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79句苏格拉底之死的评价精选

苏格拉底之死的评价

1、刘春阳老师在第一部分阐述了《名哲言行录》中真实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话中作为哲学家的苏格拉底两种形象。

2、怀特海认为没有全部的真理。所有的真理都是“一半的真理”,如果把它们当作全部真理,就是“在扮演魔鬼”。

3、在你们面前,像我这样年老的人做讲演,再表现得跟年轻的讲演者一样是不大合适的。所以,如果你们看到我在申辩中的说话方式,跟我往常在市场上、钱庄里或在别的什么地方惯用的方式一样,请不要惊讶,我也恳请你们不要打断我。(苏格拉底之死的评价)。

4、作为以探索真理为核心内容和目标的一种方法,哲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缺陷问题。简言之,在无法对任何一个概念下一个准确定义的前提下,人们所做的任何逻辑推理本质上都是空中楼阁而不堪一击。

5、苏格拉底地不断抨击引起了许多人不满。在他晚年之时,雅典统治者以藐视神明和腐蚀年轻人道德的罪名将他送上法庭接受审判。最终,由501位市民组成的陪审团在经过投票后判他有罪。

6、“现在是我们上路的时候了,我将去死,而你们将活着;可是我们中间究竟谁有比较幸福的远景,那就是除主神之外谁都不知道的事了。”(《申辩篇》)

7、但比他们更牛掰的是“希腊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并不关心这些,他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关心这些。我们应该关心人是什么,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善。人应该去“认识你自己”。柏拉图在《申辩篇》中提到,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去德尔菲神庙去问:有谁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女神的回答是没有。苏格拉底觉得很奇怪,于是跑到大街上去询问政治家、智者、诗人、工匠,试图证明他们更聪明。但通过对话,苏格拉底发现他们虽然各有所长,但是都发现不了自己的无知,而苏格拉底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正因如此,苏格拉底总是比所有人都聪明一点,“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有一个经典的比喻:知识就像画圆圈,圈的周长越大,空白越多,就越无知。

8、用中国古人的话来表述,这是一个“略之定为一端,究之翻成万绪”的问题。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9、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

10、“呵呵,动听啊,动听!”弗洛伊德说,“既然人无法知道自己要下地狱还是上天堂,那么,活在当下,活在欲望中,岂不是赚了?”

11、“我不需要的东西这么多”。来源:苏格拉底有一天去逛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感叹道:原来我不需要的东西这么多呀!

12、“因之,我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为的是让人们尊崇道德规范,做一个完美的人。为此,在古希腊的那一段时间,我积极的履行着自己的使命,过着极简的生活,为的是以自我的典范,来为人类提供一个完备的道德规则。但人陷入欲望之中,在信仰过程中不断的完成着对神的诋毁,在标榜自我中,不断的塑造新的行为规范,以期让人们以人堕落的行为为准则,因而我的被出卖,就是他们对我道德人格的诋毁,而产生的世纪审判。因而,当门徒买通狱卒,让我逃走时,我没有逃走,而是怀着对生命的失望,想回归灵魂的家。我从容的饮鸩而亡,是我离开古希腊,回归家园必须走的一步,也是以死明志,加深我在人间的影响。”苏格拉底说。 

13、他与孔子是相反的,孔子善于回答问题,而苏格拉底善于提出问题。他总是不断的对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诸如人为什么要吃饭?为什么有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以什么来判定?

14、当他在得罪人的道路上一骑绝尘之时,他毫无意外的被送上了法庭,罪名是腐蚀青少年与亵渎城邦神灵。

15、“你们知道,西塞罗这番话的真实含义吗?”苏格拉底说。

16、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17、要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消除在你们心中存留已久对我的诽谤,但愿我能够做到,因为那样无论对你们,还是对我而言都是很好的。我的辩护或许会成功,但我想这将会非常困难,而我也完全意识到这困难来自哪里。尽管如此,让神的意愿决定结果怎样吧,现在就让我根据法律来进行我的辩护。

18、“咦!”听到这里,我心魂一颤,西塞罗的这番话,明明就是把苏格拉底置于神与信仰的地位,让人以哲学作为生命的圭旨,这个评价太高了?难道苏格拉底是与神相类似的生命?想到这里,回想起方才美神对他的尊敬,我不由看了美神一眼。

19、“昊愚小友,在灵魂的世界,人的尊严是灵魂世界属灵的自由与属灵精神的绝对体现,是公义在神身上的体现。而在人的世界,人的尊严与社会生态息息相关。古希腊是一个城邦式的国家,有着民主的雏形,为此人的契约精神与公义,受到绝对的保护。”苏格拉底以为我在附和他,便叫着我的名字继续说。

20、(古希腊)柏拉图,谢善元译:《苏格拉底之死》,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

21、这样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按照原有方式认知和生活......

22、作  者: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David

23、总之,当人类用“静止的”、“僵化的”和“虚幻的”抽象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与自身的时候,本身就已经偏离了正确的认知方式,因而也就永远也不会真正认识自己,更不会正确地认识天地万物。所以,“形而上学”终于“寿终正寝”了。

24、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

25、比如说,当定义了“黑”与“白”和“善”与“恶”的概念时,人类就给自己套上了永远无法解脱的逻辑概念枷锁,因为宇宙中本身并没有黑与白和善与恶的概念及其分界线,作为一个连续的频率谱线的主体视觉效应与心理效应,黑与白和善与恶永远是相对而言的。所以,古老的希伯来谚语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26、我们绝没有幸灾乐祸的想法,只是想对抱着“虚幻的哲学美人”热舞一生的眷恋者们表示一下同情和遗憾。

27、如果有那么一个诉状,我想会是这样:“苏格拉底因为他的错误行为而有罪,他忙碌于研究天上和地下的事物,使糟糕的论证变成强的,还把这些东西教给别人。”你们在阿里斯多芬的喜剧中也能看这些,那里面的苏格,说自己能在空中行走,谈论一些我们一无所知的稀奇古怪的东西。我并不是说要轻视这样的知识,如果有人对这些事物很内行的话,也免得梅勒图斯来指控我。但先生们,我与这些事情是完全无关的,这点我请你们都给我作证。

28、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槿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29、从数字上来看,苏格拉底得到的票数并不算糟糕,如果在第二次申辩中他能诚恳一点,微微的低一些头,或许就能逃脱厄运。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苏格拉底第二次的申辩要比第一次还要出格。

30、苏格拉底之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触及了人心最深层的恐惧

31、“是,如果再不走,我一个老东西还想干啥,还能干啥?”苏格拉底笑嘻嘻的说。

32、“哦!”美神浅浅一笑,说:“圣人,那你就满足一下弗洛依德先生的要求吧?”

33、苏格拉底住在奉行民主的雅典,但他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依然感觉到有所不满,因此不断批判雅典民主制度。此种行为有点类似于今天网络上的一些杠精。苏格拉底经常还把自己比作是一只牛虻,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所以需要他这只牛虻紧紧地叮咬它,刺激它,从而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并焕发出新生。此处引用诗人艾青的一句经典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34、出身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758年父亲去逝,由其叔父和建筑师德麦戎抚养。他最初的绘画老师是他的亲戚,著名的罗可可画家布歇。之后于1766年和皇家绘画雕刻学院历史画家维恩学画。

35、“我妈妈是个助产婆,我是一个精神的助产士”。点评:子承母业,匠人精神,百年老店,童叟无欺。

36、“灵魂的家是人最重要的归属地,也是哲学的终极问题。几乎每一个人在生命中都会有‘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那里去’的感慨,但人穷其一生,没有几个人能证悟这个哲学命题,而如果真正的要想憬悟,除非那个灵魂是智慧的灵魂,并在肉体通过修炼超越五行,或者肉体死后,灵魂被神悦纳,才可能明白这个哲学的终极问题。所以前面道友说‘哲学是忽悠人的东西,它在僵化着人的思想,使人陷入云里雾里,忘记自己的本质’的话,站在人的视域,是非常有道理的。为此,在我的哲学层面,我只希望我的哲学或美学思想,能为人的道德提升提供一把打开人类心智的钥匙,至于打开了心智,想要怎样干,那则是他们人类的事情了。不过我想,在我现在的认识中,只要人类万千人中,能有一人懂我并身体力行的去行动,那就是我的造化了。”

37、“人的痴迷就在于对肉体享受的痴迷,这是神没有料到的。所以,创世大神才会不断的差遣自己的使者与子女莅临人间,以道德来教化,就是希望人懂得道德之奥义,来完成自己在人世的修行。”苏格拉底说,“只是,几乎大多数人,活在人世,成为欲望的奴隶。”

38、一方面,佛教修行主体(每个信徒)的生存方式(托钵乞食)并不适合尘俗社会,尤其是在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甚至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公众不可能不从事生存劳动而专门进行修炼。这是一种不用多说的道理。

39、当时雅典的检察官要求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可是这一建议立即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其中反对声音最高的偏偏就是之前判处苏格拉底有罪的雅典公民陪审团成员。因为这些人虽然讨厌苏格拉底,但却并不想杀死他,更不希望自己成为杀他的凶手之一。因此,大家建议采用一条折中的判罚:将苏格拉底驱逐出雅典。

40、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

41、祁春轶,前司考命题人,德国法拉克福大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她是有考试命题经验、对考点把握准确的专家,也是一个充满爱和生命气息的老师。因此她才会带着澄澈的理性思考、明睿的人文解读,将抽象、厚重、晦涩的法理讲解得条理清晰,将趣味盎然、百变多端的考题解读得生动精妙。

42、当然了,上述说的原因肯定在某些立场下都能自圆其说,但是事情永远不可能那么的绝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也是仁者见仁。苏格拉底之死完全由民主制度的局限性来买单也不见得是一种负责任的方法。

43、虽然《梦的解析》,可从梦境中窥探某些带有启示性的东西,并对人自身无解的某些生理、心理现象以精神的抚慰。但以性介入,代入欲望,却与信仰相悖。为此,在性的介入中,梦是灵魂对生命的启示被解析者弱化,使人对灵魂的启示,做出反向的回应。

44、悲惨与悲剧的区别也体现在对《红楼梦》的解读中。一般读者往往认为悲剧体现在坏人对主角的压迫,但这不是悲剧,真正的悲剧是无辜的双方之间理想的冲突。

45、妻子很凶悍,这是因为自己只顾与其他人对话,对家人却不闻不问;

46、雅典的政治领袖不具有明显的领导人特征,他们处在城邦决策程序中最初的一个环节。直接民主运行时,公民的集体意志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民主机构的正确运行,特别是在古典时代中后期对于政客和军事家的处置上,这两者的满意只是停留在过去,政客和将军必须长盛不衰,履行有时近乎癫狂的集体意志。而这么苛刻的要求近乎不可能,所以军事活动的实力往往就伴随着控告、流放与处置。

47、这就意味着,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是道的表现形式,道同时也会在每一个具体的人的身上得以体现。换言之,宇宙中从来不存在西方人所说的那种孤立的和独立的道,只有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道,道与人统一于人的生命运动过程之中。其中,让人类得以体会和领悟的就是一个现成的宇宙图式——《周易》(周而复始的“变化”)。易就是变——永久不变的变,从来没有西方宗教所说的“人格神”上帝(外星宇航员),也没有哲学上人为设定的那个永恒不变的“理性上帝”。

48、其因在公共场所喜好与人辩论、传授哲学而被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49、苏格拉底的罪状一般是用于控告智者的。智者把言说看作一种技巧,智者之术强化了公众意见的歧异,却无法为城邦政治重建统一的原则。苏格拉底作为一个哲人,与智者的不同在于他运用辩证法使公众发现自己意见中的自负,通过探讨真理试图为城邦重建统一的根基。苏格拉底被以智者的罪名进行控告,受到了不公正的处罚。但是他选择服从判决,是因为他相信,“一个人自愿生活在一个国家中,并且享受这个国家法律给予的权利,这等于和国家之间订立了‘契约’。在这种契约关系中,不服从法律是毁约,是十分不道德的”。可以说,苏格拉底以自身的行动践行了他所探究到的真理,这是十分打动人的。B正确。

50、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

51、当然,从实践上看,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只能是一个无限逼近的相对的过程,因为人类目前还处于一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竞争的“丛林法则”支配下的历史时期。

52、苏格拉底依旧温和的笑笑,说:“谨遵美神殿下吩咐!”

53、民主制,即以民意为最终的裁决。如果剥夺了个人说话的权利,怎么判定民意呢?“民”没有口,有口的是一个个的人,民意只能通过个人的言论来表达。当然可以这样解释:既然是多数票决定的,就表明该言论不是民意,所以剥夺无碍。但是显而易见,以惩罚为手段的“剥夺”,不仅仅是不予采纳,更是禁止发表;或曰,取消了该言论的动议资格。其结果是,对该言论重新进行选择的权力丧失了。

54、------------------------

55、伯利克里之后的时代,平民领袖多是公民阶层,亦或是城邦的新型手工业者,而这个阶层分析问题不够全面却掌握财富与卓越的修辞技能来取悦民众。虽然雅典从梭伦改革以来一直致力于民众全面的民主参与保障了,但是业已被破坏的城邦精神就使得民众变得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对于寡头派更加敏感,更容易被有心人所利用。所以直接民主的暴力机器却更加可怕的多。

56、“哲学”学科的这个命运,最终将是西方人所构筑的所有学科的最终命运。换言之,目前堆积起来的5500多门学科,最终都会被送进历史的“垃圾堆”。

57、综上所述,在轴心时代诸圣之中,只有孔子“一以贯之”地屹立于人类思想的潮头而不倒,并明确地掌握着这艘巨轮的正确航向。他所告诉人类的“真理”只有八个字: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58、今天的真题素材同样来源于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这是源自古希腊的经典案例——苏格拉底之死,这一案例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永远洗刷不掉的污点。如果你对这个故事还不太熟悉,不妨看看下面的这则漫画。

59、“哦,这么简单,竟然被我弄得那么复杂!”佛洛依德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60、在引入环节中,刘春阳老师展示了西方历史文化人物的墓地的图片,指出西方文化认为墓地离天堂最近,中国文化认为墓地离地府最近。

61、苏格拉底之死是对城邦政治和民主原则的赤诚奉献和深刻检验

62、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63、在孔子那里,人与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人既是道的承载体,同时又是道显示自身存在与特性的形式(之一),所以,人与道绝对不可分离而且互为内容和形式。离开了人的道和离开了道的人都是不存在的。所以,在大众的感觉经验中,人就是道的弘扬者,离开人而空谈道无异于缘木求鱼。

64、最为重要的是,儒教还克服了佛道两教的“劣势”:

65、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当权者以“反对民主政治”、毒害青年为由投入了监狱,并判处了死刑。众弟子不忍心看老师无辜受罚,便悄悄制定了周密的越狱计划。可是当一位弟子趁着探监机会向苏格拉底报告这个“好消息”时,苏格拉底却一口拒绝了:

66、哲学学院的周可老师提出《斐多》中关于灵魂不死的论证可用于进行小班讨论,并提供了几个他设计的问题:“如果灵魂并非不死,那么苏格拉底之死还有意义吗”“普通人是否需要经受死亡训练”“作为无神论者,怎么看待自杀现象”。

67、苏格拉底继续说:“七十多岁了,如果再不找一个借口走,那在地球岂不是逆天。”

68、这是更让人不知所云的判断与结论。试问:以道为核心的道教和以真如为核心的佛教,它们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69、“哦,所以你才故意侮辱雅典的神祗,好给人以口实?”我问。

70、“你不是灵体?不是虚无缥缈的灵魂?”我惊诧异常。

71、一方面,苏格拉底认为相较于死亡,没有审视自己的生活、无知却以为自己有知,才是一种恶。死不可恶,可恶的是没有真正的活过。另一方面,比起肉体,苏格拉底更关注灵魂,而死亡只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灵魂什么也没失去。

72、苏氏被处死的另一项罪名就是“毒害青年”。显然,这是着眼于苏氏学说对社会公众的可能“影响”而进行的判断与“判决”,目的是遏止其学说的扩散与传播。

73、这种无言接受,与雅典政府对他的猛烈控告形成对比

74、他们不仅一本正经,而且还煞有介事地分别研究着象牙、象腿、象皮、象肉与象毛等,并时不时发表着“研究”的“结论”。而且,这些结论都是有其“主人”的,是被称为有“著作权”的“神圣作品(各种“学说”和“主义”)”;能够用作商品生产的,则称为“知识产权”,谁若想生产和使用,是必须“付费”的。应该说,这是人类历史进程中被强制推行的一种“最奇葩”的“法律制度”,没有之一。这种制度是一种最好的精神与物质的结合方式——用“思想”去换取“经济利益”。

75、“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火”。广告:步步高打火机,哪里不会点哪里。

76、在《克力同》中苏格拉底面对城邦的不义判决,选择维护城邦法律并保全自己的名节,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

77、事实上,任何对于宇宙现象与本质的体认与解读,都是在人的意识活动中展开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并没有人类一厢情愿所设定的那种主客体分界线,人类所有的意识功能本身就是宇宙信息功能的组成部分,对宇宙及宇宙本原的意识(认识)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频率耦合过程,即实现或寻求实现二者之间共振的过程,根本不存在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样的伪命题。

78、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79句苏格拉底之死的评价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