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句杜甫的爱国诗精选
杜甫的爱国诗
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2、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的爱国诗)。
3、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4、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5、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6、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7、尚看王生抱此怀,在于甫也何由羡。且遇王生慰畴昔,素知贱子甘贫贱。
8、在此,我们特别为大家带来了每日一句古诗文课程体验课。课程由北大硕博士老师主讲,紧扣新编教材能力目标和考试要求,每天8分钟,听故事轻松学,有效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学随处学,一年吃透365个经典名句,帮助孩子从容学好古诗文,在日积月累中提高孩子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提升孩子的文化涵养。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0、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
11、时 间:5月13日(周六)上午09:30-11:00
12、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13、大约在写《春望》诗之后一个月,杜甫终于冒着生命危险,设法逃出长安,穿过两军对垒的危险地带,抄小路奔向凤翔(当时政府所在地)。从长安到凤翔,有三百一十五里,还得躲避胡人耳目,这是很不简单的。“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这是他进见肃宗时的狼狈样子,但也正是一个不怕牺牲的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14、可以说是悲剧人物李白的小像,其中饱含着拍摄者同情;“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是李白一生的定评。《病后过王倚饮赠歌》麟角凤觜世莫识,煎胶续弦奇自见。
15、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树茂密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16、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1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8、综观杜甫的一生,他出生在巩县,入世之后到长安做了朝中的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华州,他的诗歌创作踪迹遍布黄河流域陕西、河南各地,他在访亲问友,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和底层老百姓打成一片,尽管自己生活贫困潦倒,仍然关心百姓疾苦,用诗歌反映百姓心声,写下了多首现实主义诗篇。闲暇之余,他常游黄河二级支流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华州区杏林镇老官台村附近),以排忧遣闷。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他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潼关,石壕等地。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诗人病死在衡阳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19、《春望》的写作经过是这样: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个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叛乱。因为安禄山本人和他的部属很多都是胡人,他又实行民族压迫,到处烧杀淫掠。由于中原地区毫无准备,人民又多年不习刀枪,叛军很快就攻陷了洛阳(东京),第二年六月,又攻陷了京师长安。唐玄宗慌忙逃往四川。这时,杜甫也带着家小和难民们一起向陕北逃亡,一直逃到鄜州(今富县)的羌村。这年七月,太子李亨(肃宗)即位灵武,杜甫听到这一消息,感到国家兴复有望,便撇下家小,只身投奔灵武。不幸半路为胡兵所俘,被送到沦陷的长安。在这里,诗人第一次感受到亡国的酸辛。他亲眼看到安史叛军的屠杀、焚烧、抢掠种种罪行,但没有办法。他甚至于失去了为祖国的横遭蹂躏而痛哭的自由,他只能是“吞声哭”。因为一哭出声,那就有生命危险。尽管处境险恶,但他并没有为敌人所吓倒,也没有丧失信心,更没有放下他的笔。他写下了一系列的充满爱国激情的诗,如《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等。《春望》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也就是杜甫陷身长安的第二年的春天。这就是《春望》的写作经过。
20、1)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21、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3、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夫一个人了。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2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25、杜甫的一生,基本上是在人民群众中、在流离困苦中度过的。不错,他早年有过长期的快意的漫游生活,但重要的是他也挨过饿,受过冻,吃过许多苦头。所以他曾经一再地把自己比作“丧家狗”。他做过左拾遗的官,侍候过皇帝老子,但他却欢喜与“田夫野老相狎荡”(和农民打交道),欢喜住在“淳朴”的农村。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不怕牺牲:“济时肯杀身!”因此,他写下了许多有关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诗,有很多情况连史书上都找不到。人民是有眼光的,人民是公正的,从唐代到现在,一千多年来,他的诗被称为并被公认为“诗史”。其实,也就是杜甫的“爱国史”。我们这里要谈的《春望》便是这样一首具有双重性质的爱国诗篇。它既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又是诗人爱国精神的结晶。
26、在解释《春望》这首诗之前,我想先简括地介绍一下它的作者杜甫和杜甫写作这首诗的经过。
2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8、杜甫家世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29、遣人向市赊香粳,唤妇出房亲自馔。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
30、3)边疆戍楼的刁斗声声催下落月,可伶战士三十从军今日已白发。
31、众雏烂漫睡,唤起沾盘飧。杜甫的《梦李白》二首,是怀念李白作品中最杰出的篇章。
32、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他曾三次卖药行医,第二次是公元759年,杜甫携带家小由洛阳回华州,这时的卖药生涯更苦了,到了“短衣数挽不掩胫”,“男呻女吟四壁静”的境地。有“诗圣”之称的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在诗中记录了他一生做官忧国忧民,关心劳动人民疾苦和采药、卖药、治病的生涯,在我国诗坛和中医药领域留下了灿烂的一章。他不但是一个诗圣,而且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药圣。
33、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4、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35、杜甫在黄河流域华州的一年,对于命运多舛的杜甫来说,仅仅是其人生又一次艰难之旅。正如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在《杜甫画像》一诗中所总结的那样,“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杜甫一生都在为解决全家人的饥饿问题忙碌奔波着。黄河给杜甫的记忆也是十分痛苦的,诗人在黄河流域的华州留下了三十多首诗,记录了他及家人在这险山恶水中所经受的肉体和心灵的折磨,也记录了动乱年代黄河流域人民的艰难生活,是一组描写黄河流域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诗歌杰作。
36、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沈年苦无健。王生怪我颜色恶,答云伏枕艰难遍,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
37、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38、这三个场景构成了三幅对比鲜明的图画,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3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0、众雏烂漫睡,唤起沾盘飧。杜甫的《梦李白》二首,是怀念李白作品中最杰出的篇章。
41、《关山月》南宋.陆游:全诗每四句分为一个层次,三个层次分别选取同一月夜下三种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态度,一边是豪门贵宅中的文武官员,莺歌燕舞,不思复国;一边是戍边战士,百无聊赖,报国无门;一边是中原遗民,忍辱含诟,泪眼模糊,盼望统一。
42、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人心中是愉悦的。
43、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
搜索更多
44句杜甫的爱国诗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