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句古文运动精选
古文运动
1、什么是古文,古文就是古代文人写的文章,就是古代文人表达思想的方式。不过古文运动的古文,却并不是这个意思,它是相对于“时文”而言的,所谓的“时文”,指的就是当时时髦的文章、流行的文章,所以古文运动就是要打倒时文,完成一场文化上的复古运动。为什么要反对时文?因为时文特别注重形式,在当时来看,就是骈文,讲究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对仗,辞藻华丽、韵律和谐,而且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这种奢华的文风,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比如说我们最熟悉的一篇骈文,应该就是初唐时期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2、形式上--反对骈丽文风,提倡散体,由骈体发展成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
3、 与韩愈一样,柳宗元也主张“文以明道”,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柳宗元在反对浮绘雕琢的文风方面,在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方面,与韩愈的意见大体相似,但不如韩愈那样系统简明。但是柳宗元更注重散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
4、尽管近年来读经运动在中国得到各方重视,但是作为一门学科进入教育体制特别是中小学,还有很大的难度,当下最紧迫和现实的也不在于此。(古文运动)。
5、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答李翊书》)。
6、①有意把诗文革新同范仲淹领导的政治改革结合起来,使古文、诗歌和文学理论批评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从而把运动更加引向了自觉和深入。
7、也不知道是不是骈文的问题,隋朝不到40年就灭亡了。然后就是唐代了。唐代建国不久,就有人反对骈文,提倡写古文,但他们写出的文章不怎么样,没有成气候。
8、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
9、他推崇杜甫,赞赏李白。他首创“诗话”这一评论诗文的新体式,其《六一诗话》发表了不少精辟的文论、诗论见解。他的诗文理论,指导了作家的创作实践,指引着革新运动。
10、至晚唐,出现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的小品文,短小精悍,笔锋犀利,为晚唐文坛增添了光彩。五代至宋初,浮靡华艳的文风又一次泛滥,北宋真宗年间还出现了以杨亿、刘筠等人为代表的西昆派,“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11、所以,文化的道统不是简单的统治合法性的理论论证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是“夷夏之辨”的问题,是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大事大非。
12、即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晚唐时期,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
13、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家奉为正宗,而明清散文更多取法于欧阳修、曾巩、苏轼等。(古文运动)。
14、至晚唐,出现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的小品文,短小精悍,笔锋犀利,为晚唐文坛增添了光彩。五代至宋初,浮靡华艳的文风又一次泛滥,北宋真宗年间还出现了以杨亿、刘筠等人为代表的西昆派,“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15、第三阶段从宋英宗朝至哲宗朝,约11世纪50年代至11世纪末,是运动的完成阶段,主要代表作家是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等人。
16、除了主考官这个身份之外,对于古文运动的成功,欧阳修还有另一大原因,这就是他文坛领袖的地位。可以这么说,欧阳修就是当时文人的偶像,史书记载:修文一出,天下士皆向慕。说他的文章很牛X,只要有新文章写出来,天下人都争相传阅模仿。而欧阳修写的,正是古文。比如说《醉翁亭记》,整篇文章算不上华丽,而且一共用了21个“也”字,这种写法,在喜欢骈文的人看来,简直就是低俗小说,可你没办法,整篇文章人家写得就是好: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那真是典雅平淡、清晰明快、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有了榜样,文人们就开始模仿,比如说苏轼,就写了一篇《酒经》,全文模仿欧阳修,一共用了16个“也”字。
17、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认为“是犹用文锦覆陷穽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18、宋代的古文运动不再标举学习先秦两汉而主张直接取法韩愈,如欧阳修在《记旧本韩文后》就认为,“学者当止于是而止尔”。这也说明了宋代散文与唐代散文一脉相承的关系。
19、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做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古文在苏轼这里由盛转衰,还有另一个原因。前面说到,不论是韩愈还是欧阳修,他们倡导古文运动的目的,都是文以载道,这个道指的就是儒家思想。但是苏轼这个人,更倾向于道家的老庄思想。据说苏轼在幼年的时候读到《庄子》,马上就欣喜不已,他说: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意思就是说,我原本在心里就有很多对人生的感受,但是说不出来,现在读到了《庄子》,他恰到好处地说出了我的感受。所以从一开始,苏轼就对道家思想有着天然的接近。在成名之后,苏轼的一生也是波澜起伏,他在政治上屡次被人陷害,一次次离开朝堂,被贬到地方为官,在政治上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在这种跌宕起伏之中,正是道家思想,帮助苏轼看破了世间的兴衰荣辱,帮助他渡过了人生的种种困境。比如说千古名篇《赤壁赋》,简直就是北宋版本的《庄子》,文中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苏轼的文章,十有八九都是来自庄子的思想,这个说法确实有点过了,但不论如何,相比于儒家,苏轼在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还是更加倾向于道家思想。正是在这一点上,苏轼背离了古文运动的内在要求,使得古文运动脱离了原有的发展轨迹,走向了歧途。
21、人们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共称为“唐宋八大家”,把唐代和宋代的两次古文运动称之为“唐宋古文运动”。
22、梅尧臣论诗强调《诗经》、《离骚》传统,重视比兴,力贬浮艳堆砌恶习,要求诗叙人情、状物态,意新语工,景与意会,达到“平淡”高境。苏梅二人的诗风有豪放和淡远之别,但都注重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有力地打击了西昆体无病呻吟的浮艳诗风。他们在诗文革新运动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23、古文运动: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24、于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韩愈振臂一呼,提出了“文以载道”,发起了打倒时文的古文运动,他希望可以扭转这种不正之风,让文人抛开种种顾虑和束缚,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说白了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反对形式主义。既然如此,韩愈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改变现状并不容易,他需要一个理由,而这个理由就是“复古”。所以从这一点看,古文运动和欧洲的文艺复兴很相似,都打着复古的旗号,来阐发自己的思想,而它们的根本目的也是一样的,这就是解决现实的问题,救治当前时代的弊病。这种复古名为复古,本质上却是创新。
25、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认为“是犹用文锦覆陷穽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26、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仅有的两个唐朝作家。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
27、为了实现这个核心主张,韩愈和柳宗元写了很多文章,当然是古文形式了,来展示古文的优秀,而且这两位做到了这一点。而且韩愈还收了许多学生,让他们加入古文运动的大军,还有其他的一些文人,也纷纷加入到古文运动的大军中,热热闹闹,跟梁山聚义一样。
28、整篇文章,那真是对仗工整、铿锵有力、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有一个问题,这就是读不太懂,而且不止是你读不懂,古代人如果知识水平不到一定程度,也是一脸问号。原因正在于,它的每句话基本都涉及到古时候的典故,如果你不知道这些典故,那就只能单纯地欣赏文字之美了。我们拿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来对比一下: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你看,这就和大白话没有区别了,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哪怕是小学生,也能大致明白什么意思。
29、但他很重视文学艺术的特征,一再指出:文学本身有如精金美玉,自有定价(见《答刘沔都曹书》等)。他又提出了“随物赋形”、“辞达”、“胸有成竹”、“传神写意”、“诗中有画”等著名论点,指导当时的创作。
30、唐代古文运动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31、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韩愈《答李翊书》),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华,丰富自己的写作。
32、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的状况表示愤慨,“若皆为之不已,则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与杨京兆凭书》)。故,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33、同时,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兼并日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政治斗争日趋尖锐,一些开明的中下层士大夫文人感慨国耻,满怀国忧,要求改革政治,提倡写作反映现实的诗文,推崇韩愈、白居易,便形成了对立的文风。
34、(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35、他的创作在诗文革新运动中起了典范作用。欧阳修爱惜人材,把一大批新老作家团结在周围。特别是他推重王安石、曾巩和苏氏父子,作为诗文革新的中坚力量,鼓励他们积极创作,保证了运动继续蓬勃发展。欧阳修采取的上述措施,作用很大,影响深广,使革新运动达到高潮,取得胜利。
36、他的诗文词赋,都体现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也重视人才。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以及陈师道等人,都成了北宋后期杰出的作家,对北宋文学繁荣都作出了贡献。
37、既然皇帝老儿都发话了,那就干吧。具体来看,在古文运动,发挥最重要作用的,当属欧阳修。其实早在欧阳修之前,宋朝也不是没有人要搞古文运动,但他们的努力,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而欧阳修之所以可以成功,原因正在于他掌握了一项重要的工具。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身为当时文坛领袖的欧阳修,担任了那一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你想想,欧阳修当主考官,学子们自然要迎合他的品味和偏好,你比如说假如我当主考官,好文章的最后,肯定要以一个“干”字结尾。而在欧阳修之前,还没有一个古文家,有机会获得这么重要的地位,于是利用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欧阳修开始带节奏了,他对外宣称,哥们我喜欢古文,文人啊要文以载道,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就这样,古文运动在宋仁宗时期,一举成功。后来苏辙写过一篇文章,说这一届科举考试“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文章自是变而复古”,意思就是说,欧阳修选出来的文章,都是那些古文风格的文章,从此,天下文章为之一变。
38、天圣七年(1029)、明道二年(1033),朝廷两次下诏申戒浮华,提倡散文。由于朝廷表态,主张改革文风之士接踵涌现。他们频繁往来,相互唱和,一齐向文坛积弊发起了空前有力的冲击,显示出浩大声势。
39、稍后的石介,在《怪说》中指名抨击杨亿“缀风月,弄花草”,“蠹伤圣人之道”。但他们在诗文理论方面未能提出新颖切实的见解,又重道轻文,忽视文章的语言形式。除王禹偁外,这些人的散文大都有辞涩言苦之病,创作成就都不高。
40、他的创作在诗文革新运动中起了典范作用。欧阳修爱惜人材,把一大批新老作家团结在周围。特别是他推重王安石、曾巩和苏氏父子,作为诗文革新的中坚力量,鼓励他们积极创作,保证了运动继续蓬勃发展。欧阳修采取的上述措施,作用很大,影响深广,使革新运动达到高潮,取得胜利。
41、不过韩愈提倡复古,还不止是改变文风这么简单,他还有更大追求。陈寅恪认为,韩愈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在唐代佛教思想盛行的情况下,通过古文运动,把唐代文人的力量爆发出来,让儒家的纲常伦理,取代佛教的脱离红尘、追求解脱,重新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很遗憾,韩愈的努力并没有成功,随着韩愈的逝世,古文运动也渐渐偃旗息鼓,到中晚唐时期,社会上流行的,仍然是韩愈所反对的骈文。在此之后,就是五代十国的一片混乱,而当历史发展到宋朝,国家重新回归统一之时,宋代的士大夫们继承了韩愈的衣钵,他们要重新振兴儒学,建立时代的精神,于是古文运动卷土重来。
42、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
43、即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晚唐时期,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
44、古文运动的核心主张:文以明道。什么叫文以明道呢?文章将道讲明白就是了,不要有形式上的束缚。就是说文章是传道的手段,要有补于时,对时代有所帮助。内容第形式次要,突显出文章的社会意义。在韩愈看来,道就是儒家之道。柳宗元进一步扩大道的内涵,道不仅是儒家之道,还有社会之道。
45、骈文的特点是:是以对偶的句子为主写成的文章。它讲究用典、讲究文字的声律,讲究辞藻华丽,要求很多。这种文体发源于汉代末年,盛行于南北朝。骈文本身不算是什么不好的东西,只是由于后来过于追求形式,骈文变得少有深刻的内涵。
46、所谓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时单行散句,没有规定形式的文体。其实就是古代的散文了。这种文体写文章时字句不受形式的约束,怎么舒服地表达中心怎么写,不用每句四个字六个字还得讲解对偶什么的。
47、但是,他们对文学改革的倡导,在当时影响不大,而以杨亿、刘筠和钱惟演为首的西昆派华靡文风却开始泛滥。于是继起的穆修提倡为道而学文,极力反对骈文的章句声偶。他不顾流俗的诋毁,刻印韩柳集数百部在京师出售,以提倡韩柳文自任。
4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7分)
49、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
50、所以,韩柳一生的遗憾,就是没有完成复兴古文的大业。但他们“文以明道”的理论被后人继承了。到了北宋,在欧阳修的大力提倡之下,在“三苏”父子、王安石、曾巩这些巨星的摇旗呐喊之下,宋代兴起了古文运动,而且声势浩大,最终复兴了散文,骈文作为没落的文体不再有影响力了。
51、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的状况表示愤慨,“若皆为之不已,则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与杨京兆凭书》)。故,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52、当时宋代的儒家士大夫,处境不是很好,对外,宋朝国力不强,外敌虎视眈眈,北方的幽云十六州,早就被辽国人给抢走了,使得宋朝丢失了北方屏障,随时处于威胁之中。而对内,佛学思想依然盛行,渐渐成为了思想界的主流。所以宋朝的士大夫们,始终认为自己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文人也没有其他办法,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经世致用,写文章别整那些没用的,多讨论讨论怎么可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史书中记载,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听到天下大事,他就抗不了了。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使命感,范仲淹才在后来写下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安石也说: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评判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对于现实有用。
53、众所周知,我这个人能文能武、又帅又能打,武的搞完了之后,最近我要搞一点文的了,从哪说起呢?想来想去,就从古文运动开始说起。中学时候我们就知道有所谓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细看这份名单,其实很不正常,唐朝号称盛世,居然只有两人入选,还没有苏家一家多,而具体到宋朝这六位,年龄最大的欧阳修生于1007年,年龄最小的苏辙生于1039年,前后只相差32年,说白了就是同一时代的人物,而唐宋两代可是跨越好几百年,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高度不平衡,原因正在古文运动。
54、即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主张对诗、文进行革新。晚唐时期,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
55、稍后于苏、梅的欧阳修,则是这一阶段乃至整个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在运动中的杰出作用是:
56、柳宗元提出“文以明道”的口号,反对片面追求辞藻的华丽,认为作家的行为和品德是进行创作的首要条件,其作品的社会功用是“褒贬”和“讽喻”,文章应该写得“词正而理备”。
57、明代的朱右曾将韩愈、柳宗元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的散文作品合编为《八先生文集》,后来茅坤又继之编选了《宋八大家文钞》,从此,“唐宋八大家”便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写作散文的楷模。
58、北宋初年,国家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较为安定,一部分上层士大夫便醉心太平,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吟风弄月,以致晚唐五代以来的浮艳文风更有发展。但宋代立国,先天不足,北有辽国,疆域未完,无复汉、唐帝国气象。
59、韩愈所谓提倡恢复古文还是在要求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他要把儒学和古文放在一起复兴,要将这二者上升为相辅相成的东西。在提倡古文时,必须以文明道,代圣人立言。
60、隋朝时,有个人叫李谔,他给皇上上书,说骈文“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意思是骈文的内容皆是风云、月露这些虚无变幻、没有实际价值的东西。这句话给骈文下了个十分准确的评定,不仅如此,他还说骈文导致了齐、梁两朝“文笔日繁,其政日乱”,将朝代灭亡的责任推给骈文。
61、骈”的字形是左边一个马,右边一个并,是两马并驾的意思,引申为对偶的意思,所以骈文就是专门讲究对仗的文章,整篇文章用对偶句写成,发展到后来它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四六文。
62、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礼的地位。
63、正因为此,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某种意义上说,韩愈所面对的由盛转衰的中唐与顾炎武所面对的夷狄入主的清初在文化问题上也是一致的。
64、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能出现轻心、怠心、昏气、矜气。
65、北宋时期,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些文人,极力推崇韩、柳,掀起一次新的古文运动。一面反对晚唐以来的不良文风;一面提倡继承韩愈的道统和文统,强调文道统道先于文的观点,写了大量平易自然、有血有肉的散文,共同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使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
66、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67、曾巩、苏辙、王令等人,也各自以其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在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发挥了骨干作用。而领导这次运动取得全胜的是苏轼。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文坛领袖。他提出诗文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凫绎先生诗集叙》),号召作家要“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68、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韩愈《答李翊书》),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华,丰富自己的写作。
69、虽然韵律非常的好,但是也是有缺点的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时候会受到很多的限制。因为都是四六句所以很难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江南赋中提到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等句子,都是在我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文体。
70、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
71、明代的朱右曾将韩愈、柳宗元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的散文作品合编为《八先生文集》,后来茅坤又继之编选了《宋八大家文钞》,从此,“唐宋八大家”便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写作散文的楷模。
72、王禹偁也主张宗经复古,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文论“文从字顺”的一面。他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反对晚唐以来淫放颓靡诗风,并在创作上实践了自己的主张,他的诗文具有现实内容,语言平易近人,风格清新悦目,显示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初成绩。
73、④大兴创作之风,努力提举后进。欧阳修积极写出了许多优秀散文作品,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平易自然,流畅宛转,曲畅旁通地叙事、说理、抒情,从而开辟了一条散文创作的通衢大道。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吸收了韩愈诗散文化的特点,却避免了韩诗的险怪和生僻。
74、北宋初年,国家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较为安定,一部分上层士大夫便醉心太平,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吟风弄月,以致晚唐五代以来的浮艳文风更有发展。但宋代立国,先天不足,北有辽国,疆域未完,无复汉、唐帝国气象。
75、所以,从唐代兴起一直到宋代才完成的这场文学改良运动,被称为“唐宋古文运动”。这场文学运动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6、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韩愈《送穷文》),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
77、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势衰落,藩镇割据,宦官弄权,由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是在“复古”的口号下,主要对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一场文学革命,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似。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78、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
79、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
80、李觏要求文以经世,发挥“治物之器”的作用,反对拟古和“雕锼以为丽”(《上李舍人书》、《上宋舍人书》、《原文》)。尹洙摒弃骈文,致力写作简而有法、辞约理精的古文。苏舜钦高度评价了古代设官采风的重大作用,认为写作诗文的根本目的是“警时鼓众”、“补世救失”,反对以藻丽为胜,提倡“道德胜而后振”(《上孙冲谏议书》)。
81、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的状况表示愤慨,“若皆为之不已,则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与杨京兆凭书》)。故,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82、宋代的散文作品,更多地朝着“文从字顺”的方向发展,比韩、柳的古文更进一步缩短了与口语的距离,因而更有利于表情达意,也更容易为人们接受。
83、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愈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而柳宗元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
84、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
85、宋代的散文作品,更多地朝着“文从字顺”的方向发展,比韩、柳的古文更进一步缩短了与口语的距离,因而更有利于表情达意,也更为人们所容易接受。
86、诗歌方面,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也给予南宋金元诗以及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宋诗派以深刻的影响。但是,由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带有“正统”观念,也有要求文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意味,助长了诗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这就表现出这一革新运动在思想上的历史局限。
87、第三阶段从宋英宗朝至哲宗朝,约11世纪50年代至11世纪末,是运动的完成阶段,主要代表作家是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等人。
搜索更多
88句古文运动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