革命最尖锐的索尔仁尼琴,是非常适时和必要的。最终,苏联方面迫于广大群众的压力将索尔仁尼琴开除出作家协会并驱逐出境。于是,西方国家对于索尔仁尼琴的吹捧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而索尔仁尼琴也投桃报李,在旅居西方国家期间完成了两部篇幅最长的作品《古拉格群岛》和《红轮》,再次对着自由女神的屁股伸出了自己的舌头。
27、想结婚的就去结婚,想单身就维持单身,反正到最后你们都会后悔。
28、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由于他是个遗腹子,童年全靠母亲的微薄薪水维持生活。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上的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数学物理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此同时,作为莫斯科大学的函授生,他在攻读文学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9、冷战以来,极权主义的概念已经被滥用到难以想象的地步,更成为一些持有西方中心观念的学者用以贬斥、攻击西方世界以外其他政治文化类型的概念工具。⑩索尔仁尼琴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停留在对苦难事实的描述和哀叹这个层面上,而是深入到历史事实的背后,探究可怕的真相后面隐藏的更为可怕的历史规律。
30、★陀思妥耶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之后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新时代俄语文学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传统。
31、阿尔贝·加缪,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哲学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奖作家之一。
32、★阿列克谢耶维奇把世界看作是“个人的声音和日常细节的拼贴”。她的书不是事件的地图,而是参与其中的人的性格和情感的地图。她意识到,人们很少从女性的角度讲述战争,让她感兴趣的不是英雄主义故事,而是“渺小的伟人”。女人们向她倾诉她们的回忆,不仅仅是叙述,而是重新想象。
33、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34、治的具体体现。极权统治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还伴随着精神上的
35、 阿赫玛托娃对索尔仁尼琴的第一面印象极好。她知道,这个人和她儿子列夫一样,在远东流放多年;也是在列夫被释放那年(即1956年),才获得自由。1957年,索尔仁尼琴恢复名誉,此后定居在梁赞市,任中学数学教员。
36、南联邦大学下设11个学院,7个系,5个分校,221个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中心,21个小型创新研究院,9个创新型技术程序中心,学校开设82个本科专业,19个专家专业,53个研究生专业方向,25个博士研究方向。
37、大理石虽然是珍贵的,它本身却不成东西,只有当雕刻家把它变成一个杰作的时候,它才有真正的价值。
38、如果你感到哪本书实在是一本好书的话,那么就请隔一段时间重新读遍,而且每遍,都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画上线,在空白处记下阅读时的杂感。这是一种有益的读书方法。
39、索尔仁尼琴解除了流放并摆脱了所有的罪名,与此同时,他的癌症痊愈。于1957年定居梁赞市,成为中学数学教员。(梁赞市(Ряза́нь)位于俄罗斯中部联邦管区奥卡河畔,是梁赞州的行政中心。)
40、离你越远,我爱你越深。现在我不禁叩问自己,我所期望的究竟是幸福,还是走向幸福的过程。
41、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开始了为期十年,错综复杂却又残酷无比的阿富汗战争。一代苏联青年在“帮助我们的阿富汗兄弟”旗号下应征入伍,他们非常年轻,大多才二十出头。阿富汗战争在1989年结束了,但关于战争的记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泥沼,这些一代青年人终生或许都在其中。本书以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以及他们亲人、友人、子女的血泪记忆。
42、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经不在;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也将不在了。是的,他想,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
43、苏利·普吕多姆,法国诗人,法国第一个以诗歌著称的天才作家。苏利·普吕多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普吕多姆从抒情诗转而创作哲理诗又最终转向散文,他认为自己是在转向更有意义的工作。
44、而没有索尔仁尼琴,世界就难以知晓古拉格的残酷。
45、 (本文据俄罗斯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家克尔米洛夫著《阿赫玛托娃和索尔仁尼琴》译写。)
46、坚持下去,并不是我们真的足够坚强,而是我们别无选择。
47、 阿赫玛托娃从未正面评价索尔仁尼琴的诗歌,她只说从诗里可明显看出,他喜爱大自然。
48、 我和三十七名护理员洗刷了布满鲜血的地板。
49、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在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被称为“但丁最年轻的继承者之一”。托马斯·艾略特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现代诗,功绩卓著的先驱”,获诺贝尔奖文学奖。
50、 她问索尔仁尼琴:“您承受得住这样的声誉吗? 帕斯捷尔纳克没有经受住。承受住这样的荣耀很难,特别是迟来的荣耀。”
51、当然,也不排除索尔仁尼琴的确是在讲真话,其内心深处是看不起赫鲁晓夫的。事实上,叛徒往往是最令人看不起。包括狂热的反共斗士丘吉尔在看到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之后也表示,“现在的苏联共产d总书记最大的本事就是同死人战斗”。相反,丘吉尔对自己一生最大的敌人斯大林倒是颇为佩服,曾表示“其接手时俄国是一个扶着木犁的国家,而去世时俄国已经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很多看客,公知粉们觉得斯大林是魔鬼是真天真,听信了公知的忽悠,而那些公知们大多数是装傻,内心深处其实往往是佩服斯大林的。
52、索尔仁尼琴从流放地到塔什干治病的坎坷经历和所见所闻,构成了《癌症楼》这部小说的基本素材。作者写出了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同病房里的各个病人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他们性格的形成和人性的扭曲。作者写的是人生的坎坷,但实际上是社会悲剧的写照。一个个知识分子和忠心耿耿的干部被捕、流放、劳改的事实,使作者陷入痛楚的沉思,思考产生这些悲剧的缘由。
53、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54、2007年俄罗斯国庆节那天,索尔仁尼琴获得2006年度俄罗斯人文领域最高成就奖俄罗斯国家奖。并且接受了普京为他颁布的“俄罗斯国家奖”在获得诺贝尔奖的37年之后,他在自己的国家得到了肯定。(俄罗斯文学艺术国家奖简称俄罗斯国家奖,设立于1992年,2004年进行了改革。主要颁发给文学与艺术领域、科学和工艺领域、人文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的人士。)
55、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文学批评家,活跃于大正至昭和年间。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羽鹤》、《古都》以及《睡美人》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亦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作家。
56、如果你对每只向你吠的狗,都停下来扔石头,你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57、乔治·尼瓦教授(GeorgesNivat),生于1935年,先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国立莫斯科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后任教于日内瓦大学,1972年成为教授,现担任欧美多所高校名誉教授、英国欧洲科学院院士和“相遇日内瓦”国际人文合作计划主席等职,是享誉欧洲的大学者,当今欧美最重要的斯拉夫学者之其主要著作有:多卷本《俄国文学史》、《索尔仁尼琴论》、《回归欧洲》等。
58、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59、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西方国家把用来攻击苏联的经费转向培养中国公知。索尔仁尼琴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利用价值,于是不得不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祖国。当时,1993年叶利钦炮打白宫引发了俄罗斯社会舆论的一片谴责。索尔仁尼琴及时对叶利钦伸出了援手,表示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与人道主义和民主政治的普世价值不太相符,但是在反对共产主义斗争中是不可避免的。叶利钦非常高兴,1994年邀请他回到俄罗斯。在整个叶利钦时代,索尔仁尼琴从来没有发表过一句批评叶利钦的言论,相反的多次强调当下俄罗斯的苦难与叶利钦没有关系。而在叶利钦仅仅下台一年之后的2001年,索尔仁尼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宣称,不光是叶利钦本人,也包括他核心圈的至少一百人都应该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进监狱。
60、这部长达140 万字的巨著,堪称苏联列宁和斯大林时期法制历史最精炼的描摹。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原是苏联劳改制度的象征。作者将其比喻为“群岛”,意在指出这种制度已经渗透到苏联政治生活的每个领域,变成了苏联的“第二领土”。全书分监狱工业、永恒的运动、劳动消灭营、灵魂与铁丝网、苦役刑、流放、斯大林死后7部,既以“群岛居民”的经历为线索,又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充分显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驾驭材料的能力。书中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谴责,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是深刻理解苏联政治体制重要的参考著作。
61、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匆匆忙忙,匆忙中失去了自己,为的只是不停地向前,不停地自我延伸。为了不断求新,许多事情在被遗忘。
62、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未眠。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
63、 阿赫玛托娃还朗诵了写于1959年的一首诗:《都走了,谁也没有回来》:
64、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65、“二十世纪还有刑讯逼供?”文益君的疑惑,也是作者的疑惑,而作者面对的、记录的却是不争的事实。只要你进入了古拉格,就会有一个“合适”的罪名在等着你。那是你不得不面对的命运。如果作者没有亲历这一切,没有人可以想象书中的场景,在那个领袖的话就是法律的时代,真正的法律成为废纸,侦查机关和法院只是办办手续的时代,如果作者没有记录这一切,“古拉格”或许就被历史和时间轻轻抹去,他们如果需要枪毙你,他们就能造出案子来。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遭遇,而是集体的、整个国家的,《古拉格群岛》既是对苏联劳改营的揭露,也是对极权主义的控诉。
66、对于不会利用机会的人,时机又有什么用呢?一个不受胎的蛋,是要被时间的浪潮冲刷成废物的。
67、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fLmC9Fpuh5mYjIclhHtPg提取码:2wp2书名:喜剧作家
68、★作者作品被译成35种语言,全球畅销300万。
搜索更多
69句索尔仁尼琴简介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