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句爱国诗人精选
爱国诗人
1、将军——歌舞沉沉,空驻边疆,武备废弛,醉生梦死。
2、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d特务暗杀。
3、 陆游幼年时期,在乱世中随着家人逃难,“儿时万死避胡兵”,尝尽了颠沛流离的痛苦,惨痛的经历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培养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爱国诗人)。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5、至于《考点书》的介绍,大师兄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大家可以点击这里查看>>
6、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7、 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作品最多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最突出的主题是表现“恢复神州”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些充满爱国激情的诗里,陆游以激越悲壮的声音,唱出了广大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抒发了自己“一生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和“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可是,南宋小朝廷为了保持歌舞湖山的偏安局面,不惜对女真贵族采取屈辱求和的政策,陆游的报国理想始终不能实现。对此,陆游表示了极大义愤:“公卿有d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秦桧)”。这些锋芒毕露的诗句,尖锐地谴责了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结d营私的罪行。
8、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9、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
10、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11、作品推出一周内,阅读量达到200以上,赞赏金在10元(不含10元)以上,超出部分,50%返给作者,20%返给朗诵者,其它作为平台运营资金。
12、④爱情诗。由于宋代理学对士人思想感情的约束和宋词的发展,宋诗言情的功能渐渐减弱,宋代的爱情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和唐诗比肩,但陆游却是个例外。陆游年轻时曾和前妻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他悼念前妻的诗歌,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晚年创作的《沈园二首》,被后人称作“绝等伤心之诗”,是古代爱情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13、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
14、 陆游这种一贯到底的爱国精神,在宋代诗人中无人可比,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极为突出的。这首诗,教育和鼓舞了后代的无数读者。
15、 许桐辉,10岁,勤奋好学,热爱书法,喜欢参加各种户外活动。喜欢的名言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6、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17、岳飞,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著有《岳忠武王文集》。
18、北宋灭亡(靖康之耻)时,陆宰携家眷逃回老家山阴。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陆游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他的人生也有很大影响。
19、 乾道六年(1170),陆游四十六岁,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启用为干办公事,襄赞军务,他从夔州到了南政。这是他一生中得以身临前线的唯一机会。急于杀敌的他身着戎装,戍卫在大散关。火热的战斗生活,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
20、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
21、1172年,陆游被任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官职清闲,陆游骑驴入川,颇不得志。陆游任蜀州通判期间,深入考察地方风土民情,非常喜欢这天府之地,萌发出“终焉于斯”的念头。
22、“隆兴和议”,边界南延;眼见山河破碎,国土沦丧,便有了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对山河破碎、遗民祈盼恢复无望的深沉伤痛。
2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24、 虽然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望眼欲穿,盼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祖国的统一。即使是在弥留之际,他最关心的还是尚未收复的故土,他嘱托儿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他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25、各朝各代还有很多著名的诗人、数也数不完全。
26、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东渡后改名瑾,字竞雄,自号“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 ,祖籍浙江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
27、《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钗头凤·红酥手》《卜算子·咏梅》《谢池春·壮岁从戎》
28、这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他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29、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46岁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30、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31、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32、拜读之余,泪光满面。然而,越是悲壮,就愈发衬托陆游爱国情思的浑厚深沉。
3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4、这首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冬。陆游时年七十二岁,在山阴故乡。是一首七言“柏梁体”。诗曰:“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挽绿沉枪。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我语壮士勉自疆,男儿坠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古属陕西甘肃境内的天水郡。有名曰陇坻、陇山,汉时称陇关。《三秦记》曰:“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陇头水”。故有此称。此处地势险要,是古人交战的重地。当年虽屯兵陇水,将士日夜持枪待命,朝廷却按兵不动,前线将士夜不安寐,为国土沦陷而悲泪泗流。男儿志在四方,在抗金战场上作好了为国捐躯的精神准备,决心收回失地。据《宋史》卷九二“高宗记:”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以淮水中流划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对此屈辱条约诗人予以抨击,诗中“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之句就是直击此事。当时形势非常有利,士气亦很高涨,可是朝廷偏安一隅,仍按兵不动,此乃当出不出,未当入而入。天下偃兵,前方将士“报国欲死无战场”,可悲亦可恨!
35、 陆游还在几首诗词中记下了他的婚姻悲剧。他20岁与表妹唐婉结婚,但不久就被母亲强迫拆散。以后他们曾在绍兴禹迹寺南的沈园偶然相遇。唐婉受不了这个打击,抑郁而死。40年后,75岁的陆游旧地重游,写了著名的《沈园》二首,凄婉欲绝地倾诉了对唐婉的哀悼和自己抱恨终身的隐痛。反映这个悲剧的作品还有脍炙人口的词作《钗头凤》。
36、作者晚年身体衰弱,境遇困顿,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还在想着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渴望投身战场、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是,现实的残酷,使诗人只能把回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中。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深沉而悲壮。
37、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李白通过大量的诗歌,反映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大量忧国忧民的诗歌,彰显了李白伟岸的爱国主义精神。
38、陆游幼年时,正值金兵大举南侵,他随家逃难到安徽,备尝流离之苦。在父亲的教育下,他很早就立下了“上马击狂明,下马草军书”的壮志。29岁时到杭州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列第在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所以遭到秦桧嫉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他才出任宁德县(在福建)主簿。宋孝宗继位后,主战派稍稍抬头,陆游被召见并赐进士出身,后因鼓动老将张浚北伐,北伐失利而被罢官。
39、 宣和七年,陆游诞生在父亲陆宰回京述职的路上,恰逢风狂雨骤。同年,金兵南下,汴京失陷,北宋灭亡。
40、生命的最后一刻,陆游还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
41、陆游在散文上颇有造诣,兼善众体,构思奇巧,文笔精纯。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地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陆游还有一些别具风格的散文,书写乡居生活之状,淡雅隽永。
42、陆游的诗歌也描写田园风光、日常生活。《游山西村》一诗,色彩明丽,在景物的描写中寓含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广泛流传的名句。
43、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44、渴盼恢复,江山一统。敦告儿孙:“家祭无忘告乃翁”。然而最后江山一统了,结果却没法告诉。于是,林景熙特意吟诗,作为对陆游的酬答——
45、最终岳飞被奸臣陷害,含冤而死,留下一首《满江红》,挥洒爱国热血。
46、 谢翱诗、文、词俱工,而诗的成就尤为突出。其诗重苦思锤炼,既屈蟠沉郁又激越雄迈,善于曲折达意,时造新境。许多诗作真实地再现当时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归来多雨臼生鱼,穴虫祝子满户枢”;描述沦为遗民的凄苦:“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抒发对文天祥死难的深沉哀思:“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直陈雪耻复国的心志:“鞭尸仇未报,函首捷终驰”。其诗作深刻反映重大的政治时事,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在艺术手法和章法格局上,博取李贺、贾岛、孟郊、张籍诸家之长,又能进行创新,使之独具一格。如打破绝句独立自守的藩篱,采用绝句组诗来曲折叙事和倾诉积愤哀思的手法,深得时人称颂。谢翱的诗影响深远,明代杨慎评价道:“其学李贺歌诗,入其室不蹈其语,比之杨铁崖(维桢)盖十倍矣。其仿孟郊体,……郊岛亦不能过也。”清代纪昀指出:“南宋末,文体卑弱,独翱诗文桀骜有奇气,而节概亦卓然可观。”近代台湾诗人丘逢甲曾写道:“月泉诗卷凭谁定?还待当时晞发人。遥忆参军谢皋羽,西台朱鸟独伤神”,勉励台湾进步诗人继承谢翱的爱国诗风。
47、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大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出生于金人占领区。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
48、中国晋宋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所作诗文多描写农村景色、以"归田园居""桃花源"为代表作。
49、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50、中国国民d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逃往日本。1928年回国,进行反蒋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曾任中国国民d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
51、 此时的陆游,眼见祖国遭受侵略,南朝小朝廷却屈膝事敌,不思恢复,颇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之感,心急似火,却又无能为力。这首七言绝句,浸透了他一生的血泪,但是他并不自哀,仍奢望有朝一日,还能策马提枪,上阵杀敌。
52、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洔、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式就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53、这首咏物词《卜算子·咏梅》,显示了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它的作者,就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
54、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柳亚子曾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55、《绪训》《陆氏续集验方》《入蜀记》《祭雷池神文》
56、全诗不但读来朗朗上口,感人肺腑,字里行间洋溢着英雄气概。抗战士气高涨,怒火燃烧炽烈,丹心赤诚可鉴。特别是“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一句多少威猛豪迈!有如此抗战将士在,金兵胡寇岂不是出手可擒,被侵的半壁河山朝夕可收。时年诗人四十九岁,可谓血气方刚,抒发了我华夏泱泱大国的国威和我抗战将士的军威。从现实意义讲,对于那些企图破坏世界和平、挑起战争的狂妄之徒是有力的当头棒喝!这首诗在今天读来还是那么激励人心,伟大壮哉!
搜索更多
57句爱国诗人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