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句如梦令精选
如梦令
1、腊半雪梅初绽,玉屑琼英碎剪。素艳与清香,别有风流堪羡。苞嫩,蕊浅,羞破寿阳人面。
2、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如梦令)。
3、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4、三十三字,七句,五平韵,一叠韵。以吴文英《如梦令·秋千争闹粉墙》为代表。此词用平韵,宋人惟吴文英一首,无别词可校。
5、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6、试问卷帘人。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活泼,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兴尽方才回舟,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一连两个“争渡”: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这是一个清香流溢,沉醉(在这风景中)。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水鸥和白鹭,地点在“溪亭”,兴未尽呢,一下子跃然低上。词人命舟备酒;时常,色彩缤纷的。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不小心,更令人流连,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显现出她开朗,接写的“兴尽”两句。玩得尽兴了,境界优美怡人:(宋)作者。沉沉暮霭中,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只好往回划船。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幽杳而神秘的世界,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回舟误入曲港横塘,句句含有深意,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而“误入”一句,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赶快划呀,时间是“日暮”,毫无斧凿痕迹,耐人寻味。
7、格一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
8、接下来的两句证明这似乎是女主人公的一厢情愿。在现实面前,虚幻的美好不堪一击,女主人公的愿望彻底的破灭了。因此“知否,知否”诘问的语气表面是在责怪卷帘人,但是在内心里却是责怪“雨疏风骤”的残酷无情,无奈之中深藏着深沉的失望之情。“绿肥红瘦”才是现实的情形,在风雨的摧折下,海棠叶依旧而花已飘零,和“海棠依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两相对照之中更显出女主人公怜春惜花之情。由此可见,女主人公不是真的醉了,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因为她清醒的知道现实的残酷,离她而去的人怕是很久就不得相见了,因此她不愿醒宁可长醉不醒,只有这样才能保留美好的期望,才能减轻情感上的伤疼。
9、张耒的《读中兴颂碑》是写的湖南祁阳当地有个著名的《浯溪中兴颂碑》(浯溪,地名,在湖南祁阳县。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元结撰《大唐中兴颂》,刻于浯溪石崖上,时人谓之摩崖碑。碑文记述了安禄山作乱,肃宗平乱,大唐得以中兴的史实。),是讲唐代“安史之乱”之后郭子仪等名将平定叛乱,迎来大唐中兴的局面。所以张耒的《读中兴颂碑》开篇说:“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金戈铁马从西来,郭公凛凛英雄才。举旗为风偃为雨,洒扫九庙无尘埃。”这开篇讲的就是中兴名臣的功绩,而李清照的和诗开篇却说,“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怪不得众人惊奇,张耒从歌颂入手,十六七岁的李清照却能从反思与批判入手。大唐固然有中兴,可是“安史之乱”的根由和原因到底在哪呢?十六七岁的李清照就能有这样的眼光,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她写《夏日绝句》的时候,说到项羽,杜牧只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李清照却能远超其上,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格局、眼光与境界,尤其是内在的价值与精神,高下有判。
10、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1、本词采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词人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词人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小令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12、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13、《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0页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
14、人:卷帘人(答者无心)——主人公(问者有心)
15、中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仄,平仄,中仄仄平中仄。
16、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17、我们都知道李清照的晚年非常凄苦,晚景非常悲凉,国破家亡,夫死物散。为了赵明诚临终保护文物的嘱托,整整二十七年,带着那些文物西藏东躲,流离失所,不仅被人偷,被人抢,被人骗,还被世人冷眼嘲讽,甚至被狼子野心的张汝舟骗婚。张汝舟骗婚之后谋财不成,甚至对李清照拳脚相加。在那样的时代里,大概也只有李清照能不甘命运的这种安排,奋起反抗将张汝舟告入狱中。但这在宋代绝对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事,而且根据宋律,李清照因告夫也被沦陷狱中,虽然经朋友营救,李清照没过多久就摆脱了牢狱之灾,可是就当时人的记载来看,世人对她都是冷漠的白眼与讽刺、与嘲笑、与挖苦。在人生如此逼仄的困境里,李清照百般无奈,走投无路,不得不向人求助的时候,后人发现一个非常令人惊奇的事实,就是她宁肯向赵明诚的远亲求助,也不肯向自己的表姐求助。而她这位表姐那不是一般的炙手可热,简直可以说是在当时权倾天下。她的这位表姐就是她二舅家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权相秦桧,至今还在西湖边和秦桧一起跪在岳飞庙里的王氏。
18、接下来的两句证明这似乎是女主人公的一厢情愿。在现实面前,虚幻的美好不堪一击,女主人公的愿望彻底的破灭了。因此“知否,知否”诘问的语气表面是在责怪卷帘人,但是在内心里却是责怪“雨疏风骤”的残酷无情,无奈之中深藏着深沉的失望之情。“绿肥红瘦”才是现实的情形,在风雨的摧折下,海棠叶依旧而花已飘零,和“海棠依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两相对照之中更显出女主人公怜春惜花之情。由此可见,女主人公不是真的醉了,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因为她清醒的知道现实的残酷,离她而去的人怕是很久就不得相见了,因此她不愿醒宁可长醉不醒,只有这样才能保留美好的期望,才能减轻情感上的伤疼。
19、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20、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21、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中仄,中仄中平中仄。
22、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23、玩词意,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看起来,自然和谐,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搜索更多
24句如梦令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