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81句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精选

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

1、倘若诸葛亮采用魏延出兵子午谷计策,此时蜀汉应该早已拿下凉州和关中,同时魏延可以凭借地形优势扼守潼关,抵御曹魏西征救援大军。

2、更为重要的是,刘备汉中称王以来,魏延已经担任汉中太守十年有余。子午谷奇谋的基础是长达他十年的前敌观察和情报活动。

3、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4、杜黄裳:然事有纲领小大,当务知其远者大者;至如簿书讼狱,百吏能否,本非人主所自任也。昔秦始皇自程决事,见嗤前代;诸葛亮王霸之佐,二十罚以上皆自省之,亦为敌国所诮,知不久堪;魏明帝欲省尚书拟事,陈矫言其不可;隋文帝日旰听政,令卫士传餐,文皇帝亦笑其烦察。为人主之体固不可代下司职,但择人委任,责其成效,赏罚必信,谁不尽心。 (12)

5、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6、可见在北伐之前,荆州派已经取得了政治上的完全胜利。

7、“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刘备刚刚去世的时候,蜀汉还没从战争中恢复元气,但在不到三年,丞相通过南征树立了个人威望,同时成功为战争制造了舆论氛围。南征时掠夺的大量战略物资,加上战时经济政策,蜀汉战争机器终于开动了。

8、“知人”是刘备最大的优点,也是其成就事业的最大原因,陈寿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刘备的这种优点,可见其评议刘备是抓准了要点的。至于其他什么政治才能,将略计谋,陈寿一个字都没提,可见这并不是在给刘备唱赞歌,而是客观立体的评价。

9、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诸葛亮是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和武将赵云是书中塑造的两个近乎完人的形象,而诸葛亮更是神化了。

10、三是研修的重点是“大略”。包括大略的建构、落实和得失,等等。真正的“大略”不可能是浅显的,而且正因为其大,容易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因此研判大略、理解大略和谋划大略都需要大智慧。这种智慧与华而不实和粗枝大叶的作风,应该是无缘的。

11、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12、果然,诸葛亮直至死时也是如此,甚至在临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武侯墓在定军山勉县。

13、然而丞相否决了魏延的计划,选择从正面进攻陇右。

14、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我要在生活上做一个诸葛亮,更要在学习上做一个诸葛亮!

15、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困难面前不低头,咬定目标不放松,历挫折身更勇,遇困难志愈坚,蜀国的国力是三国中最弱的,与曹魏作战中面临山路崎岖粮草不济等不利因素,能寻找出路,力克强敌,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当时是很可贵的。

16、“那次我到成都去看武侯祠的时候,认为诸葛亮最吃亏的地方,就是没有解决好带人的这个问题,他就是太强调事必躬亲,但是实际上你要真带人干活,却都自己控制、把握着,别人就没法锻炼了。他那时候应该让姜维去主持战局,哪怕打了败仗再进行总结,也是好的。”

17、其次马谡一向忠实执行丞相命令,维护丞相权威,为何在北伐最关键时刻挖丞相墙角?

18、在诸葛亮的治下,官员廉明,上下一心。蜀汉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诸葛亮也在汉中等地大量屯田垦荒,增加粮食收入,一方面为了老百姓休养生息,更多的是为自己北伐做准备。在三国里,蜀汉的实力是最弱的,可以用夹缝中求发展,求生存形容。诸葛亮以攻代守,寻求蜀汉的另外一条出路,只可惜,蜀汉的实力实在无法与曹魏相比,诸葛亮有时也难为无米之炊,虽说六出祁山,可最后也秋风星落五丈原,但并未取得实质性进程。(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

19、诸葛亮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草船借箭中,他知天文,算准了大雾天。三天的时限中,前两天他都按兵不动,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分才出兵。果不其然,当时江面大雾弥漫,人们面对面都看不清彼此。他洞察人心,知道鲁肃忠厚可信,于是只找鲁肃借船只、军士,因为他料定了鲁肃不会将借船的事告之周瑜。他还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算准了曹操不敢在大雾天里贸然出兵。待率兵逼近曹军水寨之时,他计划周详,他又算准了时间和地势。他下令将船头朝西,船尾朝东,擂鼓呐喊,巧妙受箭。算着时间差不多时,又令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待到天高雾散之际,率水军顺风顺水迅速返回。

20、2019年4月10日,华为CEO任正非退出公司董事。

21、侧面描写除了通过描写旁人来体现,环境描写也是必不可少的,单从环境也能体会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塑造人物很适用的方法。当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去拜访诸葛亮,单看其住处就能感觉到诸葛亮如神仙般的气息。书中用四个字来形容孔明的住处——清景异常,接下来作者用一整段环境描写来解释了为何清景异常。第一句“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岗枕流水“,高山流水,比喻一种看破红尘、不问世事的隐士气息,这也整体现出诸葛亮的形象。再比如”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竹子纵横交错,形成竹林,给人一种神秘感,也呼应上刘备两顾孔明却不得相见。

22、译文:乾隆帝评价:诸葛孔明是夏,商,周以来第一流的人物,看他的生平,可以说是公和忠,公就是心无旁骛,忠就是没有私心,鞠躬尽瘁,高风亮节,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切合事理。

23、我是守正出奇的人,基本上是按照规律做事,出牌都有规则,到一定程度就会冒一次险,集中做一次出奇的事情,而不是经常一来就冒风险,或者求高效率、高回报。我都是按章办事,但是绝对是在该出手的时候会出手。

24、曾国藩:公以丞相而兼元帅,凡宫中府中以及营中之事,无不兼综,举郭、费、董三人治宫中之事,举向宠治营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则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军中亲为裁决焉。 (19)

25、对蜀汉忠心耿耿、呕心沥血建功勋。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明知其子刘禅胸无大志,生性孱弱,让诸葛亮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就自己上位,但诸葛亮没有二心,尽全力辅助刘禅理政,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殒命在与曹魏交战的五丈原战场上,忠贞的品质传颂千古。

26、随后曹魏先锋张郃在街亭大败马谡,全国之力的北伐功败垂成,作为此次北伐的总指挥,诸葛亮要为北伐失败负重大领导责任。

27、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28、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29、诸葛亮北伐,是这样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 “岁有数千万斛,以充兵戎之用。”

30、《三国·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31、诸葛亮这样的臣子,人才,真的是可遇不可求,对于他的国家尽职尽责,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当然是功大于过,过失就是太过谨慎,他的最大的过错,个人认为就是一直以来对魏延的成见,自始至终。直到他死后还要把魏延杀掉。

32、体恤部署,知人善任,奖罚分明。在丞相位上和带兵过程中能抚慰民情和善待属下,体察民间疾苦,实施休养生息政策;在用人上能不拘一格,不徇私情,把优秀的人才选拔到各个重要岗位;令行禁止,奖优罚虐,如众所周知的斩马谡,这些优点都使他能在强手如林的战争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33、吕温: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34、王羲之: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於数代。至於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9)

35、魏明帝时,曹魏有文武两帝的积累和节省,是这样的:“世或谓魏氏不用钱久,积累巨万,故欲行之,利公富国”。

36、不管从智慧方面还是道德方面.在智慧方面,自三国演义问世来,诸葛亮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中智慧的象征.从一出场的隆中对这一名段,就体现了诸葛亮与众不同的学识.及后的火烧新野、借东风、智取三城、三气周瑜、汉中之战、七擒七纵、空城计等,无一不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7、洪迈: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38、(1)张艾加,三国人物分析——诸葛亮(J).新教师,2016(25):45-

39、陈寿是蜀巴西安汉(南充)人,曾做过蜀国观阁令史,因为不肯屈事宦官黄皓,屡次遭到贬黜。他的性格也有些怪,不能尽顺潮流。在晋时被征为长广太守,授御史治书,因为遵守母亲的遗嘱,葬之于洛阳,因此遭受到当时人们的贬低,说他不给母亲归葬大不孝之类的。

40、对诸葛亮的评价,文治当不在萧何管仲之下,武功尤有胜之。 细化的说,三国时期最准确,完成度最高的大战略的策划者和执行者。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治事之才。同时期军事能力第一的帅臣。

41、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失街亭,无奈退兵;第二次斩杀魏国名将王双;第三次成功拿下武都,阴平二郡,归蜀国管辖;第四次成功斩杀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最后一次司马懿不敢出门,只能硬生生熬死诸葛亮。

42、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43、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中人物的活动,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作家爱憎情感主观意志的体现。《三国演义》人物众多且各具特色,交流中学生吐露出对人物的喜好,可以大致了解孩子们对《三国演义》的阅读情况,同时也通过学生的讲述引起同学们对原著阅读的渴望。

44、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45、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46、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47、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48、诸葛亮善治国,明于治而为相,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49、《三国演义》里有一段说袁绍兵败官渡后,回到河北,他的谋士给他出主意,如何恢复实力。袁绍说,我的第三个儿子袁尚病成那样,我根本没心思管这些事了。谋士就很生气,仰天长叹。有的时候我想,袁绍不也是个人吗?

50、丞相指挥的北伐战役开局十分耀眼,凉州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立刻叛变。

51、有着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胆略。他生逢战乱四起、军阀割据的年代,所谓时世造英雄,刘备思贤若渴,将他从民间请出后尽情发挥聪明才智,做出了天下三分的正确判断和建立蜀国的谋略,这些战略性的建议刘备付诸实施后成效显著,势如破竹,在四川建立了蜀汉政权。

52、(北宋)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53、(1)贺文锋.《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近妖”效果探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701):14-

54、诸葛亮是《三国演义》里面的经典人物,充满智慧,近乎神人,但也有不近人情的性格弱点。小说这样刻画出,不但凸显了诸葛亮超人的智慧,也刻画出了一个,有人性的弱点的普通人。

55、最重要的一个启示是,除了敏锐的洞察力和战略的判断力之外,培养人才,选好接替自己的人,恐怕是企业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了。

56、直接看“三顾茅庐”。第一顾的时间是与司马徽交谈的次日,这也看出来了刘备心中的急切。让后在后面的描写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诗词,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但凡是与卧龙先生相关的都是要有诗歌相伴的。我不仅感叹作者用心之苦,为了能将卧龙冈那里的人,那里的景,那里的环境打造的悠然自得,已配孔明,他也是煞费苦心。但经他这样一写,环境生动不生动、真实不真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此地的悠然自得令人神往,像是梦乡一样这样流连忘返的环境,就算请不到卧龙先生来一趟也值了。所以这里好的环境不光是为了凸显卧龙的不凡,也加重了读者的期待,也避免空手而归的失望。

57、《三国志诸葛亮传》:诏策曰: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讬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於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58、蜀汉灭亡后,蜀主八剑一直下落不明。后来诸葛亮佩剑章武剑被李师古所得,李师古将此剑据为己有,并改名师古剑。

59、毛泽东: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60、孙权:①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 (1) ②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2)

61、对戚继光抗倭感触颇深:戚继光是个经常受贿的人,奇怪的是死亡时家里很穷,没留下什么钱。原来戚继光把受贿的钱用于疏通皇帝身边的大学士、大太监,以让抗倭的事业继续下去。他说戚继光的目的是抗倭,抗倭成功的唯一路径是获得整个大明系统的支持,大明系统身边的关键是那些大学士、大太监。

62、   而侧面描写则是罗贯中又一写作特色。就不同人对孔明去世而言:“廖立及闻孔明亡,乃垂泣曰:吾终为左衽矣!李严闻之,亦大哭病死。”正是为孔明知人善用李严才希望孔明“复收己,得自补前过”但是孔明死后,便无人用之。而且在描写百姓、将士闻孔明死,皆为“哀声震地”。诸葛亮在蜀国人的心中可谓是好像父亲一般,如今“出师未捷身先死”,怎能不“长使英雄泪满襟”啊!再对比司马懿闻孔明病逝的时候:看天象,认为诸葛亮已死,先喜,又疑诸葛亮用六丁六甲之术,疑虑不已。后来追赶撤退的蜀军的殿后军时,看见孔明的木像,“大惊曰:‘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急勒回马便走。”毕竟,司马懿这个人的能力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能一手毁掉曹魏政权,而且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谋士,但在这一回,他被诸葛亮的遗计完虐,也体现了足智多谋的孔明定计之精准,谋略更是更胜一筹。另外,能使司马懿看见后抱头鼠窜,“奔走五十余里,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喘息半晌,神色方定。”以及魏军看到后“魂飞魄散,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践踏,死者无数。”便可见诸葛亮对敌人的威慑力了。而司马懿听说吓得他与魏军狼狈而逃的“孔明”竟然只是一个木像时,不禁自叹不如。通过侧面描写,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孔明的惊人才略。

63、刘禅: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64、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65、(清)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66、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 完了是这样的:“初,帝议遣宣王讨渊,发卒四万人。议臣皆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

67、吕温: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68、我觉得那些年学“毛选”的时候,我自己比较多看的是“毛选”的四卷,第四卷里边全讲打仗的故事,其实毛泽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任何一个课本来说打仗应该怎么打,就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做出决定,根据我方力量、根据人家力量来决定。

69、关中粮仓加上四川天府之国,蜀汉一下子便拥有了正面抗衡曹魏的实力,一千多年后,林彪采取了类似的办法攻占锦州,拿下东北三省。

70、的的确确,诸葛亮的智慧并非常人所比得上的。诸葛亮从小就喜欢读书,并且很好学。他定居隆中后,边耕种,边求学,学问有了很大的进步。诸葛亮虽然过着隐居的生活,但并不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他在政治上很有一番抱负。

71、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72、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后世人们心中他是一位足智多谋、鞠躬尽瘁的千古贤相,是忠臣的典范。

73、但历史的长河,黄金多,砂砾也多。特别是对于孩子,他们需要成人的引导。

74、刘备死后,蜀国国力空虚,无以为继,诸葛亮的统一大业再次受阻,被迫休养生息,开疆扩土,向南用兵,七擒孟获,发展经济,壮大军事实力,增加人口数量,其目的也都是为了完成刘备的统一大业。

75、临睡前,给学习一天的孩子们一个放松的时间,让孩子们睡的更香甜,第二天学习更有动力。

76、有着惊人的军事谋略和战术。众所周知,诸葛亮投奔在刘备账下后一直在战争一线指挥作战,经历战事数十年,在和曹魏作战时常常出奇制胜,令对手闻风丧胆,在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的战役中攻城拔寨,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战绩,令后世军界崇敬和学习效仿。

77、正是方向找对了,目标有了,规划图有了,大局看到了,才能把蜀国的这艘大船,愈行愈远。

78、傅玄: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镇之。

79、诸葛亮死后30年,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伐蜀。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

80、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81句对诸葛亮的人物评价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