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64句传习录精选

传习录

1、阐析: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任为自己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没有付诸行动呢?对此,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没有体悟到付诸行动所带来的益处。

2、阐析:《周易》有云,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为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3、0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4、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别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5、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

6、简而言之就是,读书的目的在于启发我们的本心,“致良知”,在于如何用书本上的道理启发自我,而不在于记住一个词,一句话。

7、想必大家都看过星爷的《唐伯虎点秋香》,应该都依稀记得里面有个专横跋扈的宁王,这个王爷在电影中没造反,但在历史上,他真的造反了。

8、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

9、发达国家也许并不知道,随着发达而来的那些物欲横流、变化与动荡、人心不古,都市渐成丛林等现象。如何才能握有一把“尚方宝剑”,既能做到明哲保身,又能活出一种无愧于先祖,无悔于后世的光明人生?他们不懂小到为人处世,中到立业齐家,大到平治天下的全方位智慧是比经济和科技发展更为要紧的大事。而这些,我们都可以在王阳明的《传习录》这部著述中找到答案!

10、(释义)坚守自己的志向像自己心痛一样,你一心都在疼痛上,哪里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11、13: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12、去人欲,并非抹杀人的自然欲望,而是去除会产生危害的过了头的欲望,而达到一种中和的状态——“天理”。去人欲、存天理,不是只有在静静地躺着、坐着时才能做,在行动中也可以做到,时时、事事皆可磨练。

13、刻阳明先生传习录序(孙应奎撰)、传习录序(南大吉撰)、传习录序(徐爱撰)附南逢吉识语卷上:卷卷卷三卷下:卷卷卷卷四叙传习录后(蔡汝楠撰)卷首题:同邑門人孫應奎重刊,卷末题:門人蔡汝楠校

14、世事浮沉,嬉笑怒骂,有观点有品位的娱乐八卦。

15、“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16、传的拼音有两个: chuán  zhuàn

17、近代的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当今的小米扛把子雷军,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等人,都高度盛赞、一直推崇阳明“心学”。

18、概而言之,如果缺乏这种“文化感”或是缺少对这种“历史文化背景”的铺垫,即便有注释,我们可能还是无法完全明白其中所指的内容。

19、王阳明举例说,大家都知道,舜有个弟弟叫象,品德很坏,屡次想害死舜,但舜从不去指责他,而是照样爱护关心他。舜为什么要这样做?王阳明说,如果舜坚决要去纠正象的奸恶,只会看到象的不是,你说,象这样一个傲慢的人,他会认错吗?相反,他只会变本加厉。而舜以德报怨,才有机会感化他。 

20、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明白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及该行为给自己及社会带来的好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的益处。 

21、解析:一个‘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22、形制尺寸框6x5厘米(上下两栏),九行行十七字,白口无鱼尾,

23、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24、周月亮教授的《王阳明〈传习录〉逐条精讲》极为重视《传习录》的版本。

25、为何有些老板穷其一生,都在被企业所累,被金钱所累?

26、第三个层次:我们心中的“圣人”常常被我们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为圣人,必须剪除掉我们心中那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27、● (听学·传习录)真心爱民,忠心为国(40)

28、500多年间,《传习录》不仅风行华夏大地,而且还风靡整个东亚。到现在依然火遍大江南北,东西两岸。

29、● (听学·传习录)大道至简,删去繁文(25)

30、● (听学·传习录)王阳明教你五大高招,学会心平气和(37)

31、阐析:一个傲字,是我们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32、可能有人要问,这本书这么牛,作者肯定也是个大牛吧?你说对了!

33、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34、社会高速发展、充满动荡、充满变化、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社会里,人人都充满着对力量期待。然而,一个人或一支队伍,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外在力量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恐怕都难以支撑。

35、阐析:善念萌发之时就要认识到,然后去扩充它;恶念萌发之时也该意识到,并去遏止它。认识、扩充、遏止就是志,这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智慧。

36、大慈供销社是一个专门销售良心产品的线上商城,里面所有的产品都值得信赖。今后我们将不断上线更多的好产品,让大家买的放心,用的安心。同时也给更多的微商义工提供一个销售平台,让他们不在那么辛苦,轻松挣钱养活自己。

37、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38、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39、0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40、(释义)至于‘夭寿不二’,它是教育人们一心向善,不能因环境优劣或寿命长短而把为善的心改变了。只去修身等待命运安排,认识到人的困厄通达长寿短命是命中注定,我也不因此而心动。

41、曰:“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

42、不仅直接针对当时程朱理学的弊端而发,而且其心学渊源,近可上到陆九渊的思想,远可抵达《孟子》《尚书》《孝经》等诸多古籍。

43、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了,只去修身以俟,见得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44、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45、解析:善念萌发之时就要认识到去扩充它;恶念萌发之时就该意识到去遏止它。认识、扩充、遏止就是志,这是上天赋予人的智慧。

46、14: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47、能真心悔过是一种良好品德,但有的人犯错之后过分耽溺于悔恨之中,不能原谅自己。“是药三分毒”,在悔恨中不能自拔会更伤及自身。悔悟是正确的,也不必太过自责,适当地给自己一些宽容。

48、看到一个东西,心里马上就有喜欢的一涌动;碰到一件事,或者听说一件事,觉知到这件事情的时候,马上心里觉得堵得慌,这个堵得慌就是“行”的开始。所以我们讲“知”是内在的行动,行和知中间是无缝连接的。我们只要知觉到,心里边马上就会有个涌动,这个涌动就是“行”的开始。这就是知行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讲“知行”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

49、● (听学·传习录)心不动,则有胜算(49)

50、(解读) 内心要谦虚不自满,胸怀要宽宏大度、能够容人。 。《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51、王阳明认为,圣人所传的学说只有一个,就是将认识与实践合而为知与行是一事两面。做到知行合知而能行,才能在实践检验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52、CIBN汉学院频道,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以汉文化为特色的互联网视频频道。

53、        《王阳明全书》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54、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

55、该书详细记载了王阳明及其弟子的言谈语录、提问与释疑、相互的辩难与书信往来。

56、第二阶段是我们心里情绪发动起来,开始的心理活动;

57、毛主席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58、解析:《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59、第就内容来说,《传习录》有着深厚的儒家传统渊源。

60、|读史开眼界|ID:dushikaiyanjie 

61、王阳明说:“这是因为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人只有在具体的事情上多磨炼自己,才能做到静亦定,动亦定。所以,你必须在事上多磨炼自己,让自己见识多了,历练多了,自然遇事不再慌乱,能够从容处理。而如果你只是爱静,爱空想,那是叶公好龙,遇事依旧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修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62、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蔡汝楠(1516年-1565年),字子木,号白石,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明朝政治人物。

63、“传习”一词出自《论语·学而》“传不习乎?”朱熹注此说:“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64句传习录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