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句读书的文言文精选
读书的文言文
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有以下收获: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篇》
4、水滴石穿不是水的力量而是时间和坚持的力量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唐·颜真卿《劝学诗》
6、 dú shū yǒu sān dào
7、全文有叙有议,骈散兼备,更显出作者非凡的功力。“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之类的四字句,读起来铿锵有力,颇具音韵美。
8、《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王贞白
9、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10、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译文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1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
12、译文: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13、张潮(生卒年不详),字山来,号心斋居士,歙县(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原居婺源(今属江西),十世祖于北宋天圣六年(1028)迁居歙之满田。后有一支移居广德州建平县(今安徽郎溪),自石桥府君“卜筑”县南蒋国村(今蒋固村)。府君生二子,长者复生二子。其子一名习孔,一名法孔(1610—1640),前者即为张潮之父。习孔字念难,号黄岳,十一岁丧父,忍饥受寒,成人后“贫剧无聊,漫然回徽”。明崇祯年间为诸生,清顺治六年(1649)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始家道中兴,历官刑部郎中、按察使司佥事充任山东提学,时在九年(1652)。不幸仅数月即丁母忧,“自此见世途崄巇,绝意仕进”,侨居扬州,一心经营家业。在其四十五岁即顺治七年(1650)时,张潮出生。张潮成长在“田宅风水、奴婢器什、书籍文物”1一应俱全的优裕环境里,因着父亲严格的家教,没有沾染官宦富贵人家子弟常见的纨绔习气。自幼“颖异绝伦,好读书,博通经史百家言,弱冠补诸生,以文名大江南北”。他虽出生贵介、富于资财,然其“性沉静,寡嗜欲,不爱浓鲜轻肥,惟爱客,客尝满座。淮南富商大贾惟尚豪华,骄纵自处,贤士大夫至,皆傲然拒不见。惟居士开门延客,四方士至者,必留饮酒赋诗,经年累月无倦色;贫乏者多资之以往,或囊匮则宛转以济:盖居士未尝富有也,以好客,故竭蹶为之耳”。只可惜累试不第,“以赀为翰林郎,不仕,杜门著书”,先后自著诗文、词曲、笔记、杂著数十卷,辑成《檀几丛书》(康熙三十四年刊)、《昭代丛书》(康熙三十六年刊)等中大型丛书。在康熙中后期,人称其“著作等身,名走四海,虽黔、滇、粤、蜀,僻处荒徼之地,皆知江南有心斋居士矣”。而给其生前身后带来海内外声誉的,则首推《虞初新志》一书的编纂;此书一出,便奠定了其文言小说编选家和批评家的历史地位。
14、同学们,你们读懂这首劝学告诉我们的是什么道理了吗?
15、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16、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17、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8、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如果不是道人来逗笑,还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呢。
19、总是今日又今日,今日能有多少呢!今天又没做事情,那么这件事情何时才能完成呢?人这一生能有几个今日,今日不做事情,真是可惜啊!假如说姑且等到明天到了再去做,但是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情啊!现在为诸位写这首《今日》诗,请从今日就开始努力工作吧!
20、 dú shū yǒu sān dào , wèi xīn dào 、 yǎn dào 、 kǒu dào 。 xīn bù zài cǐ , zé yǎn bù kàn zǐ xì , xīn yǎn jì bù zhuān yī , què zhǐ màn làng sòng dú , jué bù néng jì , jì yì bù néng jiǔ yě 。 sān dào zhī zhōng , xīn dào zuì jí 。 xīn jì dào yǐ , yǎn kǒu qǐ bù dào hū ?
21、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2、言:读yán。在文中指的是“说的话”的意思
23、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宋·朱熹《出山道中口占》
24、yòunéngyíngcháoxuéwéixiūxīzhīsuǒ。
25、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晋·左思《咏史》
26、那临春阁、结绮阁,不是不华美啊;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啊。但无非是因为演奏了淫荡的歌曲而感到快乐,或藏匿着燕赵的美女以供寻欢。但转瞬之间便与无穷的感慨联结在一起了,我真不知怎样来解释它啊。
27、 瞿蜕园(1894—1973),原名宣颖,字兑之,晚号蜕园,湖南善化(今长沙)人。现代史学家、文学家、书画家。他出身望族,为清末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瞿鸿禨的幼子、曾国藩之女曾纪芬的女婿。早年师从晚清大儒王闿运等,后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复旦大学,精通英文,并通晓德、法、俄等国语言。曾在南开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校执教。抗日战争期间,滞留北京。1949年后,寓居上海,以著述为业。曾被聘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译所特约编辑。
28、很多家长后台留言想继续学习家长慧推出的小学生必读小古文100篇,那么趁假期让孩子们学起来吧!我们会在每星期周周日更新,学有余力的孩子想学的更多一些,也可以点家长慧菜单“小古文“或家长慧后台回复”小古文“自助学习。
29、●“其异者”“则与禽兽何异”中的“异”各是什么意思?
30、阅江楼,在今南京狮子山,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诏令所建,建成后,朱元璋常登临其上览胜。本文即为宋濂奉诏所写的一篇歌颂性的散文。
31、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32、诵读|小古文《放风筝》/诵读|小古文《乡村》/诵读|小古文《芦花》/诵读|小古文《荷》/诵读|小古文《菊》/诵读|小古文《雨》/诵读|小古文《雪》/诵读|小古文《日月星》/诵读|小古文《日时》/诵读|小古文《猫捕鱼》/诵读|小古文《猫斗》/诵读|小古文《龟兔竞走》/诵读|小古文《五官争功》//诵读|小古文《松》//诵读|小古文《桂》诵读|小古文《莲》//诵读|小古文《杨柳》//诵读|小古文《岁寒三友》
3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4、 这首诗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富含哲理。核心是“黑发早勤学,白首读书迟”。作为有志气的人,要注意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修身养性,最好的读书时间是在三更五更,晨读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坚持,才能真正学到报国兴家立业的本领。从学习的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诗人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们重视后天学习,以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3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陆九渊《读书》)
36、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
37、水滴石穿不是水的力量而是时间和坚持的力量
38、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城邑。从六朝以至南唐,全都是偏安一方,无法与当地山川所呈现的王气相适应。直到当今皇上,建国定都于此,才足以与之相当。
39、莫问野人生计事,窗前流水枕前书.——唐·李九龄《山中寄友人》
40、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41、《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宋代:李清照
42、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 文嘉《今日歌》)
43、译文: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但他仍象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
44、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45、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指烛光照不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46、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47、所:读suǒ 。在文中指的是“地方,场所”的意思
48、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49、文章不作一味的奉迎,在歌功颂德的同时,也意存讽劝。登上阅江楼,览“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四隀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就是登览中处处想着国家社稷人民,既“元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至于那些“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文章确实写得庄重典雅,委婉含蓄,是一篇颇具时代特色而又有分寸的应制文字。
搜索更多
50句读书的文言文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