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句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精选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
1、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2、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根据,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3、(解释) 从出生到死亡。长命的占十分之短命的占十分之本来可以长命的,却过早死去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因为想长命,生活过于优厚。听说善于保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不会遭到杀伤。牛永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不到有死亡危险的地方去。
4、翻译:道先于万物而自在,这是他的实在,称为一。道被言说为道,这是他的名份,称为二。道的实在,能被言说为道的名份,是因为他有表象,称为三。三而一的道生养了万物。万物都有背道之阴和向道之阳,两者相互激荡以求平和。人们所厌恶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吗?王公却用这些字眼儿自称。所以,有时求益反而受损,有时求损反而获益。先人教我的,我也用来教你们:自恃其强、偏行己路的人绝没有好下场。这句话,就作为教训的开始。(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
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
6、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
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8、(翻译):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万物自己变化。变化中有私欲发作,我便用那无以名状的本原来镇住。在这个无以名状的本原里,欲望将断绝。欲望断绝,人心平静了,天下自然便安稳了。
9、(解释) 空虚是永恒存在的,这叫做深奥的母性。深奥的母性。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断地存在着,其作用无穷无尽。
10、(解释) 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11、(解释) 天下事物都有个开头儿,要把这个开头儿当作天下事物的根本。已经得知了万物的根本,就能认识万物。既然认识了万物,还必须坚守着万物的根本,就一辈子没危险。塞着窟窿,关闭门户,终身不生疾病,敞开窟窿,济了他们的事,终身不可救治。观察细微叫做明,保持柔弱叫做强。用它的光亮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身带来灾殃,这就是熟习常道。
12、(解释)道永远没有固定的名称。朴虽然小,天下没有谁能支配它。到侯王的如果能守着它,万物将会自动归从。天地之气相合,就会下雨。人们没有指使它,它却自然均匀。开始有制度就要有名称,名称既然有了,就要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避免危险。比如道为天下所归,就像江海为一切河流所归一样。
1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14、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其看来,万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的仁义,在他眼里,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15、翻译:知道其雄伟强壮,却甘守雌爱柔顺,而成为天下的溪流。作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恩德与他同在,(使人)复归于纯洁的婴儿。 知道其光明所在,却甘守暗昧,而成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作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永恒的恩德至诚不移,(使人)复归于无限的境界。知道其荣耀,却甘守羞辱,而成为天下的虚谷。作为天下的虚谷,永恒的恩德充足丰满,(使人)复归于存在的本原。这本原化散在不同的人身上,成为不同的器物。圣人使用他们,而成为掌权者。如此,至大的智慧是浑然为不可分割的。
16、(解释) 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慈,任凭百姓自生自灭。天地之间不正象个风箱吗?虽然空虚,但不短缺,越拉动它风量越多。说的多了就行不通了,还不如保持适中的态度。
17、(解释) 圣人没有固定的意志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就可以使人向善。讲信用的人我信任他,不讲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就可以使人守信用。胜任治理天下,和和气气使天下百姓心思归于浑朴。百姓都注意他们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儿般的状态。
18、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9、老子·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20、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21、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22、上天的道,不就像张弓射箭一样吗?高了向下压,低了向上举,拉过了松一松,不足时拉一拉。
23、(解释)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事变还没有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溶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要在事件发生前就把它安排妥当,要在祸乱未发生以前就加以治理。合抱的大树是由小树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积累的泥土筑起的;潜力的远行是从第一步开始的。有为就会有失败,有得就会有损失。因为圣人无为,所以就不会失败:无得,所以就无失。人们做事往往在快成功的时候失败。当事情快要办完的时候还能象开始时那样谨慎,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欲望,不重视稀有的货物;圣人的学问就是没有学问,以补救众人常犯的过错。用以辅助万物自然发展不敢去妄加干涉.
24、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25、(翻译):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归向他。普天下都归向他,也不会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人间的美乐佳宴,使匆匆过客们沉溺不前。大道出口成为话语,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入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26、翻译: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仁义。智慧出来了,才有大伪诈。六亲不和,才大讲孝慈。国家昏乱,才呼唤忠臣。
27、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28、(解释) 三十根条幅集中在车毂的周围,车毂中间有了穿轴的空洞(无),才有车的作用。揉抟粘土作器具,当器具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器具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房屋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只提供条件,“无”(空虚)才起到作用。
29、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3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31、《道德经》,又名《老子》,记录了春秋晚期道家学派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全文共5284个字分成《道经》、《德经》上下两册81章节。
3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33、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4、(翻译):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使世人越来越聪明,而是使世人越来越愚朴。世人所以难管理,就因为人的智慧诡诈多端。所以若以人的智慧治理国家,必然祸国殃民;若不以人的智慧治理国家,则是国家的福气。要知道,这两条是不变的法则。能永远记住这个法则,就叫至高无上的恩德。这至高无上的恩德啊!多么奥妙,多么深远,与一般事理多么不协调,甚至大相径庭,然而,唯此才是通向大顺的啊!
35、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诫命来自律,因为他内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需要恪守道德诫命,因为他内心没有道德。
36、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7、翻译:用道来行使主权的人,不靠武力而称强天下。用武力总是有报应的。军队进驻之地,荆棘便长出来;每逢大战之后,凶年接著来到。良善自会结果,无须强夺硬取。成了而不矜持,成了而不炫耀,成了而不骄傲,成了像是不得已,成了而不逞强。任何事物一逞强示壮就会老朽,这不是出于道。不是出于道的,是早已注定要死亡了。
38、(解释)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种类区分万物,环境形成万物。因而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而珍贵德的。道所以被尊重,德所以被珍贵,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应自然。所以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得到生长和发育,使万物得到安定和保护,使万物得到养育和繁殖,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自以为有功,当万物之长而不自以是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39、道德高尚的人是无为的,其道德不是刻意为了实现什么。道德低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道德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4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搜索更多
41句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