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28句泰戈尔是哪国人精选

泰戈尔是哪国人

1、两年前赴德宣讲东方文化时,泰戈尔发现辜鸿铭的作品在德国极为走俏,其影响和名气远甚于己。想德国本土自古洎今产生过多少一流的哲学家啊,至于二三流者,则要动用火车来拉了,可远在中国的辜鸿铭却稳稳当当地坐上了前排交椅。

2、辜鸿铭对泰戈尔表现出的这不恭的倨傲神态,让徐志摩大吃一惊。泰戈尔在年轻的新月诗人徐志摩眼中,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圣山,以至于他对参与这次文化活动是那么的欣喜若狂,为自己能充任泰戈尔的旅伴和翻译而感莫大殊荣。他甚至曾这般说:我为有幸获得良机,得以随侍世上一位伟大无比的人物而难禁内心的欢欣雀跃。要为一个伟大诗人做翻译,这是何等的僭越!这件事要是能做得好,人也可以试把尼亚格拉大瀑布的澎湃激越或夜莺的热情歌唱翻译为文字了,还有比这更艰困的工作或更不切实际的企图吗?!看到泰戈尔因了辜鸿铭的痼疾发作而遭非难,徐志摩真是又气又愤。泰戈尔与辜鸿铭谈论用的都是英语,用不着徐志摩做翻译,他乃向旁人低声抨击起辜鸿铭的言论来。(泰戈尔是哪国人)。

3、泰戈尔是印度近代中、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小说多取材于孟加拉河流域,多以抨击殖民主义统治,斥责封建道德习俗为主题。《太阳与乌云》、《饥饿的石头》、《妻子的信》都是永远受人喜爱的名篇。世人一致认为长篇小说《沉船》、《戈拉》是泰戈尔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孟加拉文最伟大的小说。(泰戈尔是哪国人)。

4、1884年卡丹巴丽去世,那是他第一个深爱的女人,泰戈尔23岁;

5、印度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曾经掀起过一阵“泰戈尔热”,泰戈尔及其著作逐渐被国人认识。《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等诗集感染了我国几代读者;“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等名言至今为人们传诵。

6、清水安三连连点头,说:冈田先生三十年前在中国结识了一位叫辜鸿明的青年学者,这个名字与辜博士的大名十分相似,所以特来问一下。该不会就是您老吧?

7、辜鸿铭武断地摇了摇头,引用乔治·艾略特的话来给自己助阵“如果有个人对你谈起加减乘除,那么你就可以知道这是对还是错,但是,如果有人和你谈什么无限大,那么这次你就无法知道,人家和你说的究竟是有道理还是胡说八道”。

8、如今当我们谈到泰戈尔,首先出现在脑海的一定是那些意境隽永的诗句,他成了摆在书架上的美与爱的典范。可是作家毕竟不止活在质朴纯洁的写作之中,谁能想到一个世纪前的中国,他还有这样一番奇妙的经历。

9、1929年泰戈尔最后一次来华,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1931年,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去世,与偶像的友谊因生命消逝,戛然而止。

10、真正的泰戈尔热是从二十年代开始的,而这股热潮的出现,与对欧洲“泰戈尔热”的介绍分不开。

11、陈独秀仿佛忘了是他第一个翻译泰戈尔的人,他先后发表了20篇左右抨击泰戈尔的文章,连标题也充满了火药味,诸如《好个友爱无争的诗圣》、《太戈尔是一个什么东西》之类。

12、 对泰戈尔的研究,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则有瞿世英、郑振铎从1921年2月27日至4月3日在《晨报》第七版副刊连载的《太戈尔研究》和在1921年4月14日、15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的关于泰戈尔的通信;其他还有冯友兰的《与印度泰谷尔谈话》(《新潮》1921年10月1日,第3卷1号);愈之的《台莪尔与东西文化之批判》(《东方杂志》1921年9月10日,第18卷17号);梁漱溟在《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的论述(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1月初版)和瞿世英的《演完太戈尔的〈齐德拉〉之后》(《戏剧》第1卷6期,1921年10月30日)。1922年则有两本关于泰戈尔哲学的著作出版,一是张闻天的《泰戈尔哲学》(商务印书馆),一为冯飞的《塔果尔及其森林哲学》(商务印书馆),两书对泰戈尔的基本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文艺观都作了介绍。而在1922年2月10日《小说月报》第13卷2号上的“文学家研究“栏里,则出了一个关于泰戈尔的小专号,内收文有:《太戈尔传》(郑振铎)、《太戈尔对于印度和世界的使命》(张闻天)、《太戈尔的艺术观》(郑振铎)、《太戈尔的妇女观》(张闻天)、《太戈尔的“诗与哲学观”》(张闻天)、《太戈尔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瞿世英),并附有插图“太戈尔的最近小影及其手迹”,形成了泰戈尔来华前的一个翻译介绍的小高潮。

13、1924年,应我国学术团体讲学社邀请,泰戈尔率印度学者一行6人访问中国。4月12日上午,泰戈尔乘船抵达上海。一踏上中国的土地,泰戈尔就情不自禁地说:“朋友们,我不知道什么缘故,到中国便像回到故乡一样,我始终感觉,印度是中国极其亲近的亲属,中国和印度是极老而又极亲爱的兄弟。”

14、王白渊的代表作--日文诗集《荆棘之道》,诗文流露的生命观、美学观,以及一些作品的用字遣词,受到印度诗人泰戈尔“梵我不二”的哲学思想与诗作风格的影响。

15、   自泰戈尔答应来华至1924年4月踏上中国土地前后的这段时间内,中国文化界真的为这位不同寻常的客人忙碌起来了。最先做出反应的自然是最敏锐的报刊杂志:《东方杂志》(1923年7月25日,第20卷4号),《小说月报》(1923年9月10日、10月10日,第14卷10号),北京佛化新青年会的《佛化新青年》(1924年5月,第2卷2号)上都出了“太戈尔专号”;《小说月报》第15卷4号在“诗人拜伦的百年祭”专号内还特地编辑了“欢迎太戈尔先生”临时增刊;其他一些杂志如《民铎》、《时事新报·学灯》、《晨报副锩》、《创造周报》、《文学周报》、《民国日报·觉悟》、《向导》、《中国青年》等都发表了泰戈尔的作品及有关文章。

16、“梵的现实,我的尊严,爱的福音,只是有产有闲阶级的吗啡、椰子酒。”

17、陈独秀甚至放下了文人的架子,直接进行人身攻击:"请不必多放莠言乱我思想界!太戈尔!谢谢你罢,中国老少人妖己经多的不得了呵。"即使在泰戈尔离华之后,陈独秀依旧时不时拎泰戈尔出来批判几句。

18、1912年出访英国,受到了叶芝、欧文、庞德这样的欧洲诗歌大家的热烈追捧;

19、阿乙 | 李维菁 | 林青霞忆邓丽君 | 吕晓涢 

20、在弗兰西斯眼中,辜鸿铭是位活的百科辞典,对许多事物都有概括性的见解。他口若悬河,几乎令人插不上嘴,一场对话下来,往往是他在做长长的独白。他从未见过如此执着、如此固执己见的人。他觉得辜鸿铭那第一流的甚至是举世无双、具有概括能力的脑袋里,放射出东西方一切智慧的光芒,虽然他闪光的智慧里有着无以掩饰的缺陷,但这缺陷,连着他的强词夺理,缘于他过分的骄傲。是啊,一个真才实学的人理应拥有骄傲。在中国,哪儿有人可与辜鸿铭相提并论?那些眼下最走红的学者,也不能和他媲美。他们也许有广泛的有关中国的全面知识,而辜鸿铭却有着关于世界的全面知识。他是唯一通晓东学和西学的中国人。每次谈话,他都要从辜鸿铭那里或多或少地借来知识。

21、起初,他还以为辜鸿铭的影响只局限在德国少数几个哲学家和思想家那里,没想到竟是异乎寻常地扩大到全社会。他在颇感意外的同时,当即萌生了要会辜鸿铭的念头。这次在上海一登上中国土地,他便向徐志摩表达了这份夙愿。泰戈尔对辜鸿铭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态度,给了辜鸿铭极大的面子,但他脸上波澜不惊,只是象征性地向泰戈尔笑了笑。

22、“十年前向博士先生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使我联想起孔子那句‘有教无类’的箴言。一个真正有教养的文明的人,不论他来自哪个国家,在我们的文明国度里,都会得到承认,都会得到同样的看待。”辜鸿铭这话的后半部,仿佛不是针对泰戈尔说的,而是为自己唱的一曲哀歌。

23、泰戈尔一共来过三次中国,后两次都是为了探访徐志摩而来,他避开公众的视线,住在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家中,泰戈尔称他俩为“儿子和儿媳”。

24、(5)马少华.泰戈尔在中国引起的风波.人民网.2006年4月30日.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0462/40463/43450html

25、四月下旬,素有“东方诗神”之称的泰戈尔乘坐列车到达北京前门火车站,梁启超、胡适、蒋梦麟、梁漱溟、熊希龄、范源廉、林长民等一大批中国学界名流已在此恭候了。

26、“尽管博士先生大力提倡东方文明,但要知道,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是迥然不同的。中华文明自古而来都是学问式的,而印度文明却是思索式的、冥想式的。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几乎摧毁了真正的古老中国文明,由此出现我国文化停滞的现状,因此我要说,能使中华文明陷于堕落的,正是印度文明!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博士先生来到中国,竟试图使极具东方色彩的印度文明在中国复兴!”

27、他的散文诗《金色花》被选入初中一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本,诗歌《纸船》被选入初中一年级下学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版语文课本(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短篇《金香木花》被选入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新月集》中的《对岸》、《职业》,也入选了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学期的课本中。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28句泰戈尔是哪国人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