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句黑格尔哲学体系精选
黑格尔哲学体系
1、黑格尔又说:“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中国的道德学说是为专制的政治服务的。在中国,只有皇帝一个人有自由,其他人一律没有自由,一切政令都出自皇帝,“臣民都被看作还处在幼稚的状态”。君臣关系是家庭的放大。“在家庭之内,他们不是有人格的个人,因为他们在里面生活的那个团结的单位,乃是血统关系和天然义务。在国家之内,他们一样缺少人格;因为国家内大家长的关系最为显著,皇帝犹如严父,为政府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一切部门。”
2、只有思维才能思考思维自身,“只有精神才能认知精神”(1991,§19,ZusatzTWA8,S.70),“只有思维才能被称为哲学的工具”(1991,§7)。在思维的自我认识中,思维者、被思维者与思维工具(方法)都是同一个思维,三者合而为一。绝对者即思维自身才是真正的开端。(cf.Kimmerle,1979,S.186ff.)“必须以绝对者作为所有的开端”(2003,S.289):一方面,任何意义上的开端都必须从思维自身来理解;另一方面,绝对者作为开端自身首先也必然是一种抽象的、空洞的开端。因而正如海因茨·基默尔勒(HeinzKimmerle)所说,“在开端那里,我们看到的是纯存在的无规定性,是思维的被给定存在”。(Kimmerle,1986,S.266)
3、在机械性阶段,对象是作为“绝对外在性”出现的,相当于逻辑学的“存在论”中的范畴。“绝对外在性”就是说,部分与部分漠不相关,完全分散而无任何统一的原则,表现出盲目的、无穷的杂多性。
4、现在看来,这个问题有讨论的必要。我的看法有四点:第没有必要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作“非此即彼”的选择;第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和黑格尔犹如比肩耸立的双峰;第在现代哲学语境中,康德和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力依思潮和流派的不同而不同,并且两者在19—20世纪已成为历久弥新的两大独立传统,不能一概而论谁的影响更大或谁更重要;第在当代中国哲学的语境中,黑格尔哲学更值得研究。
5、首先,什么是绝对呢?就是不容质疑的、最根本的、最本质的、也是最基础的,它的对立面是“相对”,相对的就是可以质疑的、不确定的、变化的、本身没有存在的理由,有开始也有结束,比如我们所见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相对的。人的生命有起点和终点,只存在于历史时间长河的一个相对时间里。如果说,所以相对是短暂的,有限的,那么“绝对”就是永恒的和无限的,这是从时间和空间上讲。(黑格尔哲学体系)。
6、(1)认为“理论理念”是狭义的认识活动,它是主观性自己否定自己的主观性活动,表现为力图把存在着的世界接受到自身内来,以消除主观性自身的片面性,并以真实客观性来充实自己的抽象确定性。
7、关键词: 开端/ 直接性/ 中介/ Reflexion/ 原始分裂/
8、摘要: 黑格尔哲学体系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精神。黑格尔把表象、经验和思辨作为精神的三个层次,说明了内在于它们之中的思维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在对待真理的态度上,黑格尔最为关注的是真理之不可知论。在证明逻辑范畴的真理性问题上,黑格尔指出,逻辑学要沿着精神现象学表述和证明经验意识真理的方法来表述和证明纯范畴的真理性。对于精神的自由,黑格尔认为,自由是“精神无限权利的范畴”,自由的意志首先是权利主体,认为“法的体系是实现了的自由王国”。黑格尔哲学至今仍有现实性,特别是在当代中国哲学的语境中更应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一是黑格尔并没有用国家“吞噬”了市民社会,而是认为只有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环节都在国家内部获得发展时,国家才是有生气的;二是黑格尔的历史观并非“历史终结论”,因为他深知自己哲学的局限性;三是在黑格尔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上,他对中国哲学和文化持严厉批评态度,重点批判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但我们应用历史的观点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些,要包容他的合理哲学,承认黑格尔哲学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性。
9、如果把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看成一个整体的话,那么这个整体的能动性就来自于:绝对精神。而人类所有的精神,意识也都是这个“绝对精神”的一个自我意识的呈现。就像一个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支配着一个人的行动一样。换句话说,整个宇宙万物基本上是一个唯一的、绝对的、完整的、无限的精神在运作的过程。这里可能不是很好理解,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一下。
10、但黑格尔并没有因为反思或知性的缺陷而全然否定对开端的要求。黑格尔所否定的,显然只是对开端所做的那种想当然的表象。那么,黑格尔自己哲学体系的、与所有其他学科相区别的独特开端究竟为何?(1991,§17)“哲学的开端因而就是在所有随后的发展中始终在场的和自我保持着的根基,就是那完全内在于其进一步规定过程中的概念。”(1999,S.2008,S.60)黑格尔的概念即思维或绝对者本身及其贯穿一切发展过程的威力,才是哲学真正的、逻辑而必然的开端。思维的威力就是去自由而纯粹地思考,即哲思(Philosophieren)。哲学正是开始于我们的这样一种决意,即去哲思;历史地看,哲学开始于“对思维的思维”作为“自我意识之自由”而出现的地方。(cf.2008,S.58ff.;1991,§TWA18,S.115ff.)黑格尔体系中的思维,最终指的就是这种思维以自身为对象的自我认知,即哲思。
11、(2)黑格尔肯定谢林把费希特的“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法形式用于自然和精神是一个功绩,但是,他尖锐地批判谢林把辩证法的形式当作“无生命的图式”外加于事物的形式主义倾向。
12、与存在不同,本质是逻辑学的第二个部分和运动阶段,是经过存在阶段中介的。但另一方面,正如存在一样,本质是我们直接设定或预设的(voraus-setzen)东西。我们总是预设了各种各样的存在背后的某种本质(1992,S.3);与重要的本质相比,存在就成了无足轻重的、虚无的(nichtig)、非本质性的东西即显现(ibid.,S.8ff.)。这种本质观将本质与显现分离开来,于是本质就和非本质的存在一样,都是我们直接拿来的或设定的某物(etwas),本质与存在处于一种黑格尔在“存在逻辑学”里所说的某物与他物(dasAndere)的外在关系中,“存在逻辑学”里的这种关系也构成了如此理解的本质之基础。(ibid.,S.8)这样,在本质这里,我们实际上又回到了“存在逻辑学”中的此在领域:“本质作为存在向自身的完全回归因而首先是一种无规定的本质。”(ibid.,S.4)既然本质与存在一样也是某物,那么作为某物的本质就也可以是他物的显现,可以是非本质的东西即某种存在。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关切将这个或那个东西视为本质,于是,本质与非本质(即显现)的区分就成了偶然的、不确定的。本质本来是对存在的否定,但这个否定在此就被证明是存在对自身的否定,因为如此理解的本质无非就是某种存在而已。如上所述,“本质逻辑学”中“本质的东西”(dasWesentliche)与“非本质的东西”(dasUnwesentliche)到“显现”章节的内容,阐述和批评的是以柏拉图和康德为代表的那种传统本质观。(cf.1992,S.10ff.;Maluschke,S.193-1Iber,S.62ff.)
13、黑格尔在柏林时期公开出版的著作只有《法哲学原理》,它的主标题本来是法哲学课程的名称:“自然法与国家学”。这门课程已经在海德堡大学讲过两次,黑格尔到达柏林后几乎每年都讲授它。他在柏林第一次讲授法哲学是1818/1819的冬季学期,而《法哲学原理》第一次出版是在1820年10月,虽然出版扉页上写着1821年。这本来也是为了“自然法与国家学”课程而发给学生的课本。由于黑格尔是国王任命的教授,到柏林后的第一部著作当然备受瞩目,但是,1819年春普鲁士发生了所谓大学生“政治谋杀”的问题,前校长著名神学家施莱尔马赫和黑格尔都被作为大学生的精神领袖参加了大学生的集会,因而受到牵连和怀疑。政府颁布了“卡尔斯巴德法令”对新闻出版进行严格的审查,使得《法哲学》的出版一度推迟。
14、在谢林那里,由于他主张“无差别的同一”,他提出的“同一——差别、对立、矛盾——同一”的辩证形式,就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公式,差别、对立、矛盾既不知是怎样从同一来,也不知是怎样回到同一去的。而黑格尔认为,精神,即以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的运动,是有其固有的形式和“节奏”的。这就是他对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辩证发展思想加以重新理解和改造而提出来的“肯定”(正)、“否定”(反)、“否定之否定”(合)的“三段式”
15、正如所有伟大思想家都会被误读和曲解一样,黑格尔的自由思想也受到曲解和不公正的批判。尤其在20世纪,专制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都各取所需地攻击或利用黑格尔的政治哲学。有些说法,如说黑格尔哲学是普鲁士专制的辩护状,甚至是法西斯主义的先导,已经得到澄清*。还有很多说法仍在流行,以下选取三个予以辨证。
16、黑格尔认为对自然界作哲学的考察,其任务就是指出自然界是精神的生成过程,是精神扬弃其异化的过程,自然界本身的发展阶段则是精神力图超出其异在的意图的结果。它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即“机械性”、“物理性”、“有机性”。与之相对应,自然哲学也就由“机械论”、“物理论”、“有机论”三个部分构成。
17、黑格尔在耶拿时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变为体系的一个转折点。1801年黑格尔写了《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一文,参加当时的哲学争论。这是黑格尔发表的第一篇哲学论文。
18、黑格尔认为,包括中国之内的东方“不属于哲学史”。但黑格尔不时用“中国哲学”这样的术语,那都是在否定的意义上使用的,并不表明黑格尔真的承认中国哲学的存在。在他的视野里,“哲学应从希腊开始”。通过希腊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黑格尔否定中国哲学的存在。爱利亚派首先提出了“纯有”的范畴,是哲学史的开端;与此相反,中国哲学以“无”为开端,“那就连手都不用转了,因为在转手之前,无已经转为有了”。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无”是继“有”之后的一个范畴,是通过对“有”的否定而来的,如果认为“无” 在“有”之前,那就变成“表面的抽象游戏”。
19、1822年,黑格尔被任命为大学评议会委员。1829年10月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政府代表。1831年黑格尔被授予三级红鹰勋章,同年夏他的《论英国改革法案》一文发表,因普鲁士国王下令中止,文章只发表了前半部分。
20、⑤逻辑学里的思维规定性在何种意义上是能够运动的,这个问题是由伽达默尔提出的(cf.Gadamer,S.74ff.);迪特·温施耐德(DieterWandschneider)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补充(cf.Wandschneider,1997,S.158)。
21、(16)Wandschneider,D.,1997,"ZurStrukturdialektiscberBegriffsentwicklung",inDasProblemderDialektik,hrsg.vonD.Wandschneider,BouvierVerlag.
22、黑格尔还认为,“精神”作为绝对知识在以概念的形式表现自己之前,已经通过了具体的形象来被我们认识,这种形式就是宗教。因此他考察了宗教的发展,说明宗教也是绝对知识。
23、1988,PhnomenologiedesGeistes,neuhrsg.vonH.-F.WesselsundH.Clairmont,miteinerEinleitungvonW.Bonsiepen,FelixMeinerVerlag.
24、“真理”是一个崇高的概念,哲学以追求真理为己任。但是,古往今来也有蔑视、无视和轻视的态度。黑格尔总结了对待真理的错误态度。其有权势者对真理弃如敝履,当耶稣说他来是为真理作见证时,审判者彼拉多说:“真理是什么呢?”(《新约·约翰福音》18:38)“他的意思是说”,黑格尔解释道:“他已经看透了真理是什么东西,他已经不愿理会这名词了,并且知道天地间没有关于真理的知识。”其普通人以为真理无用,即使为求真理而学哲学和逻辑,“末了又复回到这无常世界的沙岸,与最初离开此沙岸时一样地毫无所谓,毫无所得”。其头脑简单、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相信他们一生下来现成地便具有宗教和伦理上的真理”*。最后,黑格尔最为关注的态度是真理不可知论,因为这在哲学内部拆了哲学的台。他归咎于康德知性思维的影响:“它所主张的观点是:真理建立于感性的实在之上,思想只有在感性知觉给与它以内容与实在的意义下,才是思想;而理性,只要它仍然还是自在自为的,便只会产生头脑的幻影。由于理性这样自暴自弃,真理的概念也就跟着丧失了……知识降低为意见。”*黑格尔的批判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康德固然将知识当作主观和客观都充分的真,以区别“主观上的充分性叫作确信,客观上的充分性则叫作确定性”*,但既然他把“知识”限定在现象界,而把理性排除在客观真理之外,那么黑格尔理所当然地认为,康德所说的知识很难与主观确信的意见相区别。
25、在谢林那里,“绝对精神”是本身静止不动的,至少在它由于无意识的欲望活动而越出“绝对同一”的范围以前,它是静止不动的;而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本身就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发展着的,这是因为它本身内部就包含着矛盾,或者说它按本性来说就是矛盾的,而它自身的矛盾就推动它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
26、黑格尔把哲学思维的自由、哲学前提的直观性以及逻辑论证的必然性结合起来。如果说,传统的形式逻辑的证明是直线式的推理,那么黑格尔的逻辑学体系就是范畴的圆圈式运动。这个体系的真理性不依赖于起点,它存在于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由贫乏到丰富、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
27、现象是扬弃了内在的本质,把本质表现于外,而本质在现象之中。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就是现实。现实因为具备了存在的必然性,因此也叫绝对,是缺乏能动性的实体。他还在现实本身中讨论可能性、偶然性和必然性,在绝对的关系中讨论了实体与偶然性、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他认为,本质论的范畴属于必然性的王国,在最后一个范畴的相互作用中,一方既是作用又是反作用,既是对方又是自身。
28、这一看法不同于他以前的观点,到耶拿以后,黑格尔很快又放弃了这一观点,转入论证绝对知识。
29、(2)和他的真理观一样,黑格尔也把哲学史看作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贫乏到丰富的过程。在他看来,在哲学史上最初出现的哲学系统,其内容总是比较抽象、比较贫乏的。后起的哲学系统一方面是对它以前的哲学系统的否定,同时也是对以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提高,包括了以前一切哲学系统的根本原则,因此,在内容上必定是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
30、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1、黑格尔认为,中国哲学反映了中国人 “普遍性抽象”的思维方式,“中国是停留在抽象里的”。按照黑格尔的哲学,“抽象”有“普遍”和“具体”两种,从“普遍的抽象”到“具体的抽象”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中国人的思维处于最初的“普遍性抽象”,这是把握外界事物的初级阶段的思想。阴阳的观念是“绝对的一元和二元的抽象思想”,是十分“肤浅” 的;“八卦”“从最抽象的范畴一下就过渡到最感性的范畴”,“没有人会有兴趣把这些东西当作思想观察来看待”;“五行”“只是符合一种外在的次序,并没有包含任何有意义的东西”,还比如古希腊恩培多克勒的气、火、水、土的“四根说”。
32、主观精神是人的意识中认识自身的活动,分为灵魂、意识和自我规定着的精神,最后结果是自由意识的形成。
33、老年黑格尔派也称“黑格尔右派”。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产生的右翼思想家集团、德国 资产阶级保守派的...在哲学上,他们顽固坚持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继续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解释一切黑格尔的哲学来源发展
34、《哲学全书》把哲学体系分为“逻辑科学”(第19节到244节)、“自然哲学”(从第245节到376节)和“精神哲学”(从第377节到577节)三大部分,这种区分是将现代哲学的“科学”要求嫁接在自斯多亚(也称之为“斯多葛”)学派以来确立的人类知识体系概念上:逻辑学、自然学和伦理学。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也接受这一科学体系概念,称逻辑学为研究人类纯粹思维规律的科学,是形式化的科学,而质料化的科学只有两门:物理学(等同于“自然学”)和“伦理学”,前者研究自然的因果律,后者研究自由的因果律。黑格尔一直追寻哲学作为科学体系,显然也是在这一脉络之上,只是他不认为逻辑学是形式化的科学,而是规定为“纯粹理念的科学,这就是在思维的抽象要素中的理念的科学”,它是存在与虚无的逻辑学、生成变化的逻辑学、普遍与特殊的辩证法。哲学作为这样的“科学体系”,也就是整个人类的知识总体,康德所追求而从未完成的作为人类知识总体的形而上学体系,也就在黑格尔这里出现了,而且是作为“科学”而出现。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完成”,也是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完成”。
35、(1)自律理性是把自律的理性即普遍规律引入道德领域的伦理观。
36、当黑格尔用“纯概念”“理念”“思维纯形式”“思辨思维”等概念表述“精神”实质时,他不是在一味拔高,更不是“绝对唯心论的呓语”。如果认真聆听黑格尔,就不难理解黑格尔如是说的理由、论证和客观依据。
37、黑格尔认为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是因为本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有动力和活动。”针对形而上学否认矛盾、贬低矛盾的观点,他说:“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说矛盾不可设想,那是可笑的。”
38、概念是存在和本质的真理,即通过本质而返回到了存在。概念才是本质的存在“真正的存在”。从存在到概念的进展不过是存在本身的自我深人,存在在概念中发现了自己的真正本质即自由。黑格尔所理解的概念不是偏硬的形式、现成的框架,而是“自由的原则”,是“独立存在着的实体性的力量”。回头来看,存在和本质的进展都是由于概念在背后推动,它们都是概念形成的“前史”,概念则明确表现为对历史形成的东西的能动的“抓取”(begreifen,为“概念”即Begriff一词的词根)或“综合”(由康德的“本源的综合”而来)。因而概念的运动方式不是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的“过渡”(如“存在论”),也不是两个范畴的互相“反映”(如:本质论),而是三个一组辩证上升的“发展”。概念论分为“主观性”、“客观性”和“理念”三个阶段。
39、定在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规定性。质直接规定某物的存在,量是与其存在漠不相关的外在规定性,通过尺度为中介,达到质和量相互转变的统一。量变是渐进的过程,尺度是度量交错线,量变超过了这个界线就会发生质变,质变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即飞跃。而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灭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40、精神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三部分,也是结束部分,它是对于“绝对精神”在其自身发展的第三大阶段——“精神阶段”的描述。
41、黑格尔批判康德认为矛盾只是所谓理性的本质,而不是世界的本质的观点,说它是出于对世界的“一种温情主义”;他批判康德只举出四个矛盾,“这未免太少了,因为什么东西都有矛盾”。他由此得出结论说,康德的根本缺陷就是停滞在所谓理性矛盾表明“物自体”不可知的消极结果里,而没有进一步认识到其积极意义:“在于认识一切现实之物都包含有相反的规定于自身。”矛盾是存在和思维的根本原则。
42、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异化不仅指背弃自身,转变为异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指必然地在与自身不同的领域发展;发展的必然性也是异化的应有之义。自然界是绝对精神必然要经历的领域,不经自然界的发展过程,绝对精神就没有外在的丰富多彩的形态,就不能最终成为真正自由的精神。
43、(2)欲望首先是动物的欲望,它毁灭被给与的存在。
搜索更多
44句黑格尔哲学体系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