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句刘基传精选
刘基传
1、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軍衛法,初定處州稅糧,視宋制畝加五合,惟青田命毋加,曰:“令伯溫鄉里世世爲美談也。”帝幸汴梁,基與左丞相善長居守。基謂宋、元寬縱失天下,今宜肅紀綱。令禦史糾劾無所避,宿衛宦侍有過者,皆啓皇太子置之法,人憚其嚴。中書省都事李彬坐貪縱抵罪,善長素昵之,請緩其獄。基不聽,馳奏。報可。方祈雨,即斬之。由是與善長忤。帝歸,愬基僇人壇壝下,不敬。諸怨基者亦交譖之。會以旱求言,基奏:“士卒物故者,其妻悉處別營,凡數萬人,陰氣鬱結。工匠死,胔骸暴露,吳將吏降者皆編軍戶,足幹和氣。”帝納其言,旬日仍不雨,帝怒。會基有妻喪,遂請告歸。時帝方營中都,又銳意滅擴廓。基瀕行,奏曰:“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王保保未可輕也。”已而定西失利,擴廓竟走沙漠,迄爲邊患。其冬,帝手詔敘基勳伐,召赴京,賜賚甚厚,追贈基祖、父皆永嘉郡公。累欲進基爵,基固辭不受。
2、 点评:祁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刘基亦不遑多让。他与李善长因李彬而结怨,却能在其受责难时,公正地说一句“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与杨宪一向交好,在被问及对方可否为相时,刘基依旧能平心而论,“宪有相才无相器”。对自己,他更是直言己短,“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如此刚直,一心为公,不徇私情,刘基称得上是“帝师王佐”式人物。(刘基传)。
3、占领南京第二年,朱元璋派遣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自己率军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拥有了争霸天下的基础。
4、 (注:本文参考陈国生《刘国师雅宅娶亲》和朱勇华《刘基的缙云渊薮》两文综合写成)
5、皇帝曾经御笔写信向刘基询问天象,刘基逐条回答,内容也很详尽,之后他就把草稿烧了。大概的意思是说,霜雪天之后,一定有阳春,现在国威已经树立,应该少接济威猛而施行宽大的政策。刘基辅佐太祖平定天下,料事如神,性情刚毅嫉恶如仇,凡与人物多有违逆。至此回家归隐,只是饮酒下棋,从来不说及自己的功劳。县令几次求见不得,于是化装为村夫微服参谒刘基。刘基刚好在洗脚,让他的侄子带入茅舍,烧饭招待县令。县令告诉刘基:“我是青田知县。”刘基惊起自称草民,辞别离开,最终不肯再见。刘基如此隐藏自己的行迹,然而终究被胡惟庸所陷害。
6、数年后,胡惟庸专权,他早就恨刘伯温说他的坏话,于是找由头在朱元璋面前攻讦,说刘基在家霸占有王气的吉壤作坟茔,最终削夺了刘基的俸禄。本已辞官回家养老的刘基惶恐异常,只好亲赴南京请罪,不敢回家 ,忧愤成疾,胡惟庸特意差遣医生来给他治病,吃了药,病势反而愈发沉重,于洪武八年不治死去。胡惟庸案发后,有人告发,说刘伯温是被胡惟庸下毒害死的.....
7、吴元年(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任命刘基为太史令,刘基上呈《戊申大统历》(洪武元年刊行,岁次戊申,即公元1368年)。荧惑(火星)停在心宿的位置(预示有灾祸),请太祖下诏书罪己;天大旱,就请太祖审理判决滞留的案件。太祖就命刘基审理冤案,为民平反,随即大雨有如水注。于是上请太祖立法定制,以防止官府滥杀无辜。太祖刚想杀人,刘基恳请听听缘故,太祖把自己做的梦告诉他。刘基说:“这梦是得土得众的征象,应该停止行刑等候佳音。”三天后,海宁受降,太祖听了很高兴,于是把囚犯交给刘基,然后放了他。不久,太祖拜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8、还有一个儿子叫刘璟,生于1350年,因燕王朱棣篡位,誓不入朝,并直言燕王将以篡位永写史册,被捕入狱,在狱中自杀身亡。
9、洪武四年(1371年),刘伯温被“赐”回老家,但因为胡惟庸找事情,刘伯温的俸禄都罚没了,没办法只好入京谢罪。在京城期间正好碰上过年,新年第一天,刘伯温和其他大臣共同朝贺朱元璋,写了首《乙卯岁首早朝奉天殿柬翰林大本堂诸友》暗搓搓表达心情,最后一句是这样的:
10、《明史》对上述三人的评价都不低,可在刘伯温眼中,除李善长外,其他三位都不是相才。山西人杨宪办事干练,长于外交,江苏高邮人汪广洋以书法和智谋著称于世,胡惟庸则起自基层,在地方上摸爬滚打多年,熟悉明王朝的基层情况,古人云:“宰相必取于州郡 ”,胡惟庸应该是做丞相最合适人选。可刘伯温认为三人都不适合做丞相,尤其是胡惟庸。
11、1356年,朱元璋率军渡过长江,攻取了战略要地集庆(今南京),史称“集庆之战”。然后,朱元璋乘势扩大战果,巩固集庆,使其成为朱元璋发展势力,争雄天下的大本营。
12、王者之气的地,有没有谁有能说得清呢?你说没有,皇帝也没可能信的。这让他刘基怎么解释呢?唯有进京这一条路了吧?
13、但奇迹出现了:也在此时,有个名叫郑朱子的,因罪被抄没全家,权臣为迎合上意,建议对刘家缘郑家之例,朱棣却说:“刘璟家难例郑朱子。”没同意。命令刘璟家人将其尸体运回安葬。
14、刘基墓(诚意伯墓):在石圃山中支夏山之麓,系国家级文保单位。九支小山脉延伸至此,俗名“九龙抢珠”。
15、刘基字伯温,公元1311出身于江浙行省的青田县。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保持国家安定而驰名天下,因此被后人比作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也”。
16、一直到正德年间,明武宗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并称刘伯温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从此以后,刘伯温的历史地位开始飞速飙升。
17、刘琏,字孟藻;刘璟,字仲璟。他们老家虽是处州青田南田的武阳(现归温州文成),但他们都生于杭州。他们生下时,刘基正在江浙行省的都会杭州做儒学副提举。那职责就相当于现在浙江省教育厅的副厅长。
18、他从京城离开的时候,还曾深情地凝望着京城的一草一木,想要把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所打拼来的京城,好深深的印刻在脑海里。
19、打天下之时忙于展示两派相安无事,当朱元璋称帝建朝之后,矛盾就日益激烈了,淮西派自认为是开国元老,自然不把其他人看在眼里,浙东派自然就不服了,而是在朱元璋刚称帝的洪武元年,朱元璋北上汴梁征战就把刘伯温和李善长留在南京留守,当时李善长身边的一个亲信他丞相府的秘书李彬因为贪腐畏罪潜逃。
20、刘基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期间,刘琏却在老家南田照顾家属。南田附近是山寇盘踞之地,时不时地啸聚生事,只是顾忌刘基秋后算账,才表面服帖,而暗中图谋加害。刘琏心知肚明,就跟他们进行周旋:结交头领,结以忠义,或以利益加以引诱,或以威力加以震慑,或抓住要害加以控制,山寇们都乖乖听从约束,不敢蠢蠢欲动。
21、 传说中的刘基在智计百出的同时更是能够阅读天书、未卜先知、甚至成为地方的保护神。
22、 从一个普通的聪慧谋臣到地方的保护神,刘基神化的过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23、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蒙古人不适合于海上登陆作战,蒙古骑兵不能发挥优势,以及后勤供应问题等等。
24、见到朱元璋之后,一句辩解的话也不说就一味的检讨自己,也不回去就留在南京,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那面对刘伯温的这个表现,朱元璋还是很满意的,也同时明确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刘伯温。而是再次给刘伯温一封诏书让他回青田养老,对刘伯温有了信任,所以是朱元璋暗中主使这一说也不太立得住。
25、吳元年以基爲太史令,上《戊申大統曆》。熒惑守心,請下詔罪己。大旱,請決滯獄。即命基平反,雨隨注。因請立法定制,以止濫殺。太祖方欲刑人,基請其故,太祖語之以夢。基曰:“此得土得衆之象,宜停刑以待。”後三日,海寧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縱之。尋拜禦史中丞兼太史令。
26、刘基的历史功绩在于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勇敢地承担起统一中国的任务。他的功绩是多方面的。
27、 而蛛网救人这一类故事,不仅出现在刘伯温传说中,也出现在刘秀的传说中。
28、按正史的说法明朝洪武八年也就是1375年正月,刘伯温偶感风寒病倒了,朱元璋很着急派胡惟庸带着太医给刘伯温看病,但是按照太医开的方子吃完药之后不但没见好转反而十几天后愈发严重,几个月便去世了。从正史记载来看这个去世确实是有点蹊跷,一个风寒疾病对当时的太医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题,竟然病情不严重那为什么吃了太医开的药不见好转还加重,甚至后来还死了呢?
29、《明史》说“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意思是,刘基博通经史,无书不读,尤其精于天文。西蜀赵天泽在评论江右人物时,首推刘基,将他比作诸葛孔明。
30、刘基敢于与元政权决裂,是他人生转折的关键。此一步,成了他走向辉煌的起点。
31、首先我们要弄懂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两枣一梨”的意图。枣即“早”,梨则“离”,所以马皇后是要刘伯温早早离去。前文我们提到刘伯温是明朝第一大谋臣,作为刚刚建立的王朝正需要他出谋划策,为皇帝分忧解难。而马皇后为何却要他早早离去?更何况马皇后是个通情达理之人,她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32、那个龙兴的太守胡美派遣儿子转达投降的诚意,(但)要求不解散他的部队,太祖有些为难。刘基从后面踏太祖椅子,太祖醒悟,答应了胡美的要求。胡美投降,江西各部郡都归顺了太祖。大旱之时,刘基请求判决长期没有判决的案件,(太祖)乘此机会命令刘基为冤狱平反,大雨随之而下。(刘基)乘机请求制定法律制度,来制止滥杀无辜。太祖正要刑讯犯人,刘基问他原因,太祖把梦中的事告诉了他,刘基说:这是得土地得民众的征兆,最好是停止刑讯来等待吉象到来。过后三天,海宁(地方官兵)投降了,太祖高兴极了,把全部的囚犯交给刘基释放。不久(刘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因为某件事情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说: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他能够协调各个将领之间的关系。太祖说:这个人多次想害您,你竟然替他开脱罪责,我将要你做丞相。刘基叩头说:这好比换柱子,必须用粗大的木头。如果捆几根细木头为柱子,将马上会倾倒。等到善长被罢官,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和刘基的关系向来很好,刘基却极力说这样不行,他说,杨宪有做相的才能,但没有做相的气量。宰相,保持心境像水一样的清明平正,用义理作为执行权利的标准,而不掺杂个人私见,杨宪却不是这样。太祖问他汪广洋行不行,刘基说:这个人气量狭小几乎超过杨宪。太祖又向他问胡惟庸,刘基说:好比驾车,害怕掀翻车辕。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杀。
33、太祖登上皇帝位,刘基奏明拟立军卫法。起初制定处州税粮数目,参照宋制,每亩再加五合(同“盒”)。只有青田县不用附加。皇帝说:“朕要让这成为伯温家乡世世代代的美谈。”皇帝巡幸汴梁,刘基和左丞相李善长留守京城。刘基对皇帝说,宋元因为过于宽纵而失去天下,现在应该整肃纲纪以稳定人心。皇帝命御史纠察弹劾不要有所避忌,凡是宿卫宦官有过失的,都奏请皇太子予以法办,人们都害怕刘基执法的严厉。中书省都事李彬犯了贪赃放纵的罪行,左丞相李善长与他素来关系密切,要御史台暂缓置办他的案件。刘基不从,快马驰奏皇帝。皇帝批复可以行刑。刚好遇上大旱求雨,刘基随即处斩了李彬。由此刘基与李善长结了怨。皇帝回来后,李善长告发刘基在祭祀的坛壝下行刑,对天地之神不敬。平日许多怨恨刘基的人也乘机交相谮毁。恰逢旱灾皇帝向大臣请教办法,刘基上奏说:“士卒之中有过世的,他们的妻子全都编集于别的营地,但凡数万人,阴气郁结,再加上工匠死亡的尸体没有及时安葬,张士诚的降将、官吏全数编入军队,足以冲犯国家初定的和气。”皇帝接纳了刘基的谏言,但过了十来天依然没下雨,皇帝很生气。当时恰逢刘基的妻子病丧,刘基就告请回家发丧。那时皇帝刚刚在营建中都,又专心致力于消灭扩廓部。刘基临行前,上奏说:“凤阳虽然是皇帝的家乡,但不是建都最适合的地方,王保保的军力不可轻视。”不久皇帝的定西计划失利,扩廓部逃到沙漠,最终成为朝廷的边患。那年冬天,皇帝手诏叙述刘基的作战功勋,并诏刘基赶来京都,皇帝的赏赐很丰厚,追赠刘基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并接连几次想要给刘基提高爵位,刘基坚决辞谢没有接受。
34、毕竟刘伯温在辞官的时候,曾经跟朱元璋提议别让胡惟庸当丞相,但此时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并没有采纳他的提议,依然任用胡惟庸当丞相。虽说这件事情并没有对胡惟庸产生多大的威胁,却让其意识到了危机,产生了比较微妙的关系。
35、而且在元朝的时候,刘伯温凭借自己的本事一举考中进士,说明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比李善长这样的半吊子秀才要强上不少。
36、这也许是刘伯温另一个遗训起了作用,就是不准子孙学习他的那些异术。
37、刘基,字伯温,青田人(今温州文成县)。曾祖父刘濠,在宋朝任翰林掌书一职。宋亡之后,同县人林融举兵准备兴复宋室。事情败露后,元朝派专使调查并登记林融一d名录,很多无辜的人被牵连进去。使者路过青田夜宿刘濠家。刘濠把使者灌醉,然后放火烧了房子,名册全被烧毁。使者想不出办法交差,刘濠就替无辜者更改名册然后交给使者,因此许多被牵连的人都幸免于难。
38、他在陈友谅南下等危机关头,给朱元璋提出过不少良策,确实是难得的人才。而且他掌管律法,也体现出了确实是一位治世之能臣。
39、 从刘基投劾归里到应朱元璋之聘出山佐命,大约经历了一年的时间,这期间他著《郁离子》,托喻刺世,用笔犀利。
40、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聞基及宋濂等名,以幣聘。基未應,總制孫炎再致書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陳時務十八策。太祖大喜,築禮賢館以處基等,寵禮甚至。初,太祖以韓林兒稱宋後,遙奉之。歲首,中書省設禦座行禮,基獨不拜,曰:“牧豎耳,奉之何爲!”因見太祖,陳天命所在。太祖問征取計,基曰:“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太祖大悅曰:“先生有至計,勿惜盡言。”會陳友諒陷太平,謀東下,勢張甚,諸將或議降,或議奔據鍾山,基張目不言。太祖召入內,基奮曰:“主降及奔者,可斬也。”太祖曰:“先生計安出?”基曰:“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後舉者勝,取威制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太祖用其策,誘友諒至,大
41、洪武三年,皇帝朱元璋下诏书,说刘基年纪大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然后就把他打发回了乡下。
42、23岁时,才华横溢的刘伯温考中了进士,可惜当时连年战乱,朝堂内部自顾不暇,没人来发掘和起用这位才子,致使他在家中白白闲居了三年。三年后他才做上了小官,走上了仕途,可他实在太过正直,受不了黑暗腐败的官场现状,最终辞官隐居。
43、 洪武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所著有《覆瓿集》,《犁眉公集》传于世。
44、 明中叶以后,野史蜂拥而起。与此同时,坊间出现许多署名刘伯温著述的天文术数、阴阳卜筮、星相堪舆各类杂书。
45、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12岁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①辟之,谢去。起为江浙儒学副提举②,论御史失职,为台臣所阻,再投劾③归。(刘基在元朝极不得志,四度罢黜赋闲)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④之学。(博览群书,尤爱天文、兵法)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⑤也(“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46、但是每逢老朱要讨伐日本时,刘伯温就从中阻拦。当然有大明刚建立百废待兴的实际情况,更多的是刘伯温考虑首先应该把元顺帝赶到漠北,老刘担心南北同时开战明朝负担不起。
47、《明史·刘基传》记载:“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
48、 待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括苍,听到刘基的名声,用重财礼聘请他,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两次写信坚持邀请,刘基才答应。到后,陈述了应对当时形势的认识和十八条对策建议,太祖高兴极了,修建礼贤馆安置刘基等人居住,恩宠礼遇到了极点。正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考虑向东进军,气焰十分嚣张,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刘基睁大眼睛不说话。明太祖召他入内,刘基激愤地说:“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应该斩首。”太祖问:“先生您能拿出什么计谋?”刘基说:“贼寇骄横,等他的军队深入进来,(我们的)再埋下伏兵引诱袭击他们,是很容易的。后发动而取胜是上天的一种规律,立威克敌以完成帝王大业,就在此一举了。”太祖采用他的计谋,引诱陈友谅前来,打败了他,用打败敌人的功劳赏赐刘基,刘基谢绝了。陈友谅龙兴守将胡美派遣儿子来讲和,(但)请求不解散他的部队,太祖脸上露出为难之色。刘基从后面踢太祖坐的椅子,太祖醒悟,答应了胡美的要求。胡美投降,江西各部郡都归顺了(太祖)。之后太祖攻破张士诚,北伐中原,成就帝王大业,基本符合刘基的谋划。
49、丞相李善长辞任后,朱元璋将刘伯温叫去商量丞相人选,朱元璋则说了三个人选浙东派杨宪,中间派汪广洋,淮西派胡惟庸,不料想这三个元全被刘伯温给否定了,说杨宪有丞相之才却无丞相之量,王广洋则偏狭浅陋,胡惟庸更是不堪,可是朱元璋后来还是让胡惟庸当了丞相。
搜索更多
50句刘基传精选相关文章
相关热门文章
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发送邮件,我们会及时对已转载的信息做删除处理。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