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句孔子尽孝的名言有哪些精选
孔子尽孝的名言有哪些
1、子游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和马,也都能得到人的饲养;没有对父母的一片敬爱之心,那养活父母与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孔子的反问令人深思。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孔子尽孝的名言有哪些)。
2、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尽孝的名言有哪些)。
4、注释:父母召唤,应立刻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5、 扫,不是简单的扫地,而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一“扫”,既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性,又养成清爽端正的生活品质,还彰显了居家的品味。
6、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引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远方的朋友来相聚,“我”与“他”会感到快乐呢?这里,“远方”这个概念值得探究。“远”的基本意思有两个:即空间和时间上的“远”。空间上的“远”是距离之“远”。这个远方的朋友,与“我”相隔万里,于是此次见面就显得弥足珍贵。“远”也预示着时间上的久远。距离上次见面的时间很远了,很久没有见面了,时间上的“远”有难得一见的意思,所以,这样的相见才显得更加珍惜。
7、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8、曾参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日家中来客,母亲不见曾子,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急忙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缘由。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子释然。
9、首孝弟,次谨信。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10、 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出自(春秋)《礼记》。
11、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12、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13、 曾子曰:幸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14、古人讲“千经万典,孝道为先”,无论哪个学派,无论哪部经典,都是以孝道为根基的,都离不开孝道。同样,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在孝道方面,也有很多具体的阐述。下面和大家具体分享几句。
15、孔子话锋一转,又说道:即使是家里养的犬和马,也能以其体力服侍主人,犬能帮主人看门,马可以帮主人代劳。都属于养人。如果没有恭敬的态度,那做子女的又和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16、作为他者的圣人有什么具体的特征呢?孔子在《论语》里没有详谈。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圣人是不可言说的,居于超名言之域。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句话把圣人言说与超越的天命并列,凸现了圣人之言的不可捉摸性。对圣人言说的“畏”无疑显示对圣人的某种敬仰姿态。圣人是理想性的他者,所以,与圣人—他者的关系不能用公式化的语言或概念来把握。一旦概念化,就把其意义固定了,变成有限之物。
17、1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8、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19、(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20、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清代徐熙《劝孝歌》 释义:如果你行孝道,枉披这张人披了。
21、 注释: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2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3、孔子说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更加普遍了。很多人给父母一点钱,供给父母吃喝用住,就觉得已经尽孝了,父母要是唠叨两句,他就不耐烦,甚至还会顶撞父母,给父母脸色看。如果这样的话,那就还不如那些犬马了,那些犬马,有的都知道恭敬主人,不会顶撞主人。
24、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25、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26、我们之所以把父母当作他者来理解,是因为孔子讲到孝敬这类特殊的活动。对父母不仅要孝顺,而且要孝敬。这是孔子儒学讲“孝”的独特之处。对“敬”的强调应该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论语》说:“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把养狗养马与养父母区分开来,至少表示这样两层意思:一是把自然与人文区分开,狗和马作为自然之物不涉及人文意义,而侍奉父母则是具有人文意义的事件,具有人文关切的意义;二是突出“敬”的意思。“孝”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服侍父母行为,而且带有某种敬仰、敬畏父母的意义。
27、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28、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29、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30、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
31、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慎,朝夕伺候莫厌烦。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32、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33、 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戴达菲尔德
34、上述两种说法看起来是对立的,一指父母的面色,二指子女的面容。在伦理的语境下,两者是可以统一的。我们把“色难”看作双关语,子女的“色难”与父母的“色难”就可以统一起来。一方面,父母是他者,在“我”与他者的人伦关系中具有优先性。他者要求“我”为“他”尽孝,这个要求就写在“他”的脸上。面对他者的伦理要求,“我”无法违抗。“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即使父母有不对的地方,作为子女虽然可以婉转劝解,但是如果父母没有接受子女的意思,当子女的仍然要保持恭敬的态度。换言之,父母—他者的伦理要求具有绝对性,它在地位上高于作为子女的“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子女看到父母的面色,等于是接到了尽孝的要求,于是在实践中展开孝敬父母的活动。孝敬活动是无限的。在此无限的孝敬活动中,子女要无限地保持愉悦的面容自然很困难的。
35、孟武伯问孔子为孝之道。孔子说,最令天下父母忧愁的,就是子女生病的时候,相对而言,除此之外,一切都不算个事,都不会令父母忧愁烦恼。所以呢,作为子女,就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身体,注意健康,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担心忧虑。
3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8、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3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
40、 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出自(清)《增广贤文》
41、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42、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43、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44、闵损,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45、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46、所以,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有理想,想是应该,但关键在打理,去实践;有愿望也可以,关键在于切合实际;有作为,关键在适度。
47、 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48、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49、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50、对外界,没什么抱怨了,养老金多少不计较,孩子是否常来不在乎,对物质生活没过高要求,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够住就可以,对自己,有兴趣的事,就去做,对别人的看法不顾忌,对身体的衰老不惊慌,对死亡不恐惧,一切顺其自然。
51、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出自《劝报亲恩篇》。
53、为什么呢?如果父母在世,就听父母的话,父母一走,就把父母的话当作耳旁风,统统抛到脑后不管了,这明显是对父母的不尊重,是在糊弄父母,不是真正的孝子。即使父母不在,还能把父母的教导牢记在心中,跟父母在世时一样,这才是真正的孝子。
54、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写道,“父母大人金福万安……阿胶两斤,高丽参半斤……”,托人带回湖南老家,以略尽人子之孝。
55、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出自《四言》。 注释: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
56、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57、 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58、事亲以敬,美过三牲。——三国挚虞《纪孝行章》 释义:父母长辈活着的时候孝敬他们,胜过死后用猪头羊头牛头三牲祭礼来祭祀。
59、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60、 注释: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
61、 春秋孔子《孔子家语五仪解》一个人若有仁义之心,就不会自我夸耀;考虑问题若能明辨是非,通达事理,说起话来就不会自以为是。
62、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注释: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
63、“我”与圣人—他者之间发生的最基本的行为是求道。君子和圣人都是理想人格,在一定意义上都是“道”的化身。他们的差别在于:如果说圣人属于理想人格的极至,那么,君子多少带有理想人格的现实化特征。从君子与“道”的关系多少可以反映出圣人的他者特征。“我”对“道”的追求的实质是对圣人—他者的趋近。“道”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多重意象的重叠,表征道路、方式、踪迹、规则、途径、真理、方向、理想等意义。“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食”、“贫”象征现世生活,“道”象征理想生活,对“道”而不是对“食”的谋求表明君子、圣人的理想取向。求“道”表示一种精神的追求。在圣人的语境里,这种追求是无止境的,展现为无穷的求索道路。
64、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厌恶我,仍尽孝,才为贤德。——(清)李毓秀《弟子规》
65、我们在上文中举例分析了师友、父母和圣人三类狭义的他者范型,他们分别属于差异性、无限性和理想性的他者。这并不是说《论语》所谈论的他者只有这三类。由于我们的目的不是展示《论语》语境里所有他者的内涵,也不是具体地剖析他者的所有特征,因此上面的分析只是列举式地、提纲挈领式地描画上述三类他者范型。
66、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名言吧,名言易于留传,是浓缩的精华。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名言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孔子关于孝的名言合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孔子孝的名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67、 《颜氏家训》开了后世家训的先河,被后世学者誉为“古今家训之祖”推崇备至,认为是家训展开家庭教育的典范。
搜索更多
68句孔子尽孝的名言有哪些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