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句以逸待劳精选
以逸待劳
1、这就是“以逸待劳”,兵法中指化攻为守,养精蓄锐,待敌军疲惫之时,战而胜之。其实工作学习也如此,面临重要比赛或者重要考试时,常常也需要在这之前养足精神,砍柴不误磨刀工。
2、养精蓄锐,汉语成语,拼音是yǎngjīngxùruì,意思是保养精神,蓄集力量。出自《三国演义》。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军力、精神恢复、比赛等。(以逸待劳)。
3、以逸待劳中“待”字不能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而是意指不一定只用进攻的办法,关键在于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化被动为主动,等待最好的时机再出动。
4、(解释):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5、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6、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以逸待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吗?
7、逸:安闲;待:等待;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以逸待劳的典故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嚣,结果反被隗嚣打败。
8、等敌人攻打累了,再出击,痛打敌人一顿,最终获胜。
9、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采取以逸待劳、避实就虚的战术。
10、下班后关掉手机和其它一些电子设备,让自己养精蓄锐。
11、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12、他身边还有一批经过精心挑选的勇士,这些勇士们养精蓄锐,以待所用。
13、此计让敌军忙于奔波,好让我军以逸待劳,将他们一举歼灭。
14、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却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15、那里既是盗薮,必有巡船往来,一见我们这只大船停在那里,他必定以为是宗好买卖,我不去寻他,他必来寻我,我们便可以逸待劳,将他一网打尽。
16、(出处):《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17、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采取以逸待劳、避实就虚的战术。
18、音频故事节选自《三十六计》,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一部智谋全书,精炼概括了中国历代智慧谋略的全部精华,是古今中外智谋专家最为重视的经典著作之是一部堪称“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
19、《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古兵法原文)困敌之势,不应战;损刚益柔。(原文今译)使敌人的势力损耗,不需使用武力;敌方刚强之势消耗了,我方的力量自然就会增强。
20、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21、以逸待劳则战士力倍,以主御客则我得其便,坚壁清野则寇无所得;自然贼深入则有颠踬之虑,浅入必无虏获之益。
22、《三十六计》系列每周二四六19:00更新哦
23、史思明借裴休子之力,达到了个人目的,因而受到张守圭的器重。
24、(3)大考前夕,他已有万全的准备,以逸待劳,态度十分从容。
25、他采用以逸待劳的方法,等待最佳时机来临才采取行动。
26、打仗,如能有效地运用“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军事策略,就可以克敌制胜。
27、借刀杀人多是封建官僚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一种政治权术。用在军事和商业及其日常生活中,主要体现在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于利用或者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
28、(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
29、明·汪廷讷《三祝记·造陷》:“恩相明日奏(范)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李)元昊;这所谓借刀杀人。”说的是范仲淹的政敌企图让他任军队统帅——环庆路经略招讨使,去平息西夏人赵元昊,企图借西夏人的刀杀死范仲淹的故事。
30、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
31、要不然岂不成了过河卒子,白白送命,不如以逸待劳,黄雀在后(/73655html),出现在两败俱伤之时。
32、风云盟子弟武功本来未必高过这些士兵许多,但是天时地利人和无一不全,以逸待劳,出奇制胜,当真如滚汤沃雪,猛虎扑羊,突厥士卒未及全力抵御,已经死于刀枪之下。
33、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34、今天,我们来讲讲《三十六计》中的第四计——以逸待劳。
35、在决赛之前,老师嘱咐大家要注意保存体力,以逸待劳,结果获胜。
36、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嚣,结果反被隗嚣打败。
37、(2)我军应充分休息,然后以逸待劳,歼灭来犯之敌。
38、以逸待劳:指作战的时候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来攻的敌人疲惫后再出击。
39、以逸待劳,也是三十六计之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以逸待劳的寓意以逸待劳之计,就是在敌人气势正盛之际,采取不直接进攻的战略,而是坚守住自己的阵地,消磨敌人士气,使敌人疲于奔命。同时审时度势,寻找最有利的战机,从而后发制人、一举破敌。
40、听着故事还能领奖品,是不是更爱我们了呢~~~
41、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
42、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也讽刺妄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它是褒义词。
43、小朋友们,根据下面的关键词,你知道明天要讲的成语故事是什么吗?
44、“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可相互转化。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45、三国时期,吴国杀了关羽,悲伤的刘备誓为关羽报仇,亲率七十万大军讨伐吴国。蜀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抵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急命陆逊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知刘备此时锐气正盛,便放弃正面对抗,下令撤退,静待时机。吴国撤退后,蜀军陷入绵延数百里的山地之中,首尾难顾,难以进攻,反而陷入被动,相持半年后,官兵身心俱疲。陆逊知道时机成熟了,下令放火烧毁蜀军连营,趁机反攻。蜀军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反败为胜。
46、公元前627年,疲惫不堪的秦军从滑国返归本国,抵达崤山。崤山地形险恶,山路崎岖狭窄,特别是东西崤山之间,人走都很吃力,车马行进更是难上加难。西乞术望着险峻的山岭,不安地对孟明视说:“临出发时,父亲再三警告我,过崤山要小心,说晋人肯定会在这里设下埋伏,消灭我们。我们的队伍拉得太长,再不收拢一些,就很危险了!”孟明视叹道:“我何尝不想把队伍收得短一些?只是道路太窄,做不到啊!”孟明视率领部队小心地进入山谷。突然,金鼓齐鸣,一支强悍的异族部队率先杀出——原来,这是晋国南部羌戎的兵马。羌戎是晋国的附庸,一直听从晋国的调遣。随后,在晋襄公的亲自指挥下,晋军大将先轸率晋军一涌而出,以排山倒海之势将秦军分割、包围、消灭。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人都成了晋军的俘虏。
47、面对远来疲惫的对手,我队则是以逸待劳,从容应战。
48、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故事啊?这就让魔法兔大礼帽把故事讲给你听。
49、 以逸待劳,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
50、使用以逸待劳这种策略的时候,务必要沉着冷静,把自己和对方的环境、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估计清楚,机警地随时随地注意事情的变化,时机未成熟时要稳如泰山,机会一来就要翻江倒海。
51、(例句)打仗,如能有效地运用“以近待远,~,以饱待饥”等军事策略,就可以克敌制胜。
52、以逸待劳是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53、(1)养精蓄锐。足够的兵力是歼敌的必要条件。在自己的兵力尚不足以击败敌人时,要尽量避免与敌直接交战,在退守中扩充力量,一旦抓住有利时机,便英勇出击。
54、他採用以逸待劳的方法,等待最佳时机来临才採取行动。
55、以逸待劳指作战的时候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来攻的敌人疲惫后再出击。它是褒义词。
56、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57、叶圣陶《四三集·得失》:“他们个个像跑道上的选手,养精蓄锐,伸足擦腿,准备显身手。”
58、以逸待劳:读音yǐyìdàiláo,逸:安闲;待:等待;‘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
搜索更多
59句以逸待劳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