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59句看破红尘的意思精选

看破红尘的意思

1、  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看破红尘”一说,只讲过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佛法称此为“造业”。(看破红尘的意思)。

2、看破红尘淡泊名利永远是成功者的专利,对小人物而言,欲望才是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看破红尘的意思)。

3、西汉班固的《西都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都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卢照邻诗《长安古意》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秋月》诗中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也说“有城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贵人间的繁华景象。

4、    人们既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不同的是,造恶业的人,将下堕地狱、饿鬼、畜牲的三恶道;而造善业的人,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是下堕或是上升,都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如果想要得到解脱,则必须认识到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虽处于六尘世间,但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就不会起烦恼,达到这样境界的人,就被称为解脱之人。

5、“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6、可见,佛法所谓的六尘是指身心所处的环境。繁华的富贵生涯固然是属于六尘,隐退的自然生涯也没有离开六尘,因此禅宗有言“大隐隐于市廛,小隐隐于山林”,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不自在。山野的狂风、暴雨、恶兽、猛禽、毒虫,或所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都会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无挂碍,处于皇宫、华厦和居于洞窟、茅舍是一样的,何必要去分别。

7、  看破红尘在俗语中是指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足留恋。常用以形容达观、洒脱。“红尘”一词并不是佛学的名词,“看破红尘”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词汇。

8、   为此,佛有十名,以表十种德号。此种大名,与私己损人,独馨孤芳的世间虚名,自然有其不同。因为,世间的名气,每每令人滋生对待、争取。虽然也可以使人妇孺皆知,然而往往短暂如昙华之一现,而且有害。往往最后失财失德,不得平安。于此道理能够识穿而不予争取,亦是看破。

9、    我们应该看清,这世俗世界中人们物欲驰逐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无常,都是一场虚空,甚至都是带给我们无边烦恼、无尽痛苦的东西。

10、(解释)参:检验,察看。机关:阴谋或秘密所在。看透了阴谋和秘密。

11、(近义词)参透机关、与世无争、四大皆空、超然物外

12、  尘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看破红尘的浮躁,看破自己的狭隘,看破对社会的误解,看破烦恼的不真实,让自己具有幸福感快乐感去走人生的道路。

13、“尘”,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普通话读音为chén,最早见于《说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尘”的基本含义为飞扬的灰土,如尘土、尘埃;引申含义为佛家、道家指人间,如红尘、尘世

14、   总之对于世间的诸欲,都能一一看得透,识得明,认得真,而后方才能够知所避忌,免于受害,这就是真正「看破红尘」的人。因而在奔走红尘之时,能够心生大慧,看破名利。有人在看破之后,立意出家,就是从此不要有名利之恩怨,世欲之缠缚。

15、  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的三恶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于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16、    包括真正的佛教本身,出家、学佛的真义,并不是世俗所理解的悲观消极、逃避现实。事实上,真正的佛教反而是最积极的。

17、现代汉语中的看破红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看穿人世间的一切,指对生活不再有所追求。

18、   在世俗理解中,“看破红尘”被解释为:看穿人世间的一切,对生活不再有所追求。

19、第看破红尘的人,对待过往的爱情往往会心如止水。

20、通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业失败、婚姻离散、家庭破碎,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在穷途末路、心灰意冷之余,就到佛门中找一条苟安偷生之路,这景象是非常消极、悲观甚至悲惨的!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学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21、其次,看破红尘的人,往往放下了无谓的权钱利益欲望。

22、看破红尘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23、   西汉班固《西都赋》中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用以形容西都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其后,唐卢照邻诗《长安古意》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程颢诗《秋月》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中云“有城曰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24、《红楼梦》第一回:“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

25、  “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频繁使用的短语。所以,所谓“看破红尘”,就是从繁华的生活环境中,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间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26、  进入佛门,成为佛教徒,也并不等于出家。佛教徒分为在家与出家两大类,出家只是少数,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数。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谓将此身心施予三宝和施予众生:施予三宝是为求法;施予众生是为度众。施予三宝乃为弘扬佛法、续佛慧命;施予众生则可摄化、救济苦海的众生。能够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才是出家的正确目的。从难舍能舍而言,是放下名利、物欲;就难忍能忍而言,是承担如来的家业和众生的苦难,故所谓看破红尘实与出家的宗旨无关。

27、他总以为自己已看破红尘,因而常常玩世不恭,游刃有余。

28、(出自):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29、(解释):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

30、看破红尘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31、    通过佛法修行,拭去我们内心的尘蒙,看到万事万物的本真,看到生命的真正意义,从而更好地在这世间生活。这才是佛教真正所倡导的。

32、也许是看破红尘吧!他从职场退下后,半路出家,皈依了佛门。

33、  西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是形容西度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在卢照邻的诗《长安古意》中,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的〈秋月〉诗中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在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中也说「有城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贵人间的繁华景象。

34、(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泛指家庭的乐趣

35、看破红尘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36、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37、出处: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一心无挂;四大皆空。”

38、    其次,信佛、学佛不一定就要出家,出家也不代表着避世。信佛、学佛、出家的目的,在于去了知世间万事万物的真谛,从而更好地拥有觉悟的生命,让自己及世间众生解脱烦恼、超越轮回。

39、(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出家为僧

40、唐·刘禹锡《元和十一年戏赠看花诸君》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4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把出家、信佛,与“看破红尘”联系在一起,认为出家、信佛的人,大抵都是因为“看破红尘”的缘故。

42、《镜花缘》第四十回:“到了次日,并不约我,却一人独往,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

43、真正看破红尘的人,往往经历过爱情的沧桑。这些人,在经历了爱情的死去活来,在经历爱情的风风雨雨之后,会突然顿悟了爱情的真谛。也许,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自己遭遇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之后,当看着自己的爱人渐渐地消失了远方的小路上的时候,自己会突然变得“铁石心肠”。而这样的一种铁石心肠,看似“薄情”,其实,是一种对过往爱情划上句号的表现,是一种心如止水地放下。

44、“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45、(出自)南宋石孝友《满庭芳·寄别》:争知道,尘缘未了,无计与盘桓。

46、《红楼梦》第一回:“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

47、(以下文章仅提供合适因缘之人参考,若有不适之处敬请见谅)

48、   金钱能用于功德,那就十分有意义;反之,若只是储存以产生争取、伤害,就是未看破金钱的人。

49、    最后,借用禅宗六祖慧能大师那首著名禅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50、(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出家为僧

51、什么叫红尘呢?红尘,其实分为红和尘。红为喜悦,红为富贵,红为欲望,红还是诱惑。这些喜悦,富贵,诱惑,就是我们所谓的现实世间种种。而尘,即为尘土,把世间的种种诱惑和欲望看作尘土,稍纵即逝,是为看破红尘的意思。一个人活着,有时候,真的需要摆脱一些过多的欲望,从而看破红尘,好好地过好自己的日子。而看破红尘的人,往往都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特征:薄情。为什么呢?

52、首先,看破红尘的人,懂得人与人走得太近是一场灾难。

53、  佛教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遇到困难的避难场所,而是教会你更好的了解人生,了解生命的真相,用佛法指导你,怎么在现实中很好的生活,怎么才能得到究竟的解脱。并且不是单纯自己解脱,要帮助更多的人,帮助众生获得解脱。

54、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于中国文学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

55、(出自)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56、意思:四大:古代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佛教借指坚、湿、暖、动四种性能,并认为人身由这“四大”构成。佛教的说法,指世界上的万物都是虚无的。常用来表示看破红尘。

57、(例子)只要参透机关,他的弥天大谎就不攻自破了。

58、热闹喧嚣人流扬起的尘土,从四方合拢,充满全城,尘土与烟云都连在一起。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59句看破红尘的意思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