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句米兰昆德拉简介精选
米兰昆德拉简介
1、作为《被背叛的遗嘱》和《小说的艺术》的延续,随笔《帷幕》概述昆德拉在前两者中的思考,并以更自由的笔触探索与历史和生活现实交混的小说艺术世界。
2、米兰·昆德拉首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76年,始于玩笑、终于泻药的人生闹剧,其改编的同名电影被誉为捷克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作。
3、她对女人成堆的地方本能地感到厌恶,她们在一起会削弱单个女人本身的价值。
4、 人在抛弃掉一些东西之后的状态就是“生命之轻”。但在人们不经意或义无反顾的抛弃某些东西的时候,焉知被抛弃的不是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东西,而往往在抛弃后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每一次的反叛都使我们离最初的反叛越来越远”,小说中“萨宾娜”这个人物就代表了某种决绝的反叛者或反抗者的形象。现代生活中我们不断追求“前进”、“进步”、“创造”、“发展”,现代人匆忙的脚步、疲惫的身躯时时提醒我们要“轻装前进”,于是“抛弃”似乎成为生活和生命的必须(现代生活的主旨就是“抛弃”),比如对于“传统”、比如对于“历史”(不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又比如对于无用的“道德”。但实际上在抛弃掉这些东西之后(所谓“包袱”),我们发现我们实际抛弃掉的是“自我”,是自我的丧失。生命顿时失重,生活方向迷失,这样的绝对无负重的“轻松”状态却是人所不能承受的。人就像希腊神话中有着悲剧意味的西西弗斯,沉重的背负、无望而执着地重复努力,这似乎是苦难的最好象征。但他的生存意义或价值,最终看来反倒是负重本身。我们试想,如果西西弗斯一旦摆脱了负重的宿命,或幡然醒悟于负重的“无意义”,继而毅然决绝地抛弃掉那压在背上的巨石,那他也就不成其为“西西弗斯”,而这神话故事本身就会瞬间暗淡了光彩而彻底被我们遗忘----因为他本身就没有“意义”。
5、我看见一张脸蛋,既不引人注目地迷人,又迷人地不引人注目。
6、 若十四世纪这两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永恒轮回,无数次地重复,那么战争本身是否会有所改变?(米兰昆德拉简介)。
7、假如一个人被迫在个人生活中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他能避开历史的舞台吗?不能,我一直相信,历史的悖论与个人生活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
8、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迷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之时,他们却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
9、米兰·昆德拉对小说艺术思考的总结,了解其小说创作理念的最佳入门书籍,从福楼拜、卡夫卡、普鲁斯特到乔伊斯,米兰·昆德拉用七堂小说公开课,描绘了小说的一路变迁以及为人类带来的精神慰藉,道出小说的幽默精神。
10、 若法国大革命永远地重演,法国的史书就不会那么以罗伯斯庇尔为荣了。正因为史书上谈及的是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血腥的岁月于是化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片鸿毛还轻,不再让人惧怕。一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和一位反复轮回、不断来砍法国人头颅的罗伯斯庇尔之间,有着无限的差别。
11、1985年。文学评论家李欧梵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了《世界文学的两个见证:南美和东欧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发》,介绍了南美作家马尔克斯和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以及他们各自的代表作,昆德拉被正式介绍进入中国。
12、一个沿着海崖行走,伸出手臂挥舞提灯的很可能是一个怪人。可是在夜里,当海浪把船引入歧途时,这个人确是一个救星。
13、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
14、坟上的鲜花属于活人。你虽然不知道上帝,露西,可是你却渴望他。你在尘世鲜花的美中窥见了非尘世的启示。
15、这种荒诞的、由理论上的可能性所引发的嫉妒,是一个证明,证明他把她的忠诚当作了一个必要条件。可她嫉妒他那些真实存在的情人,他又怎能去责怪呢?
16、米兰·昆德拉唯一的短篇小说集,被誉为“昆德拉的整个小说创作的出发点”。该书以冒渎不恭的轻佻手法,提出对生命本质最沉痛的质疑。
17、 地址:滨州市黄河十二路662号
18、会的,因为它将成为一个突出的硬疣,永远存在,此举之愚蠢将不可饶恕。
19、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20、不仅书写了个人命运在大的境遇变迁中的沉浮、个人在变革时刻的选择,更是一部层次丰富、意象繁复的哲理小说,在轻与重、灵与肉的相对论中,不停追问生命的价值抉择。
21、50年代初,昆德拉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最后成为了捷克著名小说家。
22、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抛给我们一个严重而不可回避的问题,人能否真的与其“过去”割裂?“传统”能否抛弃?我们所曾固执的信念、秉持、操守、原则、理想、是非等等自我的“历史”甚至人的“历史”是否真能抛弃?这里所追问的不是道义上的“应不应当”,而是事实上的“可不可能”?米翁的回答简单而直接:负载于我们的“生命之重”不可能抛弃!不抛弃“过去”;不抛弃“历史”,最终就是不抛弃“自我”!
23、1968年8月,苏联军队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玩笑》被列为禁书,立即从书店和图书馆消失了。在东欧国家,除去波兰和南斯拉夫,它遭受了同样的命运。昆德拉d籍被开除,在电影学院的教职也被解除,所有作品都一下子从书店和公共图书馆消失,同时还被禁止发表任何作品。
24、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25、《被背叛的遗嘱》分成彼此独立的九大部分,一些相同的人物一再现身而且交错出现:包括斯特拉文斯基和卡夫卡以及他们耐人寻味的好友、雅纳切克和海明威、拉伯雷和他的后生晚辈──那些伟大的小说家。
26、我奇怪地深信,我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有一种超过它自身的意义,都意味着某种东西,生活通过它每天发生的事在向我们讲述它自己。
27、我相信生命是应该绝对承认的,这是十诫中最重要的一条。今天已经发生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我们对未来总是一无所知。我想说的是,对生命的绝对承认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承认,而婴儿正是不可预知的事物,他的本质就是不可预知的,你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人,他对你将以为着什么,这就是你所以必须欢迎他的原因,否则,你的生命只有一半,就像一个蹩脚的游泳者,在海边的浅水中划水,而真正的大海却是始于深水的地方。
28、1947年,18岁的米兰·昆德拉加入捷克共产d。他最早沉迷于造型艺术,一心想当雕塑家和画家。他一度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画家,曾为剧院和出版社画过不少插图。之后,又狂热地爱上了音乐。在迷恋音乐的同时,昆德拉还投入到了写诗的热情之中。
29、 会的,因为它将成为一个突出的硬疣,永远存在,此举之愚蠢将不可饶恕。
30、▲朗读|小哆配乐|ValentinSilvestrov-PosludiumNo.3
31、只是玩笑过于沉重,一如昆德拉“不可承受”之常态。
32、小说依托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背景,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等人物,以托马斯与特蕾莎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灵魂与肉体,拯救与放逐,忠诚与背叛,昆德拉把一个个的矛盾摆在面前:“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重与轻不再是物理上的简单对立,而是如作家所说——“是所有对立中神秘、模糊的”。
33、且说永恒轮回的想法表达了这样一种视角,事物并不像是我们所认知的一样,因为事情在我们看来并不因为转瞬即逝就具有减罪之情状。的确,减罪之情状往往阻止我们对事情妄下断论。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我们能去谴责吗?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
34、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而他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及随笔集《小说的艺术》和《被背叛的遗嘱》是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35、 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对它不必太在意,它就像是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一次战争,尽管这期间有三十万黑人在难以描绘的凄惨中死去,也丝毫改变不了世界的面目。
36、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小说家,当今世界*声名、最畅销的作家之曾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欧洲文学奖、赫尔德文学奖、捷克国家文学奖,以及多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37、今天推荐的书是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38、 且说永恒轮回的想法表达了这样一种视角,事物并不像是我们所认知的一样,因为事情在我们看来并不因为转瞬即逝就具有减罪之情状。的确,减罪之情状往往阻止我们对事情妄下断论。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我们能去谴责吗?橘黄色的落日余晖给一
39、1978年,米兰·昆德拉和他的妻子定居巴黎,并于1981年加入法国国籍。1984年,昆德拉发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88年,美国导演菲利浦·考夫曼将其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
40、米兰·昆德拉第6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90年,也是其最后一部用捷克语写成的小说,作为音乐式小说艺术的典范之作,作家穷尽属于“自己的某种形式的所有可能性”,交替讲述了三个故事,联结出一个个关于不朽与死亡、浪漫与放荡、救赎与成长等命题。
41、没有人理解这一点,特别是我妻子,她认为男人持久的爱情标志是他对其他女人缺乏兴趣,但那是瞎说,总有一种什么东西驱使我去接近别的女人,但是,一旦我占有了她,一种有弹性的力量会突然又把我弹回到凯米蕾身边,有时我感到我追求这些女人,仅仅是为了弹回到妻子身边那美妙的一瞬(这一瞬充满温柔、渴望和谦卑),随着每一次新的不忠,我反而越来越爱她了。
42、一个妒忌的的人会觉得时间流逝得飞快。妒忌往往比最吸引人的精神工作都更加完全占据内心,没有一秒钟是空闲的。妒忌的受害者绝不知道厌倦。
43、她从栅栏那边塞给我一束玫瑰花(集结号吹响了)。我们隔着一个带刺铁丝网的一个缺口吻起来。
44、灵魂与肉体,拯救与放逐,忠诚与背叛,昆德拉把一个个的矛盾摆在面前:“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重与轻不再是物理上的简单对立,而是如作家所说——“是所有对立中*神秘、*模糊的”。
45、 米兰·昆德拉在某种程度上是反“现代性”的(但他一点儿也不“后现代”,),他对“现代性”的各种“反动”又做了某种“反动”(或“反思”),负负得正而有所回归。他不是要“面对未来”,将历史作为包袱抛弃掉而轻装前进,而是反向回顾,对“过去”保持一种敬意和温情。在他看来“现在”只有指向过去、依附过去、涵涉过去,“现在”才能成立,才有意义。有“过去”之光照耀于“当下”,当下才顿显意义和美感,否则每一个“当下”便都成为飘忽的虚影,不知所谓、了无意趣。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美”就是“魅”------“过去”存在于“当下”,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只可心通而不能目视。总之,“现代人”是向前看,让“过去”过去,而米兰·昆德拉是“向后看”,让“过去”回归现在,或者说让现在连接“过去”,于是这就产生出“美”了。“美”只存在于“过去”,更准确一点儿来说“美”只存在于虽立足现代而对过去的回望。“美”不可能存在于未来,未来对于每一个当下来说只具有浪漫化了的憧憬。但这种憧憬往往经不起检验,到来的现实往往将梦幻击得粉碎。只有“过去”能给人以美感和慰藉。“过去”虽然看似过去了,但它却真正开始属于我,“过去”反倒是我们真正能把握到的“存在”,其它的都将归于消逝------包括旋生旋灭的“当下”。
46、分享者:TheySaid精品读书群/许西瓜
47、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48、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49、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50、读书小记:第二次做昆德拉的书摘,心情与第一次摘录《为了告别的聚会》时一样,依旧感到沉重。
51、1929年4月1日,米兰·昆德拉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父亲是钢琴家、音乐教授,当过音乐学院院长。
52、米兰·昆德拉第四本文学随笔集,作家一如既往“出入于艺术之境”,在书中回忆了与弗朗西斯·培根、富恩特斯、勋伯格、阿纳托尔·法朗士等人的“相遇”,既是美学的“相遇”,也是几个时代的“相遇”、更是作者与其旧主题和旧爱的“相遇”。
53、若法国大革命永远地重演,法国的史书就不会那么以罗伯斯庇尔为荣了。正因为史书上谈及的是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血腥的岁月于是化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片鸿毛还轻,不再让人惧怕。一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和一位反复轮回、不断来砍法国人头颅的罗伯斯庇尔之间,有着无限的差别。
54、米兰·昆德拉第3部长篇小说,于1969-1970年间在波希米亚完成,荣获意大利最佳外国文学奖,是作家流亡前的最后一部小说,曾被译作《为了告别的聚会》。
55、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感到一些奇怪:为什么主要情节和风格结构要放在一起写,这难道不是两个方面吗?对于一些封闭式的小说来讲,这必然,可对于昆德拉所秉持的“小路的艺术”观念,可以用一段文字概括全文的情节,甚至可以改编成电影、戏剧,无疑是对他小说的侮辱,更甚,是对“小说”这整个文体的侮辱。当然,为了方便理解,我们还是可以零零散散的列出一些基本故事和人物关系。
56、她太理想了,太纯洁了,因而也就有点太虚无缥缈了。
57、向往秩序就是向往死亡,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破坏秩序的过程。
58、 米兰·昆德拉说““我把缺乏经验看作是人类生存处境的性质之一。……人的大地是缺乏经验的世界”。正因为“缺乏经验”是人类生存处境,故而经验才弥足珍贵、“过去”才应倍加珍惜。如果说现实是重负-----因为现实承载了过去,是过去的延续和在场------那么,这种负重状态正是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存要求。如果失去了重负,人将失去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方向,继而否定生命和生活本身。我们在面对艰难困苦的境遇和非常的磨难时,基于过去经历的生命执守往往能促使我们呼唤出生存的勇气和生活的信心,但当我们一旦“勇敢”决绝地抛弃一切(我们从前所珍视和依赖的东西)后,我们发现面对的是彻底的虚无,但这种虚无却能将我们的生命意志彻底摧垮,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另外,呼唤“过去”的回归和对历史的重视,并不等于认同和赞美“重复”,相反在人类历史上一次次重演重复(错误)的悲剧正在于忽视过去的经验和历史存在。“现代人”立足于彻底抛弃,追求与过去的决裂而一味的“开辟”和“创新”,导致其反倒不可避免地堕入尼采所谓的永恒轮回当中,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那才是真正的地狱重现(米兰·昆德拉如是说:“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无数次的重复”恰恰是因为没有“历史”或忽视“历史”,而固持、反省和回望因延续了历史的“意义”或避免了历史的窠臼,反倒在坚实的现实大地上开出了新异的花朵,“人”的创新和超越不在于抛弃而恰恰在于持守----如果一切只“经历一次,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固然只有一次,人生也只能经历一次,但就个人所面对的人类整体而言,我们皆可从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浩如烟海的他人生存境遇中去寻找我们行为的坐标和定位,并且理解我们行为的意义(我们全部的创造和反传统的行为也恰恰是基于对过去和历史的坐标定位才显出其“意义”,否则就什么不是。)。在此,米兰·昆德拉又给了我们一次重大的反拨-----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未来”而在于“过去”,不在于纯粹和无休止的反叛、创造和抛弃,而在于某种坚守和保持,也就是说,人总要固守些什么东西才成其为“人”吧,至少才能活得坦然和自在些。
59、这本1993年出版的《为了告别的聚会》是我从旧书摊上淘的,目前市面上的现译版本叫《告别圆舞曲》,讲述了捷克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生活和心绪。书中的女护士茹泽娜被高尚的雅库布在无意中毒害之后,茹泽娜生命中相关的人们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没有重负,没有愧疚,仿佛毫无动机的杀人轻若空气。“他不知道在这个轻松中是不是有比在那个俄国英雄的全部阴暗的痛苦和扭曲中更加恐怖的东西。”如果说“昆德拉”式的讽刺只是为了“反抗崇高”和“反抗绝对”,那么生活在真实存在的水平下的人们又怎样摆脱绝对的反抗绝对,崇高地反抗崇高呢。
60、 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想想吧,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这一谵妄之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61、在这个国家,人们不会欣赏早晨。闹钟打破了他们的美梦,他们突然醒来,就像是被斧头砍了一下。他们立刻使自己投入一种毫无乐趣的奔忙之中……人的性格是由他们的早晨决定的。
62、起初他什么都不承认。当证据再确凿不过,他便设法说服她,说他跟多个女人风流与他对特蕾莎的爱情毫不矛盾。可他的说辞前后不一:一会儿否认自己不忠,一会儿又为自己的不忠行为辩解。
63、米兰·昆德拉小说非常注重故事视角和时间视角的选择。传统叙事一般不外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即使偶有第二人称语式的叙述,也只不过是前两种人称叙述的变异而已。米兰·昆德拉在叙述人称选择上与人别无二致。但是,米兰·昆德拉在用第一或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时,却能营造一种非常特殊的效果。故事的发生与作者的写作、读者的阅读同步进行,二者之间构成一种共时状态,从而使作品获得一种前所末有的真实感,有种切肤的“现场直播”式的“在场”感。
64、米兰·昆德拉第7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95年,法国读书界称之为“遗忘三部曲”之是作家正式移民法国后用法文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关注现代人心灵生活的“慢”小说,通篇“没有一句正经话”,思考在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人们该如何寻回慢的艺术。
65、不久前,我被自己体会到的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所震惊: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我被其中几幅他的照片所触动。它们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好几位亲人都死在纳粹集中营里。但与这张令我追忆起生命的往昔,追忆起不复返的往昔的希特勒的照片相比,他们的死又算得了什么?
66、 她没有设法否认,回答说:“是的!那把我撵出门去呀!”
67、他之所以能在每部小说中对主题和人物进行如此深刻的描写,之所以能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如此渊博的知识,原因就在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最能体现出他对笔下人物有着亲身体验的例子就在他的小说《无知》中。昆德拉跟小说中的两位流亡者伊雷娜和约瑟夫一样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捷克共和国,而且和伊雷娜一样,他也移居到了法国并居住了30年左右。他的个人经历融入到了他的小说以及他与书中人物的深层联系之中,这有助于让他小说中的情境在读者眼中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作为一名深受他人影响的作家,昆德拉还从他个人生活之外的地方汲取灵感;他围绕着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和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等人的思想创作了一些作品。穆齐尔最著名的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与昆德拉的一些作品有相似之处。《没有个性的人》审视了社会道德和智力的下降,并观察了众多人物的心理生活和精神生活。尼采着重讨论了永恒轮回和“最沉重负担”的理论,这也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重要主旨。这种来源于外部的影响与自己生活的影响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大了昆德拉作品主题的深度。
68、Habentsuafatalibelli。书籍自有书籍的命运。
69、他们四人朝灯火辉煌的站台尽头走去,很快就把车站抛在后面。
70、分享者:TheySaid精品读书群/许西瓜
71、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72、说到底,我在一个女人身上所爱的不是她的本身,而是她给我提供的东西,她对我所具有的意义。如果没有俄斯特拉发的景致,没有那些通过栅栏献上的玫瑰,没有那些褴褛的衣服,没有我自己那些无穷无尽的绝望日子,露西便将不再是我爱过的那个露西。
73、“我的野心是把极为严肃的问题与极为轻松的形式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是为了“把我们的悲剧揭示在它们可怕的无意义中”。
74、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75、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小说家,当今世界*声名、最畅销的作家之曾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欧洲文学奖、赫尔德文学奖、捷克国家文学奖,以及多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76、与此平行的历史事件是歌德和贝蒂娜之间若有若无的爱情,或说是贝蒂娜追求成为不朽的过程。死后的歌德和死后的海明威经常出现深奥的对话,两人又被阿弗纳琉斯教授经常提起。我们可以认为,贝蒂娜的历史事件是对全文相关“爱情”的事件的一种隐喻、类比或是对比,而两位伟人的谈话则连接了很多关于“存在”的问题。
77、一个源泉是不可能被组织的,如果它不涌出,它就不存在。
78、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79、 夜半时分,她在睡梦中呻吟起来。托马斯叫醒她,可她一见他的脸,就恨恨地说:“你走!你走!”而后她给他讲了她的梦:他俩和萨比娜一起呆在某个地方。一个大大的房间。正中间有一张床,就像是剧院的舞台。她想用肉体的痛苦强压住灵魂的痛苦,便用针往指甲缝里刺。“真是钻心痛!”她边说边握紧拳头,好像她的手真的受了伤。
80、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书摘是米兰·昆德拉的《为了告别的聚会》,分享者来自TheySaid读书群成员/许西瓜
81、她喜欢去公墓,常去那里。不仅是为了拿走花,而且也是为了那里的美丽和宁静。宁静对她是一种安慰。
82、她碰巧来他家,而他却没有发觉。她手中拿着一瓶安定剂,正要往喉咙里灌,但她的手抖得厉害,玻璃瓶磕着牙齿直响。
83、 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便是生活的本身 ,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
84、作者简介: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1948年,到首都布拉格读大学。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主要作品有《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
85、早在她发现他和萨比娜通信之前,他们曾和几个朋友一起去过一家酒吧。大家庆贺特蕾莎有了份新的工作。她离开了相片冲洗室,成了杂志社的一名摄影师。因为他不喜欢跳舞,医院的一个年轻同事就陪特蕾莎跳。他们优雅地滑入舞池,特蕾莎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美。他不胜惊讶,看到她心领神会无比精确而又温顺地配合着舞伴。这支舞仿佛在宣告,她的忠诚,她对在托马斯眼中看到的每一个热望的满足,并不一定要只维系在他托马斯一人身上,而是随时准备迎合她能遇见的无论哪个男人的召唤。谁都不难把特蕾莎和这个年轻同事想象成一对情人。正是这种极易想象的可能性在刺伤他!特蕾莎的身体在别的男人的怀中充满爱恋地紧紧抱着,这完全可以想象,而这一想法让他的心情糟透了。深夜回家后,他向她承认他很嫉妒。
86、《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昆德拉*有影响的作品,“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小说之昆德拉借此坚实地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华盛顿时报》)。
87、小说一共由七段组成,这是作者常用的布局。第一段用于引入,讲述我看到了阿涅丝,第二段则谈起了贝蒂娜与歌德的故事,第三段回归阿涅丝和与她相关那些所有人的故事,第四段古今交替,第五段通过我和阿弗纳琉斯教授的谈话诠释甚至评价阿涅丝等人,第六段单独出现了鲁本斯和他的经历,第七段作为结尾,是我和阿弗纳琉斯教授。海明威和歌德死后的对话穿插在二段和四段的末尾。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结构排布看上去是非常“乱”的,不过这也刚好符合了“小路艺术”的观念,所以叙述的非常缓慢而柔和,常常有很深刻的心理描写和思想碰撞。作者并不希望我们知道小说的终点,它的结局到底在哪里,否则我们十有八九又要着急忙慌的读下去就是为了接近那个结局了。再回到这个结构的排布,他自己将它称之为“复调”式的布局结构。它像交响乐一样,交相辉映,同时进行,不同的部分却相互之间有着微妙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有着音乐性的叙述节奏,时而省略内容,时而深入讨论,忽快忽慢却“莫不中音”。它如音乐一般有高潮和激烈的冲突(如姐妹吵架、贝蒂娜和歌德为了不朽的争斗、保罗的在电台的争吵、阿涅丝的死亡等),也有突如其来的安静(歌德与海明威的谈话、阿弗纳琉斯的叙述、评论家对贝蒂娜的看法等),交错纵横。本书的音乐性在读完全文之前更多地感觉到的可能是混乱,这与我们一昧想要寻找主线、末尾的倾向很相关,但在终结完全文,体会到不同部分联系之传神,总不免会有一种像交响乐一般的宏伟感。
88、本书聚焦小说赖以为根的幽默精神、它与音乐的奥妙渊源、它三阶段的历史发展进程、现代小说的美学,以及小说的生命智能。
89、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
搜索更多
90句米兰昆德拉简介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