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男生网名 > 正文

精选卓姓男孩取名100分(130个)

卓姓男孩取名100分

1、如果爸爸被杀,一家人没了主心骨,全家上下又不知道要遭多少难。“我嫁给陈德号做老婆吧”,大姑抱起儿子进了房间睡觉。(卓姓男孩取名100分)。

2、  旧时,村民们很信神灵。在村中的井头、池塘边,都设井头伯公,塘头伯公。如有一座桥边有一块天然石头,人们叫它桥头伯公。传说有一年此桥有一60多岁的老人路过这里,不小心掉到桥下面的小溪里而摔死了。人们说,此地有鬼,不干净。死人家属经仙姑指点要拿三牲去祭土地神。便选桥边一块天然石头做桥头伯公。从此香火很旺,初十五都有人去祭祀。从那以后一直没有人在这里出祸端。人们说此桥头伯公很灵验。

3、    从此,大姑与丈夫的亲人再无联系。2016年2月7日凌晨,历经近97年风雨的大姑离世。

4、大姑在裹脚这件事上算是被“赦免”了。但由于是女孩,她还是没能获得像男孩子一样读书的权利。徐家同邻居两家富人家一起请了私塾先生给家里的小男孩们上课,从诗词到算术,什么都教。大姑每天在院里玩耍,先生讲课的时候她便趴在窗边听着玩。这一听,大姑倒是也学了不少东西,什么“一去九进一”、什么“二一添作五”,珠算口诀她背得牢牢固固。

5、陈德号在跟大姑结婚后就占了以前李明仁的粮行,随大姑住到了粮行里。那几十亩地也一同被他占去了。(卓姓男孩取名100分)。

6、卓楚轩 (轩:气度不凡 )

7、  下面的资料是村中老人提供,这些资料是1950年以前的村民的生活情况。

8、  有关反映仙口村的客家人文的文章在报刊中发表后,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和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有好些专家学者需要原始的客家人文资料。为此我们把多年收集的《梅县松口镇仙口村客家民俗田野调查》供客家研究人士参考。

9、  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村里有人信基督教,全村现有教徒约30人。成员有全家入教的,有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有目不识丁的人。他们入教的动机是一种精神寄托。重病时教会有人来慰问,死后不用“做佛事”。星期天在教堂里做礼拜,听经文,可陶冶心情。目前村里入教的人还有增加的趋势。

10、客都原创,让客家与您更近

11、  下面的客家田野调查资料是仙口管理区和泰东管理区1631人梁姓人,他们在约700年的时间里的生活轨记述。2017年8月,华南理工大学张华华副教授与梁德新到松口镇调查客家人文。他们到仙口村进行人文作调查是在原有调查资料添加了部分新资料后重新撰写这篇文章。

12、下文约10000字,阅读时间大概20分钟。

13、  村中沿路有几间小店,买生活日用品,夏天买“仙人板”、凉茶。旅店住的过往商客。福建松源的商客来松口圩、前天晚上住在旅店里,明天早上再去赴松圩,旅店里住的还有过往的放木排工人,船工。据老人们说,平时路上行人很多,到了圩日来往的人更多,很热闹。村民们一般赴松口圩约4公里,也有赴桃尧圩约15公里,赴隆文圩约15公里。

14、以书为伴以写作为乐的退休教师程儒章(客都原创)

15、话说这陈德号是国民d在北新集的保长,并且不同于一般保长,他的势力尤其的大。陈德号的亲弟弟陈德汉,是李宗仁手下国民d第五战区的一个营长,统领着六七百人的兵力,他给了哥哥陈德号枪支和弹药。在北新集,他也算得上个人物。

16、土城墙上有日本人守着,城内也有日本人巡逻。人们害怕,一旦跟日本人搭上话了,对方听不懂中国话,对着你就是两个大耳光;但好在这些日本人没有像土匪一样天天放火杀人,他们要靠着这些商户们生存。

17、  村中举人梁杏果参加过清朝末年“上车上书“运动。据说当时他正好在北京参加殿武。

18、  2017年8月张华华(左)梁德新(右)参梁姓开基祖松冈公的故居观围里时与本屋人梁本城留影

19、旧时客家人的婚嫁习俗(客都原创)

20、  梁熙嘏的孙儿梁克家(梁氏64世)于(1160年)中状元,官南宋右丞相,泉州晋江县人。梁克家的孙儿梁孟坚(梁氏66世),生于宋高宗绍兴22年(1150年),官兵部佐侍郎,从福建晋安县迁移福建宁化县石壁开基,为梁氏宁化石壁一世祖。

21、  松冈公子孙繁衍极快,分布很广,后裔发达,人才辈出。松岗公后裔约3万人。在仙口村住的是四子天赐的后裔,全村约1600多人。

22、  仙口村以前是杂姓村庄。除去梁姓外还有18姓。到了解放前,只有曾姓,解放后此姓也住绝了。清朝末年上村还有张、江两姓,以后出已迁出。村中还些墓地,解放前还有人前来祭祖。如:洋坑,李姓人,他们都说祖上曾在此居住过。他们的迁出原因无法考究。

23、  2012年重修的“岭下祠”

24、  解放前村中每家户的厨房门口,在春节前夕都贴上了一张兴宁罗氏出版的的日历。日历对从事耕田的农民很起作用,可作指导季节性农活。有文化的人都会买一本“罗家通书”。要出门,做什么事,婚、丧、喜、庆都要查日子。旧时到解放初期本村有一位亚勇伯,此人曾教过书,择选日子,便请他。此人生活好,红包多少不论。有时还请鸡冠村的余锦熙伯,此人文化高,理论、学识渊博,生意不错。

25、梁德新II松口仙口村,让人迷恋的客家古村(客都原创)

26、  现存的“仰川学堂”是七世祖杨千公尝建的。旧时附近的人都去那里读书。每年的重阳节前后,人们祭梁氏十五世祖一轩公都有一传统习俗,吃饭时要请老师吃饭,小孩要给老师敬酒。一轩公葬于岭下祠首石窝穴。后裔祖孙在其墓前祭祀后都在本村公王庙前的榕树下做午饭设宴请老师,此俗一直沿续到解放前。

27、眼镜大、圆,说炯炯有神完全不过分;额头饱满,鼻梁高挺。大姑长得漂漂亮亮,再加上家底殷实,为她操心说亲的人不少。谁不馋涎一个家底殷实又长得貌美的姑娘呢?

28、卓楚昶(昶:通“畅”。舒畅,通畅 )

29、三岁的李学林长得胖乎乎的,眼睛大又圆,脸蛋漂漂亮亮。小小的他带着个瓜皮帽背后梳着长辫子,穿着长衫在街上跑来跑去地玩,极惹人爱。街上站岗的日本人见了他,总爱抱着他哄他玩,末了还要给几块糖给他吃。

30、  松冈公在元朝皇庆元间(约1312年)来松口仙口村开基,他曾任福建上杭县令后贬官为嘉应州松口巡检,聚了九个妻子,生了11个儿子。

31、后来国家鼓励引进外资,鼓励大家积极联系在海外的家属回大陆看看、做投资;李学林拖送信的人联系在台湾的继父陈德号回来养老。两岸通信,在当时还没有被正式允许的,送信人先在大陆拿了信,然后带到香港,再托人从香港把信送到台湾;干的是偷偷摸摸的地下交易,一路曲折才好不容易把信送到。

32、回到北新集,一切都不再像过去了。

33、大姑自己还不谙世事,稀里糊涂的呢。她只知道每天看着铺子里的油条包子漂漂亮亮地出锅就满心欢喜。就这样,媒人一撮合,父亲徐东海也答应了,大姑就被许配到了卓家台的卓姓少年家。

34、  

35、  松源河从村中流过,1970年之前村中的河上有运货的小船由上游松源镇把运货至松口镇,木伐可顺水漂运至下游潮州、汕头。沿河的上村和下村有两个渡口,渡口有小船为两岸村民服务,小船用铁览由船工牵引,这是村中的一道亮丽风景。1970年之后,松源河上筑建了6个水电站,因河上筑了水坝不能通小船和漂运木伐,而结束了松源河的航运。

36、  宋末,元兵两次入梅州,蔡蒙吉、文天祥先后率义兵抗元。失败后,元兵大肆屠杀军民,因此境内人口陡减。当时人口爆满的闽西和赣南一带客家人纷纷涌入粤东北。

37、梅县松口人生礼仪(作者:张华华、梁德新、饶熙龙)

38、(旧时粮行,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9、钟情于山歌文化的廖胜华夫妇(客都原创)

40、梁德新II评张资平与他的作品

41、雨泽读:yǔzé,五行:水水,康熙字典笔画:8画17画,寓意:名字雨泽意指乐于助人、心地善良、深仁厚泽等之义。

42、好景不长。儿子李学林1岁多时,李明仁被汉奸告发,说他私下里损害日本人利益、为中国人做事。李明仁被日本人抓去吊打了一夜。第二天放回家时他衣服全破了、满身血迹、精神恍惚。在床上躺了两天,李明仁就死了。

43、  后记

44、大姑带着儿子走到粮行门口时,陈德号已经早早地在那里候着了。“别问了,我嫁给你当老婆;话说在前头,你必须保我全家平安,这是条件。”大姑瞪着陈德号说。

45、  做鞭炮:这是本村的传统手艺。这种手艺何时传入山口村,现在无法考究。有些老人说,松岗公来松口开基时就有人公做。这种手艺全村各个居民都有人会做。旧时生产方式是家庭小作坊式。还有些家户会做迷信用品,香、烛、纸钱等。从事做鞭炮的家庭旧时占去全村的1/产品远销潮州、汕头、粤东各县。1984年村中有两间纸炮厂,一间村管理区办的,叫仙口纸炮厂。一间是私人办的,叫发祥纸炮厂。有些华侨在南洋都是开纸炮厂的。1987年,从台湾回来一位80岁的老人梁宽均先生,他在台湾就是做鞭炮的。解放初期汕头市纸炮厂就有十多位技术工人是山口村人。

46、(二战中的日本作战机,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7、出嫁那天,大姑的母亲金氏哭得一塌糊涂,她是真真不愿从小就被疼爱的姑娘去别人家做了客人。她哪里还能随时吃上刚出锅的馍馍呢?她哪里还能伸手就拿到一块卤好的热乎乎的猪头肉呢?金氏这越想越是伤心,像是有无数根针扎到心窝里。

48、  2001年仙口村文化人士编写了一本集村史、族谱、民俗风情为一体的《仙口风情录》。

49、  村里有部分中年、老年妇女很相信“仙姑”,有的“仙姑”门庭若市。仙姑能够得到人们相信是有原因的。做仙姑的妇人都是50岁左右的人,文化程度不高,自吹什么时候自己得了神。她口念经文,胡言乱语,宣传她如何灵验,便有人登门拜访。

50、如何给卓姓男宝宝起名适合的字

51、曾经北新集头等富裕的人家徐家人现在也是一贫如洗。过去的老街坊们看着过去待人宽厚的徐东海和家人们回来了,纷纷出手援助。有人给他们搬来凳子,有人搬来桌子,一家人总算有了个歇脚的地方。

52、小时候上幼儿园,80岁的太姥姥曾背着我接送我。那时候我总趴在她的背上,说长大了赚大钱给她买糖。我哪里知道她小时候也曾经是徐家娇惯的小姐呢?

53、不过,李明仁还有一个身份,他当时是日本人在北新集设立的维持会会长。日本人要年轻的富商来做会长,他没办法拒绝;但他私下里还是维护街坊和赶集乡民们的利益,日本人要搜刮这搜刮那的时候他都想办法对付、每天盛一瓶大瓶油放在门口让邻居或者需要的人拿去用、卖粮食的时候少收穷人家的钱······大家都挺喜欢这一家人。

54、张华华梁德新║风水在客家地区的影响

55、(拓片)(敬研)(书愧)(亿岩)(振包)(郡航)(卿粟)(寓豪)(富译)(源景)(麟柯)(楷井)(建銮)(信臻)(暮岳)(雄弈)(鹏光)(艾智)(诚焕)(淇天)(瑞胭)(金湲)(翼云)(侑渊)(文谱)(章壹)(禄舜)(崇隽)(煊程)(廷鹂)(战集)(果飞)(达贵)(软泽)(学旭)(俊慷)(盎源)(乐江)(洹淞)(昶旭)

56、这天,勤行铺老板徐东海正招呼着店里的生意,屋子后院传来他的妻子金氏生下女儿的喜讯。徐老板26岁,这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头一个是个男孩。

57、大概是日本人来了的缘故,土匪的猖獗渐渐消停了些。从北新集到山里来的亲戚带信说,集上土匪不再像之前一样作乱了。徐家一家人,念着故土,也不愿就这么将就着过下去,又迁了回去。

58、白天,北新集保长陈德号常常转悠到粮行里跟大姑搭讪,周围街坊们议论纷纷。大姑不愿意搭理他,却也不敢惹他,只好有一句无一句地跟他说话。

59、  清朝咸丰年间,村里有两人参加太平军,他们是上村上寨的梁锦祥,下村梁育环的祖父。据说他们是太平天国的小头目,武功很好。中村新屯丘屋的梁育环的祖父(姓名不详)据说兵败后曾带四十多个人住在他家,带回一支剑,现年83岁的梁捷善先生还看过。

60、  1975年村中的简易公路没开通之前,村里有一条石砌路是松口镇与桃尧镇的交通要道。

61、  建村历史

62、  四房(汝翼公)后裔在仙口村有600人左右。迁出的人更多。二房敏基约100人,长房(廷表)约200人。

63、一家人连生计问题都还没解决,又接连不断的有人去世。一时间卖棺材的都认识这家人了。

64、大姑长到14岁时,已经是家里勤行铺的好帮手了。哥哥读书,弟弟又还年幼,大姑管着勤行铺的账目,打得一手好算盘;每天早晨去杀猪师傅的铺子里买肉,赶回来切臊子、造瓤子,跟着勤行铺的师傅和徒弟们一起忙活着蒸包子、包馄饨、炸肉丸······俨然一副铺子大掌柜的模样。徐家的勤行铺,这时早已以货真价实、讲究诚信在北新集独占鳌头。

65、  公元1330年前后元明宗年间,居住在宁化石壁梁克家的后裔南宋探花梁文生(梁氏68世)和夫人带领男女老幼一百多人举族南迁,经沿路风雨长途跋步抵达广东梅县松源堡(松源镇)为最早入梅州的梁氏。

66、辛卯月

67、  七世祖屋“上寨”无门楼名,但规模很大,现存一正堂,供放祖宗牌位,神祖牌位并列两个开基祖神位。神位上写(俊盆十二朗讳樾;勤创十朗讳椿)。“上寨”是双层围屋,现只留下屋基。据说明末清初时曾往过70户约200多人。现在只住2户人家。后裔迁松口官坪、梅县金盘桥、梅江区三角镇。

68、梅州市客家研究会梁德新 华南理工大学 张华华

69、  八世万贵公祠(岭下祠)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约1500年)。族谱上写道:八世祖万贵公开基岭下后,十一世人丁都不旺,由十二世开始才兴旺。十一世宪公生五子。其中一子(三房运方)迁江西。余下四房在仙口村。其中五房(汝为)为弱房,数代单丁,人丁不旺,现在传24世。

70、一年后,19岁的大姑带着刚出生的女儿回到了徐家。大姑的丈夫,那个勤劳朴实的卓姓少年,被日军飞机抛下的炸弹随意地炸死了。

71、1989年,陈德汉辗转地台湾回来,带来了哥哥陈德号于1988年在台湾病逝世的消息。弟弟陈德汉代替哥哥,给家里的每个小孩发了500美金的红包,送给家里每位女性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等首饰一副。在那个年代,这些东西算是非常值钱的了。陈德汉回大陆寻亲一趟之后又回到了台湾,次年他变卖了家产,带着钱财准备回大陆,在夜里被暗杀。

72、已经到了女孩子缠足的年纪,金氏和婆婆给女儿的脚裹上了一层层长布条。

73、  山口村梁姓祖宗是梁孟坚(梁氏66世孙)是梁克家孙儿,名于榜眼,官任兵部尚左侍郎。他们到福建省宁化石壁村落居。由宁化传六代到永桢公(梁氏七十一世孙)生七子,祈、祷、佐、佑、桢、福(松冈公)、禄。

74、  据80岁以上的老人说,仙口村的公王很灵验。旧时在外地回乡的人和海外华侨,他们都要去公王庙前膜拜。要出远门的人,飘洋过海的华侨,出门前也要先拜公王,求公王保佑他们出门一路平安,万事顺意。有此华侨回乡时还没有到家便先到公王庙前膜拜。有的则回到家后再配三牲去祭祀的。

75、大姑小小的脚被布条紧紧地缚着,痛得没办法行走,更没办法满地跑着玩。她每天坐在家里的凳子上,哭着喊着叫着“疼啊!疼啊!”

76、  松口镇也有几间店面是山口村人开的。如上村庆启堂人开的“庆发布店”,大夫第人开的“水货店”,司马第人开的火盐厂。

77、佑彬读:yòubīn,五行:土木,康熙字典笔画:7画11画,寓意:名字佑彬意指上天庇佑、吉祥如意、好运连连等之义。

78、文甲读:wénjiǎ,五行:水木,康熙字典笔画:4画5画,寓意:名字文甲意指博学多才、坚毅不拔、名列前茅等之义。

79、他待大姑母子不错,好吃好喝好穿的供着他们,这也让徐家的父母亲松了口气。大姑与陈德号结婚,开始两个人关系还挺尴尬的;后来时间长了,陈德号真心真意待她,大姑倒还挺喜欢他了。

80、  解放初期,村中有4位青年参加过志愿军。1968年秋天,9月中旬。那是文化革命后期。经仙溪大队贫下中农法庭批准,枪决了1人。这人叫梁大华。(此人当过兵,做过大队支部书记),自杀2人,梁华兴(梁国材的堂侄),梁念锋(解放前当过记者)。

81、  村子里了70岁以上的男人,文化程度高。其中有好些人具有初中、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他们在外面工作,家属在家务农。解放前梁国材在惠阳县当县长时,村里有20多人跟他在县政府做事。梁国材量才录用,文化程度高的任科长,梁冶平先生(夏门大学毕业)做他的教育科长。没有文化的做火夫、护兵,还介绍了部分人去附近学校教书。外出教书:解放前约有30人做过中、小学教师。

82、张华华、梁德新║松源麦芽糖

83、(异类得分:42)

84、陈德号看到她这个样子,反倒起了怜悯之心,收了枪命保丁撤了。“今天好好想想,我是愿意真心待你们娘俩;否则,你爸爸那条命就难说了。明天我去粮行听你的决定。”他便走了。

85、延伸阅读

86、张华华、梁德新║客家民俗“扛公王”

87、  明末清初,桃尧(古时叫尧塘)土霸张吉,经常来松口抢劫,山口村是他们的必经之路,村中受其伤害甚重。

88、梁德新II我的写作历程,不忘初心钟情客家研究

89、梁德新II回忆写作三事——我的写作简述

90、曾经徐家勤行铺的四间大门面,曾经的徐家人生活的大宅子,除了空空的墙壁,屋子里面什么也没有了。

91、  旧时搬新屋出煞,便要请道士“昂天师”。老人回忆说,新屋要出煞时,先把一条活狗,放进屋里,道士进屋后把大门关上。他手持一把剑,身穿道士服,口念祷文,把狗赶得满屋跑,然后杀掉。把狗血洒在屋中各房间。到了一定时间把大门打开,放一串鞭炮。便宣告把鬼赶出了门。

92、  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冬季还要种小麦,葫豆,油菜。旱地里种花生、玉米、高梁。解放初期上村居民还有几户人家种畲禾(一种在旱地里生长的稻谷)解放前种畲禾的人多,他们是没有田的农户在山坡上开垦荒地种植此种稻谷,1950年前,村里男人们的生活途径有如下几种。

93、  元朝皇庆年间(约1312年)梁福(松冈公)到仙口村开基,松冈公为松囗梁氏开居祖。

94、  节日风俗。仙口村人的节日习俗与梅县各地的习俗大同小异信神灵、信风水

95、  开赌馆:解放前村中有部分男人做过这种职业。老人们说,全村比较大的赌馆有;白屋下,显财居,继食堂,渡船头,老楼屋、泰下中心屋、黄泥咀的尼姑庙内设有赌馆。

96、山里。逃到偏僻得连土匪也不愿抢的山里头。

97、卓奎宇

98、  本村重大事件

99、  广东梅县松口镇古时岭南四大古镇之地处梅县东北部离梅州市约40公里,松口港是广东内河港的第二大港口,铁路、省道贯穿而过,是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之一。查阅松口各姓族谱,唐代,有部分汉人陆续迁入松口。宋末元初,来自福建汀州府各县的汉人大量迁入松口,这些汉人来自福建宁化县石壁的居多。迁居松口的汉人在这块热土上安居乐业繁衍发展得很快,明末清初以后,松口人口暴满又纷纷迁移外地谋生,其中有部分外出南洋群岛谋生。而今松口镇约7万人,而旅居海外的侨胞有8万多人,是个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由于千百年来的孕育,松口蕴藏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到处都有着客家文化的芳香,是一个文风极盛,教育发达,历代人才辈出的客家山乡。

100、大年初北新集做生意的两条大街和常住居民的三条巷道都慌乱了。1938年的冬天,日军已经占领了武汉;这时北新集的人们怕的还不是日本人,而是土匪。三十夜里,土匪们就开始成群地把魔爪伸向繁华富饶的北新集,肆意烧、抢。

101、  旧时村里有几户人家种水果。果树都是因地制宜利用空地,在屋前屋后,河岸上,小溪旁种植。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本村有一位梁政可先生,他在清末民国初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他学的是园艺专业。解放前他曾任梅州中学校长,他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为家乡建设服务。向村民们传授种植沙田柚技术。他帮助村里人种植沙田柚。解放前村里已有规模比较大的果园三个。梁政可先生一个成林的沙田柚树约50条,有一部分用来繁殖沙田柚苗作“苗莆场”。中村绅士梁利香先生的沙田柚树约70条。上村梁锦洪先生的小果园面积约10亩果树约100棵。在沿河岸的沙坝地上种植,面积虽小果树品种繁多,在梁政可先生技术指导下,果园里种植了近20种水果,产量高,收入不错。

102、  2016年,有松冈公后裔约一千人到仙口村祭祀松冈公墓,活动非常隆重,中午在松口镇附近的梁氏民居“承德楼”午餐。

103、  做生意:旧时叫“走圩子”,这种人人们叫他“走圩伯”。他们来往于周围的各个圩场。旧时三日一圩。今天走松口圩、明天走桃尧圩,后天走隆文圩。每天都赶集。他们没有固定店面,挑两口箩筐,只能在圩场上沿街摆卖。经营范围因人而忌,有卖青草药,有卖水果,卖鸡、鸭等。

104、徐东海唯独看上了每次来赶集的卓姓少年,他总爱在勤行铺买些油条、包子回去。天黑来不及回家的时候,他也在勤行铺歇夜,常常帮助徐家老爷爷和面、挑水。虽然他是个农村孩子,却比这集上的孩子更淳朴、更善良、更勤劳,徐东海看着他年轻力壮又老实憨厚,愈发喜爱他了。

105、  旧时村中有3个尼姑庙,有两个解放前已解散。现在只有下村一个“福缘庙”,村里人大部分信佛教都会去那里活动。

106、北新集繁华依旧。徐家的勤行铺生意是年年好。一转眼大姑六七岁了。

107、一直到正月初一家人终于到了位于大洪山余脉的长寿。山路窄小崎岖,马儿已经派不上用场。大姑抱着未满月的孩子,跟在母亲金氏身后走在山路上。

108、  村中有一座老屋叫“围里”。据原村老人会会长梁兆本老人说:“此屋全村最老,是梁姓开基祖松冈公居住过的屋,建于元朝按年代推算约700年。

109、综合旺衰得分:4

110、大姑以为今后可以不再受战乱之苦,可以一直安稳地过日子。

111、  扛公王:旧时山口村有扛公王活动。山口村的公王只管山口村梁姓范围各村屋。公王庙坐落在仙口村的中心地带。松源河的西岸上。庙旁边有一棵大榕树,树下面有一块地约一个篮球场大。公王庙造型独特和一般公王庙不相同。它是墓合一的建筑物。外围和普通墓一样,没有墓碑,墓碑部位用一个体积如大电视机纸箱一样大小庙代替。庙的左右两边写有:福先人梁陈分家;庇后裔炉相分家。山口村的公王庙里有香炉没有神像,而洋坑的公王庙里神像没有香炉。祭公王时陈姓人先要来仙口村点香祭拜。然后把祭品,挑回村里公王庙再祭。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这天是公王生日。这天本村梁姓村民都会去公王庙敬公王。每年的端午节期间会举行扛公王活动。(梁德新曾写《客家民俗松口仙口村扛公王》刊于1999年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的会议论文集)

112、  族谱、祭祖

113、  四房中十三世刚义公房人数最多,约500人。刚义公为人正直好施舍,重义气广交朋友,对村中公益事业非常关心,组织祭祖,维护本房姓利益,做了很多工作。刚义公生于明崇桢十六年,卒于康熙二十九年,享年48岁。本村老楼屋是他所做,此屋高两层,有房60间。旧时该公房有尝田每年租谷约200石,公尝田由本房子孙轮耕,租谷用于祭祖、修祠堂,有关公益事业的开支。“刚义公尝”在荒月时把谷子借给本房子孙。老楼屋中的楼上有二间房子仓库存谷子,人们叫“义仓”。解放前村中的梁亚钱、梁锦洪曾经管理过“刚义公尝”。

114、  据老人们回忆,祭远墓时要带上炊具,锅头、煲子等。旧时,远在大塘、大力、松郊村人也有过来几一百多人的祭祖队伍,前来祭祀梁氏开基祖松冈公。他们自带炊具、餐具,抬着三牲(全猪、全羊),敲锣打鼓,擎着彩旗,吹八音,笛手开道,来仙口村祭一世祖松冈公。午餐在松岗公墓旁埋锅做饭。旧时墓旁边有一片高大的柯树林。柯树林长得高大,枝叶茂盛。是个休息的好地方。据说吃午餐时会请几位村中的第长辈去参加。

115、  现在的梁氏人家在两个村庄都有,学生读书是在仙溪小学,老人会、梁氏宗亲联谊会还是在一起活动。外地人都把仙口管理区、泰东管理区的梁姓人称为仙口村人。

116、  旧时村中做鞭炮规模大的作坊,是上村凌江楼,据说此屋这里以前是纸炮厂,民国初期纸炮厂发生火灾,损失惨重,还烧死了几个人。凌江楼是岭下祠八世祖万贵公后裔。旧时此屋家家做鞭炮,做迷信用品。解放后有些家户都有还做迷信用品。由台湾回家的梁宽均老人就是此屋人,他儿子梁胡荣是山口纸炮厂的厂长。

117、  1980年以后,印尼、台湾、香港,广西封开县,广州、惠阳、潮汕地区,及梅县三角地、蕉岭、五华县等的松冈公后裔都会在重阳节前后来仙口村祭祖拍照留念。

118、  1926年秋,农历九月初三日。北方军阀周荫人遗军刘俊率兵6000人进犯松口,学生军何应饮部队和北军大战。山口村“咬子坝”曾经进行过激烈的战斗,打扫战场时双方死伤`300多人。北方军阀的200多人用大葬的方式掩埋在咬子咬坝河岸边。即挖一个坑,将死尸丢进坑内,放上石灰消毒最后用泥土封住。学生军约100人,第人用一口棺材掩埋。据说当时老人防老用的棺材全部买下,棺材不够去邻村买。现在小金村的“黄字龙”山上还存在有学生军坟墓。村中有些地方还有当年打仗时遗留下的遗迹。河东村司马第这个屋的天井中,北方军丢进两颗手榴弹,轰炸后天井中里留下两个坑。老人说,北方军要屋里人开门要大米、食物。大门紧闭不肯开门,生气之下丢进两个手榴弹。

119、大姑跟儿子,娘俩躺在雕花木床里,一个一夜酣睡安然,一个一夜没能合眼。

120、  开旅店:解放前松源河有小木船和竹排、木排行驶。小木船厂12条为一队。竹排、木排放送到潮州、汕头。还有来松口镇赶集的人外地人,福建、松源人。旅店地点如下:上村杨梅派梁洪胜的客栈。深塘下阿四伯的客栈,据说此间客栈规模大,由于住的人多,买粮时用他家养的驴子驮米。泰下七世用公祠内有一间客栈。八斗租梁锦洪有一间客栈兼卖生活用品。离八斗租不远有一间梁兆文开的赌馆兼客栈。下村公王庙旁有一间客栈兼商店是亚钱伯开的。小金塔边黄仁桂开了一间客栈。

121、徐东海虽说是生意人,却温文尔雅又心地善良。做父亲的看到女儿这般痛苦的样子,便剪掉了大姑脚上的布条,抱着她在怀里哄逗,不许家里人再给她缠足。这便成就了大姑日后一双与同龄女孩相比更大更扎实的脚。

122、陈德号自己也有个难言之隐,不能生育,因此他也爱这小小的漂亮的继子。李学林再长大一点,到了五六岁,会算算数、大人教他字过目不忘、爱读书,陈德号愈发喜欢他了。

123、一家人先是陷入了沉默。母亲金氏又继续抽噎起来,嘴里不断地念叨“这可怎么办”。哥哥、弟弟和父亲,皱眉不语。爷爷坐在墙角抽着烟斗,吐出一团白白的气来。

124、  1977年恢复高考后至2016年,考上大学中专的约70人。据统计现在有教授7人,高级工程师职称有约13人,省级作家1人,省级书法家3人。

125、太姥姥去世三年了,如果她在世,今年就要100岁了。当时能抓住时光听她静静地给我讲述往事,是一种幸运。妈妈家族的家谱早年间被火烧了。如果不是当时去问了老人过去的事,或许这些都将被时光风化,随着太姥姥入土,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永远都触及不到的“秘密”。

126、  1859年春天,农历二月初二日,太平天国石达开的部将石吉镇部队约六万从由大埔到松口。部队到达松口时有一支部队到村中征粮。还带走年轻妇女,被带走后一直没回来。村中当时有很多人去泰下村河边的一个洞穴躲避。

127、  祭祖活动都是在国庆节前后即重阳节前后的几天,祭祖时间要选好吉日。祭祀完毕大家回到在村中的祖祠吃午餐。在祭祖这一天中午饭后,公布“公尝”开支。

128、  仙口村简述

129、  据《仙口村梁氏族谱》记载:梁姓始祖松冈公,名梁福,生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卒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寿年82岁,葬于仙口村上村柯树山(离仙溪小学约1公里)。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精选卓姓男孩取名100分(130个)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