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50句关于巴金的资料50字精选

关于巴金的资料50字

1、巴金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彻底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关于巴金的资料50字)。

2、1977年5月25日,巴金先生在《文汇报》“风雷激”副刊发表了“十年浩劫”后轰动文坛的第一篇散文《一封信》,这篇具有时代标志性的散文发表今年已经四十年,它的影响更在于重大的社会意义。当年5月21日,巴金寄送这篇散文的同时写了一封信给徐开垒:

3、一九七七年巴金刚发表出来的文章,有一些还是比较官样话的文章,包括悼念郭沫若的文章,免不了一些套话、官话。但是到了一九七八年的年底,他是真的开始认真思考的。在写《随想录》的前后,巴金率作家代表团访问法国。法国是他一九二七年留学的地方,也是他创作小说处女作《灭亡》的地方。法国的思想家卢梭、伏尔泰,法国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对他的影响是非常深的。他到巴黎去,激活了他在二十年代的记忆,他在巴黎参加世界无政府主义运动的一些记忆,这些记忆让巴金在思考中重新反省自己。因为巴金早前是无政府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强调一点,就是友谊、自我牺牲、奉献、平等,很多这种理念。我认为他在重访过程中,重新回想自己的信仰和理想。早年那么重要的一个无政府主义理论家,为什么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自己做不到呢?对朋友的友谊、真诚、自我牺牲精神在哪儿呢?我认为他是有这样的精神自我反省之后,才开始写《随想录》。

4、此外,巴金还捐献了珍藏多年的罗淑、王西彦、黎烈文、梁宗岱等人的手稿8件;巴金经常为之撰稿并参与编辑的《文季月刊》《水星》《烽火》《文艺复兴》等重要文学期刊15种以及其它珍贵资料。目前,巴金所捐献的资料,已全部送到中国现代文学馆。

5、 张裕 zhangyu@whb.cn  舒也 xjz@whb.cn 

6、1964年7月,巴金将访越归来后所写的《携手前进》《我的心永远在英雄的人民中间》《忆越南》《珍贵的礼物》《越南人民的庄严答复》等七篇文章,与《贤良桥畔的金星红旗》一起辑为一册,以《贤良桥畔》为书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最初取书名为《携手前进》,出版社编辑王仰晨“认为《携手前进》书名不像文学著作”,遂“决定改为《贤良桥畔》”,于是把《贤良桥畔的金星红旗》也改为《贤良桥畔》。写作《怒火》时,巴金“忽然想起了一本小书中的插图:一位年轻妇女抱着孩子站在江边,她望不见孩子的爸爸,却对着静静的南岸挥动尖尖的斗笠”。这本“小书”就是《贤良桥畔》,那幅插图,正是《贤良桥畔》一文的题头图。

7、(5)上海市煤气公司(地址:西藏中路656号)保证金收据:编号为2470;日期:1955年9月16日。姓名:李尧棠,巴金先生;金额是8元整。下面有小字备注:“上面保证金为保证用户每月应交之煤气费用,用户在停止使用煤气及付清账款后,得凭此收据请求退还或抵充各次欠账,用户在申请退还时,必须在本收据之背面加盖或签具与前存公司同样之印章或签名。”

8、7月31日  《探索与回忆》稿费1550元

9、问题是,现在文学界和作家们很少有人这样做了,现在人情世故太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人太多了。在这个时候我们重新再读《随想录》,真是非常有感触的。虽然有的人觉得《随想录》写得太浅,文字太简单,但是要想想这是一个八十岁左右这样的一个老人写的。而且巴金他讲过的,我不是文学家,不是想当文学家的,不是想要写美文的。他不是,他就是把自己特别想说的话用自己最简单的语言,用自己最想说的语言,最简单的方式进入你的心,这也是文学一个很高的境界。

10、1955年夏天,巴金租下武康路113号的房子,当年9月全家由淮海坊移居于此,从此在这里度过后半生的时光。除了当年房屋付款的收条之外,还留下了一批与这房屋有关的入住手续,这些都是还原他们一家与这座房子关系的重要资料。

11、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以精巧缜密的艺术构思和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特幽美、别具洞天的“鸟的天堂”的画卷。

12、品读|巴金:“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女神节快乐

13、二月十六日  (晚上)校改《贤良江边的怒火》。一点改完。

14、7月9日,巴金与作家魏巍由中国作协委派来到河内。“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又一次在贤良桥头留下我的脚迹。”这次在越南长达三个多月,受到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的接见,到过河内、清化、义安、广平和永灵,还到过奠边府、海防等地。巴金9月18日在河内写的散文《美国飞贼们的下场——答越南南方诗人江南同志》(刊于1965年《人民文学》10月号),详细描述了在越南所亲见的战争场面。巴金是10月19日回到北京的,萧珊已等在那里,两人小住几天后回到上海。这是萧珊最后一次到北京。

15、抗战前的作品主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家》以及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等。抗日战争期间,巴金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憩园》《寒夜》和《第四病室》。

16、“只要我一息尚存……”,他一刻也没有停止为文学馆呼吁和努力。在他人生的最后二十年,他又在为文学馆现代化的、永久性的馆舍而呼吁,他的一生绝少为自己个人的事情向领导人提出什么要求,但是,那些年,见到相关领导,他都会为文学馆呼吁。1993年1月3日,他尽管写字吃力还是提笔给当时的最高国家领导人写信,反映文学馆遇到的困难,最迫切的是馆舍的问题,他说:

17、                             巴金 廿一日

18、1965年巴金在越南访问。(刊于《巴金影集》)

19、学会交友——酒逢知己千杯少,天涯握手尽文人

20、有一次,送我们新印的姜德明先生的《与巴金闲谈》给他,我随口说:把您写巴老的文字也集中在一起,给你也印一本吧。他满口答应:好!我做事向来懒懒散散,近年事功心渐淡,没有出版社催逼也不会行动。黄先生当然不会催我,就这样,时光在淮海路、巨鹿路、陕南邨中默默地流逝了。2011年底,我搬到武康路来办公,信步就走到黄先生家门口的日子也少了。想不到,第二年秋天,黄先生就去世了。我不禁自责,觉得这件事情本该早一点做好。还有很多事情也是这样,懒惰也好,习惯也罢,我总觉得世界笨重且安稳,其实它在恒常中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中,它把我们甩在孤独的街头,这个时候,再左盼右顾,我才发现好多熟悉的风景都不见了,再也不会出现了。

21、巴金原名李尧棠,出生于成都,该是个能吃辣的汉子。那为何起了这个笔名呢?我了解到,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

22、从“说真话”到“写真实”以一贯之于他的全部人生经历和创作活动中,他多次强调“我说我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说谎。”

23、如今,每当我面对门前刻有巴金的话的那块巨石时,我常常想到巴金故居所藏的给出版社的通用信笺,巴金要用自己的稿费来实现一个梦想,从那张薄薄的信笺,到这块巨石,到这么宏大的一座文学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追求理想者的信念和实践中实现了。每逢与巴老的手相“握”,推门走进文学的时候,我又想到他对文学馆第一任馆长杨犁说的话:“让我们大家为文学馆多多出力吧。文学馆会发展下去。中国作家的美好心灵会通过文学馆的发展而开花结果,我坚决地相信事业一定会大发展。”(58)薪尽火传,一种责任之外,还让人感到任重道远。

24、从日记和《怒火》文中发现,巴金“熟悉”洞海和永灵,因为他曾访问过越南。1963年,越南战争正处于第二阶段,中国作协安排巴金去越南访问,同行的是山西作家李束为。巴金一行于6月10日从北京飞抵河内,7月17日回到北京。在越南的五个星期里,巴金到过河内、洞海、永灵、海防、贤良江、下龙湾等地,与当地作家座谈交流外,还访问了许多民众,包括战士民兵。

25、巴金的母亲对子女的教育也花费了许多心血。在广元的日子里,她给巴金和两个姐姐、两个哥哥亲手装订了小白纸本,差不多每天都亲自给孩子们手抄一首娟秀的小字的词。晚上,巴金在桐油灯前的方桌旁靠着母亲读写和背诵小本上的词,后来他深情回忆说:“这是我们幼年时代唯一音乐。”

26、巴金先生致徐开垒的书信是一个时代的剪影,又是珍贵的文学史料。因此,徐开垒在他生前最后几年无法握管写作的情况下,几番翻箱倒柜,把他认为重要的作家书信挑选整理后,从1999年4月到2011年9月,分四批慷慨地捐献给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其实,在徐开垒的晚年,他还把相关的书信、手稿、著作等珍贵资料相继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图书馆、报社等文化单位。也许,这是徐开垒竭力所能做的最后的善行。

27、但是,与此同时,韦君宜开始找到巴金,出版发行《随想录》的单行本。我想八十年代的整个变化,包括巴金对韦君宜,是有直接影响的。她开始写小说《露莎的路》,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又写了《思痛录》。由于时代变化,九十年代的思考,和八十年代的思考肯定不一样。所以韦君宜的思考更有力度我认为是可能的,但这并不能取代《随想录》的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价值。我觉得,恰恰是《随想录》的出版,对韦君宜这一代人的写作,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的屠岸先生,在文章中回忆他和韦君宜一起去约巴金的《随想录》,他就明确谈到巴金对韦君宜写作的影响。

28、2017年1月写在徐开垒先生逝世五周年之际

29、1979年中国新闻社上海分社重建后,陆谷苇作为分管文化报道工作的记者,连续报道过多篇关于“巴金的创作与生活”的专访、通讯、人物特写,其中不乏颇受境内外关注的新闻。这些稿件的采写,多是事先出题目、定主题,临时找巴老作长时间疲劳轰炸式的采访是不多的;大多数情况仰仗于日常访问的积累,依靠自己对这位海内外读者普遍敬仰与关心的作家的经常注意。

30、正如新闻前辈范长江所说:记者应该在群众中生根,应该到处有朋友。交朋友一定要讲求方式方法,要做大量的工作,要生活在他们中间,很熟,有感情,彼此有交流,互相给予方便,互相服务。

31、令人钦佩的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与朱屺瞻、陈从周、冯骥才、柯灵、张乐平、沈从文、刘海粟、程十发等文学艺术界的文人雅士都成为了好友,与文豪巴金之间的深厚友谊更是媒体圈的一段佳话。

32、巴金认为“文革”是中国的灾难,也是整个人类的灾难,他第一个提出来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

33、巴金一九九九年病重,二〇〇五年去世,这六年时间是在非常痛苦的状态下度过的。前几年插管还能吃,还能睁眼,还能握手,还能说,但实际上不能交流了。我有一篇文章就说,巴金最大的痛苦是不能够写文章了,因为他一直在强调,要把心交给读者。但是作为一个脑子还清楚,他有话想跟读者说,但是又不能写,这是巴金最大的痛苦。

34、霞飞坊的房子的开间不大,三楼临窗放着一只书桌,铁床放在后侧的角落里,其余的空隙全部被装玻璃橱门的书架占去。书架布置得曲曲折折,中间留有可以侧身走过的通路,就像苏州花园石假山中间的小径似的。书架里绝大部分是外文书。二楼的一间是朋友让出来的,是吃饭、会客的地方。

35、黄裳先生的家,在淮海坊的隔壁的陕南邨。我偶尔会收到他的来信,有时也和李国煣老师一起去看他。相比于淮海坊门前的热闹,陕南邨比较安静,走进黄裳先生家的那栋楼更有闹中取静的感觉。窗外几棵树遮住了阳光,还是墙上挂的字的暗示(“雨意欲成还未成”),这里给我的感觉,每次来都是阴湿的天。不过,黄先生的笑容很灿烂,像他的大肚子一样饱满,得意时不是微笑,而是“嘿嘿”两声。他的话不多,偶尔有一两句,声音很大,大约是耳聋的缘故吧。一般都是我问他答,这间歇,是默默相对。我偶尔会望望窗外,现在回忆,居然从来没有问一问《榆下说书》的“榆”还在楼后吗?

36、我编过一本《赵丹自述》。赵丹没有回忆录,只有在一九七八年之后给上海电影学院做过讲座,谈他导演的结果,没有什么自传。但是他在“文革”期间,关在监狱里写的一系列的交代,有这么厚一摞。后来黄宗英交给我,我就帮她整理了一个《赵丹自述》,这是赵丹在一个非常规状态下写的“交代”性质的回忆录。写三十年代上海怎么拍电影,怎么演戏,四十年代在重庆,后来在新疆,然后怎么在新疆被人抓到监狱里的,最后怎么回到重庆,然后在五十年代拍《李时珍》《林则徐》等影片的过程。他在监狱里的交代,语言完全是自己骂自己的话,这是赵丹特殊的自述,也是“文革”的特殊文献记录。

37、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最近将他多年所藏书刊,信件、手稿等珍贵资料3161件捐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38、当时中国的电视机不多,但是在上海开了一个电视台的批判大会,现场直播,批的就是巴金。当时是在人民广场开批斗会,这是当年的照片,是上海现场直播的,《文汇报》提前两天发表消息,开巴金的批判大会要进行现场直播。

39、散文笔法写新闻美爆了!万字长文教你变身沈从文

40、而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41、  这两篇文章,刊于《少年文艺》,均未见于《巴金全集》《巴金年谱》等相关著作。

42、那时,我在巨鹿路上班,陕西南路地铁站上面,是巴金先生住过的霞飞坊(今淮海坊)。从地铁站出来时,我时常会想到黄裳先生描述的当年巴金家的热闹场面,想到汪曾祺、黄永玉、黄裳、穆旦……这些生动的面孔。

43、中国新闻社记者谷苇1983年9月23日发自上海题为《巴金在工作》的电讯中说,巴金大病后出院,一边锻炼一边工作,其中谈到给现代文学馆捐赠书刊,他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巴金当年工作的场景:

44、    到时我会通知您。关于三十年代我手边并无什么资料。

45、(44) 见巴金1985年12月24日致杨犁信,《巴金全集》第22卷第48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巴金1986年2月1日致杨犁信,同前,第478页。

46、但是,这11封信并不是巴金先生给徐开垒的全部信件。上世纪的1994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全集》24卷(书信卷),书中收录了巴金致徐开垒的书信12封。书信年代自1963年1月3日始,止于1988年3月10日。笔者藏有徐开垒2009年12月捐赠“上图”手稿馆的作家书信清单及复印件,其中捐赠巴金书信11封,比前述《巴金全集》少了一封信,年代起讫时间相同,但信件数量和内容互有出入。“捐赠书信”中有一封信(按“上图”手稿馆编定的日期,1909)为《巴金全集》24卷所不载。两者合计,巴金致徐开垒书信共有13封。不知何故,2009年12月捐赠书信时居然少了“书信卷”中的两封信,另外多了一封信。这缺少的两封信或已散失或已捐赠给其他文化机构。

47、真正让我感动的,是巴金先生的忏悔精神。记得上学的时候看巴金,他曾在晚年忏悔,“对自己的表演感到恶心”。我当时完全不能理解,一个已经出名的人,一个公众人物,何以至此?

48、  巴金(19025—20017),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49、篇名中含“贤良江”,因为巴金对贤良江有着特殊的情感。这里摘录《怒火》开首的一段: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50句关于巴金的资料50字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