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 最火网名 > 说说大全 > 正文

35句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精选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1、亚里士多德将存在的“超越普遍”视为类别的统一性,以与类或种属的多样性相对应。如“美丽的容颜”与“美丽的心灵”,都是“美丽”的,“美丽”是存在的,尽管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在的,却都可以蕴意为“美丽”的类别,并且具有统一性。尽管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柏拉图的学说,但仅凭借这一见地,他就把存在问题置于全新的基础之上了。“诚然,连他也不曾澄明这些范畴之间联系的晦暗处。”黑格尔最终把“存在”定义为“无规定性的直接性”,并且把这一定义作为他的《逻辑学》中各范畴进一步阐述的基础,在这一点上,他与古代存在论的眼界基本相同。但对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关于范畴的多样性与存在的统一性相对的问题,他反而丢掉了。因此,要说“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可不等于说它再清楚不过,无须再讨论,毋宁说它是最为晦暗的概念。

2、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Ereignis(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3、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自己的哲学探索工作做了如下的“定性”:

4、(2)海德格尔:《从思的经验而来》,弗林根1954年,第18页。 

5、世人在追踪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时,首先碰到的自然是他的煌煌巨著《存在与时间》(1927年)。海德格尔说,他的道路乃是一条“通向存在之邻的道路”,而《存在与时间》这个标题,也许就是这条道路上的一个“路标”。(5)半部《存在与时间》,为海德格尔赢得了“实存主义哲学家”的鼎鼎大名。 

6、什么是polis?这个词本身将我们引向答案,如果我们使自己对存在与真理的希腊经验有一本质理解的话。polis是polos,即中枢,以其特殊方式吸引万物围绕着它的那个地方,对于希腊人来说,万物是在存在者中揭示的。作为这样一个所在,这个中枢让存在者在它们隶属于它们牵涉事物的总体关系的存在中出现。这个中枢不在存在者的存在中产生或创造它们,但作为枢轴,它是存在者作为整体揭示的地方。polis是一个所在的本质,因此我们讲希腊人历史居住的地区所在。因为polis总是以这种那种方式让存在者总体在它们牵涉的事物关系中出现,它本质上与存在者的存在相关。在polis和存在之间,一种同一本源的关系支配着。(1992,S.132-133)

7、海德格尔以现象学方法和本体解释的步骤描述“存在”的生存状况,并且把“存在者”解释为在“领会”中去存在的“存在”论。结合此意海德格尔分析了“真理”、“技术”、“语言”等概念本质,最后得出“存在”存在于“天地神人”四重合一家园的哲学结论。

8、进一步,为了把此在的存在领悟“极端化”或“激进化”,从而揭示此在的“时间性”(超越性结构),前期海德格尔提出了他的死亡观。在海德格尔看来,“先行向死存在”是此在返朴归真、实现超越的唯一途径;而“先行向死存在”又有赖于此在的根本情态(“畏”)以及此在的几个生存论性质(如“良知”、“决心”等)。在这里,海德格尔实际上是把此在置于“边缘处境”中来破解此在之意义。海氏前期哲学的主体主义(主观主义)倾向因此而达极致。 

9、顺便补上一句:海德格尔在他的文本中实践的“思-言”一体的思想史考察方法——具有“词源学”特点的思想探究方法,应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或可供我国的思想文化史研究者借鉴。诚然,我国的传统学术中,并不缺词源考证的功夫;但海德格尔这种打通思路与言路、激活思想史的思法,也还是我们前所未有的,尤其可为我国的处于无根和疏异状态中的当代学术思想提供方法上的参照。 

10、总之,重提存在问题,首先要求超越形而上学的理论预设,克服对象化的思维方式,重新揭示人的结构,以便为讨论存在问题建立一个可能的理解模式。

11、然而,如果深入了解一下海德格尔哲学,上述看法就会动摇。海德格尔从走上自己的思想道路开始,就对传统哲学持坚决的批判态度。他认为传统哲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是一种理论,其功能如同自然科学那样,是观察和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真理。这种作为理论的哲学与事物本身只有外在的关系,只盯着事物静止的现在,因而无法揭示事物的存在。在他1919年的课程中,他明确提出哲学是“前理论的元科学”。(1987,S.63)这种“元科学”追求的不是“绝对知识”,而是“生命”。到了上世纪20年代,“生命”概念为“存在”概念所取代,存在成为海德格尔哲学始终追寻的目标。

12、张汝伦:《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载《哲学研究》2013年第4期

13、实际上,说海德格尔哲学是实践哲学也不难找到根据。例如,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把此在与存在者的关系分为两种:应手的和现成的。(cf.Heidegger,2001,S.66-下引海德格尔文献仅注年份和页码)前者比后者更为基本,因为我们总是先在日常生活中与各种事物打交道。这种交道不是纯粹观察和认识的,而是实用的和实践的。事物最先总是作为对我们有某种用处的器具向我们呈现;另一方面,我们不需要先对它们有什么理论认识就已经对它们的(实用)意义有所了解,从而能利用它们。只要我们存在,我们就对它们的(实践)意义有某种把握,海德格尔把这种把握叫做“统观”(Umsicht)。这种统观不像理论认识那样通过努力得来,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只是在我们与事物打交道出现了障碍或挫折时,我们才会去理论地打量事物,即静观地认识事物。此时,事物作为我们的理论认识对象即现成之物(Vorhandenes)出现。我们把它们作为研究的主题,即所谓的主题化,形成各门理论科学。海德格尔此说解构了西方把人与事物的关系首先理解为认识关系、从而理论优先的传统,突出了实践存在的原始地位。

14、只有人才能追问存在意义的问题;而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的本身,就蕴涵着“此在”的概念。海德格尔认为,关于存在的一般意义的问题已由莱布尼茨明确提出:“为什么总是存在着一些东西,而不是什么都不存在?”(Whyistheresome-thingratherthannothing?)莱布尼茨提出了正确的问题,但却给了一个错误的答案,他根据充足理由律,认为上帝是存在的原因。海德格尔说,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已包含着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反躬自问:第问题是针对什么提出的?答案是:存在物;第问题所要解决的目标是什么?答案是:存在的意义;最后,问题的提出者是谁?答案是:人。人是唯一关心其他存在物的存在、能够对于存在的一般意义提出问题的存在者,一个与存在的意义最贴近的存在者,这就是“此在”。当人们提出存在意义的问题时,他就已经成为“此在”了。

15、如果说海德格尔的“贵无”思想在西方“崇有”的哲学传统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的话,他在东方却可以找到异域远古的知音。

16、(1)Gadamer,H.-G.,2002,Heideggers》theologische《Jugendschrift,inHeidegger,PhnomenologischeInterpretationenzuAristoteles,Stuttgart:Reclam.

17、什么是“存在”?存在是一切存在的事物包括理论与实践的可能性之条件。若无存在,理论与实践均无从谈起。在此意义上,存在是理论与实践的最终根据,当然也是实践哲学的最终根据。西文中的“存在”就是“是”,因此,存在作为事物的可能性之条件,对事物有方向性的规定,而不只是一种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潜能”;它使得事物具有一定的意义。以存在为惟一思考对象的海德格尔哲学的确并不规定行为规范与价值,而是思考造成行为本身者的意义,换言之,思考使行为处于必须选择规范或价值的境地者的意义。(cf.Nancy,p.66)所以,海德格尔称对存在真理之思就是“源始的伦理学”。(1978b,S.353)它无关具体的规范与价值,而是显露它们的源始根据。“源始伦理学”的说法,就表明海德格尔断然把自己的哲学排除在传统的理论哲学之外。

18、“问乃思之虔诚”。而在这个“无思”的技术时代里,谁人又能解海德格尔之思和问的惊心动魄? 

19、海德格尔将哲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对存在问题的意见加以整理,来说明存在问题重新提出的必要性。

20、马丁•海德格尔,生于1889年,死于1976年。他的一生,总的说来属于比较典型的学者生涯。自1909年进入弗莱堡大学读书,直至1959年退休,期间除去二十年代在马堡大学执教的五年,海德格尔一直待在弗莱堡大学,差不多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21、冷僻而平静的生活孕育出热烈的思想。诚如哥尼斯堡的康德老人的时钟般的生活背后,潜伏着近代哲学的“哥白尼式转向”,技术-商业时代的海德格尔的隐秘运思,同样引发了二十世纪西方思想的根本性转变。回顾一下我们这个世纪的西方哲学史,若以思想的深刻和影响的持久而论,也许仅有奥地利的维特根斯坦可与海德格尔并举。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维氏思想左右了本世纪英美分析哲学之发展方向;而海氏思想则指引着本世纪欧洲大陆人文哲学之演进。(3) 

22、小学毕业后,海德格尔因家境贫穷,无钱再上学。先跟私人教师学习拉丁文,后由天主教会资助,到离家乡50公里以外的康斯埋茨中学(旧天主教会耶稣会学校)四年级学习。在这里,他受到欧洲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古希腊文学、天主教拉丁文献、拉丁文学、德国文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等)。

23、(19)参看拙著《说不可说之神秘──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第五章,上海1994年;亦可参看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中译本序,台北1993年。 

24、(7)《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8年,边码112页。

25、这里的“天”象征着明亮、敞开,“地”象征着隐匿和关闭,“神”是神秘之域,“人”是生存之域。存在就是发生在所有这些遮蔽和除蔽的领域的一切。

26、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27、论演员的“自我修养”,从《演员的诞生》说起……

28、海德格尔同以往哲学家的思考方式不同,他从哲学家们思考的结论出发,“返回”至思考的存在者,提出“存在者不是存在”的思想主张。

29、Physis作为“涌现”,也就是存在者从遮蔽处走出来成其本身,因此这种“涌现”实即“解蔽”,希腊人名之为Aletheia(无蔽、解蔽)。可见,Aletheia说的是存在本身的由“隐”入“显”的运作,亦无妨称之为“存在之真理”——但并非后世的“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 

30、成在手之物”的转化。一个人的屋子漏雨,他使用锤子修屋顶,此时的锤子是他的修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与他的生存环境不可分的“应手之物”,此时他所关注的是修理屋子,而不是锤子。但如果他突然发觉锤子不好用了,比如说,觉得“锤子太重了”,他就会把锤子当作手边的一个对象加以注视和研究,找出改进或取代它的办法。此时的锤子便成为“现成在手之物”,“锤子太重了”的感觉也随之成为“锤子是重的”这样一个判断,这就是理性认识的开始。从“应手之物”到“现成在手之物”的转变实际上就是从行动到认识、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海德格尔从存在论的角度说明了行先于知、知来自行的道理。

31、自笛卡儿始的近代哲学也没有分清“存在”与“存在物”的区别,实体仍是形而上学的对象。不过,存在不再是在事物的意义上所说的实体,而是在事物的本质的意义上所说的实体。本质必须是可以用数量来衡量的东西,是一种“数学化的共相”。近代哲学的特征是,通过“数学投射”(mathematicalprojection),使一事物本质化,并将本质投射为“数学共相”。共相作为具体存在物,也不是一个自我显现的过程。尽管如此,传统形而上学仍不失为对存在意义的可贵探索,虽然做了歪曲、片面的解释,但歪曲和片面性也是自我显示过程中的环节,它们从一个方面、层次和角度揭示了存在的意义。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解构”(de-construction),在摧毁它的同时,保留合理成份。海德格尔承认传统形而上学的概念、命题与存在的一般意义的联系,他使用传统的术语重新建造存在论,但他还需要新的概念和术语。他能从哪里得到新的资源呢?

32、关于现象学与科学的关系,他说:“‘现象学’一词是对科学的哲学的称呼。”(1)科学的哲学不同于哲学科学,后者把哲学变为科学,为科学提供最终的原则;而科学的哲学不向科学提供什么,它让现象在科学这一过程中显现自身,“科学的”意味着本质的东西,科学的哲学是对本质所做的现象学描述,即把本质理解为自我显示的过程。

33、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

34、上述两种态度正是“思”的姿态。海德格尔说,这两种态度“只不过是从一种持续不断的热烈的思中成长起来的”。(29)也就是说,“泰然任之”和“虚怀敞开”是“思”所要求的两种基本生存态度。

展开全文

搜索更多

35句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