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60句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有哪些精选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有哪些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变色龙先生变成了有故事的变色龙,其实,我们每名孩子身上都是有故事的,都是特别的。你认为你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3、“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唐•骆宾王《咏鹅》)

4、这是个雨后晴天,日头光灿灿的,微风清爽爽的,地面上的雨水已经蒸发得无踪无影,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溪水穿过碧绿的原野,奔向无处;夹岸丛生着繁茂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堤岸旁的柳阴里,一位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梦正酣;那头老牛,却只管埋头吃自己的青草,越吃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去了枣没有人担心老牛逃走,它和小牧童是形影不离的老伙伴儿。

5、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唐·李涉《牧童词》

6、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7、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李涉《牧童词》

8、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9、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宋·苏轼《花影》

10、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

11、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12、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释义:人生自是有情,情到深处痴绝,这凄凄别恨不关涉楼头的清风,中天的明月。

13、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端水果来招待孔君平,水果里面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4、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15、故事中的小熊为什么没有冬眠,他和爸爸妈妈做什么了?这是童话故事,你说现实生活中会不会发生这样的故事?

16、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软”字,表现出他的闲散的意态;“分”字也很传神,意蕴深厚而不粘滞;尤其是“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17、牧竖持蓑(suō)笠(lì),逢人气傲(ào)然。牧童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碰见人故意装得很神气。牧竖:牧童。持:穿戴。傲然:神气的样子。

18、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杨万里《稚子弄冰》

19、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20、柳条三尺长,明日清明节。江南小儿女,采作流苏结。——许虬《折扬柳歌》

21、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元好问《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22、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牧童》

23、《大山洞,小山洞》这个故事中,小山雀用什么办法止住了小老虎的哭声?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24、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崔道融《牧竖》

25、《抽屉里的小纸人》王一梅著(注音版,大连出版社)

26、夜牧牛,牧牛度村谷。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27、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唐·郑谷《淮上渔者》

28、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29、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怪生:怪不得。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30、作者在描写大耳朵小猪的鼓槌时,写出了能用眼睛看到的颜色,还写出了能用手摸出的感觉,你能不能用这两种感官去观察一样物品,并写出来?

31、 童年是一首萦绕在耳边的老歌,儿时是一首难以忘怀的小诗。也许时隔久远,记忆早已模糊不清,但那些曾经背诵的诗词,却一定能帮你搜寻深藏在脑海里的故事。

32、柳条三尺长,明日清明节。江南小儿女,采作流苏结。——许虬《折扬柳歌》

33、  狎浪儿童,横江士女,笑指渔翁一叶轻。——吴伟业《沁园春·观潮》

34、  古人说:“诗是有声画。”这首小诗就是如此。因为它不但有形、有景,有丰富的色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芭蕉的新绿和竹篙上紫、白相间的槿花),而且还有姑娘清脆的歌声。《竹枝词》是流行在巴渝一带的民歌,从诗人刘禹锡的仿作来看,讴歌天真纯洁的爱情是它的基本内容。从此诗中可以想见,这位巴女正是在纵情歌唱着她青春的情怀,这从“藕丝菱叶”似乎也能得到一点暗示。而且,妙就妙在她是骑在牛背上,一路走一路唱着,像移动的电影镜头一般,慢慢地把读者的视线引向空阔的远方。“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使整首诗充满乐观开朗的气息,给予读者一种健康的美的享受。

35、(赏析)幼男幼女一起嬉戏,天真无邪的场景,使我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小时候过家家等游戏情景,也由此诞生了沿用千年的两个成语,即“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儿童处在人生的幼稚阶段,天真烂漫而又充满幻想,这大概就是人一生之中那最真挚、最纯洁的那段感情吧。

36、  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磬(读qìng),乐器名,古时常用玉石雕成。悬于架上,以物敲击。这句详细描写儿童提着银锣似的冰块玩耍的情景。说他手提“银锣”在树林里边敲边跑,“银锣”发出玉磬般美妙的乐声。无疑,这声音清脆悦耳,传得很远。“穿”字,有人在林间奔跑的意思,也有声音的传播。诗句将儿童得到“银锣”,兴高采烈的情态传神地描绘出来,让人想见他那狂喜的身影。

37、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古诗词)关于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大全(2)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38、  伎乐当筵唱,儿童满巷传。——元稹《酬乐天江楼夜吟稹诗,因成三十韵》

39、  这是于鹄采用民谣体裁写的一篇诗作,词句平易通俗,富有生活气息,反映了川江农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恬静生活的一个侧面,读来饶有隽永动人的天然情趣。

40、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杜甫《狂夫》

41、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42、爸爸的毛衣先后被改成了什么?像不像是在变魔法?你有没有把废纸、易拉罐等废旧物品变成有用东西的经历?

43、闲居初夏午睡起宋代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44、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

45、这是一个发生在上学路上的故事,小朋友,你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有没有亲身经历过或看到过有趣的事呢?

46、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韦庄《与小女》

47、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殷尧藩《同州端午》

48、《大象的脚印》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了和谐共处的重要,你会和同学和谐共处吗?能不能讲一件你们和谐共处的一件事?

49、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严羽《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50、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日暮时分在正堂前面,学着大人拜新月。向夜:向,接近,将近。向夜,指日暮时分。拜新月:古代习俗。

5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唐·李白

52、“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唐•白居易《池上》)

53、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54、在《木头城的歌声》这个故事里,请找出关于人物的心理描写,并画下来。

55、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56、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57、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池上》

58、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59、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60句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有哪些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