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句论语全文二十篇及译文精选
论语全文二十篇及译文
1、(译文)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2、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3、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4、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5、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6、◆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卫灵公篇第1-42章
7、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论语全文二十篇及译文)。
8、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9、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0、◆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子罕篇第1-10章
11、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3、(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14、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15、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16、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17、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18、6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20、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22、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23、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24、◆诵读国学经典《论语》-泰伯篇第1-10章
25、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6、 (国学经典) 《菜根谭》1-36 篇合辑
27、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28、(原文)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30、(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31、(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2、(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4、(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35、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
36、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
3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38、◆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里仁篇第16-20章
39、(读书)稻盛和夫 《活法》第一至第五章合辑
40、(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4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2、“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43、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44、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45、白居易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封建女性生活、命运和痛苦的诗作,这首闺怨诗是表现闺中少妇思念征夫的。此诗前两句写深秋孤寂之景,后两句写缱绻绵长的思念之情。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
46、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1-109篇合辑
47、1-11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⑵);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8、◆诵读国学经典《论语》-乡d篇第1-27章
49、◆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季氏篇第1-14章
50、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51、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52、白话释义: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5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54、白话释义: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5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5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7、(⑴)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e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郸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58、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59、-----------------------------------------------------------
60、(⑴)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2)行:音xing,指行为举止等。
61、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62、(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63、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64、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65、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66、◆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26-30章
6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68、(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69、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70、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71、(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致力于服务民众的义举,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7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3、◆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21-25章
74、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7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76、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77、白话释义: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8、22(国学经典)《论语》颜渊篇第十二(1-12章)23(国学经典)《论语》颜渊篇第十二(13-24章)
79、◆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子张篇第1-25章
80、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81、(译文)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82、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83、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84、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8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8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搜索更多
87句论语全文二十篇及译文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