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句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精选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1、汉字是博大深厚而兼容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相应的创新和改变。众多语句字词都是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田间地头人们笔下或口头创造出来的,诸如“老骥伏枥”,“柳暗花明”等等,新的字词阐释了中华文化时代内涵,在当下,语言交流的很大比例从面对面交流和吟诗作词写信转到了互联网所构建的在线交流以及贴吧论坛博客等,在拥有庞大用户的同时,又因为网络传播的低障碍迅速,以及新颖具有时代特色满足身份认同,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众多流行语层出不穷,成为网络交流的得力工具。
2、④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们借此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也有利于他们激发语言创新能力的想象力。调查显示大学生能够把积极健康、富有表现力的网络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并且常常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交流效果;⑤增强形象性的感受和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当代大学生经历了一个“读图时代”,伴随其成长的主要是一些卡通画、电视、电脑等大量的视觉图像信息,而相对抽象的语言文字信息以及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信息则有所减少。
3、 2015年,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2015年热度较高的20个网络流行语有“颜值”“剁手d”“CP”“小鲜肉”“我想静静”“现在整个人都不好了”“我们”“DUANG”“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主要看气质”“小公举”“吓死宝宝了”“你妈是你妈”“怪我咯”“网红”“完美”“明明可以靠脸吃饭,非要靠才华”“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儿”“重要的事儿说三遍”“Weare伐木累”。
4、语言经济学(EconomicsofLanguage)最早属于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是基于教育经济学、西方人力资本学说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雅各布·马尔萨克(JacobMarschak)在1965年提出的学说。他认为,人类的语言具有与社会其他资源相类似的经济特性,包括费用(Cost)、效用(Util⁃ity)、价值(Value)和效益(Benefit),并在此基础上推断出“经济学与语言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的结论。这一学说后来被加拿大经济学教授弗朗索瓦·瓦尔兰科特(FrancoisVaillancourt)和瑞士经济学教授弗朗索瓦·格林(FrancoisGrin)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完善,在以索绪尔(F.deSaussure)为代表的语言经济学思想中,语言价值论和经济学中体现省力原则(LeastEffort)的有效选择论,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成为语言经济学的核心原则,这些理论和原则充分体现了人类言语在运用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经济学驱动原理,即效用最大化。(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5、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versuscollectivism):(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6、福柯的话语理论重点强调了权力概念,权力并不限于政治权力,而是泛指一种普遍存在的支配话语或陈述形成的力量,这一力量既有压抑的作用,也具有创造的功能。话语与权力的关系被界定为一种共生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无处不在的权力网络:没有权力关系便没有话语,权力控制话语,话语也给人以权力,“贯穿权力-话语和构成权力-话语的发展变化和矛盾斗争,决定了话语的形式及其可能的领域”④。从规训人的身体到建构社会生活秩序,话语控制和渗透了包括传媒在内的社会各领域。
7、③ 韦小波:《社交媒体写作的主体表达及其虚实之辨》,《现代传播》2018年第9期。
8、网络语言的盛行使现代汉语失去了语言的音乐性与字词的严谨性。
9、驱动网络流行语不断变化并向前发展的内在原因之即语言的趋同原则。每当新的网络流行语被创造、生产出来,必然要经历一个被选择、被淘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一部分语言会被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于是固定下来,并逐步融入现有的话语体系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会短暂流传一段时间,之后被摈弃,直至最终消亡。这种语言淘汰更新的过程就好比大浪淘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后加入网络的语言使用者们完成和实现的,这些使用者初入网络时,为了尽快适应网络社区中的虚拟生存,必然会加快熟悉网络上通用话语的速度,以期达到顺畅交流的目的,而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就是那些既定的网络流行语,因为在交流中,人们原有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很难在网络交流中被多数人认同和接受,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一面将原先的小群体用语摈弃,另一面对既定用语加以认同和强化。管理经济学之父——爱德华·拉泽尔(EdwardP.Lazear)曾经在论证语言与文化关系时提到语言趋同现象,他认为,日常生活中,那些少数语言群体往往表现出学习优势语言群体语言的倾向。笔者认为,人类正是在时间的积累中不断对语言加以摈弃和强化,并在二者的交替过程中造就了网络流行语的动态发展态势,最终实现了对优势语言的趋同。
10、网络流行语是流行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一般有着年轻俏皮的特征是网民们约定俗称的一种表达方式,一般来说网络流行语能流行起来就是因为能击中大部分人的内心。
11、总体来看,目前对网络流行语定义的基础研究还不多,研究者从自身专业角度和关注视角得出了对网络流行语某些特征强化的相关定义,较粗略地描述了网络流行语特征,但总体看还没有分清网络流行语与网络语言、网络热词的区别,存在定义模糊、界定不清等缺点,还存在一些分歧亟待厘清。
12、一些使用稳定的网络流行语随着普及范围的广泛以及使用频率的增加,渐渐的从线上融入线下日常生活中,再随着长期的使用,渐渐成为个体的使用习惯,再随着接受人数的增加,一些网络流行语渐渐成为公众的一种语言习惯得以定型,正式成为语言库的一员,第12版《新华字典》就收录了“点赞”“粉丝”“刷屏”“截屏”等100多个新词。
13、词语缩略语言。这是指以单纯的字母发音代替原有的汉字,或以单纯字母的发音代替英文单词,再以字母的组合来表达意义,比如“FT”(Faint)表示“晕”,“BF”(Boyfriend)表示“男朋友”,“OMG”(Oh,MyGod!)代表“哦,我的上帝啊”等等。
14、例如,将“大侠”说成“大虾”,将“版主”说成“斑竹”,将“好的”说成“好滴”。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诸如“I服了you(我服了你)”“有木有(有没有)”等网络语言。
15、这类网络热词或网络流行语②由网民创造和传播,也常有商家推波助澜③,更多则是借助网络现象或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浓缩、概括和改写、再造,在网络传播中反复淘洗、提炼形成。
16、但是我们应该回过头来,看看是否有爱你的人逐渐听不懂你所说的新潮词语?是否觉得你和他们慢慢疏远?
17、词意迁移语言。指网民在求新、求异、求趣味性等各种心理需求的驱动下,将现有的各种语言素材做重新解释和表述,使原有词意发生转换的一种表达方式,比如“触电”原本是指人或动物在触及电流后可能会引起的体内各种器官原有机能失常的现象,而在网络语境下则表达人们首次接触某一领域,再比如网络流行语中将“蛋白质”作为“笨蛋、白痴、神经质”三者的合并简称等等。
18、 主流媒体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本身就代表着社会对其的认可。同时,主流媒体在使用时也赋予了网络流行语更为深刻的含义。如“键盘侠”,原是网民调侃只会在网络上吐槽骂战的人。《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激励见义勇为不能靠“键盘侠”》文章,引发人们对键盘侠这一网络陋习的思考。
19、②转引自黄少安:《语言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22页。
20、异化语言样态。由于网络流行语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是网民的个性化表达,与正统的语言样态存在差异。而网络空间的传播力往往会对传统文化中的语言形式产生冲击。尤其对于语言学习还未成型的儿童和青少年而言,异化的语言形式往往会导致错误的表达习惯,甚至会弱化儿童和青少年对主流文化中语言的规范使用。
21、语言是产生意义共享和获得认同感的手段和方式,无论流行至今的“蓝瘦香菇”“北京瘫”“天价虾”,还是新近出炉的“油腻”“佛系”“官宣体”,这些网络流行语颠覆了日常生活的常规语言表达方式。“一切公众话语都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就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④
22、----------------------------------------------------------------------------------
23、网络语言的盛行使现代汉语失去了语言的音乐性与字词的严谨性。
24、B:表示“太绝了”。有两层意思:第一种表示好极了;第二种表示差极了,用于嘲讽。根据不同语气可以判断是嘲讽还是赞美。
25、网络流行语治理并不单纯是语言规范性的问题,而是涉及我国网络治理的政策和制度,有的流行语本身就是监管高压的产物。同时,不能仅仅着眼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更应对网络流行语背后的社会问题进行破解,特别是完善社会公共事件的治理。
26、(1)本文主要从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演变等进行梳理的。
27、众所周知,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存在于互联网上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流行于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网络空间中,其特点在于以文字为主要载体,以即时形式或相对延时形式存在。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具有语言学的动因,遵循语言经济学的原则。
28、①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0》,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70页。
29、网络流行语是民众通过语言制造社会共识的鲜活例例证。分散各地的网民汇集在社交媒体平台组成虚拟社群,在信息共享和频繁互动中沟通情感、交换观点、达成共识,组成一个个网络共同体。诞生于虚拟社群的网络流行语参与这个共同体的建构,也是这个共同体建构的结果。网络社群为共同体提供了生存土壤,流行语则成为维系共同体的黏合剂。社会文化的场域,包括信息传播的场域,都是话语权争夺的场所。现代民主社会越来越依赖通过语言来制造共识,语言的自由表达意味着传播自由和话语权的掌控,它们共同为改变民主社会权利分配的现状推波助澜③。
30、幽默性是网络流行语更吸引人主动使用并传播的又一特点。在如今虚拟、平等、匿名的网络环境下,言论更为自由,网民表现出自觉追求幽默的特性,网民主体的年轻化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充满活力,而年轻人上网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繁重的学习与工作之余寻求一个放松的通道,因此营造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以玩笑、戏谑的方式调侃,就成了网络交流中最受欢迎的方式。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各种现实生活中的标签和元素被消弭,人们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故而年轻人对社会现状和社会问题的不满和抵制会首先通过对现有语言体系的嘲讽和破坏来实现,他们有意改变现存的语言和语法规则,对传统的语言体系进行变异,达到娱乐化和宣泄的效果,以求缓解现实生活压力、寻求精神上的放松,网络流行语的幽默性、趣味性便应运而生。网民群体的相对年轻化使网络流行语充满活力,如“杯具”和“hold住”等流行语。“杯具”是悲剧一词的谐音用法,其创意灵感来自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说的一句“悲剧啊”,后用来表达网民对人、事、物的感受并风行于网络,“杯具”反映了网民自嘲又积极的双面人生态度,改变了原词语的感情色彩,更加具有娱乐精神。“hold住”的流行更是网民话语狂欢的一种典型体现,原为粤语中掌控和坚持住的意思,如在台湾的一档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中,一位打扮奇特的女子以怪异的腔调和中英混搭的语言引发观众的爆笑,其经典语句“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引发网民的造句热潮,进而形成了热闹一时的“hold住”体。这种生动有趣的网络流行语,充分彰显了网民的个性,给人充满活力的感觉。此外,网络流行语在使用上的高频性以及语用上的醒目性也是流行语之所以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原因。
31、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周期为何如此短促?更新速度为何如此迅捷?
32、于其弊端,一些网络流行语曲解了一些词语,并且一些词语的感情倾向与所指含义之间的错位会引导错误的价值判断,也会造成与不了解其含义的人之间产生语言交流障碍,以及一些其他危害。
33、首先,政府应强化服务型政府角色,推进网络治理理念和制度革新,明确网络信息内容合作治理中政府的角色和权力边界,在依法监管的同时,培育并尊重网络平台和行业自律功能,营造平等对话的网络环境,把网络流行语当作倾听民情民意、与民众平等交流的窗口。针对网络流行语指向的社会问题,及时介入调查,及早澄清事实真相,积极作出回应。还应建立情绪疏导机制,尽可能消除情绪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①。
34、 后现代社会学家福柯、布尔迪厄等人认为,话语或者符号的生产总是与权力相联系,同时符号自身也生产着权力。因此,基于政治和民生领域的热点社会事件一直是网络流行语中的重要议题。2014年APEC议题与环境问题的结合,产生了“APEC蓝”;2015年除了“你妈是你妈”涉及简政放权,在政治和民生在网络流行语中占比不高、社会热点事件因素减弱,显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及网络舆论环境好转,网络流行语去政治化趋势明显。
35、近年来,“给力”“蛮拼的”“点赞”“任性”等网络流行语纷纷进入官方话语体系,被看作是“中央改变话语传播策略的一个缩影”,是“一种新的政治宽容和政治文明的体现”,目的是实现更有效地与民间沟通,实现被互联网冲击和弱化的传统媒体舆论主导权④。不过,网络流行语从社交媒体进入主流媒体,网络的戏谑化文风也可能在各类媒体中蔓延开来,导致新闻的戏谑化或戏谑类新闻的出现。新闻的过度娱乐化、低俗化,会损害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助长虚假新闻的泛滥,这一问题值得警惕。
36、语言是文化的风向标,是表征和构建社会的重要符号。移动社交时代,作为“全民语言”的网络流行语成为文化变迁的指示器,记录着社会的变化,是观测公众思想情绪动态、了解社会舆情变化的重要窗口,对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7、答对4~5题:也许这就是混迹多个平台上网冲浪的大佬吧TvT
38、A: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
39、网络流行语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针对其功能与影响研究者有以下代表性观点。方毅华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适应网络传播特性、彰显草根文化、引发社会思考等正效应,同时具有形成网络语言暴力、影响语言规范化等负效应。甘露在《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一文中分析了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和语言文化的影响,认为其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推动了新闻事件的发展和信息公开,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在语言文化方面,活跃了民间语文生活,影响语言文化发展方向,容易给部分人群造成理解障碍。盛若菁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树异于人的先锋意识,反映了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和社会心理的表达诉求,对个体社会化存在着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40、 因此,怎样促进表达渠道畅通,减少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功能从而发挥积极功能,有效管理中国互联网网络,这些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41、本文研究发现,互动百科、百度百科等商业性网络平台通过发布各类榜单,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使用,但不应把流行语当作营利工具,对流行语进行商业化收编,扭曲流行语本身的文化意义,钝化流行语的文化批判性,使流行语服务于其商业目的。有商家把流行语“佛系”文化符号转化成大量生产的物品,“佛系”风格的创造和传播与商品生产、宣传、包装等过程联系在一起,在网络跨媒体平台上推销,鼓励人们在亦真亦幻的媒介镜像中消费符号,从而必然会削弱“佛系”亚文化的颠覆力量①。而在自媒体、平台媒体等网络媒体改写的媒体生态系统中,“商业主义”成为主导性的话语,促使网络内容的产品属性更加突出,更加注重迎合消费者与粉丝的流行趣味和普遍需求②。政治权力和商业权力通过意识形态和商品两种方式把网络流行语收编进主流社会秩序,使网络流行语成为一个更加复杂的传播现象。
42、 从2015年流行语来源来看,伴随热点社会公共事件产生的占13%,数量较低。演艺明星及娱乐综艺节目成为第一大来源,约占47%,如2015年5月29日,艺人李晨在微博上晒与艺人范冰冰的合影,并配文“我们”公开恋情。此举引发网民刷屏模仿,“我们”也迅速成为网络热词。此外,日本动漫的网络流行语比例也较高,约占15%。
43、其次,主流媒体应善尽责任。如前文所述,由草根网民创造和传播的流行语,被主流媒体采用和传播的比例越来越高,被社会大众和媒体接受的过程也大大缩短。因被纳入官方和主流媒体话语体系,网络流行语传播进入大众传播时代。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体现在秉持理性、客观态度,把网络舆论引导具体化为网民情绪引导,疏解大众愤怒、怨恨情绪,化解网上偏激、极端情绪,引导公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
44、对入选百度百科和互动百科2014-2018年月度榜单的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整理,共筛选出5年中与社会热点事件(现象)和文化娱乐事件(现象)密切相关的77个代表性网络流行语。本文以此为研究样本(见表1),运用文化研究理论和话语理论,结合运用每日词频指标、百度指数等量化工具的实证研究,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与传播机制,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娱乐取向、文化表达特点及其中所蕴含的话语共识、话语权争夺等问题,挖掘其作为媒介文化现象的价值和意义,揭示网络舆论生成与引导的机理,以期获得对网络新媒体治理的启示。
45、答对6~7题:哇塞!原来你就是网络流行语十级大师!
46、最后,并不是所有人都乐于实时了解新的词语新的含义,由此对于网络流行语,不同的个体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对一个不了解某新网络流行语的人使用,可能会使得对方产生其落后了的感觉,可能会使其感觉自己与流行潮流脱节,而使得对方不愉悦。一方对网络流行语的不理解也会导致沟通理解偏差,达不到较高的沟通效果。
47、首先,为了省事,比如网上说“再见”,一般只用数字“88"代替,时间久了也就约定俗成。其次,不少网络用语有它自身的意义,比如“菜鸟”、“恐龙”之类,要是直截了当去说你“真是一个差劲的新手”,或是“这个真是丑女”,就感觉失去了应有的味道。
48、网络语言的兼容性,突显了现代汉语的发展的方向。
49、 引发社会思考。网络流行语往往源于公众对某一热点事件或社会议题、概念等的关注而进行的创造性表达,而对于社会公共议题的探讨不仅促进了群体之间的相互认知和交流,同时也增强了个体之间的沟通,通过“三微一端”的复合式传播模式,个体之间对于社会议题的关注与探讨也会随着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而产生广而告之的效果。这不仅能激发公众情绪,也能有效激发个体的理性思辨。
50、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网络热词必然会不断创新、不断演变、不断发展。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网络热词也必将符合这个规律。不管网络热词是语言的一个分支,还是流行语在网络时代的变体,它都会不断地持续发展下去。
51、 演艺明星及娱乐综艺节目成为2015年新流行语的主要来源,一方面反映出演艺明星的舆论影响力及话语权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网络流行语娱乐化的趋势。另外,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及舆论生态好转。
52、我们共同的童年回忆,从“雨女无瓜”到“什么是快乐星球”,守在电视机前看少儿频道的记忆被勾起。
搜索更多
53句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