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句苏格拉底三大哲学终极精选
苏格拉底三大哲学终极
1、苏格拉底在神计划中的角色,首先是对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产生怀疑,他说:“人们讲这种神话(如宙斯捆绑自己的父亲)的时候,我听了觉得很难接受。我遭到谴责就是因为这个。”(柏拉图《欧悌甫戎篇》王太庆译)一位追求美德的哲学家自然很难接受诸神不光彩的行为。其次,在认识自己的哲学思考和观察中,他发现既然神创造了万物,万物的运动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特殊目的的。(苏格拉底三大哲学终极)。
2、我仔细地想了想:“我确实比这个人聪明。当然,很可能他和我都没有什么值得吹嘘的知识;可是他觉得他懂得一些事实上他并不懂得的东西,而我呢,却很意识到我自己的无知。不管怎样,看来,我就是比他聪明了这么一丁点儿,那就是,我不觉得我知道事实上我不知道的事。”
3、苏格拉底是一个例外,即使他不拥有这种最高深的知识,但他知道它的重要性,而且他知道自己对它是无知的。这就是为什么他认为神赋予他以责任去坚持探索最高的知识,并试图劝导任何一个人的原因。
4、但苏格拉底很快又指出“对于一件事,并不是因为神喜爱所以才是虔诚的,而是因为它是虔诚的,所以才为神所喜爱。”,欧又改口:“对神灵公正就是虔诚”。
5、我们从苏格拉底身上学到的,是一种批判和怀疑的精神。这影响了他的学生柏拉图,包括后来黑格尔、马克思等众多哲学家,我们今天熟悉的唯物辩证法也是它影响的产物。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不要骄傲自满,也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自以为是,也不要人云亦云。世界是多元的,人们的思想也是自由的,所以,要客观、包容地理解生活,永远要对自我、他人和世界充满敬畏的心。
6、尼尔认为,现代教育什么都错了。他称萨默希尔学校是一所随心所欲的学校,深信儿童生来就是明智的和现实主义的。“自由”是他的口号。在他的学校里,儿童可以从事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并且自己管理自己。他认为应该使学校适合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合学校。学校应当放弃任何纪律和道德训练。上课是自愿的,儿童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它实际上是一所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
7、其实,我们刚刚虚构出与苏格拉底对谈的场景,经常出现在当时雅典的街头。苏格拉底不是个“宅男”,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取得很多战功,并不止一次冒死救助负伤的士兵。他还担任过陪审官,十分具有公众精神。但要说最主要的职业,其实是一位不设馆也不取报酬的社会道德教师,学习和促使别人学习就是他的职责。他说:“我母亲是一个接生婆,我也努力追随她的足迹。我是一个精神的助产士,帮助别人生产出他们自己的思想。”(苏格拉底三大哲学终极)。
8、首先,苏格拉底问他:什么是虔诚?欧不会对虔诚下普遍的、抽象的定义,而是反复举例,说相信宙斯是虔诚的;或者像他这样勇敢地告发亲人是虔诚的等等。
9、2017年10月,我来到了雅典,踏上了亚略巴古山头。圣经记载保罗曾于1世纪中期来到雅典,在亚略巴古发表了演说。
10、本篇对话就发生在苏格拉底接到传讯前往法庭的路上,苏格拉底遇见了同样前往法庭的欧悌甫戎,后者因为父亲失手杀了家里的帮工,准备大义灭亲举报父亲。因为他认为不这样做,就不够虔诚。由此引发了关于“虔诚”的讨论。
11、漫步在雅典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田野里,农民们弯腰耕种、农具挥舞;小摊边上,商贩们比着手势、指指牌子,向肤色不同、语言迥异的买主介绍商品;著名的建筑家、雕塑家菲狄亚斯正带领小伙伴们向一个个石柱发起最后的总攻,雅典卫城的帕台农神庙和奥林匹亚宙斯神庙拔地而起;可容纳30000人的狄奥尼索斯剧场内座无虚席,人们的表情像是多变的晴雨表,随着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不断切换着……
12、说干就干,于是他就引入了一个新神,这一个神是道德的生命,是智慧的生命,是所有理性的象征,他把这一个神明称之为宇宙理性的神,这一个神也是苏格拉底一辈子的追求,他明白自己身为有限生命的人类,永远无法引领世人达到“理性”这一步,于是,他便把这样美好的愿望,寄托到了这一个由本人亲手创造出来的神明身上。
13、因此,对于所有实践意识形态批判的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一个追随苏格拉底所开创的选择不 可能的自杀性实践。这个实践之自杀性,乃是因为批判者总是已处身于其批判的对象——(伪)总体性的作为意识形态矩阵的“现实世界”——之中,与之有着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其政治上的祖国、文化和地理上的家乡、血缘关系上的家庭(某人的儿女、丈夫/妻子、父亲/母亲)等等等。在这 个意义上,这把插向心脏的刀,总是同时刺向自己的心脏,自己最视之为珍贵的不言而喻的一切。这自杀性的一刀,即取消自己在现实世界里的(符号性)存在,或者用齐泽克的话说,即去“自由地假定他自己的不存在。他自己的不存在”。因此,一个激进的意识形态 批判,总是同时是一个对自己的认同(身份)的激进革变:在意识形态批判实践的每一个具体的自杀性行动之后,自己均不再是自己所曾是。
14、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5、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l952),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她的教育法建立在对儿童的创造性潜力、儿童的学习动机及作为一个个人的权利的信念的基础之上。蒙台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强制性的,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
16、我们只能猜测神完全有可能在基督降生前的四五百年里兴起希腊的哲学家们开始探索宇宙、思考人生,为福音广传预备道路,就像施洗约翰为耶稣预备人心一样。
17、慢慢地,在不断的谈话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所有人都是无知的人,如果想要让一个人学习,那么就要让他自己明白,自己是多么的无知,自己是多么的无能,然后以这样极端的刺激方式刺激他们,想要不断地发愤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助产术教育模式,为后世的整个教育学奠定了一个夯实的基础。
18、这一在个人禀性中的作为全新创造的革命性再生,包含着两个环节:(1)对之前自身的各种意 识形态认同(身份)的自杀性拒绝;(2)这个占住深渊性的绝对自由之位置的空无主体,以日常生活中激进的道德实践,开创出越出现实世界之“合理性”(病理性)范畴的全新的开端(新人)。这一激进实践,在康德伦理学中,便是道德主体施加给自身的义务(义务既非自然也非实定规范所施加)。在 这个意义上,意识形态批判便是通过对意识形态 不竭的激进否定与越出意识形态矩阵之边界的革命性创造来迈向崇高的康德主义实践。在这个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因为在个体生理性死亡之前,没有人能彻底地脱离当下现实——中,批判者非病理性地去探寻当下“现实世界”的所有(不)可能性,并去遭遇来自真实(物自体)的谜一样的信息:症状。
19、印象深刻的第二点,就是古希腊思想家关于灵魂不灭的信仰。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认为我们的灵魂在我们出世以前就是存在的。在他看来,所有的绝对理念,包括象“美”、“善”、“正义”以及其他一切理念,都具有最真实的存在。
20、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
21、既然人类历史的开端是藉着基督造的,既然人类历史的结局也是由坐在白色大宝座上的基督来结束,那么“我们生活、行动、存留,都在乎他”就成为理所当然,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了基督而活?
22、那他认为城邦应该如何处置自己呢?他提议让他在国宾馆用餐!要知道这个待遇是给雅典那些作战英雄和奥林匹克冠军的!他的理由也很简单:他这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人的福利,他是雅典的国宝!
23、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24、古希腊的陪审团制度其实有很大的漏洞:陪审团手中掌握着最终判刑的大权,能左右审判结果,而其成员却都是一些普通群众,他们都非常“好骗”。所以一般情况下,很多被告为了博取陪审团的同情,经常会把自己的妻儿拉上法庭,痛哭流涕,软磨硬泡,陪审团心肠一软就会放他们一马(与今天的选秀节目何其相似!)。
25、这一部分的研究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不过苏格拉底还不是纯粹的本体论哲学家,他的学生柏拉图建立了一个理念的世界和一个现实的世界,于是我们才有了「本体理念世界」和「感性现实世界」的区分。我们经常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似乎有一个现象世界,有一个本体世界,这就是来自古希腊哲学中的本体论。
26、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27、苏又问“那哪些事是对神公正的事呢?”欧回答“神所喜爱的事”。
28、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最重要的论点便是,人的生活永远不只是活着,通过拥有一种奇怪 的驱力,人得以在事物之日常运行的溢出处“享受”生活,而“死亡”便正是精准地代表了这一超越“日常”生活之向度。人类的生命永不仅仅是“生命”,它总是包含着超越现实生活的溢出。在每日常规之上的种种“理想的生活”,实际上均是根本性地意指“死亡”。也就是说,我们抵达生活之溢出的唯一途径,便是死去。拉康用那同种种“合理的”欲望(desire)相对的弗洛伊德的纯粹死亡驱力,置换了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从而使得在康德体系中没有得到正式承认的那激进的不可能性,成为了道德—政治实践的唯一要求,即在死亡驱力下选择自杀,以不可能来开创可能。
29、而哲学所研究的应当是:为什么生成这种东西?为什么能够生成这种东西?这样,苏格拉底在反对自然哲学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原因的主张,即目的论。
30、但作为现实中的病理性的主体,我们如何才能成为这样的崇高之人呢?康德与其二百年后的 追随者罗尔斯不同,并不试图构建一个“原初位置”的哲学实验室,以“无知之幕”的设置来实验性地将主体同知识(意识形态)隔离,以期一劳永逸 地得出正义原则(“作为公平的正义”本身即一个 意识形态构造物),用以它律地全面指导人们之动与社会之结构。与之相反,在康德这里,这一崇高化,只有通过主体自身在日常生活与实践中的激进行动;换言之,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行动,他/她都必须自主地来行动。苏格拉底所开创的哲学,正是寻求现实世界之不可能的激进实践,而非实验室里关起门来的精致操作。在康德看来,这一从病理性主体到道德主体的崇高化跃升,本身是个不可能(人都是病理性的);因而,寻求这个不可能,绝非是通过渐进来达成的,而是必须经过革命:
31、再次,这篇文章可能要说的是,苏格拉底被冠以“不虔诚”的罪名,但是那些凡夫俗子自己却连什么是虔诚都不知道,苏格拉底是被诬告的。
32、这些观点对于乐于沉湎于世俗主义和物质享乐中的现代人来说当然是要被无视的。但老子也说过:“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身体成为道家获得精神绝对自由的大患,和苏格拉底相似,老子也深感欲望之困扰。
33、正因为苏格拉底有种种神圣的所作所为,他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智者,面对这样的生活,苏格拉底感到十分幸福也十分满意,因为他每天都能够与其他有智慧的人共同探讨问题,苏格拉底最为主要的贡献是在于伦理道德、教育学还有政治方向上的种种思想和作为。
34、后来听到阿那克萨哥拉讲“奴斯”,觉得很高兴。
35、亚历山大•萨瑟兰•尼尔(1883-1973)英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1921年,与友人合作,在德国德雷斯顿的赫勒劳创办一所国际学校。1923年迁到奥地利的松塔贝格。1924年回英国,在莱姆里季斯的一座小山上继续办学,称萨默希尔学校。1927年迁至萨福克郡的雷斯顿。这是一所小型的实验学校,学生来自英国、斯堪的纳维亚、南非、美国和加拿大等处,学生年龄一般在5-16岁,约男生25人,女生对人。1968年有美国学生44人。
36、英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1778—1856)同时还是一位现代教育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验家。1824年去美国试办共产主义新村──“新和谐”村,结果失败。在他生活的时代,英国的现代工业已发展起来,社会矛盾也十分尖锐。他同时作为一位企业家,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的作用以及对现代社会的问题十分敏感。因此,他的教育思想已经远远超出其他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们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萌芽时期的教育的反映的那些教育思想。
37、他是一个哲学家,哲学的本质在于辩论,在他死亡之后的那么多年,还有人为他的思想进行着辩论与探讨,可以说他为后世的哲学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种种行为、种种语言都不是由自己所记录的,是由他的学生柏拉图记载下来并流传于世的,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一个原因,苏格拉底的行动和思想是在学术界最具有讨论价值的一个研究课题。
38、蒙田所关心的是贵族儿童的教育。他认为,适当的教育应当在慎重选择的导师指导下进行。他希望做导师的应陶冶儿童的感情,使他们成为最忠诚于国王的臣民和绅士。他认为贵族儿童注定要成为统治者,因此,应使儿童从幼年时期起就学会优雅的风度、高尚的举止、礼仪以及音乐和舞蹈,并要经受体育锻炼的严格磨练。而且,他说,学习和教育只服从于一个目的,即“培养儿童完美的判断能力”。
39、现代民主的双重结构性困局|从英国脱欧公投说起(上)
40、他分析道,我为什么会被判死刑呢?是因为我不够无耻,不会卖惨。那为什么我不愿意无耻呢?因为我知道,一个人不应该不择手段地请求免死。因为“逃避邪恶比逃避死亡困难得多”。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善和正义为追求目标,即使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辞,因为即使倒下,也是因为追求正义而倒下的,这样反而求仁得仁,死得其所。
41、苏格拉底十分热爱自己的故乡,对于神明也有着万分的崇敬,他是一个坚定的信仰者,他认为,自己不能够让雅典的法律失去公正性,失去权威性,自己落到这个下场,那一定是因为自己做错了某件事,同时,如果自己马上要面临死亡,那么自己就不能够抗拒,因为这是神灵对于自己的召唤,既然神明在召唤自己,那么为什么要抗拒死亡的呢?
42、苏格拉底这番话说完后,陪审团进行投票为他最终定刑。
43、秃头、大圆脸、深凹下去的直勾勾的眼睛、扁鼻子、厚嘴唇、矮小而笨拙的身体……如果我们以留存下来的苏格拉底半身像为依据,那他在哲学家中算是长得丑的了。他的学生阿尔西比德将他比作雅典市场上出售的小雕像:“他有一副西勒诺斯(一个神话中的小丑)的外表,可是打开他的胸膛,你就会在里面发现神的影像。”
44、就是这些嘉言懿行致使德尔菲神庙的女祭司对他大为称赞,给了他的朋友凯勒丰那个著名的神签“在所有的人中间苏格拉底最智慧。”在柏拉图的《申辩篇》苏格拉底讲述了这个故事,一天凯勒丰到神庙里去问神,有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当他回来后将解签结果告诉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感到非常困惑,因为他认为自己并没有智慧,于是他遍访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工匠,试图发现他们比自己更有智慧。然而结果却是令人失望,这些人不仅没有真正的智慧,还自作聪明,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苏格拉底因此明白了神为什么要说他是最有智慧的,因为只有他“自知其无知”。他由此进一步推论,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才配享,而人充其量不过是爱智慧而已。正是受了这条神谕的启发,苏格拉底毕其一生都在坚持不懈地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探寻智慧,对那些自称有智慧的人(尤其是智者)进行揭露,因此得罪了不少人,遭到了嫉恨,受到了不公的审判。
45、这其实是要人有谦逊之心,认识相对于全知全能的神而言人所注定的有限性。而这一关于人的有限性的观点,在西方《圣经》里,在中国庄周的思想里,在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恺郭尔、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里都有着类似的表述。
46、这一切倘若不是出于神的精心安排,又怎么会如此和谐?神把灵魂赋予人,使人成为比动物更优越的生灵,并把整个自然(无生命物、植物、动物)都安排成一个以人为目的的系统,人则是以认识神作为其最终目的。苏格拉底的这些论证成为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上帝存在的设计论证明的最初雏形。
47、那么,苏格拉底为什么会引来仇恨而被诬告?这得从他的一次神庙之行说起。有一次他和朋友凯瑞丰前往德尔菲神庙,凯瑞丰乞问神谕“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人?”问过神谕的女巫答道“没有了”。
搜索更多
48句苏格拉底三大哲学终极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