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句黑格尔哲学三大定律精选
黑格尔哲学三大定律
1、 具体地说,其中的第一准则乃是:对“四良知”的把握,须到不假思索的熟习之知的程度;第二准则乃是:对“四良知”的把握,须放在效验主义的立场上去认知。依据前面的讨论,效验主义乃是效果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综合,经验主义在前,效果主义为后,也就是说,效果主义以经验主义为前提。那么,对于”四良知”的体知,它的效验主义的立场,就意味着经验主义的“四良知”朝效果主义的某种方向的发展。当然,这里讲“经验良知”,也并不否认“先验良知”的存在。或者说,“经验良知”正是以“先验良知”为前提乃去实现的进一步的发展。尽管多有学者将孟子的“良知说”只是做先验性格的界定,而忽视其经验性格的描述,但所谓的“经验良知”,即意味着,知善知恶,知真知假,知美知丑,知是知非,乃是后天的经验所不断的积习所得。就像孩提时代,那些关于道德价值、真理价值、审美价值以及存在价值的种种内涵与界限的疑惑,终究因为观念的代际传递、群体的意识形态以及自身的个体经验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综合,而逐渐地得以澄明和分辨。
2、把黑格尔哲学对于德国思想界的影响全部说成是坏的,这是十分片面的,我们在后面将对此进行论述。但是,应当承认舒本华在这里所列举的在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下,当时德国文化学术界所产生的一些不良现象确是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也有同感。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就德国社会民主d内的牛皮理论家杜林喜好模仿黑格尔从绝对出发构造体系一事,指出这种现象在当时德国的普遍性:“……‘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不是个别的现象。近来在德国,天体演化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体系,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舒本华对这种现象的揭露,在相当程度上是切中时弊的。黑格尔哲学在德国为什么能造成那么大的声势,产生那么大的影响?舒本华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利于普鲁士政府对它的大力支持。普鲁士政府和黑格尔哲学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互利用的关系。舒本华对这一关系中的两方都进行了分析。他指出,黑格尔哲学的学者们是抱着个人名利的目的来从事哲学研究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殚精竭虑地用自己的哲学来为普鲁士政府服务。“他们的哲学感召是来自官府”。他们每提出一个哲学观点都要考虑“政府的意向、国教的规程、出版人的愿望、同事们良好的友谊、当时的政治倾向、公众一时的风尚等等”因素。而普鲁士政府作为回报便对黑格尔哲学大力扶持。该学派的哲学家们从政府那里获得丰厚的报酬和煊赫的地位,他们的哲学被大肆吹捧和宣扬,舒本华称黑格尔哲学是“以工资俸禄、甚至是以宫廷顾问头衔配备起来的哲学”。他不无气愤地责问道:“有哪一个时代像德国近二十年来那样对一种坏透了的东西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吹捧?有哪一个时代有过这样将无意义的和荒谬可笑的东西尊奉为类似神明的?”在他看来,普鲁士政府的所作所为和黑格尔哲学的辉煌地位确实证明了,“用大笔的钱就可以把一个最坏的权欲狂和一个最坏的哲学家拥上宝座”。(黑格尔哲学三大定律)。
3、比如对希特勒的分析,重个体的英雄史观就会分析他个人的情况,个人的机遇、个人的能力;而马克思主义则会从群体分析出发,分析当时支持他的这些人的状态及其行动心理。
4、前不久,这本长期位列豆瓣热门哲学史图书TOP豆瓣读者纷纷评价“一本说人话的哲学入门书”“为什么不能打十星”“读过最通俗、最全面的哲学入门读物”的作品,在理想国重版出来。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入门哲学比想象中容易得多,也轻松得多。今天分享书中选摘,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入手,通过对现象与本质的探索,一起进入这场哲学之旅吧。
5、黑格尔的道理可以推及到人类的事情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不满足仅仅获得衣食住行的必要条件,而且要活得更奢侈、更富贵、更舒适,人类为此自我刺激出了多种多样的技术,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增长理论来为这种生存方式做出辩护、出谋划策。这种欲壑难填的不满足,终于导致了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终于会走向袁光钰教授所说“最终难以修复”(见科学网博文《乌鸦与喜鹊》)的境地。这是人性作恶的结果,是自作自受。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小到个人总想活得比别人超人,个人之间为名利相互攻击和陷害;大到国家之间为争夺资源诉诸武力和发动侵略战争,直到有一天人类用自己的技术和资源造就的武器毁灭了自己,则也是应了黑格尔的因性恶而“不满足”、“自作自受”的预言了。
6、黑格尔哲学渊源于康德哲学。黑格尔高度评价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加以继承,同时又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批判的重点是关于物自体的学说。黑格尔指责康德“自谦不能认识物自体的批判主义”为“缺乏深思”的一种“浅薄作风”。在他看来,康德所说的那种独立于意识之外、不可知的物自体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实际是“一个极端抽象、完全空虚的东西”,“不过只是思维的产物,只是空虚的自我或不断趋向纯粹抽象思维的产物”;既然如此,物自体就没有超出思维、自我之外,就不是不可知的,甚或可以说“再没有比物自体更容易知道的东西了”。其次,与康德关于现象与本质(作为物自体)绝然对立、通过现象不能认识本质的观点相反,黑格尔认为本质与现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本质性在现象中出现,所以,现象不单纯是没有本质的东西,而是本质的显现”。“当我们认识了现象时,我们因而同时即认识了本质”。可以看出,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学说的批判,是要清除其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和不可知论,以建立其以理性为基础的绝对唯心主义同一哲学。
7、康德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康德哲学博大精深,但也包含众多矛盾。它是一种二元论哲学。它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作为感觉源泉的客观的物自体,和根据先验认识形式整理感觉而形成的主观现象,它认为人的认识只能达于现象而不能达到物自体。康德哲学的内在矛盾,为从它出发的后世哲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黑格尔哲学三大定律)。
8、那些“有教养的人”逐步丧失了研究兴趣,他们担忧的只是职位和收入。而马克思主义要在劳动发展史中理解社会史。全书总结为一句话: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
9、作为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它在辩证法发展史上经历的过程恰恰与这一规律的本质完全吻合,真正体现出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特点。
10、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11、从竞争性后果来看,得出的道德应该是尊重他人;从互利性的后果来看,得出的道德是彼此相爱。
12、舒本华认为让学生们耗费大量宝贵的时光去研究“荒唐”的黑格尔哲学,不仅“毒害”了他们的思想,而且带坏了整个一代人的学风。他指出,当时德国学术界缺乏严肃认真的研究空气,既不认真研究前人伟大的哲学思想,也不认真研究现代科学知识,但是“每一个初学者都可以对一些曾经使最伟大的思想家大伤脑筋的问题随便发表意见”。一些庸俗之辈拙劣地模仿黑格尔构造哲学体系,“唱起哲学的高调,把宇宙用一种根本不同的演绎法,从绝对中推演出来,这种推演一个比一个更令人厌烦”。
13、应当说舒本华对黑格尔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的分析,以及对其宗教唯心主义本质的揭露,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要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舒本华的批判与后来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有某些相似之处,尽管两人批判的立场并不一样。费尔巴哈在分析黑格尔哲学的错误时也曾指出:“思辨哲学的绝对或无限,……不过是不加规定的、不确定的东西——抽去一切规定的抽象”。“思辨哲学一向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实在的进程,是一种颠倒的进程,这样的道路永远不能达到真实的、客观的实在”他还揭露,“黑格尔关于自然、实在为理念所建立的学说,只是用理性的说法来表达自然为上帝所创造、物质实体为非物质的、亦即抽象的实体所创造的神学学说”等等。但须指出的是,舒本华提出类似于上述的判断却要早于费尔巴哈数十年。
14、黑格尔主张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一致,因而其哲学被认为是唯心主义辩证的哲学。
15、怎么观察“社会历史——人的活动——意识和目的”这样一个链条,就区分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6、不仅能够体会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需要对中性经济理论进行改编社会属性,才能够学习解读到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1875年,马克思完成了《对德国工人d纲领的几点意见》写作,这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全部设计与写作。
17、恩格斯认为,这种机械的、非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是错误的。
18、由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上升到理性高度,它的特点是隐藏在矛盾的内部,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本质。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理解和认识上都具有很高的难度。
19、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从一般的方面说,哲学史上全部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和科学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20、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围绕着自由、意志、法这三个主题展开,换句话说,自由、意志、法是其精神哲学的基础概念。明白了这些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理解黑格尔对市民社会、国家、权力关系、法律、权利的论述。
21、二是“人类有可能对实施这类宏伟计划缺乏能动性,或由于经济、生态或其他方面的灾难,我们可能会在真的要离开地球之前就已过早地死亡。……更严重的是,如果一切有意义的活动都要消耗一点能量的话,那么一个技术社会无论有多先进,宇宙中可资利用的自然能源的不断减少最终将会对这个社会构成严重的威胁。……不论精神的本性如何,不容置疑的是,遥远未来的生物将面临最终的生态危机:一切能源为宇宙所消耗。尽管如此,通过“节衣缩食”,看来他们仍有可能达到某种永垂不朽。……热力学第二定律肯定适用,但它不一定会妨碍文明的永垂不朽”(戴维斯P57—59)。
22、过去的命,因果条件都已展现,偶然性都已化为必然性。未来的命,很多条件预测不到,什么结果也就难说了。有三个故事可以拿来说说:一是16世纪法国的大预言家诺查丹马斯的《诸世纪》(汉译上下卷),无人知晓他说什么,据说他主要靠“神授”和“空间二锥曲线”罩应的人事来预测,神授不能向他人证明只能诺氏自己知道。据日本某位星座大师对诺氏的解释,1999年是人类灭亡的年份,结果错了,这个罪过至少应当由解释者来承担。二是我看过的一个录像资料,李洪志说地球会爆炸。三是天文学家预测地球会被太阳“烧死”。这三个关于人类命运的预测,天文学家的预测最靠谱。天文学家依据观察、数学、天体物理学等知识,能够准确预测诸多彗星运行经过地球的时间;能够准确预报日月食出现和消失的时间,什么星座什么时候出现多大规模的流星雨等等;苏梅克和列维准确预测了以他们名字命名的九号彗星撞击木星的时间;天文学家告知了我们地球的结局不是爆炸,而是在太阳变成红巨星的时候被太阳“烧死”,时间在几十亿年之后——与此说稍有不同且十分乐观的消息来自今年本月2日的《中国科学报》的报道,“地球不会那么快死”:“两个新模型显示,越来越亮的太阳至少还需要10亿到15亿年才能够把我们这颗行星上的水都蒸发殆尽,而这比早前模型估计的结果晚了数亿年的时间。”
23、 而如是的工作,要下抵王阳明哲学,才有朗然的发展。即,“良知”的范畴乃是经了王阳明的一转手,方才除了孟子的原义之外,而涣然增添了重要的意思,醒人眼目。
24、“理性”是启蒙运动的一面旗帜。恩格斯说:“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25、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6、举出这些宗教信仰的例子,是为了告诉大家,一分为三是所有领域通用的法则。无论国家,不论性别,不论信仰,不论时代,都是如此。
27、思维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它是世界的本原,不断发展变化,自身包含否定。
28、因此每一个启蒙思想家都是一名战士。恩格斯说,启蒙学者“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后来,“学者+斗士”形成为法国许多思想家的人格特征。
29、在十九世纪的德国,黑格尔哲学统治了当时整个思想教育界,舒本华带着愤懑的情绪描述了这一情景。他写道:“现在已经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当然不得不献身于研究‘黑格尔伟大的精神’”,他们“用全部精力对这些庸才无休止的平淡无奇的作品进行枯燥的研究,滥用分配给他们短暂的、极为宝贵的大好时光,而没有用这样的时光去获得……那些极为稀少的、名符其实的、真正罕见的思想家的?……可靠知识”。
30、他同意洛克认为认识起源与经验的基本观点,但是不同意洛克的“双重经验说”,认为经验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对外物的感觉。认为反省不是独立的来源,是在感觉基础上进行的。
31、舒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存在很多缺陷、错误,有些甚至是很严重的错误。
32、对历史与宗教变迁的关系的理解,费尔巴哈主张先有宗教变迁、进而带动历史变迁。
33、因此,费尔巴哈得出三大道德原则:节制自己、尊重他人、彼此相爱。
34、费尔巴哈“让唯物主义重登王座”,这是他的进步性所在。但是,费尔巴哈只是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论成分,而没有发扬其辩证法。
35、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种子发芽长成庄稼,种子是内因,阳光、空气、水是外因,没有这些外因种子不会发芽,但没有种子,外因再有利也不会凭空长出庄稼。改革是内因,开放是外因,只有开放会成为别人的附庸,只有改革成果也做不大。
36、主观原因:马克思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工人运动和科学研究,转变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37、第在认识领域。认为绝对真理永远达不到,只能是一定范围、一定约束条件下的真理,也就是中国古语所说的“花无百日红”。
38、学原典的当下价值主要是学其方法、思维原型,学其怎样思考和论述,从而对当下的抉择有所启发。
39、 (c)阳明“良知说”之作为源头与康德批判哲学之作为源头的比较
40、感性是主体通过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时空对感性材料予以综合形成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的认识能力。数学知识所以可能就在于时空观念的先天性,但是时空直观形式只适用现象世界,与自在之物无关。
41、关于费尔巴哈本人的名字,在德语中,“费尔”是火、“巴哈”是河,所以某种程度上蕴含了其性格倔强的特征。“古典”:在德文中不是时间上的古代,更多的是经典、典型的意思。“终结”:在德语中不只是结束的意思,也含有“开启”的意味。
42、一只老鼠在一只猫眼里,就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猫扑上去把它抓住、吃掉,事情就完了,问题就解决了。猫在面对一只老鼠的时候,从来不会去思考“老鼠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43、 事实上,有关知识价值、道德价值以及审美价值的“真”“善”“美”三论题的维度,在康德以降,已然成为了宇宙哲学抑或人生哲学的一种思维范式或定律,乃至后来的很多哲学家都受其影响。假使是单单讲“真”“善”“美”其中的某一维度,这在古希腊以来的思想脉络的展开里,可谓俯拾皆是,而把这三个维度一并纳入到统一的体系里面,乃使得从“真”的问题到“善”的问题,从“善”的问题到“美”的问题,形成逻辑而缜密的演绎秩序的链接关系,辄大抵是从康德那里开始的,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44、“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和物质概念,比起十七世纪的唯物主义来有了重大的进步,克服了一切神学的不彻底性而达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水平。
45、辩证法三大规律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黑格尔全面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对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6、在这篇文章中,胡兰成的论证大多不是基于事实与逻辑的推论,而喜欢用比喻的方式。所以他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常常是一种比拟式、想象式的相关。举个例说:“息有幅,呼吸往复时息成为阴阳二气,气充则往复二线膨胀成梭形,更由梭形而涨成圆,起先近于直线的往复遂变成圆形的循环了。而若无幅,则虽往复亦不可能,譬如汽车往复是要有车子可以掉头的路面的幅的。”息与由息而生的阴阳二气,都是假设的概念,而由此推演出来的“气充则往复二线膨胀成梭形,更由梭形而涨成圆”则不过是对这些概念的意象化,可谓对假想概念的想象画面。这种比喻的方式,用于文学很好,但用来解释物理学的东西,感觉就很不靠谱了。说到底,比喻只能用来说明某些道理,并不能等同于事实。所以胡兰成的理论往往看似有道理,而又没法使人信服。
47、现存的总是有理由的(中性的、客观的含义),但现存的终归都是灭亡的。
48、1848年2月,《共产d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67年,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是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母本经济理论,是中性经济理论。
49、结果会如何呢?当然得看人类自身善性与恶性的矛盾运动的结果了。
50、一是,“如果我们能够克服因石油耗尽而引起的能源瓶颈效应,如果能够稳定世界人口的增长,如果对地球的生态破坏能够加以限制……发展空间探测技术和各种现人所不可思议的技术”(戴维斯P54);如果“为了维持生存而尽力减少不必要的额外开支——这种开支总是越积越多而给他们造成了困难,并借以考察他们为对付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避免的逻辑结局所表现的聪明才智”(戴维斯P63)。这样,“在太阳把地球烤枯之前,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撤离地球。他们可以一个接一个地寻找适宜居住的行星,并且不断地继续下去”(戴维斯P54)。
51、认为这次的社会契约进行的权利转让是一切人把一切权利转让给一切人,这种转让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自由权不会因转让而被剥夺。
52、胡兰成认为西洋人没有天下的观念,但恰恰是西方国家不断开拓新大陆,使世界全球化,而中国千百年来一直在闭关锁国;他又以为西洋人没有人世的风景,但他们岂非也有他们的风俗、传统、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等等,难道中国人的风俗、文化是风景,西洋人的就不是?但胡兰成对东西方历史的见解,我是认同的,或者说部分认同。西方历史的确是直线式进化论式的,一些文明因被破坏、淘汰而就此湮灭,未被淘汰的文明呈递进式发展。中国历史则呈现出一种循环的状态,总是改朝换代,虽然实际没什么长进,始终是那一套体制、伦理、秩序,同样的历史总是不断重演。
5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项工作:(1)对费尔巴哈的唯物论进行彻底化;(2)对黑格尔的辩证方法进行颠倒化。
54、唯物辩证法需要在实践中把握,首先要对其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唯物辩证法也需要唯物辩证法,从这一点上来讲,唯物辩证法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一致的,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55、胡兰成认为科学不是万法之法,大自然的法则纔是万法之法,科学亦要以自然法则为准则与根据。此说是没错的,所以科学要寻找自然规律,科学理论要与现实的自然的现象相符合。但并不是如他说的自然科学有许多地方不能对应自然法则,而是有些科学理论还不能对应自然法则。科学是一步步接近真理的,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宇宙大爆炸之说,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相对论到量子力学再到试图结合两者的M理论,人类总是在逐步逐步地接近真相,至少科学上是如此的。那么,什么是大自然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是,相对论亦是。胡兰成提出的五大法则算不算呢?难说。但他给这五个法则前面加上大自然三个字,好像它们就理所当然是大自然的法则了。
56、贝尔1647年—1706年,著有《历史的和批判的辞典》。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他是“使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和一切形而上学在理论上威信扫地的人”。贝尔的思想特点是怀疑论的,即以怀疑论作为理性批判的武器,针对宗教神学,指出一切神学问题和争论都是混乱、无意义的。
57、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扩展资料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
58、舒本华在分析黑格尔哲学错误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揭露了它在当时德国所造成的“恶劣”影响。
59、胡兰成的自大甚至使他有点看不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爱因斯坦因为没有中国历史的情操及中国人的易经礼乐作其思考的背景,所以虽然天才却难闻大道。换言之,他的学说因为有着这样的背景所以能通向真理。他并且将中国的礼乐之学与数学、物理学、哲学一起列为世界的几大基础学问。但西方可没有什么礼乐之学,他们的文化知识结构岂非是缺失的?但人家还是一样有自己的文化与创造,自己的文明与科学,一样发展到今天。可见,礼乐之学是有没有都可以的,但数学、哲学、物理学都是不可以没有的。那么,礼乐之学如何能和它们一样并为世界的基础学问?
60、舒本华对黑格尔哲学与普鲁士政府关系的分析是极其尖刻的,其中包括一些过激之词。为什么舒本华会作如此激烈的批评?也许与他一个时期受到政府的冷遇,妒忌黑格尔哲学得到恩宠有关,但不论怎样,他指出黑格尔哲学自觉地为普鲁士政府服务,因而受到后者的青睐,这一分析是基本符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黑格尔哲学时也经常谈到这一方面的情况。例如,恩格斯在分析黑格尔的著名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时就指出:“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黑格尔和歌德一样,“都没有完全脱去德国庸人的气味”。
61、把内外条件都放进来考虑,我觉得,黑格尔的“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命运的主宰者”的说法,是把个人的认识能力和掌控他人和外部条件的能力看得太高了。但是他所说的“满足”与否能够“决定人的命运”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和可验证的,与中国人喜欢说的“见好就收”和“金盆洗手”等也是相通的。
搜索更多
62句黑格尔哲学三大定律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