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句如何读书的方法和技巧精选
如何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1、对于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历史学家吴晗就特别擅长做读书卡片。他读书时,见到有用的句子就抄在一张卡片上。他读了几十年书,做了几十万张卡片。读完一本书,如果真能够提炼出几句有用的话来,就算没有白读。
2、此次交流会上,杨教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给同学们推荐了读什么书、如何去读书以及如何把在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如何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3、最后是热闹的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会场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同学们还向杨教授提出了许多问题,杨教授都一一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4、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5、如果你的目的是休闲,那么发展高效的读书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虽然如此,你依然可以通过提高阅读技巧来更好地欣赏文学。
6、读一些专业书籍,可以采用肢解和综合的方法。书变厚: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
7、在《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中,胡适认为读书无捷径,唯有勤苦坚持,等待苦尽甘来的趣味、左右逢源的自由,你便由此踏入人生幸福最便捷的通道。“随时立即可以得着愉快的伴侣,莫过于书籍,莫便于书籍”,如果“不读课外书,以养成自己动手的读书习惯,这个人简直是自己剥夺自己的终身幸福”。读书人是最廉价的贵族,能够品读阅读盛宴的人,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一个更为富有的精神世界。现实世界人人都有,而精神世界仅为读书人享有。老舍在谈《我的读书方法》时说:“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每一本优秀的书,都是种在灵魂里的一粒种子,随着时光流逝慢慢地生根发芽。本书所谓的读书技巧,都是让你带着责任主动地去寻找更多的“种子”,让更多的种子在心中成长。
8、想要提高阅读能力、读书速度、且保证阅读质量,就必须掌握科学的、实际的读书方法。今天小K就来分享6种高效实用的读书法,帮助你加速2020阅读计划进度条!
9、这些技巧能帮助你学习和记忆更多你从书中读到的东西。
10、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11、步骤1:先找到有关该方面比较经典的一本书,然后重点研究他的目录和章节主题。
12、宋晓民:会储备素材才能更好写作(54分钟)
13、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应该先浏览列表、图形、索引、小标题等,然后再阅读更详细的内容。
14、最后,边读书边写读书笔记,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15、一般来讲,读书的目的有两大类:休闲或学习。
16、居高临下法:此法是说要站高一层,像老师审查学生作业一样去读书。相信大家在网上搜索或购买书籍时,会有很多热门畅销书映入眼帘,我们要学会擦亮眼睛,不要对那些“乱花迷人眼”的书不加批判地接受,要理性客观地去挑选自己真正需要的书籍。
17、眼到:就是要我们把视线聚焦于书的内容,速度平缓地浏览文字。一般小编要读书的时候,都会坐在书桌上,摊开书本来阅读。需要提醒的是,有些读者有躺在床上阅读的习惯,这样虽然会比较舒服,但却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阅读效率。所以小编建议大家最好坐在书桌前进行阅读,保护视力的同时也可以保障阅读质量。
18、等我们完整的读完之后,我们要再回头看看不懂的地方,着重的看看,不要有所遗忘,可谓:温故而知新。我们看完一遍之后,再看第二遍应该就快了。
19、 泛读就是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
20、人物经历某件事情是成功还是失败,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影响结局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当我们遇到类似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21、在有感悟的地方划感叹号,马克思读书就喜欢采用这一方法。
22、而“心到”则是对阅读内容的一种精神感悟的方法,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当中,才会有感同身受的体会。同时也是做到前两点读书要点之后,对自我的升华。我觉得读完一本书之后,用心慢慢的去回忆书中的内容,然后记下自己此刻的感受,对书本内容不仅是加深记忆的过程,又是一次对自己精神的洗礼。
23、在线课堂|五下1-2单元作文课(视频:21分钟)
24、步骤1:先找到有关该方面比较经典的一本书,然后重点研究他的.目录和章节主题。
25、名师课堂|图文转换的解题策略(视频:60分钟)
26、向不熟悉这本书的人解释这本书的内容,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及最简单的语言向他们解释;
27、我们看书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比较深奥的,读不懂的地方,对于不懂的句子,我们可以先划出来,多读几遍,等读完一段文字之后,我们可以后期通过查阅字典或者网络搜索,查找一下相关内容,看看这些句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28、着急提高阅读速度,但有时候无法理解、吸收书里的内容......
29、看书一目十行,从上往下读,像下楼梯一样。因为有些书含金量太少,只用浏览。更快的方法也称之为“跳读“,就是抓住文章梗概,剪除背景、补叙等内容,跳过去不读。垂直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用于读一般的小说或快速浏览资料都不错。
30、基本上带着这个框架去阅读人物传记都是会收获满满,因为读书带有目的性加上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考,所以印象都会比较深刻。
31、你可以通过阅读战争如何影响了欧洲的公民来运用群体策略,试试寻求对大屠杀的理解,
32、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为传播而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33、有时候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感觉书的整体结构比较混乱,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办法来帮助自己梳理。在读的过程中,及时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连成一个体系。
34、有时候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感觉书的整体结构比较混乱,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办法来帮助自己梳理。在读的过程中,及时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连成一个体系。
35、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36、名师课堂|说明性文章说明顺序(视频:35分钟)
37、读完文章后,立即回忆一遍主要内容,力求记住。
38、因为我对人物传记类的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当看到这个办法的时候真的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39、 所谓泛读,就是泛泛阅读。我认为世界上大部分的书,泛泛阅读就可以了,主要是为了增加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思维的宽度。在出版和信息泛滥的时代,很多书中的内容是重复的,甚至是无效的。当我拿到一本新书,一般都会先随意从中抽取几页阅读,如果读出点感觉,就会从头往后顺序翻阅,凡是觉得罗嗦不值得花时间的地方,眼睛就扫过去,凡是需要认真阅读的段落,就放慢速度仔细阅读。有的时候读到好的地方,也会用笔做标志,这样读完了可以把重点再读一遍。这样的阅读,我的速度大概每分钟一页左右,一般300页左右的书4个小时左右读完。这次读书活动我为大家介绍的书,大部分都在泛读之列。这也是为什么我能够每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的原因。但泛泛阅读也不是读过就算,书中如果有给你灵感和思考的地方,依然要重点标注出来,或者扫描存档,以备以后学习和引用。
40、在线课堂|三下第二单元作文课(视频:74分钟)
41、第以细心运用为实际:读书要能实际运用,才不枉费辛劳。平时多读多看,并常写心得,多背佳句,跟别人讲话,就能言辞有内容,不会空乏枯燥。读书,最主要是学做人处事,例如明白古训的孝悌礼义精神,落实在生活中,就能使家庭幸福、朋友和睦、社会和谐。
42、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43、秋叶老师还有讲到另一个适用于一般书籍阅读的框架:
44、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
45、重复前面三项步骤直到能够完全熟悉的讲出这本书。
46、九是研讨式学习法。即组织自学者或自学者自发地结合起来进行讨论,例如讨论在当前市场竞争国际化的时代,还有哪些国际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比如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失业率走高、生存环境不断恶劣、战争和冲突不断、南北差距拉大等问题的严重性产生的根源及对象,用哪些相关理论来解释、解决等等。这样,自学者就可以掌握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理论知识最前沿的创新东西,从而大大开拓视野,提高自学者的素质。
47、把标出的how的部分进行摘录,用A4纸打印出来,放在身边,时刻去用。
48、对一本不太重要的书籍或者文章时,可以大略的去读,不必一个字一个字去抠,了解每一句话是什么含义,只要读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或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即可,读完以后有个整体的认知,这种读书方法适合读小说等作品,目的是为了消遣或休闲娱乐,并不是真的为了学到什么。
49、 所谓精读,就是碰到你特别喜爱的书,在文笔上、知识上、思想上、高度上都有启示的图书,就可以多读几遍。比如我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读了四到五遍,书中魔幻现实主义的描写、文笔的流畅、人物命运的描述,都让我有爱不释手的感觉。阿来的《尘埃落定》我也读了三遍,文笔铺陈上和《百年孤独》有类似的手法。岳南的《南渡北归》厚厚三本书百万字,我也阅读了两遍,对于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总是心有戚戚然,久久不能释怀,拿起了放下,放下了再拿起来。一个人一生,总应该有十本左右的书是反复阅读的,通过深度阅读,提升自己的情感度和智慧度。在我前面一个月介绍的几十本书里,《通向常识之路》就是值得大家读第二遍的书。
50、采用这种阅读方法的好处是:能够迅速地增加知识积累,有利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51、比如,假设你住在加拿大,英国或美国(也就是说在西方盟国)。你对这次战争及其后果的理解更加倾向于受到你的国家的影响。
52、书变薄: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得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青年同学读书要学会消化。
53、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读。一部《昭明文选》,毛泽东上学时读过,上世纪五十年代读过,上世纪六十年代读过,到了七十年代还读了好几次。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
搜索更多
54句如何读书的方法和技巧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