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句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意思精选
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意思
1、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2、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
3、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4、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5、例②,“齐明、周最”等均为人名,应该保留。(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意思)。
6、·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况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张溥《五人墓碑记》)
7、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9、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
10、(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11、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12、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
13、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14、(“文言短文翻译”专项强化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74分)
15、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16、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意思)。
17、48视力足够用来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18、我们了解“对举”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推求实词的词义,也可以用它来推求虚词的词义;可以由简单的词推求难以理解的词,还可以由学过的词推求未曾见过的词。
19、例:《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20、③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
21、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22、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复征,再迁渔阳太守。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23、(1)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当“之”作代词宾语时,易被看作结构助词而不译。其实,它是个人称代词,必须译出。
24、……(根)言:“为今之计,当节其大者,而莫大于土木之功。今群臣赐一第,或费百万。臣所部二十州,一岁上供财三十万缗耳,曾不足给一第之用。以宠元勋盛德,犹虑不称,况出于闾阎干泽者哉。虽赵普、韩琦佐命定策所未有,愿陛下靳之。其次如田园、邸店,虽不若赐第之多,亦愿日削而月损之。如金帛好赐之类,亦不可不节也。”书奏,权幸侧目,谋所以中伤之者,言交上,帝察根诚,不之罪也。
25、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
26、即以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
27、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
28、⑤沛公军(于)霸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29、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30、例①,“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故翻译时应略去。
31、例④,“六合”,本来是“指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整个天下”。
32、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辙”和“轼”都有表意形旁“车”,其义应与车有关,联系文章可判定这两个字都是车的一部分。
33、例②,“作息”为偏义复词,义偏向“作”,故“息”应该不译。
34、·用在“今”“昔”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可译为“……时候”。 近者奉辞伐罪。(司马光《赤壁之战》)
35、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36、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状后)就能智慧通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37、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
38、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39、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40、“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4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2、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
43、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3分)
44、另外,考生在阅读文言文过程中,如果碰到读不懂的地方,不用停下来苦苦思索,应该继续阅读下去,对于文言文来说,考生只要明白大致意思就可以了,不用全部读懂。
45、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苏洵《六国论》)
46、今天一早,我在阳光的照耀下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揉了揉那双睡眼,爬下了床。发现父亲早就起了床,正在厨房里为我准备早餐,他似乎还没有睡好,眼神中带着一丝倦意,不住地揉着眼睛,还不停地打着哈欠。“嘿,老爸,我起床啦!今天吃什么呀?”我调皮地眨了眨眼,“哦,宝贝起床了呀!快去刷牙吧!今天老爸做的东西你一定喜欢吃!”父亲满脸笑容,那笑容中满是疲惫与疼爱,它感动了我。(这一段描写的很好,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等都很细致,但是在描写中可以加一些修辞,这样就更生动形象了。比如在描写早晨起床的情景时可以使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渲染环境,比如“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上,像个老公公露着笑脸在打瞌睡”)
47、译:良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48、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49、文言句式:“一累于物”为被动句,“于”表被动。
50、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搜索更多
51句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意思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