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句王阳明心学原文精选
王阳明心学原文
1、《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2、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中庸》又说君子要戒慎恐惧,可是这样不断地去知觉自己的错误,去改过,去修炼,时时事事都发而中节,会不会很累呢?(王阳明心学原文)。
3、阳明自己说:以诚意为主,即不须添“敬”字,所以提出诚意来说,正是学问大头脑处。
4、王家的先辈们大都曾经做过官,据说先祖王纲曾经给刘伯温当过跟班的,最高混到了四品官,后世子孙虽然差点,但也还凑合。而到了王守仁父亲王华这里,事情发生了变化。
5、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6、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辩之。务求了释,不敢辄生疑惑。故《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独不师也。
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8、1509年正德四年己巳,三十八岁,贵阳。受提学副使席书聘请主讲文明书院,始揭"知行合一"之旨。
9、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的心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10、阳明先生说:“闲思杂虑毕竟也是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产生起来的,只要自己寻找它们的根源就可以发现。就像你心中肯定知道没有做抢劫偷盗勾当的念头,为什么呢?
11、它所阐述的为人处世之道,即使在今天,依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备受世人推崇。
12、夜不出门应酬,每天早睡早起,早上5点起床读书写作2小时,坚持十几年日日不断之功,积累了巨大的写作成就。
13、王守仁家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十分有钱,而且他还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祖先——王羲之。是否属实不知道,但以他家的条件,就算是也不奇怪。
14、(1)良知、(2)知行合(3)致良知、(4)诚意、(5)谨独、(6)立志和、(7)事上磨炼。
15、如此说来,人心即是天理。人心自然能明觉此天理。
16、因为你原本就没有这种念想。你要是对于货、色、名、利等念头,全部像不做抢劫偷盗勾当的决心一样坚定,都消灭了,只剩下清清静静的心的本体,看一下还有什么闲思杂虑?这就是所谓的‘寂然不动’,就是‘未发之中’,就是‘廓然大公’。自然会‘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17、成化十七年(1481),十岁的王守仁离开了浙江,和全家一起搬到了北京,因为他家的坟头冒了青烟,父亲王华考中了这一年的状元。
18、王守仁在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王守仁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19、该句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
20、立志在阳明工夫论中实处于特殊的地位。立什么志呢?立“必为圣人之志”,即“志于道”,阳明在此指出了儒家成圣之学的终极目标,立志即是要明确地确立这一目标。在阳明那里,所谓立志,即是立为圣人之志,也就是“存天理”“致良知”之志。不立圣贤志,便不算得是立志。曾国藩也曾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人不为君子便为小人。而人本有圣贤之心,阳明先生龙场悟道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孟子言“人人皆可成尧舜”,“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佛言,“人人皆具如来智慧德性”。因此,立志一定要从根上立,本上立,做人之本,就是做回真人,回复真性、本性。否则,便无有根本。一切劳苦无成。到头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立何志)
21、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22、历史表明,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在居于正统地位的朱子学之外,开启了声势颇为浩大的阳明学潮流。关于这种学说的兴盛与衰败,古今中外的学者已经贡献出来的著作堪称汗牛充栋。
23、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24、此吾所谓知行合一者也。吾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25、然谓举业与圣人之学相戾者,非也。程子云:“心苟不忘,则虽应接俗事,莫非实学,无非道也。”而况于举业乎?谓举业与圣人之学不相戾者,亦非也,程子云:“心苟忘之,则虽终身由之,只是俗事。”而况于举业乎?忘与不忘之间不能以发,要在深思默识所指谓不忘者果何事耶,知此则知学矣。
26、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成化八年(1472),王守仁出生在浙江余姚,大凡成大事者往往出身贫寒,小小年纪就要上山砍柴,下海捞鱼,家里还有几个生病的亲属,每日以泪洗面。这差不多也是惯例了。可惜王守仁先生的情况恰好完全相反。
27、原来在阳明先生那个时代,大多数人也都在求取功名利禄,对于成圣成贤,品德修身不多。跟现在情况大致相同。可见,时代不是问题,问题还在每个人的本心上。
28、陆澄问:“好色、好利、好名等心思,固然是私欲,像闲思杂虑,为什么也叫私欲呢?”
29、今天,宋书君摘录了8段,让你对人生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30、讲王学的人,只要先辨一个真切为善之志,专一在此,更无别念挂带,便是良知栽根处。从此戒慎恐惧,从谨其独知处下手。别人不知,只我自知处,是谓独知。若能从独知处下工夫,时间久了,自能见意诚境界。意诚了,自然就能认识“知行合一”的本体。识得此体,自然能领悟到自己的良知。
31、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则虽勉习举业,亦自无妨圣贤之学。若是原无求为圣贤之志,虽不业举,日谈道德,亦只成就得务外好高之病而已。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
32、 王阳明认为,只有立志,才有可能做成某事;一个不懂得立志,没有为自己确立专一目标的人,便无法做到心无旁骛,更不可能做到一心一意地朝着目标努力。
33、立志就是存天理,就是致良知,那么如何存天理致良知呢?王阳明也提出了立志之方——正诸先觉,考诸古训。
34、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35、王阳明认为圣人之道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
36、(1472年10月31日亥时-1529年1月9日辰时),汉族,幼名云,五岁更名守仁,字伯安。因曾筑室修道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朝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精通儒道佛三家,阳明心学宗师及集大成者。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合称为孔孟朱王,公认为"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阳明父亲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龙山公王华先生。
37、这段探讨中,阳明再次强调“良知”是“主脑”,并举例说明,在实际的事情上,依据时间、环境等条件的不同,人的应对也要顺势而为,才称得上是“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阳明先生绝对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他只是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按良知指引而行的大原则,但是,只有时时刻刻依照这个大原则去行,才能保证我们的行为不产生偏差。
搜索更多
38句王阳明心学原文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