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结局精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结局
1、托马斯和特蕾莎就在回环的“轻与重”、“灵与肉”的标题里乐此不疲地玩着跷跷板的游戏。爱不可怕,爱的不够深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明明不够深爱,还因为多重私欲的缠绕变形,信以为真的给爱增砖添瓦。
2、老子认为重在下,是轻的根本,所以他倾向君子行事以“重”为准则。
3、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4、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结局)。
5、托马斯是联结特丽莎和萨宾娜两位女主角的纽带。
6、《泰坦尼克号》:生而为人,一定要懂的3个人生哲理
7、如果觉得这个层层推进的含义还不够具体的话,那就举几个例子吧。
8、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结局)。
9、余华的《古典爱情》,行文中暗暗总结了古典爱情小说的套路。余华是我很喜欢的作家,可惜基本没有言情小说,这么本言情还是我无意遇到的早期作品
10、毕竟作者笔下媚俗的代表弗兰茨,是一个必须活在别人眼中才能有存在意义的人。但在萨宾娜面前,他愿意放弃一切强力。虽然很感人,但是对于萨宾娜,是这一刻,她永远把这个男人剔除掉了。
11、不忠的托马斯,是强大而“轻”的;忠诚的特丽莎,是软弱而“重”的。特丽莎一直都没有意识到,托马斯“轻”的表象之下,是对她深沉的爱所导致的“重”的变化。“她总是隐秘地责怪托马斯爱她爱得不够”,其实这只是她不够了解他。一直到托马斯生命的最后一刻,特丽莎才意识到,世人对于强弱的判断(强是罪犯,弱是受害者),在她俩的关系中,恰恰相反——
12、这样的直接明了,依然不妨碍我们读这本小说的艰难。但很长时间里,我们的生活都别想再摆脱它。这里没有白昼黑夜,就是天空嵌着的半弯淡月,仿佛是等待故去的人回来的那盏不能熄灭的灯。那些看不懂的,其实都是长在我们身上的,终其一生很难自我认清并自我和解的部分。
13、昆德拉在《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中写道:最沉重的负担压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在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14、而书中,从昆德拉引述的巴门尼德的哲学观点来看,东西方两位老牌哲学家的观点似乎是对立的。但我从网上看到关于巴门尼德的学术介绍,说他最核心的哲学思想是“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我们倾向地认为思想为轻,存在为重,这说明,在巴门尼德的哲学体系中,“轻”与“重”合二为一才是世界的本源。如果这样的话,昆德拉会不会对巴门尼德的观点存在误读?还是,只是为了写这部小说,才故意“曲解”巴门尼德的观点?
15、人的生命的最后阶段,即最短最秘密的阶段,就在穿越从生命此岸通向死亡彼岸的神秘之桥的时刻,那个充满疲惫,厌倦了自我和自己所有欲望的存在,只希望自己能够一边欣赏窗外的树木一边悄无声息地消逝。歌德想,很少有人能够一直到达那个极限,但是对于到达的人来说,那儿的什么地方一定存在着真正的自由。
16、粗暴地讲,外科医生托马斯可以说是一个“淫棍”,而且还是一个有文化的“淫棍”。他最奇葩之处,就是忠于对妻子特蕾莎的爱情的同时,还睡了二百多个女人。这也是被很多重视道德的读者们不屑的地方。但是,必须说明的是,如果我们非要把他当成一个“淫棍”,那么去读这本书就毫无意义,相反,如果我们去分析他行为背后的动机,也许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加认真的生活。
17、4)醉拳:成龙代表作,功夫片黄金时代的作品。
18、当然,托马斯也并没有完全摆脱媚俗,没有人能真正摆脱媚俗。托马斯在追求女人之间的不同之处时,也陷入了不断追求女人的重复的确定性中。当他因为拒绝签字而和避开了大众期望的同一性时,他也因为丢失工作后的落魄,而得到了许多人的同情,重新回到了同一性之中。就行昆德拉所说的:
19、曹雪芹《红楼梦》,不说了,林黛玉是我第一个女神。
20、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21、这个跷跷板在这个没有轮回的人世间大开大合地摇摆着,直到他们一起把卡列宁埋葬在两棵苹果树中间,跷跷板产生了一瞬间惊讶的平衡。这种生与死的和谐,反手给了轻与重一巴掌,于是灵肉也不愿再乱生事端,就此安息了。
22、3)活死人的黎明:活死人系列代表作,以恶心的僵尸著称。
23、9)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随时看起来都心潮澎湃的好电影!
24、所以,昆德拉告诉我们,托马斯不断找寻不同女人的原因,并不是单纯寻求快乐的欲望,而是一种类似于用手术刀把世界的外延切开一般的征服世界的决心。快乐的欲望,是“轻”;征服世界的决心,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自我强迫,是毫无疑问的“重”。
25、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对速读、拆书不感冒的原因。当我们沉浸在致用类书籍的功利性中,习惯死记硬背的记忆模式和初级的归纳总结时,对概念的模糊性和隐喻的理解能力,都将会不断地退化。我们将不会有机会通过读书进入新的不同的世界;那些传世的经典作品,也将永远存在于遥不可及的平行宇宙中。
26、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你永远不可能知道你选择的哪一条路是更好的更对的。当生命丢给你几条路,你只能硬着头皮踏上任意一条。你当然恨不得将生命的进度条拉到最后,看看你走的这条路到底对不对,但是你没有这个机会,未来是你亲手创造的,却不见得是你乐于创造的。那么我们在无常且只有一次的生命面前,究竟该如何存在?
27、而萨宾娜一直钟情的那顶礼帽,她喜欢赤裸着带着这顶帽子的意义,就在于这是女权对男权的赤膊相见,是对整个媚俗时代的反戈一击。如果她再有多一点的耐心,她和弗兰茨的词汇或许会像害羞的情人,慢慢地、怯生生地走到一起去,像一种旋律自然地融进另一首歌曲。或许在弗兰茨的真情感化下,她会重新成为一个自愿放弃攻击性的女人。
28、每当我想到这些古老的文化,我的心中都无法不激起某种怀旧情绪。说是怀旧,其实也许还是一种渴望,渴望体会那时候历史进程那种甜美的缓慢。古埃及文化延续了好几千年,古代希腊持续了差不多一千年时间。从这一点来看,人的生活在模仿着历史:一开始,它沉湎于一种纹丝不动的缓慢中,然后,渐渐地,它加快了速度,后来,越来越快。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
29、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也意识到了这些,他知道这性的人生,决不能随波逐流,可他却没有像居里夫妇一样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负担的方式,拒绝媚俗的社会。可没有负担的他变的太过轻飘,反而难以诗意的栖息在这片大地上。因为他努力去感受凡夫俗子所享受的轻松,而承受着‘轻’的痛苦。这种轻松的实质却是人生的虚幻。但事实上,这样的生活也绝非他想要的,他时常沉思于一句德国谚语:“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只有一次的人生,用于享受也无法通过经验对比得知对错,毕竟追求不平凡往往是平凡的,反之,追求平凡就显得那么不平凡了。然而这种平凡并非是托马斯那样的放纵享受。如果想要生命不朽,就必须创造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如果在此同时又不愿被世间的媚俗所感染,那就要向尼采说的一样:“个体必须始终在社会中挣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致幻灭”。那么这种超脱于媚俗的平凡就是像杨绛先生一样“无名无位自在”的平凡,超脱于世俗之外,又有着贝多芬式的非如此不可。这样的人往往有着平凡的,淡然的心态,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所想要的。相信他们的平凡,他们的执着,他们对自己的理解,会让他们在这宇宙的小小一角奏响生命的凯歌。
30、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大家都知道;《1q84》,这里面的感情我很喜欢,那种在回忆里暗自生长独自美丽的姿态是我欣赏的;其实我最喜欢他的《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可是这本言情比例委实不够
31、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
32、7)坏品味:指环王导演的早期作品,恐怖而搞笑。
33、从Einmalistkeynmal的角度看,“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就像托马斯和特蕾莎是在6次偶然事件发生的前提下相遇的一样,一切事情都是在众缘和合才偶然地发生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差错事情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既然一连串的偶然成就了我们的生命之轻,我们的生活只是万千可能性之那么我们是否有理由认为“Esmusssein”是愚蠢可笑的呢?是否有理由认为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具有普世的审美价值观呢?
34、对于内心与生活,托马斯其实是经过严肃审视的。但从外在看起来俨然是花花公子,放荡不羁处处攀枝闻花香,却从不落情缘。
35、5)无主之城:人家怎么能拍出这么牛的电影!
36、生活,并没有幸福可言。生活,就是带着痛苦的自我穿行在尘世中。然而存在,存在就是幸福。存在是变成一个喷水池,任由万物如温暖的雨水,倾落其中。
37、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动乱,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38、知道人为何总是不能幸福吗?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而人,是讨厌重复的,我们喜欢新鲜。
39、一二章与四五章如两段对仗的旋律,在第三章的转场后,互相呼应,交替循环,第六章的庄严悲壮,第七章寂静和谐的回归——这难道不像书中多次提到的贝多芬的一段四重奏吗?
40、4)大逃杀:归入战争片只因其太震撼、太残酷。
41、米兰·昆德拉对于轻和重的思考,在整本书里贯穿始终。
42、“必然,沉重,价值,这三个概念连接在一起。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43、第大量的隐喻。对隐喻的理解,不同于应试教育里阅读理解的牵强附会。隐喻其实是有一套能自洽的逻辑在的,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持续的深入思考,才能略窥门径。
44、2)猎杀红色十月:节奏和人物拿捏准确的潜艇影片代表作。
45、托马斯到底是怎样看待特蕾莎的呢?我们还得从那个梦里的篮子说起。这是一切的开始和结束。
46、简单来说,“永劫回归”的反面所揭示的,是“只发生过一次的事请,就是压根儿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昆德拉将其进一步推论至生命——“如果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根本没有过生命。”推论至历史也是一样——“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得不能承受,轻若鸿毛,轻如尘埃,卷入了太空,它是明天不复存在的任何东西。”——历史和生命,如果它们不再重复,那就都是“不能承受之轻”。
47、 2021最好的爱恋看哭无数人:最美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而是……
48、昆德拉说,“小说人物并非产生于我履历表中任何一种情景,小说中的主人公是我自己未曾实现的可能性。他们跨越了界限,而我只是绕了过去。这条被跨越的界限(我的“我”终结于界限的那一边)吸引着我。小说要探寻的奥秘尽在另外一边开始。小说不是作家的忏悔,而是对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49、17):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50、小说的背景设在布拉格,内容涉及相当多的哲学观念。“米兰·昆德拉借此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纽约时报》语)
51、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52、人们指望不朽,可是忽视了不朽与死亡一起才有意义。
53、在轻与重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且保持平衡。
54、媚俗让人们失去了自己独立或深刻的思考能力,让知识的魅力仅仅流于文字表面,让文艺作品失去了蕴藏的深邃和瑰丽,也让人类的见识和创造力,被局限在狭隘的范围内。
55、我被打动并进入的那刻是从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开始的。这一章很奇妙,没有它,小说依然完整,但是有了它,你觉得自己竟在小说中有了角色。
56、就好像海德格尔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存在,是在“烦”中显露的,与人有所纠缠、寄托和期待,才有了“重”。如若全部抛弃关系,看似选择了孤独的“轻”,但轻,为人所不能接受,因为什么都没有,也就是虚无。
57、萨宾娜对于隐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无所察觉,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不就是目的所在吗?
58、他单纯地感受到了爱情。爱情意味着自由,爱情处于“非如此不可”的规则之外。就此而言,对托马斯而言,特丽莎是他生命中所有“非如此不可”的对立面,也是他将“重”转化为“轻”的希望所在。
59、男人憧憬着一个女人的身体的时候,就关心到她的灵魂,自己骗自己爱上了她的灵魂。
60、三是“永劫回归”所代表的,只有一次、只能直线前进,且失去了重复性的人生。
61、《心坟》关于婚姻和爱情的探讨。我喜欢结局,渣男biss,再爱也不重来。
62、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昆德拉借托马斯之口道出了对人生的价值的质疑。而“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这句话,更是在慨叹人生的虚无。人生没有意义啊,昆德拉叹息着,否定着人生。
63、《绊橙》人格分裂男(疑似)×悲惨失足女,感动。
64、10)大鱼:多看两遍吧,活着要善待自己啊!
65、另外,twentine的打火机和公主裙也可以看看。她的文行文绝不浮夸,有种很顺的感觉,让人一读就有继续读下去的愿望,主角人设讨喜,感情真挚,描写真实。
66、人可以藏在自己的形象后面,可以永远消失在自己的形象后面,可以离开自己的形象;人永远不是自己的形象。
67、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爱情的各种姿势它都有。
68、5)闪灵:可以尽情欣赏杰克尼科尔森的超凡演技。
69、 100个不幸女人的教训:每个18岁姑娘,都要远离这10种情殇
70、每一个生命到来,是偶然。每一次萍水相逢,是偶然。人生就是一场环环相扣的偶然。
71、四大主角里,托马斯和特丽莎,一轻一重;弗兰茨和萨宾娜,一重一轻。所谓的“轻”,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非如此不可”,其内核还是“重”。“重”是人生的主旋律。这虽然看似荒谬,但也是有出路的——
72、《阿南》成年人的都市爱情,结局be,每个角色都有其魅力点,然而我觉得男主存在感不够(其实很合我口味),四星推荐吧
73、上面那个说法,我第一次没有读懂,后来是看到了网上关于“刻奇”这个词层层推进的含义,才恍然大悟。它层层推进的含义如下:
74、我行我素,不愿承担世俗责任,放荡不羁,是生命之轻。
75、当我们不再关心别人看我们的方式时,我们便不再爱他了。
76、对于托马斯而言,灵与肉是分离的。同女人做爱,与同女人睡觉的感情,两者互不相关,甚至相互对立——
77、萨宾娜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一直吝啬于给答案的昆德拉在此处给出暗示:
78、书中外科医生托马斯以六个巧合的机遇使他结识了后来成为妻子的特丽莎,并且成为走进他内心深处的第一个女人,也融入进他剩余的生命中,但一切并没有童话中那么美好,相反,书中的他只感到了忧郁与迷茫.正如“永劫回归”的人生太过沉重一样,充满巧合机遇的人生又显太过轻飘和荒诞,难以把握的同时,也难以承受。而事实上,我们在一边不满于这偶然性的人生时,却一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命正是由这一个个轻浮虚幻的巧合所组成的特殊事件而堆积组成的(或许,你的梦想本当一位艺术家,作家;可最后,却因种.种巧合成为了我的阅卷老师。)也许只有死亡,才是必然的。而我又想到了金圣叹批《西厢记》: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挚,而疾去也。”笔锋一转,写道“既然天地偶然生我。”,那么“未生已前非我,既去已后又非我也,然则今虽犹尚暂在,实非我也”。于是,“以非我之日月,误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而供我之挥霍可也。”是了,人不再是中心,生命不过是宇宙运转几万万年月的偶然产物罢了,这生命实质之轻溢于言表。在面对生命的重大选择时,芸芸众生不过是被环境、利益等等的外界因素推着向前罢了,有多少人有着贝多芬式“非如此不可”的信念呢?
79、不过说起巴门尼德,我们知道,他在晚年时,苏格拉底曾向他当面请教过学问,想起此,让人不由地会想到同时代孔子向老子问学时的场景,而孔子在东方的地位同苏格拉底一样,影响不可谓不深不广。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甚至黑格尔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老子区区五千言的《道德经》在中国的哲学史上,传承2000多年,依然历久不衰,且熠熠生辉,也是值得肯定的。我们看到,两人对于各自身后时代的影响,虽然不尽相同,但在东西方的哲学史上,二者的思想默默地彼此映照,“可谓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种几乎可以比肩的态势,不由地让人在心中暗暗称奇。
80、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随便抓出一个点来,其深度也能超过一般的畅销书。例如: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81、媚俗的覆盖范围,当然也包括他自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本身,也是一本热门畅销书,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也没有逃脱媚俗的牢笼。
82、书里的一个情节特别让我感触良多: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觉得特蕾莎是她的拖油瓶,害得她被迫呆在第九个男人的身边——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过两次离婚的男人。后来,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83、听说余秀华和小男友再婚,她怀疑自己爱错了人
84、6)毕业生:我们还能找到青春时代的纯洁爱情吗?
85、所以萨宾娜只能以进为退,她在背弃的世界里寻找爱和美。时代的媚俗,和特蕾莎的噩梦一样,对萨宾娜而言,是最大的恐惧。
86、这点在四大主角的事例里已有多处分析。除此之外,由轻到重的转换:昆德拉以贝多芬为例——“他将琐屑的灵感变成严肃的四重奏,把戏谑变成了形而上的真理”;由重到轻的转换——“不论谁,如果目标是‘上进’,那么某一天他一定会晕眩”。
87、“小说应该毁掉确定性……确切地说,小说家的才智在于确定性的缺乏,他们萦绕于脑际的念头,就是把一切肯定变换成疑问。小说家应该描绘世界的本来面目,即谜和悖论。”
88、你想要自由吗?你认为人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而活?
89、昆德拉痛恶人类的媚俗,但也清醒地指出“媚俗”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存境况,是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血脉相通的,是无法根治的。任何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便难免媚俗,便必定媚俗,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媚俗者。昆德拉的认为,活着,就应该生活在真实中,应该忠实于自己的感受,而不应该愚蠢的把唯一的生命献给所谓的事业,不应该让生命受任何一项事业的束缚。至于理由是:生命只有一次,这唯一的一次生命应该珍惜,而珍惜的最佳方式便是顺应生命自身的需求,实际上生命不被任何外在的事务所奴役。理由相同而结论则相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托马斯,原本是一位出色的外科医生,外科曾是他的事业。可为了特丽莎这样一个偶然闯到他生活中的女子,她放弃了这个事业并落到了社会最底层。在做出这样的选择时,托马斯没有更多的权衡和计较,他感到自己“非如此不可”,于是便这样做了。
90、1)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男人必看的励志影片。
91、“女人,永远别把老公当亲人,无论你爱得有多深!”
92、吻她们一个样,抚摸她们一个样,对待特丽莎以及她们的身体绝对无所区分。
93、7)全金属外壳:库布里克对战争的深刻反思,看过后使人对战争产生恐惧。
94、特蕾莎,是“重”的代表。她认为爱和性是一体的,在她认识托马斯后,虽然认为托马斯对自己的爱是一种恩赐,她唯有无限地对托马斯忠贞才算对得起他,但是她也一直对托马斯的出轨耿耿于怀,直到他们生命里的最后两年,到乡下生活后,她才慢慢地明白,“她这一生耗费的精力,都是在用女人的软弱来对付托马斯。人们倾向于把强者看成是有罪的,把弱者看成是无辜的牺牲品。可是现在,特蕾莎意识到:对于她和托马斯来说,事实则相反,甚至连她做的梦,都好像摸准了这个强大的男人唯一的弱点,向他展现痛苦,使他不得不退步!特蕾莎的软弱是咄咄逼人的,总是迫使他就范,直至他不再强大,变成她怀里的一只野兔。”在苏黎世,她与摄影师有过一段对话,女摄影师说,即使你去拍仙人球,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生活,如果你只是为了你的丈夫活着,那就不是你的生活了。特蕾莎愤怒地说,我的生活,就是我的丈夫,不是仙人球。特蕾莎不惧他人贴上“落伍”的标签,始终将托马斯放在自己生命的中心,从这里看出,虽然两人在爱的价值观上时有龃龉,但特蕾莎却将对家庭对托马斯的爱放在首要位置。一个为了家庭可以放弃自己爱好的女人,是典型的“重”的形象代表。
95、当特蕾莎,托马斯,弗兰茨,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断追求着从轻到重的过程中时,她却用背叛,逆向而行。在萨宾娜的眼中,美是一个被背弃的世界,要发现美只有不断击破和毁灭。萨宾娜不屑于追求所谓的笃定和恒常,她喜欢未知喜欢自由,和每日必沉入海底的夕阳相比,今晚会不会有爬上枝头的月牙,显然是更诗性俏皮的存在。
96、“尘世陷阱”是什么?是政治制度下的束囿?还是社会漂亮面具下的丑陋脸孔?
97、托马斯对这种“重”,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一直在和内心的“非如此不可”对抗——
98、《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的作者米兰·昆德拉解释说“有些事只发生一次,而只发生一次的事,根本上就从未发生过,这便是生命中的轻了”;生命中的重,指的是那些一次次浮现,又一次次让你感知人性的脆弱和自身的渺小的事物。通常这句话是被用来形容人生的悲剧、厄运的降临之类。
99、但这不是昆德拉对生命的厌恶,而恰恰是以否定的方式去表达生命的热爱与珍惜。
100、作者认为,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
101、7)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时代为背景的爱情名片,节奏缓慢。
102、1)拯救大兵瑞恩:最真实反映战争和人性的超级巨作。
103、因为我知道,所有我做的事情,你都要把它们变成你手枪中的子弹。
104、许多人生活在特蕾莎的心中,但他们想成为萨比娜。他们是自由和容易的。也许人们从头到尾都是矛盾的。就像特蕾莎最终觉得让托马斯证明他爱自己的方式是最糟糕的。也许每个人都担心失去。事实上,我们没有能力去爱,或者很少有人拥有这种能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因为每个角色都是矛盾的,无论轻重缓急,特蕾莎都不想给托马斯一个负担,但她不能没有他。她离开了苏黎世,但她只知道托马斯会回到她身边。
105、玛格丽特《飘》——瑞德是我的男神。(我能说我把他们怀了邦妮的那一夜看了无数次吗……)
搜索更多
106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结局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