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29句纪伯伦简介及作品精选

纪伯伦简介及作品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2、1896年12月9日,与波土顿文艺界人士弗雷德·霍兰德·戴伊相见。此人钦募东方精神,发现纪伯伦全家是东方典型。在戴伊激励下,纪伯伦开始给许多书籍画封面。

3、纪伯伦出身于马龙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规学校教育。后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上学时显露出艺术天赋。后兴趣转向文学,初期用阿拉伯语,后用英语进行写作。纪伯伦的文学作品受到尼采思想的影响,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4、《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

5、出身于马龙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规学校教育。后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上学时显露出艺术天赋。后兴趣转向文学,初期用阿拉伯语,后用英语进行写作。纪伯伦的文学作品受到尼采思想的影响,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鲁迅和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6、纪伯伦出身于马龙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规学校教育。后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上学时显露出艺术天赋。后兴趣转向文学,初期用阿拉伯语,后用英语进行写作。纪伯伦的文学作品受到尼采思想的影响,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7、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阿拉伯文:جبرانخليلجبران;英文:GibranKahlilGibran,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是黎巴嫩裔美国诗人、画家,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8、(2)纪伯伦实际上是一位用阿拉伯语和英语创作的双语作家。在接受问卷前您知道他也用阿拉伯语写作吗?

9、版权说明:本文转载自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与整理编辑。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10、在所有的阿拉伯作家中,纪伯伦是最广为人知的一位,他的作品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现有他作品的中文译本也最多、最全。“目前,有关纪伯伦作品的单行本、选本及全集总计有几十种之多,仅次于《一千零一夜》。”(王莎莎2014:47)

11、调查结果共计收回67份有效问卷,其中51%的受访者接受过的教育为“大学在读及以上”。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得到以下结果:

12、纪伯伦(J.Gibran)、纪伯伦(K.Gibran),20《哈利勒·纪伯伦:他的生活和世界》(M),马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3、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14、是纪伯伦用英文发表的第一本散文诗集。该集中大部分篇章都较短,可归入现代寓言或哲理故事类。

15、纪伯伦: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16、纪伯伦较有代表性的三部英文诗集,依次是《先知》、《沙与沫》(SandandFoam,1926)和《流浪者》(TheWanderer,1932)。这三部诗集以各自不同却同样可喜的方式体现了纪伯伦凝练精美的文笔和深邃纯净的哲思。

17、木心和纪伯伦的题材,都涉及大海、沙滩、流浪者、植物、小动物。纪伯伦文章的题目,一类涉及异域地名,如“扎德之地”、“有高柱的伊拉姆城”、“在圣殿的台阶上”、“往昔之城”,一类和历史有关,如“隐居的先知”、“世纪的灰与永恒的火”、“墓地的呼声”。有的一听名称就觉得很独特,如“草叶如是说”、“在我的孤独之外”、“雄心勃勃的紫罗兰”、“岸边一捧沙”、“国王与牧人”。木心的文章题目,涉及异域地名的,如:“波尔多的钟声”“圣彼得堡复名”、“从薄伽丘的后园望去”、“普林斯顿的夏天”、“罗马停云”、“维苏威烬馀录”。其他独特的题目,如作为书名的“西班牙的三棵树”、“温莎墓园日记”、“哥伦比亚的倒影”。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中的“乙辑”,《琼美卡随想录》中的“风言”、“嗻语”,从体例和样式看,与纪伯伦的《沙与沫》相似。

18、仲跻昆,20《阿拉伯文学通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

19、说起木心,关键在于他的“出走”。如果不出国,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知的木心。纪伯伦也一样。纪伯伦12岁(1895年)随家人去美国波士顿,读书三年后,返回贝鲁特,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后来,纪伯伦赴巴黎学习绘画。纪伯伦发表作品是20岁左右(1902-1903年),早期作品结集为《泪与笑》,出版较晚(1913年),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作品是《音乐短章》(1905年)。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6年发表。23-28岁(1906-1911年)是纪伯伦小说创作的高潮,陆续出版小说集《叛逆的灵魂》《折断的翅膀》等。纪伯伦1910年返美后,作品以散文诗为主,英文和阿拉伯文作品都有,主要包括:《疯人》(1918年)、《先驱者》(1920年)、《暴风集》(1920年)、《先知》(1923年)、《珍趣篇》(1923年)、《沙与沫》(1926年)、《人与耶稣》(1928年)等,还创作了诗剧《大地之神》(1931年)。纪伯伦的文学作品,风格独特,语言清新,想象丰富,情感真挚。

20、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这样历经磨难的天才,却将残酷的现实当圣殿,把爱与美当信仰,深情地为生命献上一朵玫瑰。

21、木心绘画作品:木心采用的是宣纸、毛笔、墨色,但基本上全无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触,构图的视角则完全是西画的方式。他的画风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以具象为审物表意的主要依托。

22、纪伯伦、鲁迅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23、1920年4月20日,一批阿拉伯侨民文学家在纽约的阿拉伯文杂志《旅行者》编辑部开会,热烈讨沦阿拉伯新文艺中的一些新问题。4月28日晚,在纪伯伦家里继续开会,正式成立《笔会》,纪伯伦当选为《笔会》主席,米哈依勒·努埃曼为顾问。

24、纪伯伦的文学创作,努力让西方读者了解阿拉伯世界,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东西方的历史和现实,不囿于陈见,但有一种明显的倾向,那就是纪伯伦的“使命感”。纪伯伦早年积极参与政治,支持叙利亚、黎巴嫩的解放事业,反抗土耳其人统治。他多次发表政治演说,鼓吹阿拉伯独立,大有“以笔作刀枪”的味道。直到45岁以后,才表示“厌倦了政治,不相信它,不喜欢它”。木心年轻时也上街游行,发传单,但木心后来专注于艺术,看不出有救国的使命感。木心的作品达到的高度,某些方面要超出纪伯伦,至少,木心的洞察力更为敏锐,表达更为深刻。

25、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毕生创作了约七百幅绘画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国艺术博物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注意:纪伯伦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于纪伯伦文学创作的交互作用,他文学作品中的“先知”象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纪伯伦的文学创作从最初关注自己的祖国民族,关注东方世界,到最后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去进行思考,他的“先知”形象也经历了从民族的“先知”到普世的“先知”的转变。

26、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

27、《花之歌》是《纪伯伦诗选》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如“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而“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就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都说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从这就可以看出,诗人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人生有开花就有结果,诗人看到这两点的同时,特别赞赏前者,末尾两节写出了花的积极乐观态度,诗人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生命,这就是诗人真正意图。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的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更加芬芳馥郁。”“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体现了诗人的伟大理想,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28、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北部省的一个小山村贝什里,父母在马龙教派教堂为他洗礼。十五岁时曾只身返回黎巴嫩,继续在希克玛学堂学习阿拉伯语言、文学。纪伯伦自幼除诗文外,还喜爱绘画艺术。1905年他在波士顿首次举办个人画展,除学习绘画外,他还抓紧时间广泛接触社会,游览欧洲文化名城。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29句纪伯伦简介及作品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