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句诚心忏悔的佛经名句精选
诚心忏悔的佛经名句
1、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2、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3、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4、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5、 关于双身修法还有一点要予以说明,即这种修法毫无疑问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在佛陀临近圆寂之前,他于印度南方哲蚌地方为众人宣讲了《时轮金刚》法门,而《时轮金刚》中则广讲了双身修法。再比如释迦牟尼佛以报身佛的形象在密严刹土宣说了《大幻化网续》,那里面就提到了四十二尊寂静本尊以及五十八尊忿怒本尊,这一百位本尊就全以双身的方式出现。讲到双身的续部经典还有很多,这些全部是佛在不同环境中为不同根基的众生开示的无上大法。如果连这些都要怀疑的话,那所有的大小乘经论就都得面临同样的可信度问题。(诚心忏悔的佛经名句)。
6、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7、大乘百法明门论02:心识就是一切法的决定因缘,你是什么心识就变现什么样的情况
8、或者也有些人做生意不顺利,失败了,觉得很痛苦,就想要离开这个世界。这时候也有人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这些都是短暂的,只是暂时遇到困难而想离开这个世界。除此以外,他们对轮回还是很有贪心的,没有想过要从轮回里面脱离出来。比如说,很顺利的时候,赚到很多钱、感情甜蜜、家庭和睦,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你还想不想脱离轮回?那个时候很多人根本想不到了。所以,我们现在不用说慈悲心、菩提心,连出离心都还没有,那还怎么去双修呢?肯定是不行的。
9、3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大方广佛华严经》
10、※五蕴如梦无自性,响、影、焰幻化无自性。若法无自性,是法无相,是法一相,若法无相,所谓无相。
11、3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妙法莲华经》
12、求革新不可太快,厌恶人不可太凶,要他好不可太过,用人才不可太急,听发言不可太率,对自己不可太宽。
13、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14、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15、忆争骑竹马,各怀金弹。恨岁月、去我堂堂,向酒畔愁生,镜中颜换。
16、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17、空忍 菩萨了知一切法界,一切世间界,一切法犹如虚空,以无想、无起、无二故。一切众生、一切佛、一切佛力犹如虚空,以无所行,无分别,无差别故。一切禅定,所说一切法,一切佛身犹如虚空,以三际平等,不可言说,无著无碍故。菩萨修空忍,能证知一切诸法而无分别;严净一切佛国而无所依身。通达一切波罗密,普坐一切金刚之座,普发一切随类之音,为一切世间,转于法轮,未曾失时。
18、3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处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魔销总结)--《大佛顶首楞严经》
19、2所谓得心平等、行平等,即一切法普皆平等,是名法性三昧。--《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20、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
21、2若得见于佛,其心无所取,此人则能见,如佛所知法。--《大方广佛华严经》
22、不执着我,不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
23、大乘百法明门论07:所有的心所都是随心王而活动,只有作意能够控制心王
24、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25、前面的「时」是指「时间」,这里的「方」是指「空间」。『依于形质前后左右假立,故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差别。』好比你在我的前面、我在你的后面,他在你的左边、你又在他的右边,依着一个形质,然后才安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于「空间」,人道是三度空间─X轴、Y轴、Z轴,而佛菩萨的空间,就不只是三度空间了。怎么知道呢?我们看《维摩诘经》上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佛陀说法的时候,所现出的相貌跟声相,那是不可思议!怎么说呢?如果是狗,听到的是狗的声音,牠看到的不是人,是看到佛陀现出一个狗王;如果是一条大蟒蛇,是看到佛陀现出大蛇王在说法;「皆谓世尊同其语」,大家都觉得佛陀是针对我在说法、是跟我同一类的众生;「斯则神力不共法」,这是佛陀的十八不共法。
26、2其心无所畏,饶益诸群生,众魔与烦恼,一切悉摧灭。--《大方广佛华经》
27、凤凰,涅盘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28、3佛言:净心修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第十三章)--《佛说四十二章经》
29、然此二圣,各相融摄,依体起行,行能显理。普贤与文殊,象征学佛要有信有解。信而无解,信是无明;解而无信,解是邪见。因此,这二位大菩萨,在释尊的常随菩萨众中是不能分离的一对。
30、出处:《偈颂三十首》原文:离诸名色相,实见如来藏。能转语成经,本心非傍样。
31、2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32、有一天,日薄西山,天色向晚,昙翼的草庵门前突然出现了一位妙龄少女,身披彩服,容貌娇丽,臂弯处挎着一个竹篮,里面放着一头小猪,鲜白可爱,另有两颗大蒜斜放篮中,青葱碧绿。情景交融,更衬托出那位少女的美丽。
33、举一个例子:隋唐时代,有一位法师,不是中国法师是印度法师。这位法师的鼻子特别厉害,光闻味道,就能够知道很多事情真相。他不懂中国文字,但是你拿一本《春秋》给他闻,他闻一闻──啊呀,这本书里有浓厚的血腥之味;另外再拿《易经》给他闻──嗯,这本书里有玄妙的道理。所以说六尘都能够含摄教经、行经、理经。不过,就着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来说,主要是眼、耳、意─用眼睛去看经典、耳朵听闻佛法、第六意识加以分别;我们修学圣道所依止的根,多数是依「眼、耳、意」三种根识,这是约娑婆世界众生说的。
34、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35、20常乐寂静,远离五盖。心乐思维,观生死过。常修善法,至心不废。具足正念,断诸放逸。省于言语,亦损眠食。心净身净,不亲恶友。……虽处世法,身心不动。(禅波罗蜜品第二十七)--《优婆塞戒经》
36、渐离生死。----佛说八大人觉经>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37、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38、(注:这是净界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音频,没有影像)
39、菩萨知一切世间如梦。譬如梦,非世间非离世间,非欲界,非色界,非无色界,非生非灭,非染非净,而有示现。菩萨观一切世间,悉皆如梦,无有差别。
40、3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卷五)--《大佛顶首楞严经》
41、菩萨观世出世间法,一切如化。观世间染法如化者:一切众生意业化,觉想所起故;一切世间诸行化,分别所起故;一切苦乐颠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间不实化,言说所现故;一切烦恼分别化,想念所起故。观出世间净法化者:清净调伏化,无分别所现故;于三世不转化,众生平等故;菩萨愿力化,广大修行故;如来大悲化,方便示现故;转法轮方便化,智慧无碍,辩才所说故;菩萨行如化忍,能不住世间,不离世间;不住于法,不离于法。菩萨安住如化忍时,悉能满足一切诸佛菩提之道,利益众生。
42、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43、3恩爱合会,必有别离。--《过去现在因果经》
44、所谓「相应」,是说「心王」跟「心所」和合了。好比你这一念心跟信心相应,或者是跟贪烦恼相应,或者是跟无贪、无瞋、无痴相应,二个法在一起生起了。再进一步说,也就是因果现象的一种互相相关性,因能感果,果必应因。
45、当时沈约、范云等人与后来的梁武帝萧衍同在南齐为臣,又都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所开的西邸做幕僚,不仅彼此很熟而且又都以文才著称,所以这些人既同朝为臣又为同道文友。
46、2不见诸法空,恒受生死苦。--《大方广佛华严经》
47、如焰忍。菩萨知一切世间,同于阳焰。譬如阳焰,无有方所,非内非外,非有非无,非断非常,非一色非种种色,亦非无色,但随世间语言显示。菩萨如实观察,了知诸法,现证一切,令得圆满。
48、 有一阿罗汉名为色迦桑目,她原本是一普通女众,后通过修法而得阿罗汉果。在其显现为得果比丘尼时,未生怨王与她行邪淫,但因她早已断除了贪欲之心,故在整个过程中未有丝毫出自个体贪心指使下的乐受。释迦牟尼佛后来说她尽管身为比丘尼,但因未生真实贪心之缘故,所以并不能将其行为判定为破戒。不仅对阿罗汉作了如是开许,《律藏》中还记载了一个已断除了欲界贪欲的出家人,尽管也与人行过邪淫,但释迦牟尼佛依然没有将他的行为指斥为破戒,因他也无有丝毫贪爱故。这个出家人还仅仅只是断除了欲界贪欲,但佛陀亦对他的行为作了开许。
49、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50、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51、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句子大全http://Www.1juzI.coM/,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52、 在藏传佛教千百年来的发展史上,成千上万座寺庙中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绝大多数都是严持戒律的出家众,以在家人身份应世的并不多见。据《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介绍,藏地的一些寺院当其在处于历史上的全盛时期诵戒时,最多可有十万出家人同时参加;而历史上以菩提萨埵为代表的无数个行持比丘清净戒律的出家众也可谓比比皆是。另据《藏族通史?吉祥宝瓶》记载,至公元十八世纪,仅格鲁派一个教派的寺庙,数量就已达到三千四百七十七座,出家僧人三十一万六千二百多名,这三十余万名僧众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忽然之间就被某些人一笔勾销了出家人的身份。另以我所在的五明佛学院为例,九五年学院第一次召开持明法会时,就有三万八千名出家僧众参与了这一盛会。如果要论考据的话,不知法师都是依据哪些资料“考据”出“所以上师由在家人担任,是为西藏的特色。”这一结论的。这些事实在《布顿佛教史》、《青史》、《安多佛教史》、《西藏古代佛教史》、《革扎佛教史》、《森巴佛教史》、《明镜史》等等有关西藏佛教历史的典籍中都有明确记载,而且它们当中的不少篇章都已被译成了汉语。不仅历史著作中对此进行过论述,当代的很多佛学杂志,诸如《法音》、《菩提心》、《西藏文化》等也都经常刊登一些描述藏传佛法特征的文章。当然了,有些人可以一句轻松的“反正我没见过,我就要说它并不存在,你又能奈我何?”而将白纸黑字上的历史抹杀掉,一如他们可以凭空杜撰自以为是的所谓藏地佛法传承的特征一样。但在真实与虚假之间,在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与虚怀若谷的求知、求实之间,时间当会作出最公正的抉择--真的假不了,所作不空亡,所有人都难逃因果的定则。我们身、口、意的一切举止、动心,如果不为自己也不为众生认真负责的话,那就等因果来对我们的所言所行进行裁决吧。
53、如何无我无相,无欲无求?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54、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55、如果你能每天呐喊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56、自重、自觉、自制,此三者可以引至生命的崇高境域。――丁尼生
57、佛语有云:善恶一念之间。佛语有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58、2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观无量寿佛经》
59、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60、圣严法师:因为不论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是从印度佛教发展出来的,许多从印度传至的西藏或中国的经文,都尚未有对译本,而这是很大的事业,期待大家不分彼此,共同来完成。
61、大乘百法明门论13:心中保持一种祥和没有任何罣碍、怨气,是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缘
62、普贤菩萨早已在他方成佛,为助此土世尊教化众生故示现菩萨。《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时有十佛刹微尘等他方诸佛。为欲庄严毗卢遮那道场众故。示菩萨形来在会坐。其名曰观自在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藏菩萨。维摩诘菩萨。善威光菩萨。灭诸盖菩萨。宝手菩萨。大慧菩萨。普贤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63、意气,成就生命的坚韧与不屈;意气,谱写生命的华丽与壮美;意气,铸就心灵的自信与乐观。
64、3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占察善恶业报经》
65、 《宝积经》中非常明确地宣说了“行”清净戒与“见”清净戒的区别:“迦叶!若有比丘住清净别解脱戒,善护根门,一切行为皆如律制,乃至微细毁犯亦无,清净一切应行学处,然唯执有我我所,迦叶!是比丘名第一破戒,似善持戒。若比丘具足修行十二杜多功德,然比丘见有所得,住我我所,迦叶!是比丘名第四破戒,似善持戒。”《大集经》中又说:“若有菩萨自作是言,我是持戒,彼是破戒,如是菩萨,名诳如来。”以此之故,《大智度论》中也说:“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
66、所谓「流」就是「相续」,「转」是「生起」──相续的生起。意思是说:依止色心因果前后的相续而假立为「流转」。我们的色法跟心法,能够造业,也能够出现果报,若因、若果都是不断灭,前后相续;如是因果生灭、相续不断,谓之「流转」。总之,生命依赖业力而得以相续流转,那么生命的相续,由于业力的相续;业力的相续,由于心识的相续─以识为体,而在生死中流转。
67、所谓「次第」,简单讲就是「顺序」。一切法的生起,『前后引生』─前前引生后后。比如我们讲「杂染法」是怎么引生的呢?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乃至于老病死。我们的生命体,因为最初一念的无明─我执、法执,爱着这个「我」─我爱、我痴、我见、我慢;由于爱着这个「我」、想要保护这个「我」,就开始造业了。如果不是为了保护这个「我」,怎么会去造业呢?为谁造业呢?不可能为虚空造业吧?一定是认为有一个独立、自主的自体,然后想要保护这个自体,所以才开始造业。当然,也可能是造善业、或是造恶业,总是造了业力。之后,由这个有漏业力去熏习「阿赖耶识」,就有了种子;等到因缘成熟,就去得果报了。总之,名色乃至于老病死就是这样,有一个次第──「无明」生起「行」,「行」引生「识」,「识」引生「名色」,乃至于「爱、取、有」;「有」就是业力得到滋润了,由于爱取烦恼滋润业力,就得果报;「有」缘「生」,「生」就有「老、病、死」;所以一有「生」,就有「老、病」,一定就会「死亡」,有它的流转次第。
68、梦想是一个幸福的念想,想着想着就快乐了,它执着地立在那里,是生活的一个界标,代表着活力与向上。
69、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人。南朝著名学者,学问大,官做的也大。
70、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71、给你介绍下仓央嘉措的情诗:我问佛: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佛把世间万物分为十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为六道众生;六道众生要经历因果轮回,从中体验痛苦。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72、菩萨观如来说法声音,悉同于响。虽非内非外,非内外出,而能示现善巧名句,成就演说。譬如谷响,从缘所起,而于法性,无有相违。菩萨观察一切众生,以广长舌相而为演说,其声无碍,遍十方土。菩萨虽知声无起而普现音声;虽知无可说而广说诸法。妙音平等,随类各解,悉以智慧而能了达。
73、——《增一阿含经》卷50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一切有为法。
7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75、佛语有云: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76、3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77、——《增一阿含经》卷50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一切有为法。
78、一切皆为虚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若以音求我,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
79、3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大乘起信论》
80、佛语有云: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
81、印光大师谈密宗时说过:是佛法,应当互相扬化,不得分别庭户,自相摧残,若彼此角力互攻,便不体解佛祖的心意了。
82、3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密生。--《维摩诘所说经》
83、如幻忍 菩萨知一切法,皆悉如幻,从因缘生。于一法中解多法。于多法中解一法。菩萨了达诸法如幻已,则了达国土、众生、法界、世间,悉皆平等,了达佛出现平等,了达三世平等,成就种种神通变化。菩萨虽成就佛国土,知国土无差别;虽成就众生界而知众生无差别;虽普观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动,虽达三世平等而不违分别三世法;虽成就蕴处而永断所依;虽度脱众生而了知法界平等,无种种差别;虽知一切法,远离文字,不可言说而常说法,辩才无尽;虽不取度化众生事而不舍大悲,为度一切众生转于法轮;虽为开示过去因缘而知因缘性无有动转。
84、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85、大乘百法明门论12:你过去生有谤法、有卖酒毒药给别人吃的因缘,生生世世感得愚痴
86、四者忏侮业障 吾人由身、口、意而造十恶,由十恶而招致六道轮回之苦。如《行愿品》说:若此恶业有体相,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吾人既有业障,必当早求忏悔。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最佳忏悔,莫如念佛。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又云:‘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故人能念佛持咒,则业障自除。且念佛法门,无论利根钝根,业轻业重,但肯信愿持名,无不往生极乐世界。
87、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88、音声忍。菩萨对佛所说一切教法,不惊不怖不畏,深信悟解,爱乐趣向,专心忆念,修习安住。
搜索更多
89句诚心忏悔的佛经名句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