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句阳明心学精髓60句精选
阳明心学精髓60句
1、《王阳明评传》这本书,客观地分析了王阳明思想的各个侧面,深刻地揭示了王学盛衰的原因和学术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
2、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3、 良知是个直性子,对于不公,它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反抗。(阳明心学精髓60句)。
4、 世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
5、赏及微劳,则有功者益劝;罚行亲昵,则有罪者益警。
6、夫知其不安而不处,过慝之惧而淹薄是甘焉,是古君子之心也。、
7、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8、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9、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他们的人生观出了问题。用王阳明的话讲就是:他们的心,失去了本体。所谓失去本体,其实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所以王阳明说,有善有恶意之动。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意(念头)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
10、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若能实致其良知,然后见得平日所谓善者,未必是善。所谓未善者,却恐正是牵于毁誉得丧,自贼其良知者也。
1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人们生命情感之间的关系。“未发之中”,这个中,便是指心。喜怒哀乐都发自内心,试想一下我们能否用我们头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把我们心里面的生命体验给消解掉?做不到。
12、 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13、先生说:“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14、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15、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16、王阳明摆出一副惊骇的样子:“知行就是一回事,我说‘合’都欠妥了。”
17、这个词被用的有点滥,通常大家容易理解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要学以致用巴拉巴拉。
18、王阳明曾在一次讲学间隙对弟子们说:“人人胸中都有个圣人,只是不自信,又不肯努力,所以埋没了这位圣人。”
19、好了,说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就差不多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本书所说的要点。
20、 马祖禅师回答说,不是的,他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不一样。
21、 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22、 王阳明心学精髓良知,就是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23、(解读) 同朋友相交,一定要相互谦让,这样就会获得好处,而相互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
24、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25、尚谦出曰:“信得此过,方是圣人的真血脉。”
26、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27、 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28、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29、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0、第三部分:接下来,让我们聊聊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王阳明如何将“心学”发扬光大。
31、王阳明这句话真正想说的是,人是应该有意识、有灵魂的,而不是一堆死肉。你需要唤醒良知,用自己的眼看更多的花花草草,看更多这世界的花花绿绿,让自己的心能感知更多。你没看过、不理解的世界,对你来说就是不存在的。
32、黄奇帆:人生和事业就是一场不断的重组...(附新书推荐《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
33、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34、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35、所谓人人都应收拾精神,做自作主张的大英雄。如何做到?首先要谦卑,把头放到地上——磕头,放弃小我。然后再有极高的自信,这个自信,就是我们的本心。
36、曰:“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凡当责辩人时,就把做一件大己私,克去方可。”
37、(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38、科技前瞻|硅谷科技商业预言家凯文•凯利最精彩的演讲:未来12个趋势...
39、“至圣先师”孔子说的话,如果它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
40、王阳明年轻时痴迷于佛教,吸取了许多禅宗的思想,但等到他心学大成后,却对佛学大加批判,认为只在心上做,终是无用。
41、――――――――――――――――――――――――――
42、关键词义:良知: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王阳明指的是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
43、一个政府,不得人心到如此境界,也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44、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45、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
46、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47、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48、静不静,动不静。当心恐惧是思想。为什么要区分动和静?
49、心即理,是说,每个人,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本性其实是是善良的,内心只有天道至理。
50、 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51、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52、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3、我们将这本书分为了三个部分来解读,前面为大家分享了:
54、先生说:“我们这些人致知,也只是依据各自的能力尽力而为之。今天的良知仅到这样的程度,就只依据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明天,良知又有新的体悟,那就从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如此方是精一的功夫。同别人探讨学问,也必须依据他的能力所及。这就如同树刚萌芽,用少量的水去浇灌。树芽稍长了一点,再多浇一点水。树从一把粗到双臂合抱,浇水的多少,都要根据树的大小来决定,刚萌生的嫩芽,如果用一桶水去浇灌它,就会把它泡坏了,又有何益?”
55、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南镇去游玩,这个朋友指着山上一棵花树问王阳明:“你平时说天下没有心以外的事物,这棵树我原先没有看见过,一直是自开自落,和我的心有何关系呢?”王阳明回答说:“你未曾看见这棵花树时,心里就没花树的感觉,现在你看见了花树,便产生了关于花树的感觉,可见,花树还是不存在于你的心外。”
56、良知是心之本体,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57、人的一切起心动念都是知,也都是行。换言之,知和行其实同为一个心体的两面,“知行本体原是如此”。既然知行都不离本心,那么对于王阳明来说,“知”就不仅是程朱理学求知问学之知了,而更是对本心的体认;“行”当然也就不仅是外在的道德践履,而更是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进而言之,一旦体认了本心,自然懂得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所以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回过头来,一个人会在心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自然可以处处体认本心,所以王阳明说“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58、凡作事不能谋始与有轻忽苟且之弊者,亦皆致知之心未能诚亦是见得良知未透彻。
59、面对外界的评价,尤其是诋毁,不仅不要生气,还要把它当成磨炼自己强大内心的机会。
60、有人问:“佛教也十分重视心的修养,但是它不能用来治理天下,这是怎么回事呢?”
61、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62、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63、于是,近年来市面上关于“王阳明”的书籍涌现了很多,如《王阳明大传》《王阳明评传》《阳明学述要》《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学问》《传习录》《王阳明全集》《年谱》等等,近乎掀起了一股“阳明学”热,像这些图书都值得一下:
64、 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65、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
66、 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67、王阳明接口道:“我什么时候让你放弃工作来修行?”
68、先生说:“毁谤是从外界来的,就是圣人也在所难免。人贵在注重自身修养。若自己的的确确是一个圣贤,纵然世人都毁谤他,也不能说倒他,将他能怎么样?这就如同浮云遮日,如何能损坏太陽的光辉?若自己是个外貌恭敬庄重,内心而空虚无德的人,纵然无人说他坏话,他隐藏的恶终有一天会暴露无遗。因此,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毁誉来自外界,岂能躲避?只要能加强自身修养,外来的毁誉算得了什么?”
69、 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70、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71、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下,孝不用学,它就是发自良知的行为。
72、(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73、在动态加工中,不要搞间歇。无动于谐,即无动于静。
74、《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阳明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它是王阳明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搜索更多
75句阳明心学精髓60句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