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句孟子简介精选
孟子简介
1、《孟子读法》的书名,是临近完稿时才确定下来的,它袭自清人王又朴的同名著作。此书我不曾得见,但通过比他略晚一些的周人麒《孟子读法附记》的大量引用,可略窥其端倪,大抵是通过圈点、评注的方式将义理融于文法,侧重修辞分析和鉴赏,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常说的文本细读。此种延续桐城义法的赏析类解孟之作,民初之后还有不少,如何漱霜《孟子文法研究》,又如高步瀛集解、吴闿生评点的《孟子文法读本》等。我个人对用赏析法解读经典的做法略有保留,故于以上著作均未深入钻研,在文法方面主要参考的,还只是姚永概的《孟子讲义》。
2、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3、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4、《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5、历史是一个完整的涵数——读《世界通史》的感受
6、南宋陆象山曾在与朋友书信中谈及如何读经典的问题,“某尝令后生读书时,且精读文义分明事节易晓者,优游讽咏,使之浃洽,与日用相协,非但空言虚说,则向来疑惑处,自当涣然冰释矣。纵有未解,固当侯之,不可强探力索,久当自通,所通必真实,与私识揣度者天渊不足论其远也”。象山先生没有写过关于孟子的专著,却是将孟子之学融会贯通成一生的做事与行文。(孟子简介)。
7、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这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8、《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曰:“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9、如“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
10、初中语文面试教学设计模版 教案:《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11、专心致志战国时期,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不愿辅佐齐王,推辞而去,别人认为是孟子嫌齐王不聪明而不愿意辅佐他,孟子便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有两个人慕名来请弈秋教他们下棋。其中一个人认真学棋、练棋;而另一个人呢,上课时虽然好像也在听讲,可是他脑子里总想着天上会有大雁要飞过来,想着怎样拿弓箭去射它,想着烤肉的味道会有多么鲜美。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这样一起学了很长时间,虽然他们两人拜同一个老师,每天一起学习,可学的效果却大不一样,一个成了棋坛高手,一个却没学到什么本事。孟子接着问:“你们认为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他不够专心致志罢了。齐王也是这样啊,他不能认真地、专心地听从我的意见,我的思想对他不起作用,所以我才不愿辅佐他,辞别他离开齐国的呀。”成语“专心致志”由此而来,形容做事情的时候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天吏无敌尊崇贤达任用能人,让杰出的人来治理国家,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朝廷里任职;市场上的货不收税,滞销的货物依法予以征购,那天下的商人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市场做买卖;关卡只进行稽查而不征收税金银,那天下的行旅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耕种者只须助耕公田而不必交纳租税,那天下的农夫都会高兴,愿意在这样的田地上耕种;居民不必交纳苛捐和服徭役,那天下的民众都会高兴,愿意迁到这样的地方来居住。
12、.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3、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14、孟施舍培养勇气,据他自己所说:把无法战胜的对象看作能战胜一样。如果先估量敌方然后才前进思虑胜败然后交锋,必定会畏惧敌军的众多。我怎能够一定战胜呢?不过是无所畏惧罢了。
15、作者简介人物生平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孔子之孙)的门人。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子思门人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16、本书最先属稿当在十一二年之前,彼时应邀选释了《孟子》约十分之一的篇章,三万字左右。随后十年间写作重心转移,这方面工作就此搁置。直至前几年,蒙吕晨老师提及旧稿,让我想起当年钻研旧书册时的少年心气,遂决意完成全本。不承想待到再度动笔后,方知工程之浩大,加之年岁渐长,日常事务繁杂,写作中途常有望洋之叹。如今侥幸得成,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感谢译林出版社上海出版中心诸位编辑同仁的耐心等待和细致编校,但因作者自身程度限制,本书依旧会产生种种谬误,在此也恳切期盼所有读者的审正。
17、颜真卿宁可跳向火堆,也不归附叛军,慷慨走向小人设置的陷阱;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d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退缩,宁死不屈,自己躺向了敌人的铡刀。
18、在我国璨若星河的古代文化中,可能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
19、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0、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了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21、Menciusadvocated“benevolentpolicy”andputforwardtheideaof“thepeoplearemoreimportantthanthemonarch”firstly.HewaslistedbyHanYuasacharacterinheriting“Confucianorthodoxy”inthepre-QinDynasty,andwaslaternamed“thesecondsageofConfucianism(meaningsecondinimportanceonlytoConfuciushimself)”inYuanDynasty.
22、第孟子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彰显了人的意义和价值。孟子认为,人有自觉的本心,也就是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他称之为“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只要对此四个“善端”加以培养扩充,就可以使“仁、义、礼、智”四德得以健全和弘扬,从而由凡俗而入圣贤。孟子的这一观点,与《中庸》关于“人若达到‘至诚’境界,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使自己与天地并立为三”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有新的发挥,它否定了人类只能听天由命的“宿命论”,以及在天地面前悲观、恐惧、无可奈何的情绪,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价值,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一心向善的不竭动力。
23、(正反对比论证):"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反面论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正面论证)
24、 按着,他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25、《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26、它是义在内心积累起来所产生的,不是义由外入内而取得的,如果行为使内心感到愧疚,它就没有力量了。
27、他还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
28、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29、不久,孟子回到了鲁国,鲁平公将要去拜访孟子,因为他所宠爱的小臣臧仓说了孟子的坏话,而又改变了主意,孟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是天意所为,于是不再出游。
30、孟子的思想内容,主要集中在《孟子》一书中,一般认为该书由孟子自著,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参与其事。
31、“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怒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32、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33、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34、孟子的生卒年月没有确切资料,据推测当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前后,此时为战国中叶,据孔子去世(公元前479年)已近百年,策士横行,儒道衰微。驺,古国名,位置在今天山东的邹县,离孔子的家乡曲阜不远。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孟子的学问当来自子思弟子的传授。他虽私淑孔子,以弘扬孔子之道为己任,自言“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孟子·尽心下》),然其思想进路,实与孔子有别。孔子自小出入三教九流,“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随后再一点点向上走,集往圣前贤之大成,所以,在孔子那里,尚且还有好玩和通融的一面,上接王侯,中与弟子,下及民间,他都能破除成见,亦师亦友。孟子虽与孔子一样,都是早年丧父,家境衰落,由母亲抚养成人,但孟母思想,颇接近现代,其三迁择邻,从荒野墓旁至喧嚣市集再至学宫附近,类似今天的父母为子女考虑在高尚地带买房;其怒断机杼,不惜以生计之小损来晓谕勤学之大义,也如同今天的父母一心要孩子努力读书向上。孟子自小便在此种精英主义的理念下长大成人,故他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上层精英这条路,直接追慕圣人,与民间关系相对较弱。所以,孔子是凡圣同居,时常能令我们觉得亲切;而孟子则每每“说大人则藐之”,多少让人有些敬畏。
35、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
36、孟子,名轲,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人采纳。
37、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38、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9、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40、大抵,在《孟子》一书的接受史中,宋代可视为一个分水岭,宋代以前,《孟子》是士大夫以上阶层的常备书;宋代以后,由于《四书》取代《五经》成为官方教科书,《孟子》遂连同《论语》成为每个识字中国人的必读书,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南宋文天祥的绝命诗,直至1949年之前,依旧能回响在很多小学生的课堂上。此后,《孟子》之学,几近衰微。期间内地唯有杨伯峻《孟子译注》流行,用白话疏通文言,其优长在训诂,至于孟子内圣外王两路的精义,并无多少发挥。海外有南怀瑾《孟子七讲》,打通古今,清正明白,于先贤微言大义处多有体会,可惜对古今史事的旁支叙述太多,且训诂方面略显随意。
41、孟子,姓孟,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也就是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孟子》一书,由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记述孟子言行,以及孟子与门弟子和相关人互问互答的书。在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孟子》列入《诸子略》儒家类中,与《荀子》一书地位相当。到了唐代,韩愈《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孟子》其书的地位随之而大幅提升。到了宋代,程颖、程颐极力表彰《孟子》,朱熹又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之后,《孟子》就由子部被提升为经部的著作,成为儒学的重要典籍和科举考试必读经书。
42、(3)《王顾左右而言他》,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43、作家张定浩沉淀十余年,以文学的读法、历史的读法、哲学的读法。解读《孟子》全本。
44、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45、孟子于公元前318年再度来到了齐国,孟子受到了齐宣王的礼遇,但是齐宣王只是尊重孟子的德行,并不打算实施他的政治措施,孟子再度离开了齐国。
46、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47、“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 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此外,尚有“不动心、”“存夜气“、“先立其大”、“知言”、“知耻”等等命题。
48、他指出,“仁政”源于先王的“不妒忌闪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
49、孟子再游宋时,宋君偃早已自立为王。”孟子说,汤、武行王政,他们的征伐,是从水火中拯救百姓,诛杀残暴的君主,得到天下人的拥护,“而无敌于天下”。“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他又离开了宋国。
50、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孟子》7篇,共269章。《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又极富感情,具有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鼓动力量。扩展资料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51、 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
52、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孟子 画像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53、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54、孟子:出生于约公元前372年,逝世于公元前289年。
55、“仁政”思想:孟子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他的“仁政”、“王道”政治学说。
56、要是这样就能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的人就是天吏,如此而不能称王天下的还从未有过。”明察秋毫孟子说:“假如有个人向大王禀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宣王说:“不会。”缘木求鱼孟子说:“那么,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知道了,就是想扩张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拜,君临中原、安抚四周的民族。(不过,)凭您的做法去追求实现您的心愿,真好比是爬上树去捉鱼一样。”
57、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58、文中孟子以妾妇之谄媚顺从于夫子,类比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往上爬的行径。讽刺其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不过是女人、小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能称得上是大丈夫呢?
59、时世变迁,旧日家喻户晓、立身行事之《孟子》,百年未到,已沦为佶屈聱牙、高头讲章之《孟子》。
60、哲学之思||《中国哲学简史》第十一期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区别
61、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62、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63、而对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读法,是哲学的读法。这里所说的哲学,并非现代学科体系中定义的哲学,而是回到“哲学”一词的原意,即爱智慧。为什么要爱智慧呢?因为要认识你自己。因此,所谓哲学的读法,就不同于之前提到过的西学的读法,它既牵扯到对孟子的理解,进而涉及对当时社会文化整体的理解,更关乎我们对于生命的体会,如何用一己之生命经验印证过往,也借往圣前贤之生命扩充自我。
64、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个人的勇气,不知哪个更好些,但孟施舍的做法较为简要。从前曾子对孟襄说:你崇尚勇吗?我曾经听夫子说过大勇:反躬自问,正义不在我,即使是卑贱的匹夫我也不去侮辱;反躬自问正义在我,即使是千军万马我也不退缩。”浩然之气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比较难说。它作为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来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气,与义和道相匹配,没有它们,它就没有力量了。
65、第《孟子》其书,收有《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共计七篇,约三万五千字。所收文章雄放豪迈,譬喻生动,说理透彻,对唐、宋以后的古文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孟子》也是先秦哲学史料的重要宝库,例如,许行、告子等思想家的言说,没有传下来,恰恰是由于孟子的批评,被保存下来,虽然只是一鳞片甲的记录,也成为研究其思想的珍贵史料。
66、魏晋南北朝时期,佛老昌盛,玄谈四起,《孟子》旋被冷落,直至唐宋两朝,先是韩愈倡导在先,效孟子辟杨墨,以一己之力辟佛老,原道统,判孟子入孔子、曾子、子思一路的儒门正宗,“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开宋人孔孟并称之先河;后有王安石以一代大政治家的影响力,提升孟子地位。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朝廷刻石经九部,《孟子》位列其中,从此由子部一跃而成为经书;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更定贡举法,以经义策论取士,《孟子》位列考试科目;元丰七年(1084),同样在王安石的影响下,朝廷以孟子配享孔庙,从此孟子的官方地位得以牢固确立。王安石一生,对孟子无限倾慕,曾赋《孟子》一诗曰:“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当年游走于齐、梁、滕、鲁之间,倡议王政、“舍我其谁”的孟夫子,遂成为王安石推行新政变法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撑。然而,福兮祸兮,随着安石变法的失败,孟子在宋代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责难和非议,其“德治”“民本”“井田”等外王一路的政治理想,旋即被打压,而其“性善”“本心”“养气”“集义”等内圣一路的人格理想,则经张载、程灏、程颐发扬,陆象山践履,直至朱熹编《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孟子集注》,熔旧铸新,一生致力,终将其光大。宋元至民初,历代诸儒于《孟子》注疏不绝,至今还可看到的这段时期的注孟之作,有七种最好。明末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就宋儒各家意见,指陈得失;黄宗羲《孟子师说》,承乃师刘蕺山心学路数重释孟子,发挥各章大义;清代焦循《孟子正义》,以赵岐《章句》为底本,集顾炎武以下六十余家之说,一字一物,均详加考证,辨清源流,《孟子》注疏之详,以此书为著;清末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以训诂求义理,驳斥宋儒、佛老之杂袭,以自然解必然,上探六经、孔孟之初衷;康有为《孟子微》,借西方新思想之刺激,重拾孟子外王之道,赞其得孔子之本,又言“欲知孔子者,莫若假途于孟子”;民初姚永概《孟子讲义》,集桐城派诸家之说,侧重体味孟子之文法;唐文治《孟子大义》,以政教两界之仕宦经验,于乱世中弃繁琐、探要义,弘扬孟子正心、尊民之学,欲以此救世,可谓得孟子之本。
67、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68、(2)《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69、首先,富贵是来之不易的,是要求倍加珍惜的。有些人富贵起了来,就被富贵冲昏了头脑。把当初的凌云壮志忘得一干二净。结果是什么为富不仁的事情都做出来了;
70、新世纪前后,国学热兴起,西学热不减,于《孟子》这本书遂滋生两种通行的读法。一种是国学的读法,如百家讲坛,以现代人思维和认识来附会古典,拈出几句格言警句,当成茶余饭后调剂,或轻佻,或迂腐,不通古今内外之变;一种是西学的读法,如学院论文,将《孟子》割离成数种概念和论题,如“性善论”“心身观”“养气说”等,各执一隅,各持意见,争讼不休,只为口食,或芜杂,或艰涩,鲜知明德新民之义。
71、 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一暴十寒
72、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孔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故事,虽不一定可靠,但却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关于孟子的师承,他曾自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但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则谓其“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孟子一生推崇、学习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73、孟子的政治哲学带着很强的民权意味,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意思是说,百姓最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和谷神的重要性要低于百姓,而国君的重要性最低。因此,得到百姓拥戴的人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的人能做诸侯国的国君,得到诸侯国国君信任的人能做大夫。
74、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75、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孟子强调人的本性存在先验的“善”之同时,认为人之所以会有不善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外界影响。他说:“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二是人自身是否有向善的主观愿望,他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
76、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仁者无敌梁惠王说:“晋国是天下最强的国家,老丈你是知道的。到了我这一代,东面战败于齐国,长子阵亡;西面丧失了七百里疆土给秦国;南面受辱于楚国。我对此感到耻辱,愿意替死者来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样才能办到呢?”孟子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称王天下。大王如能对民众施行仁政、减省刑罚、薄敛赋税、深耕土壤、清除杂草;青壮年在空闲时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这些来事奉父兄,出外用这些来事奉尊长,就能使他们拿着木棒来打击秦楚的坚甲利兵了。那些国家侵夺民众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农田来养活自己的父母,父母挨冻受饿,兄弟妻儿离散。那些国家虐害自己的民众,大王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所以说仁者是无敌的,希望大王不要犹豫。”何谓大勇北宫黝培养勇气,肌肤被刺而不退缩,眼睛被刺而不逃避,即使有一根毫毛被他人伤害也觉得犹如在大庭广众上遭到鞭打一样;他既不受挫于卑贱的匹夫,也不受挫于大国的君主,把刺杀大国的君主看作如同刺杀卑贱匹夫一般;他不畏惧诸侯,受到辱骂必定回骂。
77、MenciusisabookrecordingMencius’wordsanddeeds.ItisgenerallybelievedthatMenciusandhisdisciplesWanZhang,GongsunChouandothersjointlycompiledit,whichbelongstothecollectionofpre-Qinquotationsprose.InMencius,FishisWhatIDesire,ObtainingEnlightenmentHelps,LosetoGetLittleSupport,BorninMisery,DiedinPeace,NeitherRichesnorHonorsCanLeadOneAstrayareincludedinChinesetextbook.
78、俗语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到底哪样的人是大丈夫呢?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也谈了自己的观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看法。我们一起进入到21课《孟子二章》的学习。
79、《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搜索更多
80句孟子简介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