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65句关于巴金的资料简介精选

关于巴金的资料简介

1、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2、我集起这个集子来,并不是想炫耀自己的学习成绩,却是想告诉大家:世界语是一种值得炫耀的美文,藉以引起大家学习世界语的兴趣。——另一方面呢,也算替自己留下一个学习纪念。

3、“我们想通过3年时间的巡展,把这股温暖的友情和一代人的风华传遍全国。”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说。大连展之后,2019年度的巡展将前往上海、深圳,每到一地均有不同的展览配合活动。

4、纪申,原名李济生,1917年出生,成都人。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员。著有《思绪滴点》《论巴金及其他》等,翻译外国作品有《两个骠骑兵》《一个地主的早晨》《巴库油田》等。

5、(2) 姜德明:《与巴金闲谈》第7—8页,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年1月版。

6、由此可知,巴金与孙道临谈《寒夜》的时间是1984年12月19日。

7、我现在所知,“大连”第一次出现在巴金先生笔下,是1935年2月3日他在横滨完成的小说《鬼》。作品中谈到主人公“堀口君”的女友满子家庭状况时,巴金写道:“我知道她同父母住在一起,父亲在陆军省里做小职员,哥哥到大连去了……”后面还曾提过一句:“满子姑娘的父亲采纳了在大连的哥哥的意见,对他们的约束也突然反对起来。”很不经意的一句话,揭示了大连当时的殖民统治以及大批日本人在这里生活的现实。

8、巴金同志是中国共产d的亲密朋友、著名的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9、至于弟坚持要各章节另起一面的理由,是因为古典名著不能与通俗文艺同样看待;《查第格》全书不到一八〇面,薄薄的本,很像小册子,不能单从节省纸张着眼。《于絮尔·弥罗埃》也要每章另起一面,是因为巴尔扎克的作品都很复杂,有时还相当沉闷,每章另起一面可使读者精神上松动些。

10、(7) 巴金:《现代文学资料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295页。

11、到了晚期的巴金对于“善”的思考则更加带有更明确的社会内涵,这个内涵,主要是通过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来体现,即反对文化专制、反对长官意志、反对粉饰现实、忏悔自己精神上的软弱,认为整个民族都应该忏悔和反思。于是他也响亮地提出,要建立文革博物馆。

12、近来曹禺常常从北京到上海来住一阵子。他是来工作的。工作之一是想完成他三十年前没有完成的剧本《桥》。工作是艰巨的,重拾旧梦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可是这是值得努力以赴的工作。在巴金家里有几次都谈到了《桥》。曹禺说他在设法找在《文艺复兴》上发表过的前两幕原作,他在努力寻忆、收集四十年代重庆的生活印象;他在努力继续写。有时表现出非常吃力的样子,这时巴金就给他打气。“打气”并不能概括他们对话的全部气氛,发生在两个老朋友之间的对话使我这个旁听者受到了非比寻常的感动。巴金已经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我看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他吃力,但耐心,一点点地使劲地推。他微笑着,说着笑话,但总不离开主要的目标。笑话有时是有点辛辣的,这时曹禺就像个爱娇的孩子,要躲闪;但也会承认自己的有些举动是可笑的。在这种地方我看到了曹禺的诚直、天真,这是非常可爱的性格。我想,他总是会被一步步推上桥顶的吧。

13、这是一个跨越馆别、地域,同时也跨越时间的展览。

14、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

15、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16、热烈酣畅,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圆。这种显示着“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象一团火似的燃烧着,也使别人燃烧”。

17、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事务性的工作正在逐步落实,每一步都牵动着巴金的心。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比较困难,很多事情在进行过程中一波三折。罗荪1981年6月28日给巴金信上说:“关于文学馆的事,一是中宣部已经批了,同意成立,只是房屋尚需要再作一番努力,打算先租一所房子。”(24)随后,“筹备小组”成立:“日内先建立一个筹备小组,并成立一个三人的小班子,负责做准备工作,如提出部分规划,寻找适当房屋,以便进行工作;……”(25)房屋问题是关键,也是最难解决的,巴金曾在文章中为它找不到地方而忧虑,罗荪等人在北京也是多方面想办法:

18、我在搁笔之前还想促成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立。我向姜德明谈过,他来信说你也赞成,不妨请你鼓吹一下。我除捐赠资料外,还可以捐点钱,我看由作协来创办最好,政府拨给一所房屋就行了。搜集资料,供给资料,人不在多,作协可以成立一个委员会来领导。所有作家的材料都收,不作评论,只向中外研究人员供应材料,收手续费。你看怎样?(18)

19、《文汇读书周报》第1714号第四版“书人茶话”

20、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21、巴:导演说,他原来拍了好些,结果还是删掉了,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无缘无故吵架。

22、在父亲的衙门里,小巴金的生活带着许多奇幻的色彩。他从小跟父亲走过川北广元不少的高山大川,看见过好些不寻常的景物。仆人轿夫之类的下人几十个,来自四面八方,相识的、不相识的都和平地生活着。因为他们都是一样的人,一旦触怒主人就不知道第二天会怎样生活下去。这些都引起了小巴金对他们的同情,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他童年的一部份,深深受到仆人们的热爱。他还常在马房里、轿夫的床上、烟灯旁,看瘦弱的老轿夫抽大烟,叙述他青年时代的故事;和“下人”们围在一起烤火,席地而坐,听叙述剑仙侠客的故事。就这样,一度时期小巴金梦想长大以后做一个侠客,没有家庭,一个人一把剑飘泊四方,劫富济贫……

23、他积极呼吁和组织建设中国现代文学馆,并将自己几十万元的积蓄、稿酬和8000多册藏书捐赠给文学馆。

24、作者通过与巴金交往闲谈的若干事,让我们看到一个生活中真实的巴金。巴金爱书、痴书,喜欢买书,收藏书,但又不占有书,他把自家的多年藏书捐献出去,以造福更多人;他关心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携新人,倡导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立出谋划策、贡献力量。通过对巴金写书、编书详情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关心国家,热爱祖国,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一个热爱文学、热爱写作的伟大作家。文章最后还收录了些巴金的书信原稿,让我们有幸能够更加直观地走进巴金这个伟大作家的世界!

25、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编的内部刊物《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85年第五期的作家访问栏,刊有《巴金和孙道临谈〈寒夜〉》,署名雯佳,不见于已出的巴金研究资料。谢文芬回忆道:

26、这时他们的生活过得还算平静,经济来源似乎主要靠巴金在开明书店的版税收入,他的一些主要作品都交给了开明。在那些日子里,物价一天一个样子,甚至一天早晚也是不同的。书店的版税隔一段时间付一次,还是期票。

27、(20) 罗荪1981年2月12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65—266页。

28、一年一度的“23”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次,我们来了解文坛巨子—巴金。

29、皖南事变后,他参加签名反对国民d独裁统治。

30、傅雷还是一个热心人,他鼓励人译书,也为平明社这套丛书拉稿。1953年1月给巴金的这封信,就是介绍杨必译稿的:

31、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32、李辉,1956年出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任《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主要作品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沈从文与丁玲》《萧乾传》《黄苗子与郁风》《沧桑看云》《在历史现场》《和老人聊天》《巴金论稿》《百年巴金——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肖像》《一纸苍凉——杜高档案》《黄永玉——走在这个世界上》《封面中国》等。

33、“看了展览内容以后,感觉这就是巴金的朋友圈啊。我们现在都有朋友圈,但是现在几乎没有人像巴金和他的朋友们那样相互写信,而且在书信往来中,寄托着深长的情谊、展开着深长的交流。通过这样一个展览,能够让我们深刻地领会巴金先生那一代人的风骨、精神。”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在北京展开幕式上说。

34、就这样,找到的“周姚”就是巴金的挚友索非。“周姚”也有其特殊“含义”:索非原姓“周”,他妻子姓“姚”,“周姚”就是两人姓氏合成的名字。实际上,这也是笔者最初猜测“周姚”是索非的理由。遗憾的是,索非夫妇最终分开了,巴金为此感到非常难过,但他忘不了与“非兄”、“馨嫂”在一起的日子,一直珍藏着两册《幸福的梦》,到晚年捐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35、1979年4月,他率中国作家代表团首次访问法国,在巴黎掀起了一股“巴金热”,极大地促进了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

36、巴:最近在日本演过一次,日本朋友写信来说起。

37、另外,巴金在与孙道临的对话中,还就《寒夜》的修改、人物形象、感情基调作了说明。

38、写完了《寒夜》以后,巴金没有再写新的长篇。这个时期除了翻译以外主要是作编辑工作,还有就是读书。客厅里客人来往不断,他有时陪客,有时就躲到三楼上去。有时来了客人,喊他下来,他就披着一件半旧的人字昵夹大衣,手里捧着一本书,眼镜推在额上,从楼梯上走下来。一面招呼,一面嘴里还咿唔地说着什么。自然,这时的来客一定是熟人。

39、巴金一家在广元时,住在衙门内的三堂里。最初巴金同母亲睡在一起,那是一架清代的雕花架子床,夏天挂的是罗纹帐,冬天则换上白布帐,室内方桌放一盏圆灯盘,长颈项的柚油灯,灯草点燃时偶尔还结个黑灯花,然后毕剥地炸开,又重新燃成明亮的灯火。

40、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故而巴金前期以《家》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

41、他把整个身心交给了人民,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42、傅雷的要求处处以平明社的书和做法为标准,由此返观,可以想象,他和巴金的合作之默契和满意度。至于他一再提到的“一九五三年平明出《约翰·克利斯朵夫》精装本,我与出版社都集中精力,才有那么一点儿成绩,虽距世界水平尚远,但到了国内水平(以技术及材料而论)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的确,这套书的印装在今天看来也是难得的精品。四大卷,开本近乎方型,书封有外函套,封面简洁、经典。在普通本之外,平明社还有给作者加印特装本的传统,让作者送人,也体现书的尊贵。黄裳、穆旦、萧珊的书,都见过这种特装本。傅雷在另外的信中称这算是开风气之举:“又《约翰·克利斯朵夫》,北京有指示要上海印精装本二千部,平明自己另外加印了一百本圣经纸本的,算是替中国出版界开开风气。但成绩因条件限制,不能完全合乎理想。”我在1955年12月编印的《平明出版社图书目录》中看到:《约翰·克利斯朵夫》(重译本)有四卷本的书籍纸精装本,定价是50元;另有上下两册的字典纸精装本,定价是16元。这种两卷本的字典纸精装本,我未见过,大概就是傅雷所说的“平明自己另外加印了一百本圣经纸本的”。

43、(23) 郑荣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正式成立,胡乔木前往祝贺,巴金赠巨款和大量藏书》,《人民日报》1982年10月17日第1版。

44、记巴金................001思 索................038关于巴金的事情.............048请巴金写字...............062琐记——和巴金在一起的日子.......065伤逝——怀念巴金老人..........074李林先生纪念..............081巴金和李林和书.............086

45、傅雷的这种认真、细致,有时候未必得到出版社及时呼应,对此他只有焦急地一遍遍写信强调、呼吁,也有伤心地慨叹。“巴尔扎克各书移转人文后,先出精装本;但北京印刷条件甚差,公家办事亦欠周到,故样本寄到上海,本本皆有污迹,或装订,或印刷上的毛病。”“‘人文’新印的巴尔扎克精装本,已有三部寄来,可怜得很,印刷与装订都糟透,社内办事又外行,寄书只用一张牛皮纸,到上海,没有一本书脊不是上下端碰伤了的。封面格式也乱来,早替他们安排好了,他们都莫名其妙。插图铜板还是我在上海监督,做好了寄去的;否则更不像样了。”

46、 张裕 zhangyu@whb.cn  舒也 xjz@whb.cn 

47、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

48、巴金最终选择放弃了《一双美丽的眼睛》的写作,当然不排除身体健康状况一年不如一年的事实,当然更主要的是为了专心写《随想录》这部大书。由此可知,《随想录》在巴金心中的分量之重。

49、简析《寒夜》中汪文宣的性格《寒夜》的主人公汪文宣是个为了生活在图书公司整天埋首做校对工作的小公务员。菲薄的工资、贫困的生活,、庸俗势力的社会、仰人鼻息的环境,使汪文宣曾树生年轻有为的性格发生扭曲。汪文宣善良而懦弱无能,虽勤劳做事但仍受歧视,因正派不善巴结而心情郁结。家庭少有欢乐,婆媳经常不和吵架,使得他左右为难。在单位受气,在家又两面受气,终于肺病发作死亡。

50、巴金1935年旅日时,恰好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访问日本,日本报刊连篇累牍地宣传,相信巴金对于东北问题不能不关注。现实生活中,他的一位朋友与大连发生了关系,在晚年写回忆录时,巴金特别提到:“一个姓袁的给关了半个月,放出来,他马上要回国,(日本的)警察署怀疑起来就把他‘驱逐出境’。后来听他说,他坐船到天津,一路上都有人押送。船停在一个城市,他就给带到监牢里囚禁。

51、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编辑和出版工作上,支持许多进步作家的创作,为发展进步文艺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2、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53、特别是在大连,他给关在日本监牢里过了一个时期。管牢的汉奸禁子,对同胞特别凶,有时领到一根新的鞭子或者一样新的刑具,就要在同胞的身上试一下,不管你是不是得罪了他们。”(《关于〈神·鬼·人〉》)旅顺大狱臭名昭著,时隔40多年,巴金还记得朋友的遭遇,也在提醒我们:勿忘那些屈辱的岁月。

54、本书是与巴金有六十年友谊的老友黄裳所著,记录了作者与巴金的交往细节,作者对先师的怀念,巴金的写作与生活,以及巴金的家人、朋友等。本书还收录了多封作者给友人的书信,信中多有涉及巴金之处,私人通信中所提供的线索,虽然谈不上系统,但在零星的文字间却有着比公开发表的文字更为直率和真实的细节。本书笔调生动、优美,是研究巴金不可多得的著作。

55、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曾任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

56、(12) 巴金1981年1月9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80页。

57、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只剩下57元银元。萧珊从菜场买来价廉的小黄鱼和青菜,用盐腌起来,晾干。每天取出一点,就算全家有了荤腥蔬菜吃了。这两只菜,竟然支撑了全家半年的伙食。

58、2019最新版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正在火热预售中!(点击查看详情~)

59、这些信息折射着时代的背景,能够以小见大,反映时代和历史的变迁,是文学和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60、只要你认为好就不必问读者,巴金他们这一个丛书,根本即是以“不问读者”为原则的。要顾到这点,恐怕JaneAusten的小说也不会有多少读者。我个人是认为Austen的作品太偏重家常琐屑,对国内读者也不一定有什么益处。以我们对art的眼光来说,也不一定如何了不起。西禾我这两天约他谈,还想当面与巴金一谈。因西禾此人不能负什么责任。

61、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

62、1962年8月,率团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八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以后又多次去日本访问。

63、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 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得不错。

64、孙:广播电台对台部的同志希望您谈谈《寒夜》创作的情况,您是不是能稍微讲一点?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65句关于巴金的资料简介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