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77句清明节最简短的来历精选

清明节最简短的来历

1、清明节又叫食寒节在唐朝的时候很是重视,对于介子推典故,更成为清明节的重要内涵。“它告诉后人,为人做官应如介子推一样清正廉明,每到清明节,人们也应在缅怀故人的同时多反省自己。”

2、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5天为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4、十九年后,这个人果然当上了国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有功的大臣发奖,大臣的名字都快念完了,还是没有念到介子推,旁边的一位大臣安慰他说:“大王把你留在后面,肯定发好的。”可是大臣的名字念完了,还是没有念到介子推,这个人竟然把他忘了。

5、清明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荡秋千、插柳、放风筝等一系列习俗。

6、晋文公用火烧山逼介子推相见,谁料在老柳树下发现他们死了。发现一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这天定为寒食节,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7、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也就是现在的清明节。

8、清明的雨是我的泪水想把无休无止的思念洒进妈妈的塚堆

9、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10、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续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古时我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

11、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

12、谈到清明节,懂得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根据古代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13、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开始流行,而“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魏晋以后,上巳节迎春赏游之意越发浓郁,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临水宴饮的节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

14、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15、在生活中关于清明节的相关的活动的要求的话就是属于寒食节的相关的活动的要求了,寒食节也是属于清明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在平时生活中出现了一些祭祀活动之前都会进行改火寒食,这是属于一种很传统也是很严谨的祭祀活动之所以在平时生活中的话可以尝试。

16、晋文公派人前去寻找。可是荒山野岭找一个人哪儿那么容易呀!有个大臣献计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会走出来的。晋文公同意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去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人们进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母亲坐在一棵烧焦的老柳树下,已经死了。晋文公见状,放声痛哭。当他派人来安葬介子推的时候,发现老柳树的树洞里有一封介子推的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17、以下是临漳县图书馆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清明节由来小故事简短,

18、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

19、又叫春游,古代的时候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都会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20、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21、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22、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23、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24、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2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6、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7、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28、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29、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终于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他念着介子推的好处,想封他做个大官。于是,他几次派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做官,都一一回绝了。晋文公又亲自上门去请,可是到了介子推家,只见大门紧锁。原来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亲躲到山里去了。

30、  脍炙人口的唐代诗人杜牧的名诗《清明》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短短四句,写出了清明节的春雨天气、花开时节、不绝的路人,断魂的扫墓、酒家的醇香,成为我国传唱不衰的清明诗歌。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扫墓,是对祖先、长辈和去世亲人们的“思时之敬”。这个风俗由来已久,它最早的源头,当是我国原始氏族社会的天祭、地祭、祖祭、墓祭等祭祀活动。祭祀发展成扫墓,是在周代以后,《周礼·春官·冢人》载:“凡祭墓,为尸”,这里的“尸”,是指神主,神主是古代祭祀的时候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古籍载:  “夫祀,国之大节也”,说祭祀宗庙、祖坟等祖先是国家的大事。    在《孟子·离娄下》里,讲了这么一件事情。有一个齐国人,每次外出后都醉饱而归,他的妻子问他,与他一起吃饭喝酒的是什么人?他骄傲地说都是官员和有钱人。其妻怀疑,他出去时就尾随着他,发现他来到墓地里,向那些前来祭墓的人们乞讨一些祭墓的残菜剩饭和祭酒吃。妻羞愧得掉头跑回家里。当齐人回到家里时,发现妻与妾正在家里伤心地痛哭,羞耻万般。见齐人回来了,两人都痛骂他无耻和欺骗!这件事也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扫墓已经很流行了。  我前面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晋文公设“寒食节”,在清明时去祭奠介子推,后来历代又不断的发展演变。秦始皇横扫六国,为了“奖励军功”,宫廷组织祭祖并祭奠已故的军功大臣们,民间也纷纷效仿,祭悼阵亡的亲人。到了汉代,汉承秦制,扫墓的风俗没有大的变化。清明扫墓到了唐朝开始盛行起来,因为唐玄宗李隆基于公元732年专门为此发了诏书:“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从此全国才形成了在清明这一天扫墓上坟的定例,而且作为国家钦定的五个法定假日之一。唐代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呤》诗可以作证:“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到了宋代更为隆重,官府颁命全国扫墓三天,宋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到了清代,清明扫墓已经十分盛行了。《清·通礼》上说:“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坟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氏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后来一直相传至今。  应该说,清明祭扫坟墓与我国几千年来重宗法、遵孝道、敬祖宗、信鬼神的传统观念有关。

31、欢迎大家点击关注芬芳美文,点击右下角推荐好看,在后台给小编评论互动哦~

32、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33、十九年之后,这个人果然当上了国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有功的大臣发奖,大臣的名字都快念完了,还是没有念到介子推,旁边的一位大臣安慰他说:"大王把你留在后面,肯定发好的。"可是大臣的名字念完了,还是没有念到介子推,这个人竟然把他忘了。

34、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吐绿的时节,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35、清明节还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每年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谚语“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说的就是这方面意思。不过,陕北大地,气温还不稳定,人们做一些翻地、掏梗、打垄、送粪等农活,耕种作物一般会推迟一段时间。

36、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据说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37、  清明节的来历50个字  在古代它亦称“植树节”、“踏春节”、“聪明节”,旧时该节日前一天是寒食节,后来两者合并在一起,都有了禁火吃冷食的习俗。

38、由于语言的变化,这些诗词里的词句、意思已经与现代汉语有了不小的变化,让小朋友们觉得不好理解,但随着你们的长大,阅历知识的丰富,会被它的意蕴之美,音律之美,文学之美深深熏陶与感染。其中的闪烁的思想、智慧、趣味、审美、意境也是塑造中华民族品格的要素之一。

39、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

4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遇断魂。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清明诗句,据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41、又叫春游,古代的时候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都会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2、清明节来历简短介绍50字,清明节即是一个自然节气,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自古传承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两大礼俗主题,来看看清明节来历简短介绍50字。清明节来历简短介绍1《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节气由此得名。清明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是古人根据天象物候、四季循环确定出的节气。

43、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重耳几天几夜没吃东西,饿得头昏眼花,全身无力。随臣介子推偷偷个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送给重耳,重耳狼吞虎咽的吃完了,问:“这是哪来的肉?”介子推把真实情况告诉他。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你这样待我,我日后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与重心长的说我不求报答,但愿主公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国安邦的办法,做一位贤明的国君。”

44、清明节植树的习俗,起源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

45、 20字来历:(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民间亦相仿。

46、清明节的来历简短10字,清明节是大家都熟悉的一个传统节日,一到清明节的时候,很多人都准备回家祭祖,这是一个具有一定寓意的节日。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来历简短10字。清明节的来历简短1清明节的来历是: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47、他自言自语说:"介子推要避火,肯定要从南面出来。"结果火从早上烧到了晚上,一直没有见到介子推出来,重耳着急了,就命令人把火给扑灭了,亲自进去找,他在一棵大树找到了介子推。旁边写着一首诗,意思是想让重耳和人民,不在这天生火。重耳把这天称为清明节也是寒食节。

48、音频要求:录制时语句完整,环境安静,不能有杂音噢~

49、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各奔东西。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50、来历:清明节的由来源于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渐渐的,清明节和寒食节便合二为一了。

51、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52、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

53、清明扫墓,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意思是“农历三月清明这一日,男男女女都去扫墓,提着酒壶酒杯,坐的轿子、骑的马上都挂着纸钱,道路上熙熙攘攘都是扫墓的人。”

54、他自言自语说:“介子推要避火,肯定要从南面出来。”结果火从早上烧到了晚上,一直没有见到介子推出来,重耳着急了,就命令人把火给扑灭了,亲自进去找,他在一棵大树找到了介子推。旁边写着一首诗,意思是想让重耳和人民,不在这天生火。重耳把这天称为清明节也是寒食节。

55、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历史悠久,由来于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56、清明节扫墓始于汉代,在这以前祭祀活动一般是在宗庙里举行的。宗庙的形式同人们日常生活居住的宫室相仿,因而也有宫、室、寝、庙之称。

57、《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节气由此得名。清明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是古人根据天象物候、四季循环确定出的节气。

58、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59、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著名的气象学著作《历书》中就有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可在古代,清明节只是二十四节气之并非传统节日,之后的变化则与“上巳节”和“寒食节”有着密切关系。

60、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明节来历简单3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

61、清明节是国历四月五日或六日,因为它是定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后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四月五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是民国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国定假日。中国祭祀祖先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帝王、诸侯祭祀宗庙的仪式,到春秋时代孔子的墓祭,这些都属於贵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汉以后,贵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众到祖先坟墓去祭祀的习俗。

62、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63、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64、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习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这就意味着揪着皮绳而迁移。

65、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66、关于寒食节的起源,还有一段悲惨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离开晋国,流亡十九年。一次重耳饿昏,介子推割股烤熟给他吃,得以保住性命,重耳很感动。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回忆起旧事,想封赏介之推,而介之推已经和母亲到山西的绵山隐居。晋文公派人上山搜索,遍寻不到,其臣擅自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母子抱着槐树被烧死。重耳难过至极,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卢象有《寒食》诗,“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

67、诗词大意:清明节这天细雨迷蒙,路上的行人在湿冷的天气里心境凄惶。问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68、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9、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来历简短介绍2清明节的介绍

70、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71、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72、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

73、一般认为,扫墓起源于秦,汉代承袭,相沿至唐,才普及于民间,据《晋书61礼志》记载:“古无墓祭之礼,汉承奉皆有园凌”。但当时扫墓并不一定在淸明时节进行。《汉书.光武纪》记载“建武十年八月有事于十一陵”,就是一个例子。

74、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75、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风俗是丰富多彩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多种的风俗活动。

76、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非常盛行。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77句清明节最简短的来历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