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句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精选
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
1、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老子曰:“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世俗之人看起来都精明世故,唯独我闷头不理俗物;世俗之人整日瞪大眼睛,誓要把这世间看个清清楚楚,唯独我迷迷糊糊。
3、一部道德经,洋洋五千言,却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大智慧。它是关于中国文化、中国思维和中国哲学的百科全书。道德经中阐发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美学、心理学等。(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
4、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这个“道”,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诸子百家,讲的都是“道”。这个“道”就是宇宙万物最原始的那个东西,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包含在“道”中,都离不开“道”,所以说“百姓日用而不知”。但是究竟什么是“道”呢?又很难用言语表达出来,因为只要用言语表述出来,就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永恒的“道”了。
5、《礼记·大学》云,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诸葛亮《诫子书》说,才须学也,学须静也。古人竟如此重视“静”的功夫!
6、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怨人者穷。”有自知之明的人,遇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就去责怪别人。做错的人明明是自己,反过来却去责怪别人,容易使自己失去人心、陷入困境。这样的人在行动中能扬长避短,无往不胜。
7、如何效法?人们看到大地生长万物,就懂得厚重载物,学会包容,学会奉献,大地包容一切,这是它最大的美德。中国人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个道理。
8、如果您真正去感悟、去理解“道”,您就会发现您的生活很精彩,当您在失意的时候,您就会觉得这不是常态,失意过后就是得意,这是“道”,当你成功的时候,你更应该谨慎,因为“道”告诉我们,成功之后很容易失败,所以我们要小心谨慎,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
9、当然不是了。实际上阳气中的浊之浊者,还会不断的下沉,而阴气中的轻之轻者,也会不断的上浮。而当这两者在天地间一冲撞、一交汇,和气便产生了,这就是“二生三”。
10、但事实上,室友每天两个小时的学习计划,时常被郊游、烤肉、恋爱等其他事情打断。
11、上善若水。这四个字是书法作品中最多见的,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一个境界。这四个字包含了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包容”及“不争”的思想。水,是柔弱的,没有石头的坚硬,却可以水滴石穿;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那些善于反省的人,才能一直选择正确的道路,从而不断突破自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13、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14、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阐明了不争的智慧,避免自己做“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人。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
15、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6、老子说: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7、水,是不争的,遇阻就绕行,却能奔流不息;水,是低调的,专往低处走,却成就了“海纳百川”的奇观;水,是坚强的,可以仍受高温化为蒸气,可以忍受寒冷结为坚冰。水,几乎无所不在,高山平地都有水,植物需要水,动物需要水,人也需要水。
18、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 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19、在不好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之时就要防止、而有所作为;在事情还没有到大乱的时候就先要进行惩治,也就是防患于未然。
20、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一个严于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要求别人易,要求自己难。
21、禅师说:“人生的烦恼就像这勺盐,我们的感受,取决于我们将它放在多大的容器中。”
22、老子说,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23、这句话出自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塞翁失马”。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对老子这句话的最好解释,幸福与危机从来都不是对立,全看你如何理解,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就认定一切,看待任何事物要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居安要思危,喷到人生低谷也要满怀希望,这让能够让你正确面对人生的大部分难题。
24、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福祸总是相依,所以一定不要因为一时得失而迷失自我。
25、比如坚持早起,但第二天实在起不来,所以就放弃了。
26、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把与人攀比的时间精力,转移到提升自身修为上。
27、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为人处事不能善始善终,原因一般可以归结于两个方面。
28、以上是老子的总原则,如果不是很好理解,那么请看下面两句: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29、所以,如果让我说道德经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一句话,我将会说:道法自然。
30、2020城市合伙人讲师、合作讲师|招募>>
31、不争可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坐公交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座位,免去站着的颠簸。可是如果车上有老人上车,年轻人们主动不争,让老人可以有座位坐,这无形中就做了善行。这种善行在社会上成为一种风气,那么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和谐很多。
32、所以,人要向水学习,包容一切,因为不争而化育一切。懂得了这四个字,做人就不会那么多棱角,做事就会懂得迂回,人生就会懂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顺势而为。
33、我们姑且把人的悟性分为三种:上等、中等、下等。悟性最上等的人,他听了“道”的理论,马上就明白了,就会积极地去实践,把这些理论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悟性中等的人呢,他听了“道”的理论,半信半疑,有时候相信比较多一点,有时候怀疑比较多一点,有时候也会去实践一下,但不久又放弃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人。悟性最下等的人在听完“道”的理论后,他完全听不懂,他以为你在讲故事,开玩笑,所以就会哈哈大笑起来,如果他要是不笑,那反而就不足以称为“道”了。
34、《道德经》里讲:“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怨恨可以化解,怨气却无法消散。总是勉强自己,去包容别人;哪里还有心情,去好好做人呢?
35、2016年在美国翻译出版的《D-AODEJING》被哈佛大学著名中国哲学教授迈克尔·普鸣(MichaelPuett)称赞为“神奇的成就”(Awonderfulachievement);
36、古时候的贤人谋事者懂得“道”的运用,看起来不起眼,但是能力却是通达微妙,一般人是琢磨不透的。
37、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38、没有老子的道家思想,中国文化将会黯然失色。所以,道家哲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厦的根基。
39、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缺陷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最方正的东西好像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宏达的声音没有声响;最大的象却没有形迹。
40、道家圣人处世,要的则是虽然怀和氏之璧,但是外面看过去却十分朴实,穿着普通的衣服。以及“光而不耀”,虽然有光芒,但是却不会那么耀眼,不会过于招摇。这既是处世远祸的智慧,其实又何尝不是修行的一种境界呢?
41、疯狂双十一来了!1-11期间办理会员一律可享5折优惠!同时,1-9在线提交申请,即可免费开通华税学院钻石会员体验,所有线上课任意听12小时(钻石会员A卡)!
42、“为现状焦虑,又没有毅力践行决心去改变自己。”
43、男儿大丈夫为人就要淳朴厚道,处世也不会肤浅,内心充实有学问,而不追求那些虚华的外在形象。
44、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 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 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45、如果用一句话能指出这本巨著的精髓,还真不好说,自古以来,多少解读,多少注解,各有各的精髓部分,如果用一句话来说的话,我觉得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6、“慎终如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严于律己,老老实实地将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后,又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始终保持平和、“虚静”的心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成功三要素:勤奋、坚持加心态。
47、2020区域战略合作商(培训基地)|招募>>
4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49、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50、金银财宝即使堆满屋,终究也未必能守得住,因一时富贵而骄横无礼的人,再多的财富终究都是祸根,所以做事情要懂得功成身退,不宜高调,这就是人世间的规律。
51、释义: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52、老子,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
53、当我们焦虑心急时,会疾呼:“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4、《道德经》讲:“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也”。上天有道,世间万物亦自有其运行的法则。他们不断地生长消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每一个人,不过是变化过程中一个小小的片断。
55、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多用于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56、人只有不争名、争利,不逞强、不显摆,所以世人也就没有人能与你相争了。
57、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这是天下正道,亦是人生至理。
58、在老子看来,寻求声誉、财物与顾全性命是相对不相容的。过于爱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积藏必遭受越大的损失。
59、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60、那么接下来问题出现了: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面对?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话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轻之轻者上浮成为天,浊之浊者下沉成为地,于是天地就这样形成了,阴阳二气也便产生了。
61、孔子曰:“无欲速,欲速则不达。”人生是场马拉松,与其走得快,不如走得稳。成功学上,有个“一万小时定律”:要想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需要每天坚持三小时,十年不间断。付出一万个小时的努力,才能做出成绩。
62、老子将道、天、地、人称为四大,说明他对人的肯定和重视。我们知道在很多思想家和宗教那里,人相对于真理,相对于神,地位是很低的。道法自然不是说,道取法自然,而是说道自然而然生养万物。就像圣经记述上帝创世:“事就这样成了。”
63、最好的统治者是这样,发现桥被冲毁,立即组织人修好桥,无声无息地就把桥修好了。人们不知道桥是谁修的,或者说人们仅仅知道统治者很快修好了桥,或者根本不知道桥坏过。
64、道德经思想包罗万象,涉及方方面面,都给我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辩证逻辑思维上,老子讲福祸相依、高下相倾、长短相形!
65、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多用于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66、谨慎地做到最终,就像开始时一样,就不会有失败和差错。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67、“顺自然”——这个词比前两个要容易理解,顺其自然,很多人遇到一点挫折就很烦躁,觉得老天不公,只会抱怨,但是要学会顺其自然,用最快的速度调整心态,整理好自己的心情,继续前进,或者再努力一次,善于发现美,任何地方只要你发现,都会觉得美妙,即使在这凌乱不堪的世界,只要你感受到世界的美丽,顺应逆境,便能一直往前进。
68、中国税务律师行业发展报告(2020)|下载>>
69、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是相互依存的。事物的对立是绝对的,同时,事物的相互依存也是客观的,也是绝对的。《道德经》第二章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不立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立了一物,必有另一物与之对应存在。
70、和光同尘,就是要含敛光耀,混同尘世,不要标新立异,不要过分张扬自己的特殊之处,融入社会,融入周围的环境。要不在前也不在后,这样就能远离纷争和耻辱。
7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出自老子 《道德经》81章
72、我们姑且把人的悟性分为三种:上等、中等、下等。悟性最上等的人,他听了“道”的理论,马上就明白了,就会积极地去实践,把这些理论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悟性中等的人呢,他听了“道”的理论,半信半疑,有时候相信比较多一点,有时候怀疑比较多一点,有时候也会去实践一下,但不久又放弃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人。悟性最下等的人在听完“道”的理论后,他完全听不懂,他以为你在讲故事,开玩笑,所以就会哈哈大笑起来,如果他要是不笑,那反而就不足以称为“道”了。
73、最终夏朝逐渐强大起来,一年后,成功一雪前耻。
74、杨鹏老师,他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是大学古典文献学教授。
75、圣人善于做到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76、老子站在天地的视角,以一颗悲悯之心来劝慰芸芸众生,这是一种何等的格局!
77、中国企业涉税刑事风险报告(2020)|下载>>
78、如果我们把“道”看作一个整体,那这种对立就包含在这个整体里边。这就像一个人,他的本性是善还是恶呢?实际上善、恶的念头都有,只不过表现出来的是善,还是恶,有这样一个不同而已。而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是善,还是恶?往往跟这个人所处的环境有一定关系。
79、就是说“道”这个东西,就像我上面所说,就是按照那样一个规律在运行,这个就是“可道”。但是“道”是不是就这样,一直一成不变的运行呢?
80、若要干大事,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扎稳打。投机取巧,最终只能是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81、从前有个年轻人,他总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烦恼,要么就是与人争得面红耳赤,要么就是一个人关在房里生闷气。
82、《道德经》第56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83、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实际上是在强调因循自然。
84、真正懂得“道”的人,是顺其自然,表面上看起来无所作为;但实际是则是没什么事情做不到。按照“道”的原则来做事情,在不动声息之中大有所为。
85、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86、“守静笃”——守住静的状态保持笃定。与“致虚极”现在引申为“虚极静笃”一个成语。其实和“致虚极”意思相近,当你达到静的状态时,不要觉得就成功了,要保持住,守住这份心里的宁静,才算达到目的,要用坚定的信念支撑着这份静,有的人打坐心里却乱成一团,有的人忙忙碌碌,心里却静成一片,所以要注重内在静,这才是根本。
87、价值观上应该天人合勿以人灭天甚至以为人定胜天!
88、经常听到有新闻报道说,某地又出了一个孝子,好吃好喝的都奉养母亲,还经常带着母亲旅游。如果用老子的逻辑想想,这显然是一种悲哀。这难道不是一个儿子应该做的吗?这种事情之所以成为一个新闻,原因只有一个:大多数人都不孝顺父母了,六亲不和了。同样,如果政治清明,所有人都各司其职,怎么会有忠臣呢?
89、真正懂得“道”的人反而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而总是夸夸其谈的人未必真正懂得“道”。
90、可是人一旦强行定下一个美的标准,那自然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这等于人为造成了对立,本来没有美丑之分,现在有了。那谁愿意丑呢?没人愿意丑,大家都向美的标准看齐,都学美的样子,这其实就不美了,没准儿学个四不像,甚至把好好的身体搞坏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个典型。
91、老子自嘲是个愚人,这种“愚”并非真正的笨,而是淡然无忧。人生起起伏伏,总会有高峰、有低谷。别人清醒的时候你可能迷糊,别人迷糊的时候你又是清醒的。一时强弱何必在意,不如抛开所有情绪。脑内清楚,心下淡然,余下的顺其自然。
92、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93、释义: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94、知乎上有个问题:你见过最不求上进的人,是什么样子?
95、“道”是道家核心。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一种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道的自然而然的,因此人要符合道的规律,像水一样柔中带刚,随其自然、自然而然的生存,不要妄加人为的因素。
96、我有个大学室友,上大学的时候第二外语选修的是韩语,刚选修那会,她比任何人都努力,除了上课,她就报补习班,买各种各样的教材。
97、释义:最善的人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的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98、而更为精华的则是其中那些老子独创的成语,可谓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从中完全可以洞见《道德经》的真谛。
99、道,要效法自然,也就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违背事物运行的规则。如果不遵守这个原则,就会遭受报应。比如乱砍滥伐就是导致水土流失、胡乱排放就会污染环境导致疾病增多等等。所以,“道法自然”四个字价值连城,值得一生牢记。
100、第道是柔软的。而柔软的东西可以战胜一切。老子说上善若水,就是说我们要学习水的精神,谦虚、清澈,能有包容人的宽阔的胸怀,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反映在人生智慧上,我们要以柔克刚,要不争,要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自己的座右铭就是充满了无为和不争的精神。老子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们要注意,不敢为天下先,并不是一种消极的退缩的人生精神,相反,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积极的人生精神。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的真正意思是,你只有不争,那么世上就没有人和你争,这样你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101、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以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和的办法。也因此老子 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 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 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 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 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 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102、踮着脚的人,也许站得高,却注定站不稳;迈大步的人,也许走得快,却注定走不远。
103、世间所有人都能认清美好的事物,是因为有不美好的情况存在,只有对比才能发现美,世人皆明了什么是善良,其实就是因为有不善良的事物存在,有了对比才能看得出善良。
搜索更多
104句道德经最精髓的一句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